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远去的文明
4189300000013

第13章 古代埃及文明(9)

据希罗多德估计,胡夫金字塔用了10万人,花了30年时间才建成。不过,10万人同时上工,不仅存在供应问题,而且在现场也难以工作,这种说法令人难以相信。胡夫金字塔以其雄伟的身姿被列入古代世界十大奇观之列。在1889年巴黎艾菲尔铁塔建成之前,4000多年来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

在建筑技术方面,这的确是一个奇迹。因为当时只有木制、石制和铜制的工具,所能利用的机械也不过是在斜面、杠杆的条件下,把230万块平均重约2.5吨的石块堆成一个像40层楼那么高的角椎体,而且,每块石头全部磨成正方体,几乎没有误差,每块石头四面全部分别面向东南西北四方,也几乎没有误差,这真是不可思议。

难怪有许多人猜想,胡夫金字塔其实不是胡夫为自己建造的杰作,而是天外来客在地球上留下的纪念碑。近几十年来,考古学家在大西洋海底和美洲大陆陆续发现了许多金字塔,特别是百慕大海底的金字塔底边长达300米,比胡夫金字塔还大。这许许多多的金字塔到底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传递了一种什么样的声音,是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所关注的课题。

古埃及第四王朝极为兴盛,所建金字塔也大。在规模上,胡夫的儿子哈夫拉的金字塔比胡夫的略小,但它的前面有一座用整块石头雕刻而成的巨大的狮身人面像。狮身人面像面朝东方,似乎在向初升的太阳行注目礼。想当年,希腊的旅行家们把它叫做“斯芬克司!”,斯芬克司是希腊神话中的怪兽。在希腊神话产生之前,狮身人面像就已经存在了1000多年。可见其古老。它和金字塔共同显示了法老生前的无上权威以及死后灵魂不灭的思想。

这个巨大的、身子蜷缩着的巨像,是在一个软石灰石小丘的基础上雕刻而成的。它卧在金字塔旁,为法老的陵墓增添了超越人间的威仪和神秘。狮身长240英尺,高66英尺,人面部是哈夫拉法老的原型。这种创造起源于图腾崇拜,即把某种动物当成祖先或神加以崇拜,再把法老的面容雕在这种动物身上,这就意味着法老是神的化身。

这是人类第一件巨型雕像,仅人面部就有5米长,耳朵有3米。由于雕像过于庞大,在制作过程中首先要重视的是整体艺术效果,不可能对形象细部考虑太多,因此,这座巨像的造型手法极其简练和概括,充分显示了古代埃及雕刻家们的高超技艺。

在建筑形式方面,到了中王国时期,神庙取代了金字塔,成为一种最主要和影响最深刻的建筑类型。它保持了埃及建筑高大雄伟、气派恢弘的风格,许多雕刻华丽的大圆柱至今留存,让人想起宇宙的结构和自然的风格。

6.地理学

埃及历史上最早的地图涉及天国的内容,其目的是帮助人们死后完成走向天国的旅程,安全地到达永久的居住地。中王国时期,人们把这种地图画在棺椁的底部,又过了500多年,到了新王国时期,地图才在实用方面找到了应用。

7.实用技术和工艺

生活在尼罗河两岸肥沃土地上的古埃及人,很早就熟悉陶器的制造。他们最初生产的是红陶和黑陶,烧成温度较低,质地较疏松,吸水率很高。后来,他们将石墨等物质涂在陶罐的表面,并不断摩擦,这样烧出的陶罐能发出黑亮的光泽。随后又逐渐学会在陶器上描绘各种图案。他们还曾采用过一种制造彩陶的工艺,即用某种含氧化铁的泥土掺入坯料,这样烧出来的陶器具有瑰丽的红砖色。这种红陶曾普遍流传在近东一带。

在埃及古城底比斯,从一个古墓中曾出土了一张公元前1800年的壁画,上面所描绘的是,一个陶工正跪在地上,在一个旋转着的陶轮旁塑造一件器皿。这幅壁画形象地描述了当时陶轮使用的情况,反映了制陶工艺的一个侧面。

公元前4000年,该地区的几座大城市,都采用大量的砖来筑城,砖瓦是制陶业在建筑上的运用。在那个不可感知的时代,对砖瓦制品的大量需求刺激着制陶工艺的进步和繁荣。制陶业作坊也在城乡遍地开花。

当埃及进入奴隶制国家时,制陶工艺又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古埃及人很早掌握了制造玻璃的技术。人们曾从公元前千余年的墓葬中发现了许多玻璃器皿。古代的玻璃几乎全都近于红色,也不很透明。因为那时制造玻璃的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

埃及人之所以能这么早地发明制造玻璃的技术,是因为在埃及的一些湖岸上,存在着天然碱(碳酸钠),在制陶的实践中,他们发现,将天然碱与砂石混合,在高温中熔化后,得到一种美丽透明的物块,这就是玻璃。

最初用玻璃制造珍贵的装饰品、酒杯、花瓶、香水瓶等,后来玻璃器皿才逐渐成为普通日用品。制造玻璃的技术也慢慢由埃及传到了邻近的西亚各国,在纪元前又传到希腊和罗马。

公元前2000年以前,埃及的实用技术和工艺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为了便利交通,他们发明了车轮和帆船;为了称量货物,他们发明了天秤;为了纺织布匹,他们发明了织布机;为了确定时间的节奏,他们制定了历法和制造了沙漏;另外,他们还制定了统一的度量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意思的是,他们的神祉似乎还参与和主导了文明的历程。

就在中国的青铜工艺处于极盛局面时,埃及人的实用工艺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那大约相当于他们的第十八王朝时期。

长期和缓慢的积累才有跨越的可能。不过,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埃及人不知道,知识的系统性、条理性及其对生活的影响是多么重要。他们对自身的存在持一种否定的态度,他们不相信自己的智慧,以为语言、文字、建筑和技艺都是站在背后的神所给予的。把一切知识都归因于神的启示。

8.文学

古代埃及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通过纸草文献得以保存,但由于年代久远,保存完好无损的文卷为数不多。古王国和中王国时期的作品,大多是一些“预言”“箴言”“训诫”之类的文献,如《聂菲尔列胡预言》《对美里卡拉王的教谕》《伊浦味陈辞》等,这些作品都出自贵族之手,或出自法老之手,其基本内容是宣扬统治阶级“治国安邦”的功德,或者诉说对人民起义的仇恨,或者指责法老的无能,慨叹世事沉浮和社会的动荡不安。

中王国时期也出现了一些纯粹的文学作品,如《辛努哈特历险记》《船舶遇难记》《一个能言善辩的农夫》等。作品《辛努哈特历险记》告诉我们,朝臣辛努哈特因叛乱事件牵连,流亡国外,后获得法老的宽容返回国家的故事。《一个能言善辩的农夫》则讲述了一个农民向法老申诉自己为权势者欺凌、劫掠,法老为其伶牙俐齿、能言善辩而折服,下令归还其所失去的财物的故事。

新王国时期,最突出的文学体裁是写旅行游记,这或许也是当时最时髦的作品,说明那时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多,活动的空间也更大。其中最精彩的是《乌努阿蒙旅行记》,书中叙述了阿蒙神庙自命不凡的大祭司乌努为阿蒙神庙到叙利亚购买木材时所遭受的磨难和屈辱,作品情节明快,生动形象,充满了对遥远世界的追忆。

一些宗教文献经过整理汇编,就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学作品,那就是古埃及的宗教文学。但严格的讲,也只有《孟斐斯神学》等少数作品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宗教文学。

宗教文学中,最早的作品是《金字塔文》。所谓《金字塔文》,乃是在金字塔墙壁上铭刻的咒语经文,后来,这些经文经过赫利奥坡里斯僧侣的整理。它包括神话传说、天文学、宇宙论、自然地理、历史事件以及宗教仪式、祭祀、魔术、道德等,由此可见其内容之丰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