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封言风语(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42171900000008

第8章 艾未未:我是一个天生叛逆的人

在五环开外生活得津津有味

北京五环开外,一座耗费了13万块青砖、80吨水泥、7.5吨钢筋和45方沙石,建造用了60天、刷墙用了40天,占地足有两亩的灰色院子坐落于名为草场地的村子里。大门在东侧,没有门框,与墙壁浑然一体,门牌上写着“草场地258号FAKE工作室”,这就是艾未未为自己设计、建造的家。

房间里没有电视、没有沙发,极其古朴自然,甚至二层的栏杆也只是一根粗铁管,马桶毫无遮拦地摆放在二层一角,更像是一件家具。在三张木桌拼成的工作台上,整齐地摆放着《新京报》、《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周刊》等报刊。除了艾未未和妻子陆青之外,这里还生活着7只猫、8只狗,都是“捡来的流浪猫、流浪狗”。艾未未留着标志性黑白夹杂的大胡子,眼角有些血丝,不时招呼着推门而入的朋友。

他选择远离城市。艾未未说,他也并没有刻意地抵触,只是自然而然地就在郊区生活得津津有味了。早上起来,在院子里喝一杯清茶,享受郊区才有的优质空气,一边浏览报纸和杂志。去市里的最大目的,便是吃饭。对城市文明和现代科技的依赖也较小,比如没有银行卡,一直只是使用现金;不会发手机短信;最喜欢的电脑的功能键是delete键;没有电视机,朋友们有自拍的电影拿过来,就把整面的白墙当作幕布,用投影仪打在上面看。

自从建了这座著名的房子,他就像一个坐守空城的国王,每天都会有不同的朋友们来看他,他也乐于享受这种“有朋自远方来”的快乐。远离城市的艾未未说:“因为我跟城市没有非常具体的事务,不用在城市里忙碌奔波,而且曾经在最拥挤和繁华的城市——纽约待过,那个瘾已经过够了,现在比较倾向于安静的生活。”

谈及自己的生活状态,艾未未自称是个真正的懒人,他很少外出,有一段时间例外,就是非典时期,他从不戴口罩到处溜达,而且跑到故宫里放风筝,里面的工作人员惊讶地说,可能上一次放风筝的就是皇上了。艾未未说:“时间是没有任何目的的,我的时间很不宝贵,不是做这个就是做那个,大部分时间做一些无聊的事情,用来做设计和作品的时间并不多。”

艾未未称自己没有正经的职业。他认为所谓中产阶级的生活其实是最无聊的生活,就像一个既定程序——打工、挣钱、周末拼命消费,担心房子、汽车、医疗保险、纳税,追求品牌、追求时尚,成为进入社会的标志。艾未未说,这是一种不自信。而他自己,仿佛对什么都没有安排,没有计划。至于未来,他也没有任何目标。

也许哪天会去天安门拍****

虽然出生在北京,但年轻时的艾未未对北京的印象确是模糊、陌生的,他回忆说:“我在北京出生不久就去了北大荒,3、4岁时被解放牌大卡车连同煤一起从北大荒拉到新疆,在新疆一直生活到中学毕业。所以最初对北京没有任何印象,只能从照片上看到:我和父亲去过天安门。”1976年,已经18岁的艾未未才随父亲艾青回到北京。

艾未未在新疆时,想象中的北京是“红太阳升起的、最神圣的地方”。从新疆回北京时,坐了76个小时火车的艾未未从北京站下火车,穿过长安街到住在西单的姑姑家,经过天安门广场,他却“没有激动,感觉天安门比自己想象中的要小很多,显得非常陌生。”

1978年,20岁的艾未未在一位看好自己艺术才华的老师“强迫”之下,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但是考上大学的艾未未并未找到归属感,“有一天,我趁人不注意把教室里的石膏像摔了个粉碎。当时就是有一种强烈的情绪需要发泄,发泄出来就好了,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在干什么。”

1981年,在“黯淡和苦闷”中煎熬了两年的艾未未在大多数人都觉得“肯定有毛病”的情况下退了学,去了纽约。他说:“1978年考上大学的人有哪一个是没有读完书的?那时候学习的机会太难得了!我1981年出国,1993年回国,在美国整整12年,仍然没有读完书、没有拿到学位、没有正式工作过、没有拿过美国护照。但是我并不是没有读书能力,相反,我在学校有很好的成绩。”惟一的解释是,“我做很多事情不太思考后果,我特别不喜欢‘深思熟虑’,‘老谋深算’在我看来更是一个下流的词,我更喜欢直觉、任性、没有任何依据的判断。”

“直觉、任性”的艾未未1986年曾在纽约双子大厦前当众拍了一张****,当时他和一个诗人朋友经过那里,忽然突发奇想:“在这儿脱一下不错!”两个人就当场把衣服全脱下来,拍了一张照片,穿上衣服走了。艾未未笑着说:“什么时候天气暖和了,也许哪天我会去天安门广场再做一次,不管有没有人干涉,我只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北京有很多自由的缝隙

在美国生活了12年,艾未未最终选择回到北京,“后来我发现自己还是喜欢吃中餐,中文讲得比英文溜,刚好父亲病重,我想12年没有回国了,这也许是惟一的机会,这次不回就再也没有理由回了。”

从1993年至今,艾未未已经在北京生活了多年,谈到对北京的感受,他表示:“北京是一个不具有真正行为能力的城市,粗糙是它的特征,巨大的结构有很多自由的缝隙。要说跟中国的其它城市来比,我觉得北京文化人最多、层面最复杂、阶层圈子非常大,非常多,谁也不需要答理谁,谁也不需要谁买谁的账,没有一个价值体系能造就北京,这是北京可爱的地方。每天见到的事情又像现实又像是超现实,你会觉得这个城市非常有力量,因为它按照另外的逻辑在运转。你不是它的一部分,只是它对你有一种压迫感,但同时呢你又会觉得有很大的生活空间,因为有和你认同的人,有这种价值观的人,他们见到你只是高兴,不必去问你挣多少钱。”

回国后的艾未未雕塑、建筑、影视都做过,也喜欢策划一些展览,搞当代艺术。他会大谈“男人是猪,女人是女人”,也为SOHO现代城设计小区雕塑。这个善于逆向思维的人,习惯性地怀疑所有既定的概念,打破人们长期默认的某些事实。艾未未说:“我是一个天生叛逆的人,这可能与父亲有关。他告诉我,要做一个自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