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慧眼看透人心
4205000000023

第23章 练就生意场上的慧眼(4)

尽管是小小的变化,里面一定隐藏着使之发生变化的力,在看人上其作用力就是人的内心世界,而使内心世界发生变化的原因,又是生活的现实问题。那个妇女就学会了这一看人本领,所以她避免了损失。

有时,事情虽然还没真正发生,迹象其实已经显露。如果不能从初期的迹象去掌握即将发生的事实,这是非常危险的。有智慧的知人识人者能从小迹象识人,只要见到一点迹象,就能判断出事情未来的发展,并对人形成整体感觉。

识主动吃亏之人

占便宜不是任何人的心理,但不愿吃亏却是普遍的人的共同想法。但许多情况下必须先吃亏才能占到更大的便宜,这就需要一种很大度、有远识的性格,具有这种性格之人必能成就大业。我们一方面需要识别这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学习这种先弯后直的哲学思想。

没有所求、没有背后深藏的动机,一个人一般不去主动吃亏。抱着正直、善良目的的吃亏应该鼓励,但如果识别不慎,纵容了心怀叵测的吃亏,则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在古代,可能会引狼人室,乱国家朝政,给人民造成生离死别的痛苦;在今天,则可能会泄漏商业机密,痛失机会。

人们平常讲“吃亏是福”,未必全是这样,还要看他的动机,要有鉴别能力。

对个人而言,“吃亏是福”一般基于他善良正直的动机。人们也因此可以识别其心性和聪明。有一个四方流浪、靠乞讨为生的小孩,只捡人们扔给他的小币,不要大钞。人们都把他当一个傻瓜看待,而不断地向他扔钱取乐。有人问那个小孩为什么不捡大钞,小孩说:“如果我捡大钞,人们还会不断地向我扔钱吗?”

心怀奸邪的人主动吃亏,如果达成目的,给大家造成的是祸患;一身正气、心怀忠义的人主动吃亏,如果达成目的,则会造福他人,因此,每一个知人识人者都应该仔细考察身边那些主动吃亏的人,弄清楚吃亏人动机究竟是什么,再结合一贯品行,这才可以真正做到知人识人,共事发展。

喜爱零食看个性

爱吃薯片者:喜欢交际应酬,广交朋友,其个性随和。

爱吃水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户外运动,享受生活的每一天,其性格活泼、开朗、乐观。

爱吃花生者:厌束缚,喜爱自由,兴趣广阔,勇于尝试各种各样的生活,其性格有点勇往直前,不顾后果。

爱吃冰激淋者:感情丰富、容易相处,喜欢健康生活方式,但性格略最保守和软弱。

爱吃薄饼者:勇往直前而富冒险精神,做事专注认真,不过总希望有所圆报,可能是其性格惟一的缺点。

爱吃爆米花者:虽喜爱做白日梦,但有一股不畏艰难的冲劲,富创造精神,其性格鲜明,不会拖泥带水。

爱吃巧克力者:有刻苦耐劳精神,十分重视家庭生活,其性格略带含蓄和主观。

爱吃胡萝卜者;责任心强、守纪律,处事力求完美,理智重于感情,其性格不善奉承他人,具有高度的独立性,也显强烈和严肃。

要具有识人的才能

作为老板,要有出众的识人才能。尤其是在商试新员工的时候,怎样在五分钟内判断一个人是否优秀?

这主要是依靠经验。面试时的五分钟,看他的思路,回答的问题。应该基本上能看出他是不是一个真诚的人、可信的人,也可以大约看出他的思考方式和他的能力。另外,你要问一些很特殊的难题来理解一个人的思路。不要接受一个很广的答案,要追根问到底,在压力下更能看清一个人,这也是情商的一个例子。能识人的人,会观察、注重别人的感觉,并能将心比心。

发现人才之道,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要眼中有才

任何时代都不乏人才,但人才能否被发现、被利用并发挥出这些人才所有的潜能,则是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和状况的。列宁在评价法国大革命时曾提到过“罗兰夫人的错觉”,指的是当时一位非常活跃的女革命家,在革命高潮之际,被表面的混乱形势所迷惑,认为沉渣四起,难觅人才,对革命前景持悲观失望的态度。列宁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能讲没有人才,关键是看你想不想去发现人才。

我国古代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唐代的李林甫曾在主持科举考试的过程中,创造了无一人录取的记录,成为历史奇闻。被后人誉为“诗圣”的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屡试不中的情况下,这一年又被淘汰出局,无奈中,只能独自嗟叹生不逢时。李林甫淘尽天下英才后,还曾向玄宗上表祝贺,说什么这是“野无遗贤”,人才搜罗已尽,真可谓一派胡言!

慧眼识才

开明的管理者,不仅要有慧眼识才的本领,还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敢于接受毛遂自荐者。而要能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的还是能慧眼识才。不能辨识人才的领导者,即使送上门来的人才都无法辨识,使用人才当然也就无从谈起。

楚人卞和,从山中得到一块璞玉,献于厉王。厉王不以为玉,反以欺君之罪断其右足。之后,卞和不甘心埋没此宝,又将其献给武王。武王仍不识,又以欺君之罪断其左足。文王继位,卞和怀抱璞玉,三天三夜,哭于荆山山中。文王闻讯,急派人取来,仔细辨识之,方知是价值连城的稀世之宝,遂命名为“和氏之璧”。后人必为卞和所丢失的双足而惋惜,但同时也会为他能碰上文王这样的识玉之君而庆幸。

我国古代三国时期的着名政治家刘邵曾说:“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善。”意思是讲,能不能发现人才,发现什么层次的人才,与人才发现者本身所具备的素质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创造囊状环境

毛遂自荐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但毛遂在自荐时所讲的一段话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他说:“智士处世,如锥在囊中,其颖立见。”把这句话换成老百姓的话就是:布袋里放不住锥子。毛遂的这段话的确耐人寻味,其间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布袋里的确放不住锥子,是人才,早晚要显露出来;而再一层的意思是:不能不考虑到客观环境与发现人才之间的关系,锥在囊中,其颖立见。一锥在木箱中、甚至铁皮箱中,是否也能“立见”呢?虽然靠着一些辅助手段,也能使锥尖显露,但毕竟加大了难度。所以要求领导者们要尽力为人才的显现创造良好的环境——囊状环境,不要等人才白了头时再发现,为时已晚,既误人才,更误事业。

克服“马太效应”

《圣经》里马太福音一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主人要外出,他把三个仆人叫到跟前,根据他们的才干分给他们不同的银两。第一个仆人分到的最多,第二个仆人其次,第三个仆人最少。主人走后,第一个仆人用主人留下的银两当本钱,做买卖又赚了一倍;第二个仆人学着第一个仆人的样子也赚了不少;而第三个仆人却把银两埋了起来。主人回到家后,听了前两个仆人的汇报非常高兴,可没等第三个仆人说完就开始大发雷霆,臭骂这个仆人一顿,并决定收回所有分给他的银两,用来奖励赚的最多的第一个仆人。

在故事的结尾处,有这样几句话作为总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都要夺过来,叫他不足。”后来,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默顿首先将这种现象概括为“马太效应”。

联系到社会上纷纭的人才现象,“马太效应”可以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惯性。已经成名的“显人才”,社会加给他越来越多的荣誉、职位、待遇以及特权等;而尚未成名的“潜人才”,历经艰辛搞出点东西却无人间津。这就给管理者提出了一项重要的社会职责,就是要发现人才于未名时,支持人才干逆境时,形成人才的梯队态势,保证事业后继有人。还是那句老话:一花独敖不是春,万紫千红舂满园。

重视“共生效应”

“共生效应”是指在一个较小空间和同一段时间里,人才成团出现的现象。其特征是:高能为核,人才团聚。

《战国策》中记载了一段淳于髡与齐宣王的故事。齐宣王有一天想让淳于髡给他举荐几位人才,淳于髡马上说出了七个人的名字,齐宣王十分惊讶地说:俗话说,人才难得,贤士难觅,你怎么一下子就向我举荐了七位呢?淳于髡讲:俗话说,物以类聚,动植物都是如此。比如要找名贵的草药,平地难寻。但到了深山老林,就可以车载而归;人也是如此,我淳于髡总还算个贤士吧,让我选才,如河边汲水,火石取火一般。

从人才由“潜”到“显”需要突破“马太效应”这一角度而言,人才团现象减少了奋斗的阻力,人才的相互推荐,为成批发现人才创造了条件。在解放战争期间,国共双方主要将领大都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人才团现象极为明显。

1979年诺贝尔物理奖授奖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在三位获奖者中,有两位是美国纽约布郎克斯高级理科中学的毕业生,而且还是同班同学。一名叫格拉肖,一名叫温伯格。消息传来,一些昔日同窗不禁欢呼雀跃,发起组织了1950年级的校友团聚会,以示庆祝。当这些阔别多年的同窗之友欢聚一堂时,大家惊奇地发现,除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同学外,还有许多人也做出了显赫的成绩。当同学们一起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时,发现这条成材之路的起点便是布郎墨克斯中学。温伯格满怀激情地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多少有些取决于你与谁一起上学,这里有一种共生效应。”

识人有道

清代的曾国藩是很会用人的。一次,李鸿章向曾国藩推荐三个人才,恰好曾国藩散步去了,李鸿章示意三人在厅外等候。曾国藩散步回来,李鸿章说明来意,并请曾国藩考察那三个人。

曾国藩讲:“不必了,面向厅门、站在左边的那位是个忠厚人,办事小心,让人放心,可派他做后勤供应之类的工作;中间那位是个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人,不值得信任,只宜分派一些无足轻重的工作,担不得大任;右边那位是个将才,可独当一面,将来作为不小,应予重用。”

李鸿章很吃惊,问曾国藩是何时考察出来的。曾国藩笑着说:“刚才散步回来,见到那三个人,走过他们身边时,左边那个低头不敢仰视,可见是位老实、小心谨慎之人,因此适合做后勤工作一类的事情。中间那位,表面上恭恭敬敬,可等我走过之后,就左顾右盼,可见是个阳奉阴违的人,因此不可重用。右边那位,始终挺拔而立,如一根栋梁,双目正视前方,不卑不亢,是一位大将之才。”曾国藩所指的那位“大将之才”,便是淮军勇将、后来担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

只靠看一眼,就能分辨出人才,这则故事却很好地说明了识人之道。

作为管理者,并不一定要比所有的下属更有才干,关键是要看能不能将各有所长的一群人组织在一起,共同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去努力。美国的钢铁之父卡耐基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领导。虽然他已去世多年,但他的碑文却留给世人以永恒的回忆。碑文是这样写的:“一们知道选用比本人能力更强的人来为自己工作的人安息于此。”

把人才挖掘出来,把人才的才能调动出来,这就是对每一个管理者最根本的要求。如果管理者是无私的、奉公的、优秀的、成功的,那么他就不会浪费每一个人才。

观察应聘者

自古以来,善战的军事家总是先设法完成己方健全的态势,并且观测对方的状况如何,以求处于不败的地位;然后再进一步去等待对方疏于防范的大好时机,以求大获全胜。

换句话说,就是要有正确的战略、战术、周密而切合实际的作战计划和作战准备。

在选择人才时,则是要求用人要通过注意应聘者的“第一印象”,来判断他们的品行、心态。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人们相互之间是很重视那些首先能够观察和感觉到的特征的,如对方的表情、气质、体态、服装、谈吐、礼节等。良好形象的几种表现为:

表情自然、举止文雅

要选择态度诚恳谦虚、不卑不亢,言谈举止要大方文雅,应聘者如果神态拘束紧张、低三下四地装出一副笑脸或趾高气扬、盛气凌人地拉长脸、说话时手舞足蹈,甚至还口出狂言,这些人都是很不合适的。

衣着得体

俗语说:三分人相,七分打扮,衣着服饰能反应出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和修养,如果应聘者的服饰与气质一致,与他自身的形体协调、身份相符,显得潇洒、更有风度、更有精神、更惹人喜欢,说明这种人有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

谈话有分寸

谈话过程中,要注意对方说话,如果他的言语很有分寸,表达得恰到好处,说明他是一个很中肯、实干的人。

夸夸其谈、语无伦次、吞吞吐吐的人都不妥,油嘴滑舌的人是最要不得的。

有修养

如果他不莽撞,举止要适当,态度自然大方,彬彬有礼,就显示出他本人有一定的修养和涵养。

从言谈举止识人

从谈吐识人心术

①从口气判断:说话谦恭有礼节的人,有气度、有气派、较具隐蔽性,这种人可信赖,心理优越;说话粗俗的人,具有纯真、单纯、气概低下、薄爱、下流、易变等心理。

②从用字遣词分析:喜欢用“在下……,在下……”等谦词者属幼儿性及女性性格的人;而使用“我认为……我认为……”等不恭语的人属自我显示型。

从打招呼识人心术

①直视对方的眼睛来打招呼,意欲立于比对方更优越的地位,总认为自己比对方好些。

②逃避对方的眼光打招呼,在对方面前有自卑感,性格腼腆,为人处世谨慎小心。

③素不相识,初次见面却分外亲切地打招呼的人,想把当时场面转到对自己有利的方面,可以说是带有强烈的动机性。

④经常见面但打招呼的方式干篇一律,是自我防卫、言行不一的人。

有度量的人的特征

自己的朋友、同事、上司或老板若为度量大的人,相信日子过得愉快得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

①鼻子头丰圆,鼻翼广大微露井灶的人,气量大又慷慨大方。

②唇上下多纹理的人比较有包容心。

③各部位圆满的人,做人也圆满,不会有棱有角伤人于无形。

④印堂开阔,脑筋好,反应快,有容人之量。

⑤胸中宽大的人,气量大。

⑥地阁朝天庭,晚运好照顾部属。

⑦耳珠朝口的人,人缘好,与人相处和睦,福气好。

⑧口有棱角,是非分明不糊涂。语不见齿,不说人是非。

⑨眉如新月,脾气好。

⑩眉阔眉高,眉阔的人热心,眉高的人,不计较小节。

从小习惯识人

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及一个人的本性往往会通过自身的一些细小习惯,通过言谈举止、表情等流露出来。

如:那些快言快语、举止简捷、眼神锋利、情绪易冲动的人,往往是性格急躁的人;那些直率热情、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喜欢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开朗的人;那些表情细腻,眼神稳定,说话慢条斯理,举止注意分寸的人,往往是性格稳重的人;那些口出狂言,自吹自擂,好为人师的人,往往是骄傲自负的人;那些懂礼貌、讲信义,实事求是、心平气和、尊重别人的人,往往是谦虚谨慎的人。对于这些不同性格的对象,一定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对于一些小习惯,我们不应为其表象所迷惑,而应洞悉其行为的内在本质。

①轻易地许诺他人的要求,看起来似乎爽快,其实不可实现自己的诺言,是一个不守信用的人。

②对什么事都认为很简单的人,看起来似乎很能干,其实真正做起来却困难重重,没法办到。

③前进急速的人,看起来非常迅猛,其实来得快,退得也快,就像孟子所说:“其进锐者,其退速。”这样的人干事情不会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