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优秀青少年必读:一生的忠告大全集
4203100000021

第21章 处世——人际关系是一种润滑剂(1)

你差不多也进入到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必须学会把迄今为止所掌握的知识以及所见所闻系统归纳,附上自己的判断,形成独自的人格、行为模式、举止风度。接下来的事,只剩下体察人情、历练世故了。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中,因此我深信,懂得正确的处世态度、掌握灵活的处世技巧是绝对必要的。年轻人在进入社会这个巨大迷宫之前,最好能请一位曾经的先行者来给自己画一张“路线图”,尽量避免自己迷失在社会迷宫中。

第62封信做人要有主见

当你读到我这封书信的时候,差不多已经回到莱比锡了吧。在德累斯顿,接触了那里的宫廷社会,你的所见所闻想必一定很深刻!我想,以你的好悟性,是应该把狂欢节气氛留在那儿,绝不会沉湎其中的。回到莱比锡后,应该会很快静下心来安心工作吧。

如果你对那里的宫廷生活的确感兴趣,那么从现在开始就下工夫苦读。接近宫廷没有其他捷径,只有一点一滴累积知识,使你的人品学识得到人们的肯定,这才是唯一途径,这点你要牢牢记住。你也许想象不出来,那些知识贫乏、品质低下的所谓贵族的状况是多么不堪入目!他们只是行尸走肉而已!相反,那些学富五车、气质优雅、品行高洁的人士,才是真正值得你效仿的。你千万不要做一个两脚悬空,好高骛远的人,而应该做一个内心充实的人。人们经常说,宫廷是罪恶的深渊,那里充满了欺诈、倾轧与虚伪,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魍魉世界。这种说法不免失之偏颇,但毋庸讳言,多数皇宫情形确实是这样。不过反观一下我们周围,难道这种情形就是皇宫所独有的吗?只要是有人群聚集的地方,这种情形就在所难免。我真想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到哪儿去寻觅一个一尘不染的世外桃源呢?

我们常常有种误解,以为在那远离俗世尘嚣的乡野,人们清静无为,与世无争,比起宫廷之类的凶险之地来,真不啻一个天堂、一个地狱。但是,你若仔细推敲就会很快悟出,宫廷有争斗,乡野也有争斗,同样是争斗,仅仅是形式不同,实质没什么两样。更何况,宫廷内斗,有时还会被好事之徒抖搂出来,我们还略有耳闻。对发生在穷乡僻壤的乡野小民之斗却知之甚少,仔细观察一下两个田垅毗邻的农夫吧,为了要比对方多收一升半斗,都在暗中较劲儿,那种疯狂和执著,比起宫廷大臣们为了谋取一份美差而明争暗斗来,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诗人们常常把村野农夫描绘得那么淳朴无邪,把皇宫里的人描绘得那么邪恶狡诈,然而这只能哄哄那些头脑简单的蠢材,只有他们才会对诗人们的胡说八道深信不疑。其实,草民和大臣一样,都是人,都有七情六欲,不同的只是做派而已。因此,对社会上有关各色人等的品评,一定要持慎重态度。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太相信这种泛泛而论,同时,也有太多自命不凡的人,专以连横合纵,卖弄辞藻为乐事。真正的智者,对那些陈词滥调是不屑一顾的。而且这类陈词滥调,大都思想贫乏、语言苍白,令人不忍卒闻。

在这个世界上,对三教九流、七十二行都有各种各样的评论,有的甚至成为盖棺定论,在人们脑子里扎了根。这些所谓定论,有错有对。然而,那些毫无主见的人,却往往将他人的礼貌恭维视若圭臬,欺人慰己。一旦我碰到这种人在人前卖弄时,就会故作高深追问他们:“是这样吗?你觉得呢?”于是,这些人就会立刻吞吞吐吐、窘态百出。因此,我的结论是,一个自信的人,即使不依赖那些一般性的评价,也能把自己的观点阐述得丝丝入扣,绝对不是靠那些空洞无物的陈词滥调来使自己引人注目。孩子,我想你明白我的意思,我多么希望你凡事有自己的主见,而不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第63封信保持清醒头脑与正确判断

孩子,为了不断使你的行为合乎道德规范,并使之永远合乎道德规范,也为了使优点永远是优点,你就必须时时警戒鞭策自己,切不可自满,任何时刻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与正确的判断。

一个人身上的任何优点或善行,都是跟他身上同样具备的缺点和恶行相生相克的,一旦失足,就会遗恨终身。比方说,宽容过度,就会流于怂溺;节俭过度就会变得吝啬;刚勇失度必落入鲁莽;太过谨慎又会变得懦弱。如此看来,除了时时警告自己不要做出逾规越轨之事的同时,还要时时留意自身固有的优点或美德。

逾规越轨本来就是丑行,人们不屑一顾是很自然的事,人们也不会动念头去探讨这丑行。当然,对于那些文过饰非之辈自然又另当别论了。至于那种中规中矩的善行,本身就很美好,谁遇上这种美好的善行都会触动真情,而且愈是探究愈觉其美,愈是了解愈觉引人入胜,甚至连自己也陶醉在这善行之中了。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因为美的事物大都具备这种魅力。

我们说正确的判断,目的就在于要努力达到这种境界:不断使你的行为合乎道德规范,并使之永远合乎道德规范,也使你的优点永远是优点。必须时时警戒鞭策自己,切不可自满。我反复提示你这点,不是为了别的,只是想说明,所谓学识丰富本是一个人的长处,可有时又是一个容易使人落入其中的陷阱。

一个人知识很多,却遇事缺乏判断,说不定背地里被人贬为“书架子”、“俗不可耐”、“假道学”等,反变得一文不值。你如今也拥有了相当多的各方面知识,为了避免落入陷阱,招致非议,从现在开始就要时刻提防这点!

一般的所谓饱学之士,往往都非常自负,对他人的见解通常都是风过牛耳。我要规劝你,知识要尽量丰富,态度要尽量谦恭。不要像有的人那样,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或贸然做决断。一旦养成这种恶习,将会导致什么后果呢?对了!你就俨然成了个学阀,被你压制的人,会感觉受到伤害和侮辱,从此对你敬而远之,对你的任何意见都不屑一听,轻者招致他人的怨怼、抵制,重者与你对簿公堂。

为避免出现这类尴尬事,我必须再次提醒你,随着知识量的增长,谦虚的美德也要随之增长。即便是对自己有把握的话题,与人谈论时,也要装出一种不大有把握的模样,陈述自己的观点但千万莫说过头话。

要想说服别人,就先要有耐心,认真倾听对方陈述观点。这是在为人处世中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谦逊。如果怕被人看成是个绣花枕头,那么,就不要在人前故意卖弄,用你周围同你谈话的人同样的方式与人交谈,不要故作风雅,议论点到为止,这就是避免陷入尴尬的最好办法。绝不可显示自己比周围的人更高明或更有学问。好比怀表,只宜把它揣在衣袋里,不宜拿来张扬,没有必要时不时从荷包里掏出来向人炫耀一番,从口袋中取出来,也没有必要主动去告诉别人时间,若是有人问你时间,只要回答几点几分就行了,假如别人不问,你就没有必要去主动告诉他。

同理,知识也是一样,学问作为一种华丽的装饰品,似乎也是不能缺少的。如果你身上缺了这玩意儿,会觉得很没面子。不过,为了避免重蹈覆辙,犯前述错误而招致非议,万分谨慎是必要甚至必需的。

第64封信练达世故人情

今天忙碌了一天,到现在我已经是精疲力竭了,原因是有位满腹经纶的名流来访,细究起来,同他还有一点儿拐弯抹角的亲戚关系。我们在一起共进晚餐,又一起共度良宵。照理说,有朋自远方来,这个晚上应该是非常美好而欢乐的。可是我却只觉得很累很累,甚至有种受苦刑的感觉。也许你会问,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是一个不懂礼节、喜欢信口开河的老学究。通常在我与人的交往中,都把东家长西家短这类闲言碎语当成是废话。然而,这位先生的言谈,却比这些废话更让你倒胃口,更令人头痛。以前也曾经遇到有些人跟我聊那些无关宏旨的家常话,尽管是不着边际的闲聊,但多少还让人感到轻松愉悦,可是这位先生说出来的话却枯燥乏味,听起来味同嚼蜡。大概是因为老先生封闭在书斋里的时间实在太长了,养成了凡事都要牵强附会的习惯。在交谈过程中,几乎对每一件事他都固执己见,如遇到一点点异议,他立刻就会吹胡子瞪眼,怒不可遏的样子实在令人难堪。说实在的,他的那些高论也不是没有一点儿道理,只是,十分遗憾的是,那都是些空中楼阁,镜花水月,令人实在不敢恭维。你知道一个人怎么会到这种地步?那是因为他一直在闭门造车,从来不屑与人交往的结果。论为学,他可说是通明透彻;论为人,却是一无所知。可是,出于礼貌,我只能做出洗耳恭听的样子。

如果让我选择,我宁愿同那些虽然涉世不深、却伶牙俐齿的人交谈。根据我的处世体会,一定要慎重选择交谈对象。

最难缠的就是那些不谙世故的所谓饱学之士,他们那种迂阔的谈吐,简直令人难以忍受。打个比方,当他在大谈特谈“这个世界是如何如何”时,如果你要插嘴:“恐怕未必是那样吧!”那么可以百分之百地肯定,你们将进入一场永无结果的争论中。如果你交谈的对方出身牛津或剑桥那样的著名大学,他便更会想尽办法、千方百计同你驳论到底,即便是那些细枝末节,也不轻易罢休,通过一番旁征博引来自圆其说。总而言之,在这些场合,这种人只要逮着与人辩论的机会,绝不轻易放过。因为他们往往自以为永远正确,别人拜倒在他脚下那是理所当然的。

孩子,你要记住,同这种人争论毫无意义,因为他们往往目中无人,更谈不上与人交往,对世上的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在某些场合下,人可以说就是变色龙。不通世态人情的所谓学者,他们就是以牛顿透过三棱镜分析看光谱的方式,来给人分类的。这个人这种颜色,那个人那种颜色,一目了然。而那些经验丰富的染匠却不同,他们深知不同颜色有不同的亮度、色彩深浅也不同,看上去是单色,其实也是由各种颜色调和而成。同样道理,在这个世界上,压根儿就不存在用一种颜色构成的人,他们或多或少都掺杂了其他颜色。不仅如此,正如蚕丝会随着不同角度光线照射,而变幻出不同色彩一样,人也会因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变换出不同的面孔,这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以上这些最浅显不过的道理,略涉世情的人都一目了然。可是,那些自命不凡的所谓饱学之士却对此一无所知。很简单,因为弄明白这些事理,绝不是靠苦思冥想能解决的,它必须实实在在地到现实生活中学习才能够得到。所以,尽管这些先生也想学以致用,然而到了现实中,却往往碰得头破血流。

因此,同那些善用眼看,善用耳听而练达世情的人相比,差别是明摆着的。自然,一个练达人情世态的人,同样深知“褒扬”的巨大威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深知这原因时,因地,因人,而选择最有效的方式。这种人往往避免赤裸裸地去褒扬他人,而是采取拐弯抹角、迂回曲折、明喻暗比的手法来恭维人。

社会中常会有这样的例子,一个知识和人格都远逊于他人的人,却能神不知鬼不觉地把那些比他强得多的人玩于股掌之上吧?!到目前为止,仅我所见,这类情况就不胜枚举。这类人善于抓住那些人品高,有学问,却不黯世故的书呆子们的弱点,随心所欲地把他们耍得团团转。

那种亲眼去观察,亲身去体验,炼达世故人情的人,与那种生活在书本里,不谙世事的书呆子相比,不但有天壤之别,而且远比他们优秀。如同一匹训练有素的良驹,远比缺乏调教的蠢驴用起来强得多。

你差不多也进入到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必须学会把迄今为止所掌握的知识,以及所见所闻系统归纳,附上自己的判断,形成独自的人格、行为模式、举止风度。接下来的事,只剩下体察人情、历练世故了。也就是说,不妨多读读有关社会学方面的书,把书上所写同现实生活比照,对你必然有所裨益。例如你可以安排在你上午的读书时间里,插读几则拉罗什夫科的格言,并做深入分析。然后在夜晚的社交场合上,再把书里说的,套在所遇见的人的身上,比较比较。如果在读了拉·布留耶尔的书之后,就可以把夜晚在社交场合看到的众生相,跟书里描绘的情景相互印证。

有关人心莫测、世事无常的描绘的书本,可说是汗牛充栋,没事看看这类书可以更快地提高自己的处世能力。不过,你不能只满足于读这类书。如果不迈脚踏入实际社会,亲身体验,仔细观察,那些辛苦得来的知识得不到实际应用,甚至误入歧途,这就很不应该了。好比枯坐斗室,面对摊开的世界地图,就是心无旁骛地盯上一辈子,结果对世界还是一无所知。

第65封信以自己的姓名为荣

前几天,当你托人将一份金额90英镑的申请书交到我手里时,在付与不付的问题上,我犹豫了许久。让我犹豫的原因绝不在于钱多钱少,而是这不像你的一贯的行事风格。此前要是遇到相似情形,你都会先来信与我商量,我以为这已成默契和惯例。但是这次,你却连口信也没给我捎一个。我之所以不想支付,这自然是理由之一。

不过,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在这张申请书上,开始根本就找不到你的画押签名。当我在你差来的人的指点下,用放大镜仔细查找后,终于在申请书最下面的角落,看到了你的签名。你的签名就是一个睁眼瞎的信手涂鸦,不经过一番仔细辨认,还真看不出那是你的签名。说真的,孩子,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小气局促让人难以辨认的签名。

一看到这种签名,不禁使人浮想联翩,以为你在签名之时,是不是正身陷险境,给人一种暗示。要不,就是有你这种签名的信送到你的幕僚那儿,对方或许以为这绝不是普通人写的普通字,可能是份重要的机密文件,而赶紧把它交给密码解读员处理!

自从人有了名字,人开始就有一种原始的自豪感。古人常说“字如其人”。这也就是说,从一个人的字,可以了解这个人。每一个人的笔迹是独特的。从生理学角度上讲,它涉及到人手动作的协调,还涉及到神经和中枢神经的活动。由于人与人的手和脑无法一样,因而人与人的字迹也不可能相同。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人的字迹是人的性格、喜尚、修养等方面的综合反映,由于人与人性格、学养和经历的差别,其字迹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在鉴定法律行为和商业活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上,签名有着权威性的作用。

孩子,在相当多的场合下,你都需要签上你的大名,世界上没有比这几个字母就能改善你的形象更为简单易学、更使你感到需要的费心思的了。别小看小小的一帧签名,那可是你自己气质、修养的结晶。

有身份的人或是工商界人士,总是使用固定不变的签名,这是通常的惯例。因为这么做的好处,一是使己使人都习惯自己的签名,二是能防止冒名伪造,而且一般签名的字体都比正文稍大。但是你的签名却不然,不但字迹不比正文大,而且书写也十分潦草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