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黎明之城仍在建设中。这里曾经是一片不毛之地,如今已经成为一个拥有来自45个国家约2200位居民且还在不断扩大的国际社区。城市的中心是Matrimandir,坐落于城中心的一个用于静心的金色球体建筑,被称为黎明之城的灵魂。整座城的规划由Roger Anger主持设计,模拟着星系的形态,从Matrimandir处呈辐射状发散,构成一只星系螺旋。文化区、国际区、工业区、居住区,每一区着重于城镇生活的某一重要方面。国际区内设有各个国家馆,倡导文化协作的生活方式。工业区的工商业为Auroville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撑。居住区的房屋通过设计使居民间更易交流。文化区有运动场馆,剧院以及教育机构。全区内还规划有公园和绿色通道。整个区域由森林、农场和自然保护区构成的“绿化带”所环绕。
四个功能区的建设于90年代正式启动。印度政府已经核准黎明之城的发展方案,但由于建设所需的一半土地仍待购置,最终的主设计案还在商议中,迄今为止建设工作进展相对缓慢。
黎明之城目前有大大小小一百多个社区。这些社区通过机动车道、自行车道和水电管道、电话线等基础设施联结起来,构成了城镇的雏形。
环境改造
最初,城镇原址是一片荒地,土壤原因,植被无法生长,整片红土地仅有一株孤树。多年来,作为水土保持工程的一部分,黎明之城的居民们种植了两百多万棵树,筑起了数百公里的土堤,在峡谷中挖了许多沟渠和蓄水坝用于蓄积雨水和控制水土流失。大大提高了地表水的过滤和地下蓄水层的水补充,造福了城镇及其生态系统。
工商业
在黎明之城的最初设想中,工业和商业作为城镇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为它的发展运作提供经济支撑。如今,这里已经拥有150多个商业单位,包括手工制造、印刷、设计、服装、食品、电子机械、建筑以及替代性能源装置(如风车、沼气发电站、太阳能)等。商业单位的收入,七成贡献给集体,三成用于发放工人工资和再生产的投入。经营者并无多少金钱收入。
农业与农村建设
Aqua Dyn组织尝试种植有机农作物,大部分的产品都是素食。Auroville的目标在于实现最大程度的自治,实现自给自足是不够的,他们的环保理念,更倾向于杜绝浪费资源。出于环保意识与精神追求,人们大多是素食者。
黎明之城虽然是地球村,但它始终是印度乡村网络中的一部分,几十年来,它一直为在地居民提供着工作机会与全新的机遇。如今,它是附近在地村民的主要工作来源,为周边大约4、5万村民提供了4、5千个工作岗位。社区与临近村庄紧密合作,改善其基础设施,并提供村民教育和医疗服务。这些工作由专门负责农村发展项目的“黎明之城农村工作团队”主持进行。
组织方式
多年来社区创建了灵活的内部组织,规避了历史上乌托邦实践中实验被繁文缛节扼杀的风险。日常运作,由各个工作小组主导。重大的内部决策,由居民议会集体决定。居民议会由18岁以上社区居民组成。1988年,印度国会通过了一项法案,成立黎明之城的财产法人:黎明之城基金会,从而赋予其独特的法律地位。
财政
除免费的教育、体育、娱乐和某些特定服务外,大多数固定居民还可以从其所在的工作单位或商业单位获得一笔够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生活费:2000卢比(相当于人民币200余元)。生活费发放在Auroville卡中,去超市、餐厅可刷卡消费。未实现黎明之城的“在社区内消除货币流通”的乌托邦目标,多年来进行了多项实验发展这一共享经济体。
住房
目前社区无力为所有希望加入者提供住房。但也专门保留了一些住房供新居民申请。如申请不到,只好暂住在guest house或某个居民家里。新居民住房信息可通过入境服务部门获取。成为固定居民后,加入者才可申请自己建房,并承诺所有建成的固定资产归黎明之城集体所有。社区有建筑师和建筑单位协助盖房。
建筑
大部分已有建筑使用压制的、未经烧制的土砖搭建而成。这些建筑的指标远远超越了某些国家实施的“绿色建筑计划”。由于大量居民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建筑师,黎明之城的建筑是国际化和实验性的。
再生能源
风力泵是Auroville 最富象征性的技术创举之一,在1972年安装完成。这一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范例随后便被输出到印度各地,成为南亚次大陆上最广泛使用的能源之一。后来,科技研发中心发明出了光伏太阳能发电装置,它可以使特定组织单位与农场按需自行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