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跟我学礼仪全集
42533000000013

第13章 人际交往礼仪(1)

父母子女间的礼仪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文化素养、性格爱好,对于子女的自制力、思维灵活性、思维水平、求知欲等方面的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1.子女教育礼仪

父母首先要做到:孩子在场时,父母不要吵架;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撒谎;父母之间相互谦让,互相体谅;父母和孩子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要尽量给以答复;孩子的朋友来家里做客,父母要表示出欢迎和尊重;在他的朋友面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

父爱母爱一旦变成溺爱就会酿成祸患,对孩子必要的批评,也是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子女健康成长的手段。但批评是一定要讲究方法,选好时机;没有弄清事件真相时,不要盲目批评孩子,沉默比说错话要好得多;不要当外人面批评子女。

父母应尽量缩短代沟的距离,要挤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要相互了解、相互理解;要提高家庭透明度,把问题公开,使子女了解家长情况;鼓励孩子在挫折中重新振作起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言教更要身教,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所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2.子女对父母应有的礼仪

首先要尊敬孝顺。每一个人都是父母从小拉扯大的,都倾注了父母的大量心血,父母到了晚年,做儿女的应该对父母养育之恩、报答,不仅要有物质上的赡养,还要有精神上的安慰。所以,即使不在父母身边,经常性的问候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在父母眼里,子女永远都是小孩,所以即使父母再唠叨,绝不可以嫌他们烦甚至出现抵触情绪。

其次不要干涉父母的事。父母有自己的社交、人情、利益开支,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子女的切忌越俎代庖。尤其是失偶父母再婚问题,子女应为父母自身的幸福着想,支持理解,不能粗暴干涉。

还要注意一些小事。比如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帮父母多做一些家务活,多和他们聊聊天。父母生日的时候,在可能的情况下,为他们准备一点小礼物,一家人在一起吃顿饭。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对于父母失落、孤独的心,是最好的安慰。

3.婆媳、父婿之间的礼仪

作为公婆儿子的妻子,儿媳就应该像子女一样,不在公婆面前分你我里外,一样体现出理解、敬重、孝顺。另一方面,作为公婆,也必须把儿媳当儿子一样看待,绝不能有什么“外人”的念头,给予和儿女一样的尊重、关爱、体谅。

女婿要想和岳父母处好关系,起码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多奉献少索取,二是在岳母面前多夸奖妻子。女婿首先体现出对岳父母的孝、妻子的爱,当然就能赢得岳父母对女婿的真诚的关爱。

兄弟姐妹之间的礼仪

看到兄弟姐妹,大家是不是会情不自禁地就想起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153—208年),鲁国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可见,在处理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加强团结、彼此爱护、相互尊重三大问题。

1.搞好团结,一要讲究宽厚,二要强调谦让

所谓宽厚,一要待人宽容,二要待人厚道。不要听不得逆耳之言,见不得逆己之事,更不要听别人的是非之言。既然是兄弟姐妹,所以即使有负自己的地方,也要对其宽大为怀。和兄弟姐妹之间,没有必要搞什么竞争攀比,更不要有什么争风吃醋、挑拨离间。

和兄弟姐妹打交道,必然也会涉及物质利益问题。在涉及兄弟姐妹之间的财、物问题,做适当谦让,是为了促进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团结,对上无愧于长辈,对下无愧于晚辈。

2.彼此爱护

兄弟姐妹,本是同根生。之间的爱护,应该是无条件的、不图回报的,不仅仅是物质利益的支援方面,还包括精神情感的沟通方面。

对于这种爱护,必须领情。特别是出于爱护的目的进行的批评、指责,要勇于接受。

3.相互尊重

有人认为,既然兄弟姐妹之间用不着那么生疏,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所谓“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经常就是看来没什么的话,严重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从而为亲情关系上烫上了不好的烙印。

这就要求我们在和兄弟姐妹说话的时候,哪怕是份内的、教育的话,也要讲究一个方式、方法,进行适当的婉转表达,以体现对对方起码的尊重。

师生间的礼仪

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期间是在学校渡过的,学校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在学校中树立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学到的知识能力,将会在未来的工作中受用不尽。同样在学校中,掌握和理解礼仪的要求,也会成为一生的行为习惯,影响到未来的工作与生活。因此,学生在校期间的礼节礼仪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尊师礼仪

尊师是我国传统的美德。老师像辛勤的园丁一样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因此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尊师的动人故事。如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拜程颐为师,有一次他俩去请教老师,正逢老师午睡,为了不惊醒老师,俩人站在门外雪地等候。当老师醒来时,雪已有一尺深,杨、游二人遍身是雪,仍然恭敬地站立在门外。当然我们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学杨、游二人,但作为学生应对教师有一定的礼仪:

1.尊重教师的劳动。教师的辛勤劳动体现在教学上,学生虚心学习,认真听好老师的每堂课,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这是对老师最大的尊重,没有什么能比这更能使老师得到安慰和喜悦的了。老师的希望都寄托在学生身上,“小树成材,桃李满天下”,是老师辛勤劳动的最大偿付。

2.尊重教师的人格。古人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作为学生应从心里敬重老师,尊重老师的人格。学生和老师谈话时,应主动请老师坐,若老师不坐,学生应该和老师一起站着说话。同老师谈话,要集中精神,姿势端正,双目凝视老师,有不同看法时,可及时向老师请教、探讨。要虚心接受老师批评,不可当场顶撞老师。

3.注重礼仪形式。见到老师应问好、行少先队礼或鞠躬行礼;上下课要起立迎送;进老师办公室时要轻轻叩门,然后开门进去,行礼后说明来意;在老师办公室、寝室不能乱翻乱动老师物品;休息时间最好不打扰老师;到办公室或老师家不宜逗留过久,办完事应尽快离开等等。

学生不仅要尊重自己的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对学校其他教育工作者,包括医生、清洁工也应讲礼仪。

二、课堂的礼仪

学生应在课前两分钟内进入教室,做好课前准备,脱帽端坐恭候老师到来。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不得已在老师上课后才进入教室时,应注意礼貌道歉:应先在教室门口轻轻叩门或喊“报告”,得到允许后,才能进入教室,然后要诚实地向老师说明迟到的原因,得到老师谅解和允许后,迅速而轻声地归座。

老师走进教室,班长喊“起立”,全体同学立即起立,并向老师问候“老师好!”声音要响亮,待老师回礼后再轻轻坐下。课堂中应保持肃静的气氛,这一方面为老师教学创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自己安心学习。课堂上要集中精神,用心听课,积极发言。有问题未经老师允许不要在座位上大声喊,回答老师的问题时,表情要大方,声音要清晰,不要忸忸怩怩或故意做出滑稽的举止引人发笑。

下课铃响,老师说:“下课”后,全班同学起立站好,说“老师再见!”,注视老师离去后再自由活动。

三、学生的仪表

不同的仪容服饰,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一个人的仪容、服饰和仪态应与本人的年龄、身份相符。在校的学生尚处于求学阶段,因此他们的仪表应以朴素大方、活泼整洁为原则。

女生的发式以简洁,易梳理为宜,不宜烫发、盘发,以免破坏了女学生清纯、活泼的形象。女学生在校的仪容应追求自然美,其实青春、天然的少女肌肤是最美的,即使是参加学校举办的舞会、晚会也不要涂脂抹粉地画很浓、很艳的妆。男生的发式也以整齐、干净、富有朝气为宜,不宜留长发、蓄小胡子,以免破坏了青春、健美的形象。

学生的服饰应以色彩鲜明、线条流畅、明快简洁为好,以充分显示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在校内,学生不宜穿过高的高跟鞋、穿戴珠光宝气、华丽无比,会显得俗不可耐,与身份不符。当然,衣帽不整、不修边幅或不注意个人卫生,也是不礼貌的。有校服的学生,应按要求穿校服上学。

学生进校门或教室门前要检查一下自己的仪表,应衣冠整齐、书包背正、神态严肃,稳步进入。

四、对同学的礼仪

在学校生活中,同学相互之间应以礼相待,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同学之间应注意:

1.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同学之间朝夕相处,难免会产生矛盾,这时态度一定要冷静,虚心听取对方意见,多为对方着想,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不管是错在谁,都要以真诚、友善的态度去解决。当同学有困难或生病时,大家应安慰、探望和鼓励他,祝他早日战胜困难、恢复健康。同学间应时常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2.宽容理解。虽然同学之间关系密切,但也不要忘记兼顾他人。同学之间,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生活习惯、为人处世等方面都有差异,因此,理解是化解差异,沟通与协调的润滑剂。人人都不以己好去苛求他人,不在小事上挑挑剔剔,不影响团结。

3.讲究礼貌。同学之间也要讲礼貌,书面用语、日常生活用语等都要注意礼貌,与同学交往、活动的行为举止也要文明。

五、青少年在校礼仪常规

(一)坐的礼仪

1.上课时,身坐正,手平放桌面上,看书写字做到“三个一”(眼睛离书本一尺,胸口离课桌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

2.与人交谈,神情专注,自然大方,不跷二郎腿。

3.在公共场合,入座讲究谦让,不争抢,尊老爱幼,照顾病残者。身坐正,不斜靠,不影响他人。

4.就餐入座讲秩序,有长辈在场,应让长辈先入座。

5.长辈或其他客人来访,应起身表示让座。

(二)立的礼仪

1.升国旗要行注目礼,唱国歌要肃立。

2.课堂师生施礼要立正,两眼注视老师。

3.集合集会快、静、齐。

4.上课发言或朗读课文,头正身直,自然大方。

5.有来宾询问情况,应主动起立。

6.当别人伸手与你握手时,立即伸手相迎,热情迎送。

(三)行的礼仪

1.上下楼梯靠右走,出入教室、办公室、会场等按指定线路走,不拥挤,出入各“室”轻声慢步,不影响他人。

2.遇见师长,主动让师长先行。

3.登台发言或演讲,先行礼再发言,讲完后行礼再归位;接受奖状、奖品要双手接过,并躬致谢。

4.集体活动,听从指挥,按队列行走。

5.平时走路落落大方,不奔跑追赶,不打架。

6.上、放学走人行道,不闯红灯,过马路时先两边看,再从容走过。

(四)说的礼仪

1.上课迟到或进办公室喊“报告”,经允许后方可入室。

2.入他人居室,应轻轻敲门,征求室内人员同意后方可入室。

3.找别人问话,用“请问”,答后致谢。若对方答不上来也要表示谅解和谢意。

4.不直呼师长姓名,要用准确的称谓。

5.得罪别人要说:“对不起、请原谅”。别人向你道歉,应说:“没关系”。得到别人帮助要说:“谢谢”。别人向你致谢,要说:“不用谢”。

6.遇到来宾或师长要主动问好,使用“您早”、“您好”、“再见”等礼貌用语。

7.与同学别后初见应相互问候、打招呼,分别时互道“再见”。

8.在集会、教学楼区等安静的场合,不要大声喧哗,以免影响他人学习、工作或休息。

9.不吵架、不骂人、不说谎、不乱议论别人的缺点,有意见在适当时候面谈。

10.不叫同学不雅的绰号,不给他人取绰号。

(五)穿的礼仪

1.衣着整洁,朴素大方。

2.不化妆,不佩戴首饰,女生不烫发、不焗彩油,男生不留长发。

3.在校不外穿背心、裤衩;不穿拖鞋、不披衣、敞衣、散扣;男生打球时不赤背;课堂上不戴帽。

六、青少年在校礼仪修养“应、忌”十九条

(一)入校礼仪

1.应穿好校服,佩戴胸卡,仪表端庄进入校园;忌衣冠不整,疲沓松垮。

2.应服从值日师生、门卫的规劝;忌横冲直撞,讲不文明语言。

3.应讲究文明,见到教师同学主动热情问好;

(二)上课礼仪

1.应先举手后发言,举止要大方,说话声音要清晰响亮;忌无礼插话或讥笑别人。

2.应遵守纪律,虚心好学;忌讲小话、搞小动作,随便走动。

3.应在下课后让老师先出教室后才离位休息;忌争先恐后冲出教室。

(三)课间礼仪

1.应慢步轻声靠右行走;忌追逐喧哗、逆向拥挤。

2.应礼让师长、老弱、小童和负重的人;忌强行抢道无爱心。

3.应进行健康活动、合理小休;忌剧烈运动、超时迟到。

(四)集会礼仪

1.应快、静、齐集合到会场;忌拖拉懒散、任意谈笑。

2.应严守纪律、检点举止;忌随意走动、迟到早退。

(五)进餐礼仪

1.应安静进餐不挑食,细嚼慢咽;忌边吃边讲,或狼吞虎咽。

2.应在室内进餐、动作文雅;忌边走边吃,提前离席。

(六)师生间礼仪

1.应尊称老师、主动问好;忌不招呼或直呼其名。

2.应主动向老师让座、让道,听老师说话时诚恳恭敬;忌东张西望、漠视无礼。

(七)同学礼仪

1.应真诚友爱、讲礼貌用语;忌以强欺弱或乱起外号。

2.应互勉互助、积极进取;忌消极厌学、沉迷玩乐。

(八)进入教师办公室礼仪

1.应先征得老师同意才进入办公室;忌贸然闯入或不辞而别。

2.应轻声细语“速战速决”;忌动作过大、乱翻老师的东西和逗留时间过久。

邻里之间的礼仪

“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与己无关事,红灯高高挂;楼上挨楼下,不知谁姓啥;手拿大哥大,见面不说话”,成了现在很多邻里关系的写照。但我们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家庭间的各种交往中,交往最频繁的就是邻里了。从主观来说,绝大多数人都想搞好邻里关系。但客观上不知怎么搞好邻里关系以及搞不好的为数并不少。

1.关于自己的习惯

自觉爱护公共卫生,自觉参与社区公共活动,为维护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尽一份力。要相互帮助和讲信用。邻里之间能办到的事情要尽量帮忙,别人有了困难,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帮一把,万不可幸灾乐祸,在一旁看笑话;同时邻里之间还要讲信用,做不到的事情千万不要对别人夸海口,以免误了别人的大事。借邻居的东西一定要及时归还,如果因一时疏忽而延误了归还时间,应当面向人家表示歉意。

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会不会给别人带来打扰。比如,是否有喜欢晚上唱卡拉OK,而且一唱就超过晚上12点的习惯;你是否老把洗衣服的水或别的不干净的污水一出家门就泼在邻里共用的路面上;你是不是有半夜才回家,而且走路、说话声音很大的习惯等等。这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事是最容易伤了邻居之间的和气的。

学会礼让与宽容。对邻居要以礼相待,平易近人,不要视若路人。见面后要主动和别人打招呼,平时对邻居不要苛求,谈得来的就多交往;谈不来的维持一种有距离的友好态度就行。指桑骂槐是没教养的坏习惯。对于邻居不合理的要求和做法,采取“有理、有节”的态度,合理地、妥善地解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