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不娇不惯富养女孩
4240200000017

第17章 “富”养,养出女孩的高贵(2)

居里夫人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时,特地带上了女儿伊蕾娜,让她与自己分享这份荣耀。“一战”爆发以后,居里夫人征求孩子们的意见,是否同意将保障她们生活的财产捐给国家,两个女儿都欣然同意了。随后,她们又加入战地救护的队伍当中。居里夫人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亲自创设并且指导装备了20辆X光汽车和200个X射线室。没有司机的时候,她就自己开车到外面营救伤员,遇到故障,她就下车自己动手修理。

作为一个年轻的母亲,居里夫人并没有比别人有更多的优势,她有科研项目,还是一个寡妇。但她坚强的意志和乐观勇敢的生活态度,使一切都不能将她击倒。这种品格,也影响着她的女儿们,最终,伊蕾娜也成了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

很多人担心,不知道怎样去教育孩子珍惜人生、积极进取。其实,只要你自己是一个积极进取的爸爸或者妈妈,孩子自然就能拥有阳光的心态和性格。孩子对人生的所有理解,都是从父母的身上慢慢感悟到的。正因为如此,家长们才更有必要去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如果你想要孩子不贪财,你自己先不要动辄谈钱;

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够自立自强,那么你就要给孩子做好榜样,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不要留给爱人,也不要逼迫孩子去做。

如果你想要孩子性格上健康,容易相处,那么你自己首先不要有古怪的习性,也不要太在意甚至放大孩子性格上不太完善的地方。

知识是对女孩最有益的投资

据说,每个犹太人在小时候都会被问道,如果家里着火了会带什么出来,父母会引导孩子回答是书本。因为书本是最宝贵的财富。而书本最终能够带给人的,就是知识。想要让女孩一辈子过得幸福、充实,就要给她足够多的知识,去应对人生中的各种困难,争取各种机会。

我们都很熟悉的主持人曾子墨,就是一个典型的博学多才的女孩。她的自我介绍就能说明这一点:“我是曾子墨,曾子的曾,孔子的子,墨子的墨。”

翻开曾子墨的简历,你会发现上面有这样的记载:“参与完成了摩根斯坦利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并购交易。1998年回到香港,加入摩根斯坦利亚洲分公司,1年后升任经理。2000年,加入凤凰卫视资讯台担任财经节目主播,主持的栏目包括《财经点对点》《财经今日谈》和《凤凰正点播报》。2001年采访于香港举行的财富全球论坛,3天内总共采访了8位大企业和财团的领袖,并参与制作专题节目《复关入世十五年》。2002年采访了亚洲开发银行35届理事会年会和‘两会’。参与拍摄的纪录片《我们在朝鲜的日子》获得观众一致好评。现担任《社会能见度》《世纪大讲堂》以及《经济制高点》的主持人。”

如今,呈现在人们眼中的这个意气风发的女子,再也不是记忆中那个梳着小辫,用春秋战国时期的三个“子”来介绍自己的小女孩了。在她身上,人们所看到的,是一个美丽、坚定,有着巨大能量的都市女主播。

而她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与她扎实的学问和深厚的积累分不开。

从小,在子墨的观念里,在家就要做一个好孩子,在学校就要做一个好学生,就算工作,也一定要做一份最好的工作。高三时,当别的同学正在高考的煎熬下彻夜难眠,曾子墨就以北京市模拟考试前三名的成绩被保送到人民大学金融系。1年后,当别的同学正在托福中冲刺的时候,她以托福660分的高分被达特茅斯大学以全额奖学金的方式录取。1996年毕业后,曾子墨在美国华尔街的摩根斯坦利从事投资工作,在担任分析员两年中的出色表现使她成为该公司最耀眼的明星员工。出色的成绩,让子墨与众不同。

同样,著名的才女“老徐”徐静蕾也是一个凭借才气打开视野局面的女孩。她的博客点击量长年高居榜首,“这不是我的工作,也不是我最爱的一种表达方式,然而这无疑是我觉得最舒服的一种表达方式。”在自己的博客里,嬉笑怒骂,爱情、事业、朋友,徐静蕾既无话不说,也能调整好与大众的距离。

点开徐静蕾的博客,这个小小的地方和她的人一样,清新淡雅,白净的背景,简单的文字,没有浮躁和喧嚣,有的只是一丝安静、一点惬意,而这一点点的感觉就足以吸引无数博友每天来到这里,偶尔留留言,向对好友倾诉一样,和老徐成为朋友。

她写自己的喜怒哀乐,写亲人朋友,写剧组工作。做演员她拿过百花奖,做导演她拿过金鸡奖,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还唱歌、出书、开公司。对徐静蕾本人而言,向自我不断地探寻或许是她永远的追求。

观众第一次认识1974年出生的北京女孩徐静蕾,是她在赵宝刚导演的电视剧《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中扮演的女警察。但是在演出了几部戏之后,她觉得如果一个东西完全变成一份很职业化的工作的话,就没有了创新,所以开始考虑拍电影。于是,她在1年内接了4部电影,并凭借主演的电影《开往春天的地铁》获得了百花奖最佳女主角。

2002年,徐静蕾又一次决定改变自己的人生。一向十分有主见的徐静蕾这次接受了一个好朋友的建议。她决定执起导筒,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这一次她夺得了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奖。就是这个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让徐静蕾惊喜万分,因为这部《我和爸爸》毕竟是徐静蕾的第一部导演作品,能受到专家的肯定自然十分难得。自此,她的称号从“玉女”变成了“才女”。2004年,她荣获第52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6年,她荣获第14届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导演奖。在经历了岁月的磨炼之后,徐静蕾终于由一个“玉女”转化为集表演、编剧、导演、制作于一身的“才女”。

“人大多数生活中95%的时间都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活着。”回头再看徐静蕾,的确是个耐看的人。略施粉黛的亲切笑容,让人感觉犹如邻家女孩般亲近,正如老徐说的,现代人都具有漫长的青春期。不同于娱乐圈的繁华、艳丽,老徐是个清新、淡雅、内外兼修的人,这种气质源自一个人的内涵。

而老徐的这般花样人生,与她年幼时被逼着写字、逼着读书又是分不开的。在浮躁的娱乐圈中,她是一个真正有文化的才女。

知识改变命运,对女孩来说尤其是如此。可能很多父母并不知道美国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福瑞。但她的成长,值得每一个家长细细体会。

奥普拉小时候生活的环境很糟糕,她逃学、吸食毒品,甚至在14岁的时候流产一次,她的妈妈把她赶出了家门。奥普拉以为自己会像一个混混一样度过余生,但她生命的转折点,就出现在14岁那年。

对她忍无可忍的母亲把她扫出家门,扔到父亲那里。继母命令她每周背诵20个单词,否则别想吃饭。父亲与继母一唱一和,两人的执著让人敬畏,尤其是父亲,他制定了教育大纲,以大纲为基础来统领、构建和引导温弗瑞的成长。读书、读书、再读书,温弗瑞完成了继母布置的任务后,还要继续满足父亲的要求——每周写读书报告。

“有些人让事情发生,有些人看着事情发生,有些人连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不知道。”她的童年是在黑暗中长大的,却意义非凡,温奥普拉永远记得父亲跟她说过的这句话。那时,她就开始反省自己到底属于这几种人中的哪一种,自己是不是也应该主动让事情改变。

于是,奥普拉改头换面,她参加了学校的戏剧俱乐部,并常常在朗诵比赛中获奖。在费城举行的有1万名会员参加的校园俱乐部演讲比赛中,她凭借一篇短小震撼的演讲拔得头筹,赢得1000美元的奖学金。1983年,坚持不懈的奥普拉终于遇上了自己的伯乐,慧眼识珠的“AM芝加哥”电视台老板顶着压力,史无前例地以23万美元年薪聘用了这位体重200磅的黑人女子当“脱口秀”主持人。奇迹出现了,30天后,奥普拉的访谈节目收视率直逼全台首位。

无论是曾子墨式的一路优秀,还是老徐式的“十项全能”,抑或是奥普拉式的崛起,都在告诉父母,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女孩的命运。

可能有的父母会说,我们也知道女孩应该有很多知识,但是我们家的孩子就是不爱读书,有什么办法?

其实,那只是父母的一面之词,其实很多女孩子还是爱读书的。学习是女孩天性中的一部分,但如果大人给孩子学习太大的压力的话,她们就会变得不爱学习。有时候,那些抱怨孩子不爱学习的父母,往往自己首先就是不爱读书学习的人。

“你怎么不能多看点书?”其实,这些孩子往往周围除了教科书没有什么书可以读。

在这里提醒女孩的父母们,如果你想要女孩变得爱知识,首先你要尊重有知识的人,比如你们的很有水平的邻居、女孩的老师等;另外,父母最好是能够和女孩一起学习,让她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来。

正如我们上文中提到的优秀的女孩子们的成长经历中展示的那样,要么你的女孩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要么让她多才多艺,要么逼迫她改变自己,找到自己的价值。其实,每个人的成功方式都不一样,最重要的是你能找到最适合你家女孩的那一种。

利用身边的资源对女孩因势利导

很多在北京读完大学的人,工作后都会说:“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多去几家博物馆、多逛几个展览馆,多听听歌剧,多看看电影,多参加比赛……总之,北京这里的资源都被自己浪费了!”

确实,我们身边有很多的资源可以利用,在教育上也是如此。有人说,我想给女孩很多书,但是家庭条件不允许。那么你可以带女孩去市里最好的图书馆,那里有最丰富的图书和完好的保存图书的系统;如果你想要培养女孩的音乐天赋而苦于没有很好的乐器和教师来教她,至少你可以让她多去听听学校的音乐会,去音乐学院的小路上走走。

如果我们把教育看成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中传授之时,那当然会让很多父母在精力上和能力上捉襟见肘;但是如果你将教育看成是女孩的“社会化”,那么其实你的身边就有很多的教育资源可以利用。

有形的资源,是图书馆、博物馆这类的公共设施。其实很多人都明白大城市的好处,于是不惜一切代价要将后代留在大城市里面。但是很多人即使身在城市里,也不能很好地利用其身边的资源。如果你连二三线的城市里面的公共资源都从来没有想过去利用,那到了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中,又如何有能力去调配城市资源为你服务呢?

更重要的是,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更多比图书馆有价值、有能量的教育资源在被忽视。比如我们的成长环境、时代的背景等。也许这样说很多家长都不是很明白,那么我们来看看著名的记者法拉奇的故事。

法拉奇出生在“二战”中,当美国飞机轰炸她居住的佛罗伦萨时,她还是个孩子,蜷缩在一个煤箱里,恐惧得号啕大哭。一旁的父亲不但没有安慰她,反而给了她一记重重的耳光:“女孩子是不哭的。”从那以后,法拉奇跟着父亲从事地下活动,学会了使用手榴弹,父亲的英勇形象,也成为让她骄傲和效仿的对象。

很多人说战争带给人心灵上的伤害是无法愈合的,同样,战争带给人的力量也是和平时代的人们难以理解的。亲眼目睹“二战”的法拉奇,一直无法摆脱法西斯的阴影,她厌恶德国,厌恶法西斯和一切形式的极权主义。“我不知道纳粹分子和德国人是两码事,所以我对德国产生了刻骨仇恨。”仇恨和反抗,是法拉奇从父亲那里学到的生存智慧,直到她成名之后,也承认:“我永远忘不了那记耳光,对我来说,它就像一个吻。”这个吻擦干小女孩的眼泪,带走了她的懦弱,让她像一个勇士一样勇往直前。

法拉奇从16岁开始做新闻写稿人,22岁时,已经是个小有名气的记者,她的新闻稿不是普通的流水账,而是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这让她得到了在更大的媒体工作的机会。但是,她从不认为自己只是个记者,“想想吉卜林、杰克·伦敦和海明威,他们是被新闻界借去的作家”。法拉奇一直想像海明威那样,做一个虽然从事新闻工作,但是不失自己的作家才华和声誉的撰稿人。

也许是为了保持自己的个性,法拉奇做事情总是充满激情,不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和感受,只在乎自己的感想。她采访皇室成员的时候,记者们要求她召开记者招待会,第二天报纸的标题是《她让皇后等待》。诸如此类的事件多了,人们渐渐感受到了法拉奇的风格。

这种风格为她赢得了读者,但也让她失去工作,因为她坚持自己的风格。“首先得让我听听他会说什么,我将基于他的演说来写”,可是编辑坚持要她写出讽刺性的文章。

“如果那样,我就不写。”两小时后,她收到解聘通知单,编辑对她说:“永远不要往吃饭的碗里吐口水。”

“我就要吐,然后给你吃。”

其实,法拉奇不是在往自己的饭碗吐口水,她不愿意弄脏自己的碗。她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在她的文学作品《印沙安拉》出版以后,法拉奇就不肯再谈论她早期的《好莱坞的七宗罪》和《无用的性别》。她觉得自己年轻时候的文章都不成熟,那些花俏“会损害严肃负责”的形象。这两本书她拒绝再版,还强烈反对选取她的文章出版作品集的行为,“我觉得这样做太可笑了”。

法拉奇从不向权利谄媚,越是想让她“冷静”的人,越容易引发她的报道热情。或许她一直不认为自己是在撰写新闻,而是在完成一部荒诞离奇的小说。

战争让法拉奇变得坚强,而把魔鬼一样的战争变成教育的阵地的,就是法拉奇的父亲。“你必须学会如何活下去,而不是流眼泪。”这样的话对年幼的法拉奇来说,就是一堂生动的生命课。

其实,我们生活中经历的任何一个困难,任何一次失败,任何一个新朋友,都是教育的绝佳机会。正如艺术家说的那样,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缺少教育资源,而是缺少发现教育资源的父母。

很多人会盲目地给孩子报班、换学校、换老师等,看起来好像是在说,我们现在生活的空间不够,资源不够,需要给女孩更大的平台。

但是很多人其实并没有利用好身边的教育机会。比如开的士的爸爸,为什么一定要让女儿和那些富翁家的女孩一样成长呢?你为了生活而到处奔波的行为,就是很好的教育课。如果你让女儿和你一起出车一天,甚至大胆地在自己的车上贴着“带着女儿体验生活”的招牌,相信没有人会因为你载着一个小姑娘而拒绝打车。

说到底,现在还是有很多父母缺少创造性,不能够很好地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教育孩子。相信任何一个看过自己的母亲半夜起床准备早点、看到自己的父亲忍着病痛去上班的孩子,就不会一意孤行地还要奢侈品。

把眼前的生活过扎实,不要盲目改变自己,这才是真正高效教育的精髓。

培养女孩心灵上的富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