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骑舞在荒野(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在他乡)
41832700000004

第4章 最自由的几小时——论旅行的起始

谈论旅行本身,而不是在路上的所见所闻,这是每个旅行者不愿触碰又没有办法回避的话题。

关于旅行,我们可以这样说:只要一个人还没有开始他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旅行,他就拥有自由。旅行者毕生只能享用一回这样的自由。这次旅行将给你下定义。这话由卡尔维诺关于写作者的一段描述[1]修改而来。无论在什么样的道路上探索,都注定存在这样的拾取与悲哀。

当一个孩子出生后,需要尽早学习的一件事情,就是分辨自我和外物的差别。人们毕生追寻,经过尝试后固定下来的生活姿态和劳作模式,都在探寻个体和世界的关系。寻找不一定能得到,得到的一切终将逝去。但在寻找的过程中,生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

旅行是一种奇妙的形式,将自己抽离存在许久价值却不够清晰的琐碎生活,忽地扔在一个陌生的星球上。在辽阔的天地之间,独自漫游,心中本来嘈杂的声响渐渐变得清晰和谐,不由得合着鸟鸣和风声赤足起舞。

第一次跳起这支舞的同时,你自己也被下了定义。以后你还会去旅行,但是这样的旅行仅此一次。在漫长的生命中,你也许会修改或补充你的定义,甚至想要颠覆它,但它已经在你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你没有任何办法假装它不曾存在过。

对于我来说,第一次在没有前人路书可循的线路上骑行,头一遭与单车和倒影为伴的一百余天,种种经历,后来的日子中再也无法重现。22岁的我,手捧如此贵重的珍宝,想好好珍惜却诚惶诚恐,还有一部分挥霍殆尽而不自知。

倘若现在的我去走同样的路线,也许会更从容、安静和理智,看到的世界会更丰富细腻,对于很多事情的态度也会更加淡然。但与此同时珍宝将不再为珍宝。宝藏的挖掘注定存在这类悲剧,狂热的执着,粗糙的手段,也许毁掉了部分珍宝,可是小心翼翼的挖掘者却不一定能找到自己真正渴望的宝藏。一如对考古几乎一无所知的谢里曼,手捧荷马史诗,粗暴挖出念念不忘几十年的特洛伊遗址。

事已至此,只好就这样原谅自己。毕竟,是爱着那片土地的。把它们诉之于有限的文字,也许破坏了那些本来更深邃的整体存在。致力于重现当时的真实情境,也许记忆已经在用力过猛的过程中被悄悄篡改。即便这样,还是不能不拼命地回忆和抒写。

只希望那片荒野能接纳我的不知深浅,原谅我笨拙的舞步和低劣的画技。因为那连绵不尽挥之不去的意象不是在记忆中排队等待加工的素材,而是伴随着时间流逝在我内部世界愈潜愈深的鱼儿,它们触发我最真实的欲望和潜能,让我成为现在的自己。写作者开始时常常以为自己的思维和情绪力大无穷,在文字的疆域里无所不能。他们妄图再现真实世界的每一个细节,或创造构建不曾存在过的奇异时空,但最终能够做到的,往往只是表达“我”而已。

现在的我,无论在哪个网站的空白输入栏,对自己的简述填的都是单车旅行爱好者,如果有人问起这件事,我会换成更加准确的描述——非常规路线自行车穿越。这并不是因为我没有其他身份和爱好,也不是因为我每年都要花一个月或几个月进行一次惊世骇俗的单车穿越行动。但在我内心深处,我的职业特征、选择的生活方式,我的性情、修为,我关注的事情、理想中的知识结构,全部都是为这个爱着自行车穿越的自我而服务的。我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我”,这其中有个关键点可以参考,即是2010年的这个夏天。

越是别人少走的路,越被吸引,对那里的一切无缘由的迷恋,这种念头在我身上始于何时已无从追溯。虽比不上神探夏洛克脑残粉对于卷福的狂热,但也有种旁人拦不住的执着。这种游离于正常范围之外的执着,使我几乎只是凭着直觉摸索着到了旅行的起点。

从北京出发时我已有单飞[2]的想法,但是对路线尚未形成直观概念,只是简单搜索了能找到的所有进藏路线,挑了一条最想去的,即09年才通车的新晋进藏路线丙察察线(即丙中洛乡-察瓦龙乡-察隅县)。来之不易的几个月时间,除了察察,其余的路怎么走,连我自己的也不知道。记得出发前照例准备办个边防证,窗口的大叔问我你要去哪里,要填地名的空白处窄的不能再窄,我只好拿出地图,支支吾吾半天也说不清,后来大叔不耐烦了,就在空白的证上给我盖了一个章,让我想好去哪后自己填。

实际上连我的骑行起点也不是出发时定的进藏标配成都(原定成都市-理塘县-稻城县-丽江市-大理市-六库镇)。当时阴差阳错错过了去成都的火车,只得改签第二天的慢车,上车后发现这车路过西昌,那里正好有关系不错又很久没见的车友,也有方向类似的骑行路线。所以就特意多坐了几站到西昌才下车。大概是出门不利,受到了小小的打击,急需伙伴的鼓励从而作出了下意识的选择。

记得出门前只剩一天时不知从哪里搜到一位前辈的日志,描述了一条从泸沽湖骑车穿越到怒江沿岸的路线,写了途经的部分地名,还有一个相册是旅行中实际走的路线,每张照片下面仅有简单的文字注释,除此以外没有更详细的信息。时间有限,只匆匆一瞥,对于前辈说的路线仍是一知半解。但不知为什么,能感觉到这些信息比起之前接触过的明显不同,让我格外在意。我出门前特意把这些地名拿纸打印了下来,用来参考。

模糊还能记起那些仅有记录性质的照片,照片中的土石路给人一种和柏油路完全不同的感觉,行路之艰辛令人惊讶。风景大多纯粹干净,静谧温暖,没有太多夸张的描述,有一张照片印象深刻,这天前辈路过来客稀少的民居,门口站着一位阿伯,目光平静安详,他说他老了以后一定也会这样。后来他还准备扛自行车翻过一座五千多米有积雪的山,似乎是碧罗雪山上的一处垭口,最后由于一些原因没能成功。实际走的路线偏离了日志中原定的路线。原定路线可命名为狂想曲,至于如何妄想,日志后来被设了权限或者删掉了,已无从追询。那时候不了解,丙察察路和这位前辈的玩法正属一路子,有人称之为非常规路线单车穿越。

对于丙察察和非常规路线,不能说我全无准备,说是有所准备呢,又不算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准备。我并不是运动极少的宅女型,平日里也会骑车和运动,但由于懒怠、没训练意识所以与常人并无本质区别。自行车旅行的经验呢,不是没有,但独立选择路线、解决问题的经历实在是少得可怜。对于要去的地方做过功课,但大部分了解仅限于很大范围中的几个地名和零星概念。

掂量一下自个,浑身上下全无像样的过人之处,不够合适的车和装备,唯一拿得出手的大概只有傻大胆三个字了。可是说这次长线是一时兴起,甚至“说走就走”,又不准确,我不能够完全认同。它对于我来说,更像是奔赴一场数年来念念不忘的盛大约会,约会的对象、确切时间和地点并不清楚,但是当它出现时,你会脸红心跳不知所措。随后你就懂得了,这就是你一直在等待的,你会毫不犹豫地向它走去。

要说我这次出行的起始路线泸亚路,离最初定的丙察察似乎远了点,如果把我走的所有路线在地图上连起来,会发现总是拐来拐去,歪歪扭扭。为什么走了这样一条路,一两句话说不清,不过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船长。船长和我是校友,但是我和他熟识已经是他毕业后在非洲工作时的事了,印象中他总是在一个很遥远的地方,所以他给自己起的几个名字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船长。

当时船长处于跳槽后报到前的空窗期,玩心很大,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只剩一周左右,他是四川本地人,对四川的了解以及阅历自然比我丰富,在之前两年的海外生活中,散漫游历居多,自行车旅行经验很少。听说我要骑车往云南西北边境那个方向溜达时,他正好人在四川,急忙找我搭伙。一个熟悉环境但无心力骑车单飞,一个想独自骑车却不知往哪骑,遂一拍即合。

船长买了新车连夜坐火车赶至西昌处与我汇合。一周的时间,也走不了多少路,只能先走哪算哪了。那天的原定行程是由盐源到泸沽湖镇,一整天几乎都是没有垭口的起伏路,非常休闲。当时我们已经骑了三天柏油路。公路逆河而上,天气酷热难耐,我们则边玩边骑,走走停停,磨蹭了大半天,还没到泸沽湖。几天的行程还算有趣,前两天翻的山也挺有成就感,但总觉得少点什么。

接近黄昏的阳光已不再刺眼,河面上方的空气褪去了中午的燥热,山间开始有凉风吹来。看到公路边有片相对宽敞的草地,草地靠河谷的一边有个木头搭成的小屋,还有两块平整的石板,这情境在狭窄的江畔很是诱惑。船长喊我停下休息,这一歇下来,好久都不想起身,我随手拿出身边一张地图开始琢磨路线。从泸沽湖往丙中洛方向骑,并不是只有原定的那一条路可走。

我们拿着地图和之前记录下来的资料中的地名一一对比。由于比例尺不够,很多太小的地方地图上根本没有。维西,木里,屋脚,依吉……这些名字念起来为什么会觉得这么好听呢,不知这样的地方是不是风景也和名字一样美。北方草原上很多地方就有着好听的名字,比如白音锡勒和乌珠穆沁。地图上以前从未注意过的细小道路开始渐渐显现。试想三江流域这些大大小小的山均属横断山脉,一般在这些地区的路都是纵向的,可否横向穿越,从泸沽湖一直沿纬线往西,仔细想想又实在不可能,这事情大概只有鸟儿能做到了,只当是玩笑话。

这类自己并不确信的古怪念头渐渐在心里涌动着。“想去”这两个字谁也不愿意说出口,怕变为怂恿蛊惑的一方。船长淡淡说了句:其实四川还有更有意思的地方,离我们最近的木里县就很不错。更多的话,却吞了回去。

我们已经不是在北京或成都对着电脑屏幕里的卫星地图比比划划了,那些美丽的名字,不再那么抽象,而是近在几十公里,或几百公里外的山中,好像远远地就能望到,呼吸着那里吹来的风,天空飞来的鸟儿不久前刚从那里路过,脚下的山和水,都和那些地方相连。

以前从不觉得自己会走那样狂妄胡来的路线,可是现在不由的想着,真的不能么?这想法无法抑制的渐渐充满我整个身体,就这样在那个小木屋边上坐着。那个时刻根本想象不到后面三个月发生的事,一点点都不能。尤其没想到的是泸亚路和丙察察也只是个开头。

泸亚路来的有点突然。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我们当晚到泸沽湖镇之后,从客栈拿到了一张泸沽湖景区图,在图上发现有条去稻城亚丁的公路,路过的正是那些有着美丽名字的地方,这意味着兴许真的有路可走。问了问当地人,他们的说法极其混乱,只知道虽然有路,但是很少有人从这边去亚丁,也有人说根本没修通。单看路线方面,不管公路实际通不通,自行车穿越八成可行,但是比起这个,更确定不了的是要走这路线的两个人是否靠谱。

时间很紧张,要去就必须在今晚做出决定,我们在客栈落脚后,简单吃了几口饭,就奔向镇上的网吧,开始临阵磨枪,想尽可能多了解路线。这条路由泸沽湖镇大嘴村途径几个乡直接通往稻城亚丁,所以命名为泸亚路,这一带有徒步穿越的经典路线,而这条公路应该是新修的,还是土石路基的状态,信息极少,没有骑行的路书,也不适合做什么路书。那晚上能找到的信息中,只有两、三队人骑车走过这条路并且做了记录,走时的路况都不一样,最终都没走完,从不能继续骑行的地方出来时,有扛车的也有做拖拉机的。还有的人是用摩托走的,最后直接绕到另一条路去了。

其中最让我在意的是,有一对新婚夫妇骑车穿越这条路作为他们的蜜月旅行,由于有女生,速度不是很快,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意外相对更多一些,但是那女孩子坚强的很。我注意到有一张他们在屋脚乡照的二人合照,骑了一整天,女孩子非常非常疲惫,满脸通红,身上都是泥点,头发凌乱,但又抑制不住地露出幸福的表情。这照片让我动容,我想那种表情,就是我所向往的吧。

尽量收敛自己的情绪,将自己和走过这条路的人进行客观对比,显然我们的体能、经验和装备都要差一些。但是这路线并不是像攀登雪山那样,需要超于常人的体能、多次的技巧训练和昂贵的装备。既然有当地人居住,就不会是什么自行车不能走的地方。纠结和犹豫所在其实并不是这些表面的原因,而是自己面对从没经历过的事情时,本能的畏缩和恐惧。

这样的路上骑行的人少的原因,除了艰苦程度超过主流路线外,主要是大家都习惯了走现成的成熟路线,在那里随处都能坐汽车回到繁华之地。出发前就知道退路所在,所以不会有过多的顾虑。而没有柏油路到达的地方,变数太多,遇到的问题无法提前确知,只能大致假设:

找不到正确的路口怎么办?

路不通怎么办?

车坏了怎么办?

要是正好没有汽车路过没有拖拉机可以搭也没有人可问没有手机和网络信号没有电没有帐篷能扎营,怎么办?

只能想别的办法。

别的办法是什么?

没有太多概念。

能知道的就是如果没有汽油、电源、卫星信号和其他人可以依靠时,你就只能依靠你自己。你身边仅有的,是你的单车和一张粗略的地图。

回想起来活了二十来年这么彻底地依靠自己去做一件事,似乎鲜见,自我和世界的交互大多数时候都有社会机构、学校、家人、朋友、书本、网络等等作为依托和媒介。所以,我们怕的并不是未知和危险,而是自己的无能。不相信自己能驾驭这一切。

依靠自己原本就有的力量,走下去,存在下去。竟然有这么难。有点明白了生存二字的涵义。生存和生活的真实区别在我头脑里逐渐凸显。比起真正的生存,这条泸亚路也仅仅是小儿科的体验路线。地球上很多野生动物和植物的生存环境,都比骑自行车走这条沿路有村庄的小路更加严酷。

人就是这样弱小无能害怕孤单的群居动物。脱离群体以个体的形式直接存在于自然中,那样的生存,似乎从来不曾想过,甚至不敢去想。这也许是记忆中初次直面自己懦弱的本能。

三个小时过去了,眼看已经过了该睡觉的时间,船长问我,怎么样,走不走泸亚路?

在那个夏天里,持续紧张心跳加速,对未知前路强烈的兴奋和担忧,而后又在一瞬间平静下来,不再有怀疑和畏惧。即是这个时刻:

我说:你走我就走,你呢?

船长说:你走我就走。

你走么?

走!!!

那,你走么?

走!!!!

明天出发,泸亚路。这并不是因为短短两句对话而互相蛊惑得出的结论。“你走我就走”,代表着互相确认对方都已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决心信心已到位,并且是遇到任何问题都不会出现“责怪对方忽悠自个儿来这儿”这种情况的有力承诺。同时也是对于“同生死共患难”这种煽情过度的豪言壮语比较内敛的表述方式。

其实当我开始思考是否要走泸亚路这个问题时,直觉早就帮我做了决定。直觉作出的判断,听起来虚无缥缈,客观上是综合了头脑中下意识的一切逻辑关系,在毫无头绪的一瞬间就已得出的最终结论。

去做自己力所能及却不敢尝试的事情,这是为人的必经之路。想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总要迈出这一步。我们的一生中会不断遇到这样的事情,谁也无法逃脱。生命是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你可以随波逐流,也可以激流勇进,但就是不能停滞和倒退。

此时,我要走的路已在我面前不远的地方,清晰可见。这条路就在那里,耐心的等待我准备好。谁也不能预知以后的三天,三个月,乃至三年,三十年,究竟会发生什么,但是我已不再关心这些,我知道,这就是我注定要经历的人生。

鼓起勇气,顺流直下,总有一天会到达那片梦中去过无数次的海洋。

从有点动心,到最终决定出发的几个小时,这是短暂的一瞬。可是我却觉得无比漫长。在那之前,我的旅行还没有开始,我还没有被下定义。

那是对所爱之事初见未见的羞涩时刻,旅行中最自由的几个小时。人一生中所能热爱的人事物都极有限,不知到如今已相遇的是否过半。这样的机会一个接一个地减少,依稀记得那天晚上甜蜜的睡梦,有些怀念呢。

注释

[1]卡尔维诺在给小说《通往蜘蛛巢的小路》的自序中写到:只要一个人还没有写他的第一本书,他就拥有自由。写作者一生中只能享用一次这样的自由。第一本书将给你下定义。

[2]骑自行车独自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