书城专栏你绝对不知道的美国独立秘史(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学知识)
41829800000018

第18章 大陆会议和大陆军

我们招募军队并不是要从大不列颠分离和建立独立国家。……当侵略者停止敌对行动或者不再重新采取敌对行动时,我们将放下武器。

——《关于拿起武器的原因及必要性的公告》

★总司令华盛顿

为了更好地协调各殖民地反英行动,根据上一届大陆会议确立的原则,北美殖民地第二届大陆会议于1775年5月10日召开,会议地点依然是费城。这个时候,波士顿那边正打得热火朝天。

这次参会的还是只有12个殖民地,总计66名代表,还是佐治亚殖民地没派人来参会。因为反抗英国的****而不得不上演胜利大逃亡的约翰汉考克也是代表之一,因为其巨大的影响力和为北美的自由而付出的巨大代价,成功当选第二届大陆会议主席。

第二届大陆会议依然延续了第一届冗长拖沓的传统,什么事儿都反复讨论,这会足足开了好几个月,断断续续地发出了很多重量级文件,影响非常的深远。

不过,对于事情的轻重缓急,大陆会议还是有分寸的。大会首先讨论的是建立大陆军的问题,这个事情比较容易达成一致,经过民主表决,6月14日,会议通过了把正在围攻波士顿的北美民兵改编为大陆军,并从宾夕法尼亚和马里兰招募新兵。

有了军队,自然得有个总司令。

谁来当总司令好呢?北美民兵总司令这个职务,权力很大,同时责任也就很大。打仗是个技术活,危险系数非常高,乱飞的枪弹从来就不会管你的身份有多高,财产有多少,所以说,没有金刚钻千万别揽瓷器活。

与会代表环顾四周。角落里坐着一个身材高大的弗吉尼亚人,沉默寡言却又面容坚毅,像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相当的抢镜头。尤其引人注意的是,他身上穿的是军服,他是唯一一个穿军服来开会的代表。这是所有参会人员中最像大陆军司令的人。

好了,就是他了,让他当总司令去领导大陆军吧。这个艰巨而伟大的工作注定要由他来完成,这是历史选择的必然,不然为什么就他一个人穿军服呢?

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们的乔治·华盛顿同志。6月15日,他被大陆会议任命为大陆军的总司令,负责领导伟大的独立革命。几天后,爆发了著名的邦克山之战,北美民兵的士气顿时如虹。

当然,华盛顿当选大陆军司令这事儿,不会是这样儿戏,也是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的。当时的大陆军主体还是新英格兰地区的民兵,由新英格兰人当总司令似乎要更合适些,为什么华盛顿能最终胜出呢?

早在莱克星敦响枪之前,华盛顿本人对于与英国开战其实也是做好了心理准备的,尽管他在政治上倾向于同英国和解,是个温和派,不过,也意识到同英国的一战难以避免。

在来费城之前,华盛顿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他定做了新军服,还买了一把印第安人的战斧,这玩意儿近战时砍人厉害。此外,他还临时抱佛脚,一连买了5本关于战争艺术的书籍,估计是准备打仗时当教科书用。

精心准备过的华盛顿在会场上尽管发言不多,但他崭新的军服、高大魁梧的个子,还有无法掩饰的军人气质,无一不是在告诉人们,我是经验丰富的军人,要打仗就找我。

此外,华盛顿是弗吉尼亚人。弗吉尼亚是南方最大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殖民地,由弗吉尼亚人当总司令,对于取得南方殖民地的大力支持应该会有帮助。

还有一个原因,也许也是华盛顿最终成为总司令的因素之一。那就是大陆会议还是比较混乱,缺乏组织大型会议的经验,有一些决议多数代表一拍脑袋临时决定的成分居多,其实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

比如,如果我们分析下成立大陆军和华盛顿当总司令的这两个决议所得到的赞成票的话,就会得到一个啼笑皆非的结果,那就是华盛顿当大陆军总司令的赞成票数要多于成立大陆军的赞成票数,这就意味着:有的代表不赞成建立大陆军,却赞成由华盛顿来担任大陆军的总司令。

对于自己的当选,我们的华盛顿同志表现得还是相当有风度。在6月16日的就职演讲上,他非常谦虚地表示:“为了避免不幸事件损害我的名声,我恳求在场的每一位绅士都牢记在心,今天我十分坦诚地宣布,我并不认为自己有资格担当总司令的重任。”

好了,不要再说,大陆军总司令就是你了,好好干,我们看好你哦。

就这样,我们华盛顿同志担任了光荣的北美大陆军总司令一职,从而踏上了领导北美人民反抗英国****争取独立和自由的光辉历程。

同年10月,大陆海军成立。12月3日,大陆海军上尉约翰·保罗·琼斯在战舰艾尔弗雷德号上第一次升起一面用13条横道象征13个殖民地的“大联合旗”,是为美国国旗的最早雏形。

★服役期满要回家

当了司令后,华盛顿7月初赶到了马萨诸塞的坎布里奇,那里有他即将要指挥的大陆军主力,据说有20000人。等到一检阅,华盛顿同志有些傻眼了,这就是我要用来同英军作战的部队么,无论任何看起来都不像一支威武之师雄壮之师啊,根本就是个人多点的游击队,绝不是什么正规军,部队纪律涣散,指挥混乱,缺乏训练,弹药又缺乏,人数还虚报,实际能够作战的只有大约12000人,最要命的这些士兵还都是临时工,合同只签了一年,一年后就要回家去种地。要打胜仗就得抓紧时间吧,趁着老兵还没走完的时候打几个胜仗吧,不然老兵一走,又全是新兵了,你更别指望打赢英国人了。上帝啊,你杀了我吧,这个司令也太难当了吧!华盛顿司令有些欲哭无泪。

在8月20日致朋友的信中,华盛顿带有几分郁闷地写道:“这些军官是我有生以来所见过的最不经心的人,我已经惩罚了一名上校和5名上尉,其罪名是临阵胆怯和冒领军饷。现在在押的还有两名上校,均以上述罪名受审。总之,他们不是你我所想象的军队。不过我不想多发激言为自己树敌,尽管我说的都是真相。我相信只要有军官好好领导,士兵们还是会勇敢作战的,尽管他们是十分肮脏和邋遢得怕人的一群人。”

我们知道,华盛顿当过弗吉尼亚的民兵司令,同英军一起扛过枪,蹲过战壕,他一直觉得理想的军队就是英军那样的正规军,至于民兵,打打丛林战或者是游击战还行,要打一场旷日持久的独立战争还真是够呛。

哎,骑虎难下,谁叫咱当了这个司令呢。华盛顿同志叹了口气,开始整顿军队。他觉得大陆军人数太少,于是开始招兵买马扩充军力,他希望能够保持28个团总人数约20000人的大陆军部队。不过,他的愿望又一次落空了,殖民地人民参军的愿望好像不是想象中那样热烈。要打英国人啊,好事儿啊,你打去吧,我在精神上坚定地支持你。

殖民地人的革命热情似乎来得快去得也快,当初在波士顿人家一招呼就跳出来痛扁英国兵的那些民兵也没了当初的劲头,就盼着回家同老婆孩子团聚,任华盛顿如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延长服役期,总之就是一句话:老子要回家。

有一个数据很说明问题,1776年年初的时候,华盛顿手里的大陆军由最初围攻波士顿的15000人降低为大约8000人,与华盛顿的计划编制数之间的缺额达12000人,而且这些士兵仍然是临时工,整天盘算的不是苦练杀敌本领,而是什么时候服役期满好回家。华盛顿依旧指挥着常年都有大量新鲜血液加入的大陆游击队艰难地为北美13个殖民地人民的自由而战斗。华盛顿几次向大陆会议提出申请,要建立一支常备军,而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这种一年一换的游击队身上。

大陆会议的回答总是坚定而不容置疑的。不行,绝对不行,常备军可能导致军队统帅成为暴君,危害到殖民地人最为珍视的自由。从大陆会议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殖民地的精英阶层对于自由和民主的态度已经达到了有些偏执的地步,为了确保自由不受到任何可能潜在的危害,居然置军事威胁不顾,不惜不设常备军而让华盛顿去指挥一帮子总是缺乏训练的新兵去同训练有素的英国正规军死磕。在这种情况下,要取胜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是统帅是华盛顿同志,更别说华盛顿同志打仗的手艺其实也不怎么样。

华盛顿同志心里苦啊,又不好到处说,人们对他寄予了厚望,认为他是智慧与力量的化身,只要有他在,敌人转眼就会望风而逃屁滚尿流。

在这种情况下,华盛顿只好绷着,做出一副指挥若定运筹帷幄的架势来,实在绷不住了才对身边的人发几句没用的牢骚。他曾经对身边的米夫林上校说过:“你知道,我陷入一种左右为难的困境,人们对我抱有很大期望,可是我们没有人,没有兵,没有武器……更令人痛心的是,我又不能向世人求援。如果我公开表白我们缺这少那,不是等于暴露我方弱点,而助长敌人气焰吗?我的良心和一个军人的道德告诉我,不能这样做,我只有自食苦果。”

牢骚要发,事情要做。为了尽可能地保持部队本就不多的战斗力,华盛顿煞费苦心地挽留服役期满的老兵,竭尽全力地招募新兵。对于老兵,华盛顿不能违背他们的意愿强制延期服役,那是大陆会议绝不允许的,在大陆会议看来,这种违背殖民地人意愿的强制措施无疑就是暴君****的开始,正是大陆会议所要竭力避免出现的结果。此外,各个殖民地也不会同意华盛顿随意扣留服役期满的民兵,如果那样的话,华盛顿的大陆军以后就再也不用指望会有新兵和补给了。

华盛顿只好低声下气地连哄带骗地挽留士兵。兵大哥,不,兵大爷,再干一年吧,就一年,我给你发奖金发加班费,还分土地。不过,这个措施的效果,连华盛顿自己也觉得不满意,大部分士兵照走不误,没多少人搭理他。华盛顿无可奈何地说过这样的话:“那些代价极其昂贵的奖金和各种绞尽脑汁的诱惑,已统统证明是枉然的。除了刺激得寸进尺、贪得无厌的要求之外,简直没有其他效果。”

就这样,几乎在整个独立革命期间,华盛顿同志始终在为兵源不足的问题而苦恼。他所掌握的大陆军,实际人数往往飘忽不定,最多的时候也不过16000人,与得到本土增援的北美英军军力相比,人数上处于绝对的劣势,质量上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面对这一切,华盛顿尽管失望,却还没有完全绝望。不过,根据当时的形势来看,要想战胜英军的话,就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祈祷,虔诚地向上帝祈祷,上帝保佑美利坚!

★左手火药枪,右手橄榄枝

尽管已经同英国人打得不可开交,和平的希望是那样遥不可及,但大陆会议却一直没有放弃过同英国和解的努力。在当时的殖民地,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脱离英国去独立,很多人以自己是英国人而骄傲,真正坚定的独立派和铁了心要跟着英国走的实际上都只是少数,多数人实际上属于温和派或者是保守派,他们也反对英国政府对殖民地自由民主的侵害,其目的是希望英国政府改变高压的政策尊重殖民地的传统,使殖民地利益不受侵害,这样就能够继续处于英国殖民体系内。至于独立,能不独立就不独立吧。只是到了后来,他们开香槟时总要祝愿一下的那个国王乔治三世态度坚决地宣布北美已经处于叛乱状态,彻底关闭了和解的大门,这才让殖民地人死了心,一条道走到黑去搞独立。比如,我们的反叛军总司令,华盛顿同志就是这样的一个温和派,只是热脸贴了乔治三世的冷屁股,只好由温和派转职为暴力派,一心一意地当大陆军司令。

第二届大陆会议代表中,有很多也是保守派和温和派,其代表人物是约翰·迪金森。在他们的坚持下,大陆会议在一段时间内执行的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手抓火药枪,一手抓橄榄枝。

经过激烈的辩论,大陆会议作出了一个争取和平的决定。1775年7月5日,大陆会议向英国国王乔治三世递交了一份由约翰·迪金森起草的检讨书,不,是请愿书,以恳求的语气表示要和平不要战争,我们仍然忠于伟大的乔治三世陛下,您是永远正确的,造成我们之间隔阂的一定是邪恶的内阁,而不是您,希望您接受我们诚挚的歉意,恢复殖民地与母国原有的和睦关系,达成“愉快而持久的和解”。因为祈求和平的缘故,这封请愿书被形象地叫做“橄榄枝请愿书”。

为了表示诚意,大陆会议特意派著名的效忠派,宾夕法尼亚的总督理查德·佩恩当信使前往英国递交请愿书。很可惜,大陆会议伸过去的橄榄枝,人家乔治三世陛下根本不稀罕接,理查德·佩恩吃了个闭门羹,检讨书也没交出去就悻悻而归。乔治三世的态度很明显,内阁的意思就是我的意思,没有什么误会。随即还正式宣布北美殖民地处于“公开、直认不讳的叛乱之中”,还扬言说要绞死那些领头造反的殖民地人。

也许是觉得7月5日的橄榄枝检讨书过于卑躬屈膝,7月6日大陆会议紧接着又颁布了一个口气相对强硬的公告——《关于拿起武器的原因及必要性的公告》。

这个公告由约翰·迪金森和托马斯·杰斐逊共同执笔,先是态度坚决地解释了北美殖民地为什么要拿起武器的原因,在于英国政府****对殖民地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殖民地人拿起武器是被迫的,是为了不屈服于专横的统治,并不是要建立独立国家。殖民地人只不过宁死也不愿意做奴隶被奴役,只好拿起武器反抗。随后话锋一转,再次重申了北美人民希望和平的美好愿望,愿意看到英国本土与殖民地良好关系的恢复。

橄榄枝估计是再也不用手拿了,那就两只手都去握火药枪吧。国王大爷,这是你逼我的。

那边华盛顿继续围着波士顿,这边大陆会议也没闲着,使出了双手互博的绝技,一边慢条斯理地开会,旷日持久地辩论,还一边运筹帷幄地指挥打仗。

因为英军准备以加拿大为基地,向纽约发动一次进攻。为了挫败这一阴谋,大陆会议派出了一支部队向加拿大地区发动进攻。这支部队由理查德·蒙哥马利将军指挥,到当年的11月中旬,已经接连攻下了圣约翰斯和蒙特利尔等多个英军据点,兵锋直指魁北克,不过,兵力有点不够。这时候,华盛顿派出的一支援军也赶到了。

但是,这支由阿诺德上校指挥的援军经过长途行军,穿越了杳无人烟的荒漠,气候又恶劣,又冻又饿加生病,出发的1200人,12月3日到达魁北克附近与蒙哥马利汇合的,只剩下了600人,这时的蒙哥马利手下也只有区区500人。要说这两个军官也的确是好汉,手里边就这点儿人,愣是按照原计划在12月30日的晚上向魁北克发起了进攻。

但这魁北克是加拿大地区的重镇,兵力雄厚,阵地坚固,是块相当难啃的骨头。两好汉站着冲上去,就再没能站着退回来。蒙哥马利倒在了地上再也不用回来了,而阿诺德则身受重伤,被担架抬了下来。由于民兵在兵力上毫无优势,进攻最终失败。不过强悍的阿诺德还是不撤退,继续在魁北克跟英军耗着,直到英军的援军赶到才主动撤退。

北边的加拿大攻略失败了,这边的波士顿围困也没取得什么进展,华盛顿也是毛焦火辣地,心情非常地不好,他用了各种方法都没能打进波士顿,为了打进去,他还想出了坐快艇穿冰鞋进攻的天才办法,结果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被手下的将领联手给否决了。自从肩负议会和北美人民的殷切期望,当了总司令以来,已经将波士顿围了大半年,都还进不去,这让当初的代表们有点怀疑自己的眼光了,质疑声不绝于耳,这华盛顿会不会就是个军装架子,根本不会打仗。

这期间,英国政府觉得盖奇将军打仗不具备开拓精神,于是更富进攻精神的威廉·豪将军继任北美英军总司令。他觉得波士顿不是战略要地,犯不着同华盛顿死磕,得另找个地儿开打,于是有了撤离的打算。加上华盛顿得到了一批缴获的英军火炮,在1776年3月攻占了多尔切斯特高地,将整个波士顿都置于火炮的射程之内,终于促使威廉·豪将军主动撤离了波士顿。

革命的圣地——波士顿,终于又回到了北美人民的手中!独立革命,取得了一个令人鼓舞的胜利,虽然这个胜利很有水分,但至少听起来是一个胜利,殖民地需要一个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