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通过短暂的表演就可能骗得美人归,所以虚假的雄性表演比比皆是。对于人类而言,就是那些油光可鉴油头粉面油腔滑调的情场高手,他们可能一文不名一钱不值,但在女人面前却绝对秀色可餐温婉可爱,轻信的女人只能在婚后大呼上当。
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理解为什么很多官员喜欢戴名表,那只是性炫耀的一种形式,名表的社会功能根本不是看时间,那是几元钱的电子表就足以完成的任务。同理,人类的很多物品都不是表面看起来的那样有用:名车的目的并不是跑路;名包的目的也不是装些乱七八糟的随身物品;金光闪闪的首饰除了性炫耀外,简直就是一堆毫无意义的垃圾,而且是难以处理的垃圾。
所以,雌性必须提高鉴别虚假广告的能力,这需要谨慎的观察和冷静的反应,内向和腼腆有助于雌性避免被激情弄昏了头脑,那些稍经勾引就立即以身相许的轻浮的雌性注定成为激情的牺牲品,它们的性状不受自然选择的青睐。
雌性选择的正确与否对于后代的生存至关重要,它们不但得到了雄性的肉体,有时还得到了雄性占有的食物和其他资源。问题是,很多雄性动物都像流氓一样到处流浪,它们本身并没有固定的居所,而且也不打算在交配后为雌性提供任何后续帮助。这时雌性就不必考察领地和食物情况,惟一需要考察的就是对方身体强壮与否。既然如此,雄性之间也就必须展开直接的竞争,较量一番到底谁的身体更棒,此时它们往往需要大打出手,从单打独斗到群体对抗直到升级为人类规模宏大的种族战争。
动物的缺点是很难到处散发广告,所以炫耀场所一般相对固定,这样的场所就成了雄性动物炫耀的竞技场。对于很多动物而言,竞技就是为了炫耀,而不适于生活,所以,在竞技场上配对成双的夫妻一般都会远离竞技场交配和筑巢——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伴侣暴露在一群激情骚动的光棍面前。
很多鸟类都有专用的竞争场所,并在场内展开各种形式的较量,比如一种雄性尖尾松鸡(pedioecetes phasianellus)会展开公然的血腥决斗,只有胜利者才有资格享受交配的快乐,同时还要应付其他雄性的不断攻击。很多雄性动物身上的装备都是竞争的指标,比如雄狮的长鬃和昆虫的甲壳等。只有斗鸡的战斗行为偏离了正常方向,那其实是雄性竞争的非常规表现,它们的战斗已经不是为了交配,而是为了战斗而战斗——它们被人类的纨绔子弟骗惨了,他们利用了它们的炫耀进行炫耀。
基于炫耀的目的是追求雌性,雄性当然对单独炫耀不感兴趣,项羽有句名言:富贵不还乡,有如锦衣夜行——值得炫耀的事情总是要让更多的人看到才有意义,解决的方法就是集体炫耀。我们常常看到这类大规模炫耀,比如夏日的夜晚,草丛中无数的流萤在闪闪发光;或者某个有蝉的夏天,成千上万的蝉儿在树梢用力嘶鸣;交配季节的青蛙可以满山遍野地覆盖住成片草地;鸟类的集体炫耀也蔚为壮观,下次看到成片的乌鸦从空中飞过时再也不要担心什么死亡诅咒,那只是它们在搞****派对而已。
除非环境使然,真正低调收敛的雄性极为少见,集体炫耀有更强大的广告宣传效果,可以轻易吸引到更多的雌性到场围观,所以疯狂的歌手会在露天音乐节激情四射地用力摇滚,那对年轻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因为音乐节已被打造为集体炫耀的场所,很少有经经典音乐在露天举行,因为那不具备炫耀的特征。从不参加集体炫耀的动物就像从不唱情歌从不写情诗的木头男人,极有可能会孤老终生。
毫无疑问,集体炫耀是成功的举措。但是,对于捕食者来说,那无异于一场免费的食品博览会,所有参加集体炫耀的雄性都必须认真考虑一个严酷的事实:如何在吸引雌性的同时避免被捕食者盯上?
正是出于对这一问题的认真考虑,集体炫耀的规模和时间受到了极大约束,我们可以看见成群的萤火虫,但很少看见连绵不断的山野里布满了它们的身影,因为它们不得不控制炫耀的规模,这样可以减少被捕食的机率。减少规模有两层含义,即减少炫耀面积和缩短炫耀时间。基于此,雄性炫耀有时会在相对私密的地方举行,而且大家稍聚即散,不作长期停留。这和城市里某些秘密单身派对非常相像,尽管他们已不必面对捕食者的威胁,但却要应付警察的手铐。
有时,增大个体密度也是可行的解决方案,捕食者的胃容量毕竟有限,它们在某一时间能吃下的食物只有那么多,密集的群体可以在牺牲部分成员的前提下保存更多的成员能活着离开。因此,绝大部分集体炫耀场内的动物数量往往令人咋舌,对此不了解的人往往视作天降异兆,以为要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其实不过是交配小事而已。
这时可以讨论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两种性别之间的差距会如此明显?比如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还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当严谨考察它们之间的外在差异时,简直不能相信它们属于同一个物种。这就是性别分化现象——雌雄两性在很多特征上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模样。性别分化越是显著的动物,性竞争就越激烈,雄性动物的外在表现就越刺眼,比如孔雀和狮子。而性别分化越弱的动物,性竞争也就越弱,雌雄在外表上几乎没有明显的区别,比如麻雀。
为什么会是这样?
逻辑很简单,既然是炫耀,当然需要观众,没有观众的炫耀是无意义炫耀,累死都不会产生任何效果。雄性炫耀的观众当然是雌性。看过拳击比赛的人都明白,场上表演者和场下旁观者的身体状况完全不同——既然雌性的主要任务是旁观,就不必像表演者那样发展出过多的身体装饰品。所以,凡炫耀者需要嗓门大、模样好、色彩艳、肌肉多,但旁观者就没有这种负担,它们只需要有一双好眼色就行了。
性炫耀并不是造成性别分化的惟一原因,有时环境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比如生活在深海的雄性鮟鱇鱼已经完全退化,不得不寄生在雌鱼身上,成为雌性的附属物。因为在茫茫深海中,雄鮟鱇鱼能找到一只雌性伴侣实属不易,找到之后就自降身价永不分离,实在是最好的选择。
那为什么不是雌性寄生在雄性身上呢?
这与它们要完成的高生殖任务有关,雄性只负责****,因此对身体的复杂性要求不高,但雌性则不然,它们还需要怀孕生子,至少要保持一定的复杂程度,所以身体退化对雌性不是最好的选择,那就只好委曲雄性了。
当然,性别分化还方便两性彼此识别,因而也就更容易结成配偶。可以想象,如果一只雄鸟追求了很久才发现对方也是一只雄鸟,那心情该是何等沮丧。普遍认为,性别分化明显的动物在结成配偶方面要比分化不明显的动物更快更准确——它们很少浪费时间追错对象。
简单的结论是,有性生殖需要雌雄两性,雌雄两性在交配过程中需要性选择,性选择的结果会出现不同的婚配形式,更多的是一夫多妻制,一夫多妻制反过来强化了性选择,最终导致两性出现不同的形态,也就是性别分化,进一步强化了两性并别。这是一个连锁反应,也是一个清晰的逻辑过程。
由此可见,两性关系实在是很符合逻辑的进化问题。
附:本文其实是一个大纲,笔者准备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在此大纲基础上写作一个更加详细的两性关系逻辑读本,深入探讨人类两性关系的逻辑基础,希望有一天我能完成这个有趣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