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了许多个世纪,苏美尔人在物质财富、精神生活和建筑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类最早的城市也诞生在这里。在大约公元前3500年的苏美尔城市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古代文物,证明古代人类在建筑、艺术、社会构架、宗教思想、生活方式上都有明显的进步,在语言文字和文化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说明一个真正文明的世界从这时起就建立起来了。
这些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的苏美尔城市,就是从最初的乌博地安人的小村庄发展起来的。这群进入两河流域南部的人们定居在幼发拉底河沿岸后,醉心于农耕,兼营着游牧,在梦幻的土地上播种着人类最初的思想。
随着两河流域农业的发展,耕田面积大幅增加。发展农业生产,就需要灌溉渠道和水坝。可想而知,如果没有有效的水利工程建设,在没有降雨的季节里,良田很快就会化为荒漠,在洪涝时期,水会排不出去。大村庄的谷物种植靠的是有效的整体灌溉,个人单打独斗肯定效果很差。这就需要村社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另外,在泥沙的冲刷和沉积作用下,水利设施越来越老化,就需要经常维护和修缮。这样,村社始终都要面临如何公平地分配用水权、如何明确地划分田地及其疆界,以及如何及时地解决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矛盾等等一系列问题。
其结果是,最初的行政机构终于产生。一个世俗的行政机构最初只需要几个工作人员,到后来却演变成了一个臃肿的官僚集团。在两河流域,所有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都出自民主推荐和选举,可说是人类社会最初的民主了。
到后来,为了更好地协调贸易和农业的关系,苏美尔人的国家建立了强有力的政府机构,政府机构由各级官僚具体负责,但最高权力仍然属于国王。国王肩负着许多重大的责任。他负责兴建神庙、主持正义、修缮运河。苏美尔的国王最初由选举产生,后来逐渐演变成王位世袭制。苏美尔人相信,他们的国王是上帝指派来的,是管理人间事务的“真命天子”。
公元前3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进入了列国时代。12个独立的城邦国家逞强好胜,争雄称霸,各国争战不已。争霸的结果,是闪米特人以阿卡德为基地建立了一个跨越地中海与波斯湾的庞大帝国,即阿卡德帝国。这个短命的帝国不久就被来自伊朗的入侵者消灭,城邦制也因此被恢复,直到乌尔城邦的崛起,苏美尔人才又一次建立了自己的帝国。
两河流域从那时起开始建立了君主制度,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开端。它是在共同或相似语言和文化的基础上,分裂的12城邦君主之间勾心斗角、寻求霸权的结果。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诸侯割据、战乱不断、社会生活动荡不安。
《圣经》中就曾提到了一些参加过战争的城邦的名称,比如大家很熟悉的艾瑞克、传说中亚伯拉罕(希伯来人的始祖)的出生地乌尔。但是更多城邦的名字,同它的统治者一样,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在各城邦争夺统治权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间歇。间歇期,生产又得到了一定发展,苏美尔社会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支撑着。
说到苏美尔,有两个人必须要提到,一个是吉尔迦美什,另一个是萨尔贡。在早期的国王中,最著名的是吉尔迦美什。这个人大约在公元前2700年在位,后来,在许多神话和传说中,都记载了他的名字和事迹。他是当时两河流域的神奇人物和最伟大的民间英雄。多少年后,有关他与毒蛇猛兽及凶狠的敌人搏斗的故事,有关他寻找长生不老秘诀的故事,在人民中间广为流传,特别是在苏美尔、阿卡德、希泰特和古代近东社会,他简直就是一个伟大的神了。他还可能是古希腊大力士的原型。
虽然吉尔迦美什在神话和传说中被大肆赞扬,却没有发现有关他生平及政治成就的记载。一些史料中说,他出生在艾瑞克,生活在基熙、乌尔和艾瑞克长期交战、争夺霸权的动荡年代。在这场残酷和漫长的战争中,取得最终胜利的就是艾瑞克的吉尔迦美什。
萨尔贡大约生于公元前2371年,当时,乌博地安人的影子并没有完全从两河流域消逝,也有不少闪族人生活在那里。童年时期,他生活在一个寂寞和默默无闻的地方。根据摩西传说,他的母亲将他放入一个涂满沥青的篮子里,然后把篮子扔进幼发拉底河,任其自生自灭,但上苍却很眷顾他。一个农民在浇水的时候看到了篮子,把他拽出河面,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抚养成人。
长大后,萨尔贡成为基熙的苏美尔国王乌尔·查霸伯的侍酒童,没有人知道他是怎样从如此卑微的出身跻身高职,后来又如何运用谋略,从乌尔·查霸伯的手中夺取王位的。萨尔贡成功登上王位后,就开始东征西讨。仅仅根据他当时所立的石碑上的铭刻,我们就大致了解了他的丰功伟绩。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行政管理上,他都游刃有余、出类拔萃。苏美尔及两河流域北部,就是在他的领导下首次成为统一的国家。
公元前24世纪~前23世纪,萨尔贡和他的孙子纳拉姆辛四处用兵,向西远征埃及并溯尼罗河而上直到如今的埃塞俄比亚,向北远征到了小亚细亚。大约在同一时期,中国还处在晦暗不明的三皇五帝传说的时期,萨尔贡与此前的苏美尔国王吉尔迦美什已经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身份明确界定的个人了。据说萨尔贡的女儿是当时国家的高级祭司,她写的两首赞美诸神和神庙的诗歌,是世界上第一个作者身份明确的个人文学作品。
苏美尔文化在公元前2250年达到顶峰,此后就开始了它衰落的历程。历史上,苏美尔人一次又一次地被异族侵犯。但每当外来侵略者被驱赶出境后,各城邦间新一轮的争夺战就又拉开了帷幕。这种日益扩大的长期内战,一点一点地耗尽了苏美尔的元气,这是苏美尔在公元前2000年最终灭亡的主要原因。
公元前2000年,伴随着乌尔走下历史舞台,苏美尔在两河流域长达1500年的统治也慢慢地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苏美尔灭亡后,古巴比伦登上了统治两河流域的历史舞台。
此时,生活在黄河流域一带的中国的大禹才开始着手建立夏朝。
最后,我们介绍一下苏美尔的社会架构。构成这个稳定社会的是三种截然不同的社会阶层:最上层的贵族,最底层的少数奴隶,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公民介于两者之间。贵族一般是一些有钱有势的家庭,他们拥有大量土地,有的家庭甚至拥有占地达数千亩的私人田园。
在两河流域,神灵虽然被视为全国土地的唯一拥有者,但实际上,神庙祭司等神职人员所拥有的土地只占整个土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土地都划归王室或公民个人所有。如此代代相传,经过多次的转让和买卖,较贫穷人家的土地就会大量落入大地主的手里了。
奴隶位于社会阶层的另一极端。在苏美尔的许多城市中,大多数奴隶都是神庙、王室或达官显贵的私有财产。到了巴比伦和亚述时期,普通家庭拥有数名奴隶已不是什么稀奇事了。这些奴隶并不是战争中的俘虏,他们曾是自由农民,只是迫于债务或由于饥饿,不得已放弃人身自由,全家老小卖身为奴。然而,这些奴隶的苦难生活并非永无止境。当时的法律明文规定,一个品行良好、循规蹈矩的奴隶可以通过经商或借贷赎回人身自由。
处于贵族大地主与奴隶这两大社会阶层之间的,是占人口大多数的自由民。他们是整个社会的中坚力量,从事的职业大多与生产或创造有关,如建筑师、书记员、商人、农民、牧羊人、渔夫、铁匠、木匠、皮匠、陶匠和砖瓦匠,等等。这些具有专门技术的人,大多被神庙或地主阶级雇用,他们的工作报酬有时是一小块耕地,有时是羊毛、食品等实物。
构成苏美尔人的社会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奴隶制为主体的等级制度是社会秩序的核心。国王和拥有法律仲裁权的祭司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
在维持城市生活的稳定和发展方面,有两种人做出了突出和直接贡献。首先是农民,他们为上至王公大臣、下到普通百姓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粮食,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其次就是商人了,他们游走于各地区之间,把一个地方的剩余物资带到其他地方进行交换,交换的结果是形成了市场,繁荣了城市社会和经济生活。
7.亚摩利人
苏美尔时代结束后,一个来自西部的游牧民族统治了两河流域,也改写了两河流域的历史,他们是叙利亚阿拉伯沙漠地带的闪族部落亚摩利人的后裔。他们曾对苏美尔发动了无数次的侵略战争,再加上伊朗地区艾拉米特人的进攻。终于使苏美尔在公元前2000年灭亡。
苏美尔文明的衰败,让亚摩利人看到了拓展生存空间的希望,他们也深深地感觉到,决定性的时刻已经来到。他们盼望已久的两河流域的肥沃土地唾手可得,丰富多彩的城市定居生活等着他们去享受。
于是,他们果断地放弃沙漠里游弋不定的艰苦生活,拿起武器冲出长期游牧的荒原,向苏美尔人发动了猛烈的进攻。苏美尔高耸的堡垒和众多的要塞没能挡住亚摩利人像洪水般泛滥的进攻,一座又一座城池在亚摩利人强大的攻势下接连沦陷。
亚摩利人进驻城市后,不断吸收苏美尔人留下的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法律制度方面的成就,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苏美尔化了。但他们还是顽强地坚守住了自己原来的语言文字,他们日常所说的依旧是闪族语言,写的也依旧是闪族文字。苏美尔语言被限定在学校和神庙中,只有研习朗诵时才会被使用,这样的状况一直维持到耶稣诞生之日。
8.古巴比伦
又过了一个世纪,另一支闪米特游牧民族亚摩利人入侵两河流域,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到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统治时期,成为显赫一时的奴隶制帝国。
公元前1750年,汉谟拉比继位,成为亚摩利的第六位国王。当时,两河流域小国林立、群雄争霸,这种局面让人想起乌尔帝国灭亡时的情况。
汉谟拉比很快统一了两河流域全境,建立了古巴比伦国。巴比伦境内纵横交错的商道和南部肥沃的土地尽数归其所有。接着,他大力发展经济,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为巴比伦带来了物质上的繁荣。汉谟拉比统治期内的两河流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文化方面,他没有采取激烈的变革,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没有发生多少变化,苏美尔时期的神仍然保持原有风貌,仍然和过去一样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只是有的神灵在亚摩利人进驻后,用闪族语重新命名而已。巴比伦主神马尔都克(太阳神)取代了原先苏美尔众神之首恩利尔,但这些都只是细微的差别,而且发生在汉谟拉比时代之后。在文学方面,古老的神话和传说仍旧保持原有风貌,建筑上的革新就更少了。
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最杰出的国王,他缔造了巴比伦帝国。他登上王位后,即采取了比较灵活的外交政策和军事手段,除北部的亚述外,基本上统一了两河流域,最后定都巴比伦,建立了一个实行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王国。
汉谟拉比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按古代中国人评价一个好政治家的标准看,他是一个十分勤政的国王,也几乎属于那种事必躬亲的国王。在他的治理下,巴比伦城不仅成为当时西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且也是世界性的大都会。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古巴比伦的繁荣和辉煌有目共睹,他的臣民把他称为“天下四方之王”,正如唐朝时人们把李世民叫做“天可汗”一样。
汉谟拉比于公元前1708年逝世,这一王朝也随之分崩离析,那一段时间,暴动与叛乱的气氛充斥着整个国家。这可能是汉谟拉比没有想到的,他生前太忙了,没顾上选好接班人,也没顾上确定一个好制度确保国家的稳定和政权的顺利交接。
汉谟拉比最大的贡献是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较完善的成文法典,也是一部著名的法律典籍,在苏美尔法典被发现之前,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法律典籍。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从安那托利亚(小亚细亚的旧称)来的赫梯人向巴比伦发动了一次短暂而具有毁灭性的入侵。步其后尘,从扎格罗斯山脉下来的卡西地人(非闪语居民)却成了巴比伦新的统治者。数世纪后,赫梯人才发展成为近东地区的一大强国。
卡西地人入主两河流域后,巴比伦先进的文化将卡西地人彻底同化,在建筑、宗教、艺术、文学、政治以及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卡西地人都承袭了古巴比伦的传统,卡西地人甚至还放弃了自己的语言而使用闪米特语。
大批新的城镇建立了起来,尼普尔、乌尔等古城中被赫梯人毁坏的神庙获得重建或粉饰一新,甚至在汉谟拉比儿子手中失去的两河流域的南部省区也重归巴比伦版图。卡西地国王依然念念不忘汉谟拉比时代北方各国对巴比伦霸主地位的崇敬,以及对亚述享有的名义上的控制权。卡西地人真是很有意思,他们把他乡当故乡,对待一种文化的态度值得赞扬。
9.亚述
正如古代中国北方的匈奴对于中原农业地区心怀叵测一样,游牧民族对于这块沃土的入侵也不可能停止。入侵者凭借强壮的马匹和铁制的利器,以少胜多,致使该地区战乱不断,权力基础更迭频繁。
亚述人源于遥远山区的游牧部落,他们善于驯养马匹,精通制造战车和铁剑,向外扩张是他们的本性。公元前1275年,巴比伦毁于穷兵黩武的亚述人之手,于是,亚述帝国迁都尼尼微(Nineveh)。而文明却得以在新的环境中生根开花。到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7世纪,其帝国达到鼎盛时期。
亚述人是居住在两河流域北部(今伊拉克的摩苏尔地区)的一支闪族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与非闪族人融合了的闪族人。在人种上有许多闪族人的特点:长脸钩鼻、黑头发、多胡须、皮肤黝黑。他们最大的特点是比其他游牧民族更崇尚武力,更富有攻击性。
亚述第1次取得众所瞩目的强国地位是在汉谟拉比崛起之前,当时,一位名叫夏穆尔·阿达德的卓越的亚摩利人取得了两河流域北部绝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权。不过,在他逝世后,亚述的国力逐渐衰弱。为了生存,亚述不得不与伊施嫩纳城邦结盟,以求自保。当汉谟拉比将伊施嫩纳收入囊中后,亚述不得不接受汉谟拉比的统治。
从公元前11世纪起,巴比伦进入了一个长达400年的衰落期。此时,亚述的经济实力蒸蒸日上,国力越来越强大。巴比伦人崇尚文明,不喜欢武力争斗,而亚述人生性剽悍好斗,他们的目标是近东地区的霸主地位,只要时机成熟,他们随时会跨上自己的战马。
亚述人的征服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也曾遭遇诸多坎坷,国力一衰再衰,有些时候,亚述似乎面临着被黑暗吞噬的险恶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