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优秀青少年最想知道:中外名人传记大全集
4217800000035

第35章 政治领袖(3)

1904年,为了寻求自己的理想生活,甘地先后创办了凤凰村和托尔斯泰农场两个非暴力抵抗运动基地。在这里,人们不论种族、国籍、肤色一律平等,男女老幼一律劳动,自食其力。

甘地在南非组织了多次旨在反抗民族歧视的运动,虽屡次遭到了南非政府的镇压,但运动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为此,甘地本人也曾受过南非当局的逮捕和当地白人的毒打。

甘地在《印度自治》一书中,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见解,他认为印度的文明需要一个高尚的自卫武器——非暴力抵抗,并用它来达到自治的目的。他还在回印度探亲期间,广为宣传南非印度人的遭遇,在印度产生了很大影响。

1914年7月,回到印度的甘地已是一位颇有声望的社会活动家了,他的政治主张和非暴力抵抗的斗争策略为当时印度资产阶级和很多群众所拥护。甘地很快成了国大党(印度国民大会党)的实际领袖。

回到印度的第二年,甘地就在古吉拉特邦建立了一个非暴力抵抗基地——非暴力抵抗学院(也称真理学院或真理修道院),其目的就是为非暴力抵抗运动培养人才。

1920年,国大党在加尔各答召开特别会议,通过了甘地提出的“不合作”运动决议。决议发动全国各阶层人士辞去公职和爵位,不接受英国人的教育,不向法院起诉,抵制英货,使用土布,不在英国银行存款,不买英国的公债等。随即,印度国内办起了印度人自己的学校、商店,制造了200万架手纺车。1921年7月,甘地带头在孟买焚毁英国布匹。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效仿,跟着有50万工人参加罢工,把不合作运动推向了高潮。

工农运动的发展,必然会冲破甘地设置的框框。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兴起的同时,一些地区发生了激烈的农民运动以至农民起义。甘地忧心忡忡,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局面。1922年2月,终于在曹里曹村发生了惨案,农民同来镇压的警察发生冲突,22名警察被烧死。根据甘地的建议,国大党急忙通过了决议,决定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也因此被捕入狱,1924年因病获释。

20世纪20年代初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过程,说明甘地“非暴力抵抗”的斗争策略完全是为了适应印度民族资产阶级需要而制定的。“不合作”是用来向帝国主义施加压力,以实现他们的要求;“非暴力”是用来限制群众,以保护他们的利益。

此后,甘地为了迫使英国让步,又发动了两次不合作运动。1930年3月,他率领信徒举行煮盐运动,掀起了对抗食盐专卖等法令的全国运动,为此,他又一次被捕。1931年3月,甘地和殖民当局签署了甘地—欧文协定,宣布停止不合作运动,国大党参加讨论印度地位的问题,由于英国的阻挠,谈判不欢而散。1942年8月,对战争一直持反对态度的甘地利用英国陷于战争的困境,提出英国应立即退出印度的口号。当时的日本在亚洲的大肆侵略与屠杀,激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而且,当时的印度也是日本的侵略目标之一。国大党内部对此意见不一,于是甘地就发动了个人的不合作运动。第二天,甘地就被捕入狱,直到1944年5月才被释放。

甘地除了发动不合作运动之外,他还以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反对歧视、消除教派冲突、提倡手纺车和使用土布,以及劝说不要酗酒、吸毒等工作。他把这些称为“建设性纲领”。

甘地主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合作,他强烈反对任何把印度分成两个国家的提议。提倡社会改良、自我道德完善和精神感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甘地希望印度能够独立并成为一个完整的国家,但最后,为了印度独立,甘地接受让印度与巴基斯坦分别独立的方案。在政权交接的那天,甘地没有庆祝印度的独立,而是独自在加尔各答为分治而忧伤。

面对错综复杂的宗教矛盾和教派冲突,甘地呼吁团结。他主张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是和平相处于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民族的概念之内的。不管什么教徒,都是朋友兄弟,同样怀着良好的愿望,大家能够重新修好、重建家园。

为了“打开谅解之心,感化对手的每一根道德神经”,甘地决定再次运用绝食武器,制止印巴两国领导人在克什米尔的争斗。1948年1月13日,他开始绝食。

正当甘地以自己的生命推动印度民众实现宗教和睦时,一场以他为目标的暗杀行动正在悄悄进行。

早在1947年8月,一个名叫纳图拉姆·戈德森的印度教狂热分子在一场小型集会上叫嚣,反对甘地的非暴力学说,主张建立一个印度教徒统治的国家,宣扬印度种族优于其他种族,妄图重新建立大印度帝国。在他们设想的印度社会里,将没有穆斯林的一席之地。

1948年1月30日,甘地在信徒们陪同下,参加一次祈祷会,当他步入会场时,早已隐藏在人群中的纳图拉姆走到甘地面前,一面弯腰向甘地问好,一面迅速地掏出枪,抵住甘地枯瘦赤裸的胸膛连放三枪,殷红的鲜血染红了他洁白的缠身土布。甘地捂着伤口,发出最后的声音:“请宽恕这个可怜的人。”

甘地遇刺的噩耗迅速传遍全国,印度全国顿时沉浸在哀痛与悲伤之中。悲伤不已的尼赫鲁(印度独立后的首任总理)向全国发表了演讲:“我们生命的光明从此消失了,到处是一片黑暗。我不知道说什么,更不知道怎么表达……”在加尔各答,一位百姓用黑灰涂抹全身和面部,走街串巷,一边不停地悲叹:“圣贤业已涅盘,何时才能降临一位像他那样的伟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甘地带领全国同胞争取自由,以绝食的方式向英国施压。最后,在民主思潮的推波助澜下,印度脱离了英国统治,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因此,甘地被印度人尊称为“国父”。

矮子巨人拿破仑

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1769—1821),一个身材矮小的法国人。他曾经五次打败由半个世界组成的反法联军,被誉为“欧洲第一名将”。他曾经征服过半个欧洲,造就了盛极一时的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了《拿破仑法典》,使欧洲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1769年8月15日,拿破仑出生在法国科西嘉岛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他排行老二,还有一个哥哥和6个弟妹。拿破仑小时候十分淘气、任性,虽然长得瘦小,却很爱打架,打起架来又抓又咬不要命。比他大一岁的哥哥约瑟夫比较老实,拿破仑常常先凑了他,然后一溜烟地跑到母亲那儿哭鼻子告状。于是,挨骂的反而总是倒霉的约瑟夫。

由于家境贫困,少年拿破仑在未满10岁时便进入了纪律严明而且等级制度非常明显的布里埃纳军校,在此5年间,他为自己奠定了较好的教育基础。他是一位聪颖、勤奋的学生,数学、历史和地理方面的成绩尤为突出。但由于他沉默寡言加之清高自负,他的人缘不好,又加他的父亲穷困潦倒又爱挥霍,同学们更是经常拿他取乐。

拿破仑毕业之后,被任命为拉费尔炮兵团中慰军官,该团驻地在瓦朗斯。拿破仑全家对此非常欣慰,因为他是从军事学校毕业的第一个科百嘉人。

1793年9月,拿破仑被派往参加围攻土伦的战役。土伦城防十分坚固,港内还停泊着强大的英国航队。拿破仑经过周密的实地考察后,向南方面军特派员萨利切蒂提出了新的作战方案:首先夺取制高点小直布罗陀高地,然后居高临下,以强大炮火轰击英舰,敌人势必害怕被切断退路而弃城保舰,逃入大海,如此,土伦将不攻自破。果然,在这次战役中,英军损失惨重,仑皇撤离,逃入地中海。

由于拿破仑在土伦之战中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围城军总司令杜高米埃将军在给巴黎的报告中写道:“请你们奖励并提拔这个年轻人,因为如果不酬谢他,他也会靠自己出人头地的。”1794年1月,共和国救国委员会破格将拿破仑提升为少将旅长。

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他得到了社会各阶层,尤其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支持。他在政变中夺取了政权,发布公告宣布自己就任共和国执政,也宣告了雾月政变的成功。雾月政变使这位年仅30岁的年轻人成了法兰西的第一主席,他在推翻共和制度时信心百倍并一举成功。他清楚地知道夺取政权仅是他统治法兰西的第一步,而巩固政权、繁荣法国则更重要。

拿破仑在执政期间,对法兰西共和国的行政和法律体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他改革了法兰西共和国的金融结构和司法制度;创办了法兰西银行和法兰西大学;实行了法兰西共和国行政的中央集权制。虽然其中每项改革对法兰西共和国本身产生了重要且在某些方面是持久的影响,但是对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拿破仑所进行的改革中有一项肯定远远地超过了法兰西共和国国界,这就是创编了法兰西共和国公民法典,著名的《拿破仑法典》。

这部法典在很多方面体现了法兰西共和国革命的理想。例如,在法典面前人人无血统特权,在法典面前人人平等。与此同时,法典还与过去的法兰西共和国法律和风俗相近到足以使法兰西共和国大众和法律界接受得了的程度。总之,法典稳健适度,条理清晰,简洁明了,令人夸口称颂,因而法典不仅在法兰西共和国一直得到实施(今日法兰西共和国的民法与原版的《拿破仑法典》明显相似),而且经过局部的修正也为许多其他国家所采用。拿破仑一贯主张的方针就是做革命的保卫者。但是,1804年拿破仑却正式宣布自己为法兰西帝国皇帝,而且还让他的三个兄弟在欧洲的其他国家登极。他的这些行为无疑引起了一些法兰西共和国共和党人的忿恨——他们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对法兰西共和国革命理想的彻底背叛——但是拿破仑所面临的唯一严重的困难却是来自对外战争。

1802年,拿破仑与英国签订了一项和平条约,目的是使法国在历经十多年连绵的战争后有个喘息之机。但是翌年和平条约就被撕毁,法兰西帝国与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及其同盟国之间发生了一系列长期的战争。虽然拿破仑的军队在陆地上不断地赢得胜利,但是不打败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海军就无法征服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805年拿破仑时运不济,在特法拉加海角上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海军势如破竹,取得了彻底胜利,此后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基本上取得了海上的控制。虽然拿破仑仅在特拉法加海角战六周后大破奥俄联军,并取得了极其辉煌的胜利,但是也未能真正补偿他那海军的重大惨败。

1808年,拿破仑使法兰西帝国卷入了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场长期而无目的的战争,使法军多年陷入困境。不过拿破仑铸成的致命大错是他的征俄之战。1807年,拿破仑会见俄国沙皇,签订了《提尔西特条约》,发誓要建立永久性的友谊。但是亚历山大一世拒绝接受大陆政策,使这种联盟逐渐出现了恶性分裂。1812年,拿破仑率大军入侵俄国。

随着军事冒险的不断成功,拿破仑对权利与胜利的崇拜已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他说:“要主宰世界只有一个诀窍,那就是要强大,因为力量强大就无所谓错误,也没有幻想可言。这是赤裸裸的真理。”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拿破仑对自己的驻俄大使力劝他不去征讨俄国的科古兰不屑一顾地说:“一场漂亮仗会使亚历山大(俄皇)清醒过来。”即使是在从俄罗斯铩羽而归之时,他还是拒绝了奥地利首相梅特涅的调停建议。

我们回顾拿破仑帝国的历史不难发现,在1812年以前,法国与欧洲国家签定的《亚眠条约》与《提尔西特条约》,都承认了法国在欧陆的特权和优势,如果他在那时收手,做一个“仁慈的霸主”,就有可能保持住这种地位。但他欲壑难填,要做与中世纪查理曼大帝相当的皇帝,最终把欧洲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失败也就不难理解了。

战争的结局为人所共知。俄国部队在一般情况下避免与拿破仑进行对阵战。于是他得以迅速出击,不久就占领了莫斯科。但是俄国人点燃漫天大火,几乎使全城化为灰烬。拿破仑在莫斯科等待五个星期,求和的希望也化为泡影,终于决定撤军。然而为时已晚,俄国的军队以逸待劳——俄国的冬天残酷无情,法军供给短缺,这一切使法兰西帝国士兵心惊胆颤,乱作一团,相互践踏,最后能活着逃命者还不足百分之十。面对如此情况,拿破仑又一次离开了他的军队,只身返回法国本土组建新的军队,准备迎击那些随时有可能背叛法国的人。

不出所料,奥地利和普鲁士都认识到现在是他们摆脱法兰西帝国的妙时良机,他们会师,共同攻打拿破仑。1813年,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中又遭到了一次毁灭性的失败。翌年,他宣告辞职,被放逐到意大利沿海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这里不应该是他人生的终点,作为一个影响了整个欧洲半个世纪的领袖,这样离开自己的舞台并不光彩,他要与命运抗争,要与他的人民在一起。

拿破仑的戎马生涯矛盾重重,变化莫测。他在战术上的指挥天才令人拍手叫绝,如果仅从这方面来判断,也许可以把他看做是最伟大的将军;但是从重大的战略上来看,他却犯下令人瞠目的错误,如对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和俄国的入侵。拿破仑的战略错误非常严重,因而他算不上第一流的将军。这一评价有失公允吗?毫无疑问,评价一位将军是否伟大的一个标准,要看他是否有能力避免造成重大伤亡。因此,如果说像亚历山大大帝、成吉思汗这样的帝王是最伟大的将军就不会引起争论,因为他们的军队从未打过败仗。拿破仑最终被打败了,因而他在国外征服的领土也如漫天浮云,随风飘散。1815年他最终失败后,法兰西共和国占据的领土比1789年革命爆发时还要少。

1821年3月,拿破仑身体状况迅速恶化,他躺在床上沮丧地说:“我怎么啦?我这个脑子从来不知道休息的人,现在竟坠入茫然昏睡,必须用力才能睁开眼皮。”1821年5月5日,拿破仑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终年52岁。临终前,他已昏迷了好几个小时,人们听到他断断续续吐出的最后几个词是:“法兰西……军队……先锋……”

南非首位黑人总统曼德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