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客户的购买心理
客户的购买心理包括:客户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动机?为什么会对商品产生兴趣并且买下来?他们需要某种产品,为什么他们选择这种产品而不选择那种产品?这些问题就是客户的购买心理在起作用。在开发客户时,能对他们的心理有所了解,就能有的放矢。
客户的心理类型不是单一的,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
1.求“实”心理
讲求实用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尤其在我国。首先是因为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还不高,消费观念还是保持着中档水平,以求实用为核心。他们购买商品主要还是因为这些商品能满足自己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需要。提起中国人民,人们总会想起“勤劳”“俭朴”之类的字眼,因此,我国消费者普遍存在的购买心理首先要求这件商品实用,能够满足他的需要,即具有实用价值。
2.求“真”心理
追求“货真价实”是每一位消费者的基本需求,每一位顾客都希望获得诚实的对待。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顾客对商品的品质和价格所知晓的信息一定没有商家多,所以顾客对商品“真实性”的要求显得更为迫切。
3.求“美”心理
对于不同的商品,“美”的表现也许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看起来悦目。一件衣服的“美”体现在它的颜色、款式上;一件家具的“美”体现在它的设计和色泽上;家用电器,人们愿意选择外观漂亮的;手机,人们喜欢颜色和外观小巧的或者大方的……对美的追求是人的一种本能和普遍的需求,爱美是人的天性。
4.求“利”心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商品层出不穷,对价格的要求也渐渐成为顾客继上述三大要求之后的最迫切的要求。许多商家在产品的质量和产品的造型外观等方面无法获得竞争优势,就转向提高技术,降低成本,从产品的价格上来进行竞争,这正是从顾客的求“利”心理出发而采取的竞争策略。
5.求“新”心理
再“实”、再“真”、再“美”和价格再低的商品,一旦它们在款式等方面缺少变化,同样会让顾客产生审美疲劳。尤其是在服装、食物或者高新技术产品上,很多顾客都有追求“超前”和“时髦”的消费心理。特别是在服饰上,有些衣服虽然质量和面料与其他的衣服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新颖、奇特的设计让顾客耳目一新,从而获得他们的认同,满足了他们的求“新”心理。
6.求“名”心理
很多顾客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往往受品牌的影响,喜欢追求名牌。因为这些顾客认为自己的身份、地位高或者自己的经济条件好,所以他们竭力想把自己和别人区别开来,或者说,他们想通过商品这些外在的东西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声望。那么购买昂贵的、让人望而却步的商品就成了他们的首选方式。比如开一辆“宝马”或者“奔驰”车;住一套昂贵的套房或者别墅;穿一身国际名牌;出差住五星级宾馆;吃饭选一流的饭店;喝酒必然是中国的“茅台”或者洋酒“人头马”等。
7.“跟风”心理
很多人追赶时尚是迫不得已或者说是出于一种跟风的思想,他们害怕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落后于他人,落后于社会的普遍行为或者说是自己所处的某一个小集体的做派,所以不得已跟风或者出于强烈的妒忌心理看到某人的做法而产生了一定要超过他人的想法。
8.“安全”心理
“安全”心理是很多顾客都有的,因为人都有自我保护的心理。“安全”心理在不同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反应。人们去某些服务行业接受他们的服务,就可能会担心自身的安全。比如你去餐厅吃饭,担心他们的餐具是否卫生;你去药店买药,担心药品是否是假药;你到超市买食品或者酒水饮料,你担心它们是否过了安全食用期,或者担心它们是否是毒大米、假酒或者卫生不合格……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自我保护的心理,顾客也不例外。
9.“隐私”心理
很多商品涉及顾客的隐私,所以这类顾客在购买物品的时候,常常抱着一种“隐私”心理来买。受“隐私”心理的影响,他们在选择商品的时候,常常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去购买。比如女性买卫生用品时常躲躲闪闪,在价格方面也不会很在意;而有些男性在买一些补肾用品时,也显得很不自在,因为他们害怕别人的异样眼光,特别害怕会碰到自己的熟人、老朋友或者其他的女性、男性顾客。
此外,对于服务行业,比如美容、洗浴、餐饮等行业,人们还有其他的购买心理,如求舒适、求干净、求方便、求卫生、求尊重、求健康等心理。
所以说,如果销售人员能够准确地把握住顾客的购买心理,再去接近他们,去说服他们,那么成功的概率就会比较大了。
寻找准客户的三个基本方法
销售人员在寻找准客户时不能太盲目,必须掌握一些基本方法。这些方法其实也很简单,最重要的就是用心和坚持。市场是最大的课堂,客户是最好的老师。所以,销售人员要懂得在实践中去学习、去总结,注意多听、多看、多思考。
寻找准客户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1.企业内部搜索法
在大多情况下,搜索准客户,首先应该从本企业内部获得有关客户的信息资料,这样既准确快捷,又省时省力,可以说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捷径。
2.人际连锁效应法
(1)介绍法。通过现有客户来挖掘潜在客户。在现有客户的配合协助下,常常就可以找到许多准客户。因此,销售人员千万不要忽视老客户的作用,要学会培养一批忠诚的老客户,并运用这些客户的力量获得更多的准客户名单。因为,每个人背后都有很多朋友。
(2)交换法。与其他公司的销售人员交换客户名单。
3.市场调查走访法
从市场调查中寻找准客户,是指在更大的区域和更广的视野内实现销售战略的一种方法。打个比方说,如果从企业内部和从已有客户及亲友中寻找客户是“用渔竿钓鱼”,那么,从市场调查中搜索准客户则是“用网打鱼”,这种方法覆盖面广,往往容易取得较好的销售绩效,找到更多的潜在客户。
假如通过上述方法都不能如愿,那么销售人员就需要进一步扩大搜寻区域,这就需要通过市场调查走访来开拓潜在客户。
市场调查走访法要求我们一定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随时随地寻找准客户。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会随时随地寻找准客户。而各类的社交活动就是寻找准客户的最佳时机,比如喜宴、葬礼、座谈会、演讲会等。陈小姐大学毕业后来广州工作,在一家电器公司做推销员。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于是她在周六、周日必去登山,演唱会、音乐会等也一定去,可谓每会必到。由此,在短短的时间内认识了很多准客户,业务做得很红火。
第二,大范围地发送名片。每一位推销员都应设法让更多的人知道你是干什么的,推销的是什么商品。这样,当他们需要这些商品时,就会想到你。
你可以利用一些有益的社交活动认识一些人,让更多的人知道你,在这个时候就要利用你的名片了。制作的名片一定要有特色,让它不至于被对方忽视或遗忘,或在发放给别人的第二天在垃圾桶里找到它。
每一个人都使用名片,但乔·吉拉德的做法与众不同:他到处递送名片,在商场购物时递,在餐馆就餐付账时递,甚至利用看体育比赛的机会来推广自己。他订了最好的座位,带去1万张名片。当人们为明星的出场而欢呼的时候,他把名片扔了出去。他认为,正是这种做法帮他做成了一笔笔生意。当人们要买汽车时,自然会想起那个抛撒名片的推销员,想起名片上的名字:乔·吉拉德。他的成就正是来源于此。
有人就有客户,如果你让他们知道你在哪里,你卖的是什么,你就有可能得到更多的机会。
请人介绍来拓展客户
对很多销售人员来说,感到最头痛也最吃力的事情,就是开拓潜在客户。其实事情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你现有的客户群就可以好好再开发。
注意分析一下你收集来的客户资料,你将不难发现,在现有客户群中,还隐藏着很多潜在客户,存在很大的客户市场,等待你去开拓。那该怎么开拓呢?
有一种很好的方法叫作转介绍,也就是让现有的客户帮忙介绍新的客户。
这是开拓潜在客户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保证你不断获得潜在客户的重要资源。通过转介绍,还可减少初次拜访的陌生感,同时有现有客户的认可,更具有先入为主的说服力,可赢得潜在客户的认可,促成交易。于是,你的客户群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1.让客户认可你
销售人员可以向客户提出请求,并解释什么是转介绍。只有得到客户的认可时,客户才会把朋友的近况及家庭情况告诉你。
具体来说,获得客户认同要做到两点:
(1)要有责任感,笃守信誉,有责任心。在经营活动中,一定要重信誉、讲信用,以实际行动赢得客户信任,客户才乐意做转介绍。
(2)给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只有以真诚服务打动客户的心,才会获得客户的认可,客户才会放心地把这种服务介绍给朋友,把你推荐给朋友,自愿反馈朋友的信息。
让客户认可你,这是很重要的一步,迈出这一步,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但如果你遇到拒绝提供转介绍的客户,就应该尽快找出客户拒绝的原因,打消客户的顾虑,解除客户的担忧。
2.获得潜在客户的资料
当你获得客户的认可后,他会把一些潜在客户的详细资料提供给你。你在收集这些资料时,主要掌握潜在客户的姓名、年龄、家庭及单位地址和电话号码、教育背景及未来计划。同时还能获知潜在客户的兴趣,掌握潜在客户的情感与性格。这样,你就对潜在客户有了大致的了解和认识,为之后拜访潜在客户奠定了基础。
3.准确锁定潜在客户
根据掌握的资料,认真对潜在客户进行筛选,选择最具有可能性和最具购买实力的潜在客户做拜访,锁定其为主攻对象。锁定客户后,选择恰当的拜访时间、拜访方式、拜访话题,精心为潜在客户设计计划。
虽然是陌生拜访,但对客户资料了如指掌,就能做到介绍得心应手,句句说到潜在客户的心坎上。再则是经朋友介绍来的,潜在客户不会拒你于千里之外,更不会为难你,甚至还会产生一种亲切感、信任感。可以借助自己为客户提供的服务,用事实证明自己的信誉与能力。如此双管齐下,作用更为明显,相信会事半功倍。潜在客户也会接受你的观点,成为你的客户,最后促成交易。
先了解客户再去“攻城”
一些销售人员在接近客户前,从不有计划地收集客户的资料、了解客户的情况。他们总是匆匆忙忙地敲开一位客户的家门,急急忙忙地介绍产品;遭到顾客拒绝后,又赶快去拜访下一位客户。他们整日忙忙碌碌,所获却不多。聪明的推销员知道与其匆匆忙忙地拜访10位客户而一无所获,不如认认真真做好准备打动1位客户。
在一些销售人员眼里,接近客户,只是跟客户聊聊天,吃吃饭而已,没有必要做什么准备。这是那些没有经验的销售人员常有的心态。他们往往很自信,觉得自己完全有能力使客户驯服。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如果不了解客户,不做必要的准备,当接近客户时就有可能不知所措,使自己与客户的见面成了一种尴尬。比如说,当你推销化妆品时,提到某一明星,而这个明星正是这个客户讨厌的人,那么,推销的结果可想而知了。
不知道该客户的家庭情况,也就不知道客户家里的真正需求。销售人员可能会向家庭并不富裕的客户介绍一些价格偏高又没有太大实用性的产品。也可能客户正想买一些护肤品,可是销售人员却向其介绍家居用品,客户没有需求,当然不会购买了。所有这些,归根结底都是因为销售人员事先没有收集客户的资料,不了解顾客的需求。
推销员扮演着资讯传达者的角色,就像一个导体一样,串联着公司业务和终端使用者。只有事先了解了客户的情况,才会知道客户所在的行业,所从事的工作或者受教育的程度,才可以根据相应的情况准备几套不同的解说词,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客户,提高他们的兴趣。
所收集的资料往往会决定整个推销过程的成败。有些推销员倒是知道收集客户的资料,却不知道收集其他竞争者的资料。在推销过程中,有的顾客会向销售人员提出一些有关竞争对手的问题,比如他们会问到其他品牌产品和这个产品相比有什么劣势。这个时候,推销员因没有收集相关资料,只能保持沉默或敷衍了事,这样做的最终后果就是白白失去了成交的机会。
从客户身边的人入手
那些没有经验的销售人员在搞客户攻坚战时总是直驱而入,不懂迂回。
有一位医药公司的产品推销员,他的客户中有一家小药店。每次他到这家药店的时候,总是先跟柜台的营业员寒暄几句,然后才去见店主。有一天,他又来到这家药店,店主突然告诉他今后不用再来了,不想再买他们公司的产品,因为他们公司的许多活动,都是针对大客户设计的。这个推销员只好离开商店。他开着车子在镇上转了很久,最后决定再回到店里,把情况说清楚。
走进药店时,他照例和柜台上的营业员打招呼,然后到里面去见店主。店主见到他很高兴,笑着欢迎他回来,并且比平常多订了一倍的货。推销员十分惊讶,不明白自己离开药店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店主指着柜台前的一个小伙子说:“在你离开店以后,柜台的小伙子过来告诉我,说你是到店里来的销售员中唯一会同他打招呼的人。他告诉我,如果有什么人值得做生意的话,应该就是你。”从此,这个店主成了这个推销员最稳定的客户。
重视客户身边的人,自然也包括重视客户的孩子、配偶甚至亲朋好友。通过客户的孩子,把自己的积极态度传染给你的购买决策人,从而激起客户的购买意愿。有人说过:“我非常赞成不时地为客户或客户的孩子帮一点忙,同时认为在商务活动中,这是一个被人们普遍忽略了的手段。在商务关系中,间接地把客户的孩子包括进来,就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被人记住,被人欣赏,从长远的利益来看,通常能得到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