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跟我学礼仪全集
42533000000040

第40章 外事交往礼仪(1)

外事活动的礼仪原则

外事活动中有很多礼仪要求,而且有几个最为重要的原则,涉外工作人员必须了解。

一、求同存异原则

世界各国的礼仪与习俗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性的。在涉外交往中,对于类似的差异性,尤其是我国与交往对象所在国之间的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重要的是要了解,而不是要评判是非、鉴定优劣,遵守求同存异原则。

简而言之,“求同”,就是要遵守有关礼仪的国际惯例,要重视礼仪的“共性”。“存异”,则是要求对他国的礼俗不可一概否定,不可完全忽略礼仪的“个性”,并且要在必要的时候,对交往对象所在国的礼仪与习俗有所了解,并表示尊重。

从宏观上来看,礼仪的“共性”寓于礼仪的“个性”之中。礼仪的“个性”是礼仪的“共性”存在的基础,没有前者,便不存在后者。另外一方面,礼仪的“共性”不但来自礼仪的“个性”,而且也是对其所进行的概括与升华,所以其适用范围显然更为广阔。就这一点来讲,在涉外交往中,在礼仪上“求同”,遵守礼仪的“共性”,也就是在礼仪的应用上“遵守惯例”,是更为重要的。

比如,在世界各国,人们往往使用不同的见面礼节。其中较为常见的,就有中国人的拱手礼,日本人的鞠躬礼,韩国人的跪拜礼,泰国人的合十礼,阿拉伯人的按胸礼,以及欧美人的吻面礼、吻手礼和拥抱礼。它们各有其讲究,都属于礼仪的“个性”。与此同时,握手作为见面礼节,则可以说是通行于世界各国的。与任何国家的人士打交道,以握手这一“共性”礼仪作为见面礼节,都是适用的。所以在涉外交往中采用握手礼,就是“遵守惯例”。

一般而言,在国际交往中应用礼仪时“遵守惯例”,其实就是要求人们遵守涉外礼仪。与各国的国别礼仪所不同的是,涉外礼仪的基本内容,就是有关礼仪的国际惯例。

二、爱护环境原则

作为涉外礼仪的主要原则之一,“爱护环境”的主要含意是:在日常生活里,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自觉地加以爱惜和保护。“爱护环境”,严格地讲,乃属社会公德的范畴。因此,它是不会因国别不同而有所区别的。在国际交往中,能否以实际行动“爱护环境”,已被视为一个人有没有教养、讲不讲社会公德的重要标志之一。

实际生活中,在国际交往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有两点:

1.要明白,光有“爱护环境”的意识还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有实际行动。要真真切切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2.与外国人打交道时,在“爱护环境”的具体问题上要好自为之,严于自律。要对细节多加注意,切勿因个人的不拘小节而引起非议。

具体而言,在涉外交往中特别需要在“爱护环境”方面注意的细节问题,又可分为下列八个方面:

1.不可毁损自然环境。不论是为了发展经济还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都不可毁损自然环境。诸如乱采矿藏、乱伐森林、浪费或破坏水资源、随意污染空气等等。

2.不可损坏公物。一切公物,即公有、公用处所之中为大众所提供服务的一切公共设施,亦属人类公共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人,对于公物都要自觉爱惜,自觉维护。对于任何公物,都不可窃为己有,也不应独占或私用。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在公共场所乱涂、乱抹、乱刻、乱画,不要攀缘树木和公共建筑物,不要偷折偷采树枝、花卉,不要对公用的桌椅、电话等进行恶意破坏。

3.不可虐待动物。在国外,动物的地位往往是至高至尊的。能否积极保护动物,反对虐待动物,甚至直接与一个人的道德水准的高低挂了钩。

4.不可任意制造噪声。在现代生活中,噪音污染对于环境也是一种破坏。所以要切记,与人交谈时一定要轻声细语,在公共场合切勿大声喧哗,切勿在不适当的地方劲歌狂舞。尤为重要的是,在一切公共场合,都要注意不使自己所用的手机、呼机狂叫不止。

5.不可到处随意吸烟。在公共场所吸烟,对于其他不吸烟者是极不尊重的。在涉外交往中,除了在禁止吸烟之处不得吸烟外,在一切其他的公共场所尽量也不要吸烟。还须切记,向外宾敬烟,不仅毫无必要,而且还是失礼的。

6.不可随地吐痰。将痰吐在痰盂里,或吐在纸巾之中,然后再抛在垃圾桶里。

7.不可乱扔乱丢废弃物品。有必要对废弃物品进行处置时,一般不要自行焚毁,更不要随手乱丢、乱扔。

8.不可乱堆乱挂私人物品。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对于环境卫生要自觉予以维护。在公用的楼梯、走道、门厅等处,切勿任意乱堆、乱放私物或垃圾。在临近的阳台、窗口,亦不可随便晾晒衣物,或是胡乱置放私物。

三、尊重隐私原则

个人隐私,指的就是一个人出于个人尊严和其他某些方面的考虑,因而不愿意公开,不希望外人了解或是打听的个人秘密、私人事宜。在国际交往中,人们普遍讲究尊重个人隐私,并且将尊重个人隐私与否,视作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方面有没有教养,能不能尊重和体谅交往对象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般而论,在国际交往中,下列八个方面的私人问题,均被海外人士视为个人隐私问题。

1.年龄。在国外,人们普遍将自己的实际年龄当作“核心机密”,轻易不会告之于人。这主要是因为,外国人一般都希望自己永远年轻,而对于“老”字则讳莫如深。中国人听起来非常顺耳的“老人家”、“老先生”、“老夫人”这一类尊称,在外国人听起来却有如诅咒谩骂一般。尤其女士,最不希望外人了解自己的实际年龄。所以在国外,有这么一种说法:一位真正的绅士,应当永远“记住女士的生日,忘却女士的年龄”。

2.收入。在国际社会里,人们普遍认为:任何一个人的实际收入,均与其个人能力和实际地位直接存在着因果关系。所以,个人收入的多寡,一向被外国人看作自己的脸面,十分忌讳他人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打听。除去工薪收入之外,那些可以反映个人经济状况的问题,例如,纳税数额、银行存款、股票收益、私宅面积、汽车型号、服饰品牌、娱乐方式、度假地点,等等,因与个人收入相关,都不宜提及。

3.健康。在中国人相遇后彼此打招呼时,大家经常会相互问候对方:“身体好吗?”要是确知交往对象身体曾经一度欠安,那么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关心,与其见面时,人们往往还会热心而关切地询问对方:“病好了没有?”如果彼此双方关系密切的话,则通常还会直接向对方打探:“吃过一些什么药”、“怎么治疗的”,或是向对方推荐名医、偏方。可是在国外,人们在闲聊时一般都是“讳疾忌医”,非常反感其他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关注过多,因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每个人的身体健康都被看作是他的重要的“资本”。

4.婚姻。中国人的习惯,是对于亲友、晚辈的恋爱、婚姻、家庭生活时时牵挂在心,但是绝大多数外国人却对此不以为然。比如“有没有恋人”、“两个人怎么结识的”、“跟恋人相处多久了”、“结了婚没有”、“夫妻关系怎么样”、“婆媳关系如何”、“有没有孩子”等话题,很让人难堪。在一些国家里,跟异性谈论此类问题,极有可能被对方视为无聊之至,甚至还会因此被对方控告为“性骚扰”,从而吃上官司。

5.经历。初次会面时,中国人之间往往喜欢打听一下交往对象“是哪里的人”、“哪一所学校毕业的”、“以前干过什么”。总之,是想了解一下对方的“出处”,打探一下对方的“背景”,摸一摸对方的“老底”。然而外国人却大都将这些内容看作是“商业秘密”,并且坚决主张“英雄莫问出处”,反对询问交往对象的既往经历,随随便便地擅自查对方的“户口”。

6.住址。在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之中,大家对于自家的住址通常是不保密的。对于自己的家庭住址、私宅电话号码等等,人们一般都会有问必答,甚至于还会主动地告诉别人。而在国外,通行的做法却恰好与我国相反。外国人大都视自己的私人居所为私生活领地,非常忌讳别人无端干扰其宁静。在一般情况下,除非知己和至交,他们一般都不大可能邀请外人前往其居所作客。为此,他们都不喜欢轻易地将个人住址、住宅电话号码等纯私人资讯“泄密”。在他们常用的名片上,此项内容也难得一见。

7.所忙何事。在我国,熟人见面之际,免不了要相互询问一下对方:“忙什么呢”、“怎么好久没见到你”。但是,外国人对于这一类的问题却极为忌讳,认为向别人探听与此相关的问题的人,不是好奇心过盛,不懂得尊重别人,就是别有用心,或者具有天生的“窥视欲”。

8.信仰政见。在国际交往中,由于人们所处国度的社会制度、政治体系和意识形态多有不同,所以要真正实现交往的顺利、合作的成功,就必须不以社会制度划线,抛弃政治见解的不同,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处处以友谊为重,以信任为重。如果动不动就对交往对象的宗教信仰、政治见解品头论足,甚至横加责难、非议,或是将自己的观点、见解强加于人,都是对交往对象不友好、不尊重的表现。最为明智的做法,就是在涉外交往中对此避而不谈。

上述八个方面的问题,都属于个人隐私问题。要尊重外国友人的个人隐私权,首先就必须自觉地避免在与对方交谈时,主动涉及这八个方面的问题。

四、信守约定原则

作为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所谓“信守约定”的原则,是指在一切正式的国际交往之中,都必须认真而严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诺,说话务必要算数,许诺一定要兑现,约会必须要如约而至。在一切有关时间方面的正式约定之中,尤其需要恪守不怠。

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信守约定”,对一般人而言,须在下列三个方面身体力行,严格地要求自己。

1.在人际交往中,许诺必须谨慎。不管是答应交往对象所提出的要求,还是自己主动向对方提出建议,或者是向对方许愿。都一定要深思熟虑,量力而行,一切从自己的实际能力以及客观可能性出发,切勿草率从事,头脑一热,便承诺“满天飞”。即使对于必须作出的承诺或约定,也必须慎之又慎。对其一定要字斟句酌,考虑周全,既不要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也不要大而化之,信口开河。

2.对于自己已经作出的约定,务必要认真地加以遵守。承诺一旦作出,就必须要兑现;约定一经作出,就必须如约而行。唯有如此,才会赢得交往对象的好感与信任。在涉外交往中,真正地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还有助于让外国人确信:“我们中国人历来说话都是算数的”。为了落实已有的约定,不仅要认真地如约而行,同时还应当尽可能地避免对已有的约定任意进行修正变动,随心所欲地乱作解释,或是擅自予以取消、否认。

3.万一由于难以抗拒的因素,致使自己单方面失约,或是有约难行,需要尽早向有关各方进行通报,如实地解释,并且还要郑重其事地为此事向对方致以歉意,并且主动地负担按照规定和惯例而给对方所造成的某些物质方面的损失。千万不要在碰上这种情况时得过且过,避而不谈,一味推诿,企图赖账,甚至拒绝为此而向交往对象道歉。

总而言之,在涉外交往中,必须诚实守信,说话算数,办事讲究信誉,绝不在信誉方面进行“形象自残”。

五、静观其变原则

静观其变原则,其基本要求是,在涉外交往中,面对自己一时难以应付、举棋不定,或者不知道到底怎样做才好的情况时,如果有可能,最明智的做法是尽量不要急于采取行动,尤其是不宜急于抢先,冒昧行事。也就是说,若有可能的话,面对这种情况时,不妨先按兵不动,然后再静观一下周围人的所作所为,并与之采取一致的行动。

这么做的话,就不至于弄巧成拙。有鉴于此,“静观其变”原则在很多时候也被称为“紧跟”原则,或是“模仿”原则。

细而言之,“静观其变”原则具有双重的含意。一方面,它要求人们在难以确定如何行动才好时,应当尽可能地避免采取任何行动,免得出丑露怯。另一方面,它又要求人们在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才好,而又必须采取行动时,最好先观察其他人的正确做法,然后加以模仿,或是同当时的绝大多数在场者在行动上保持一致。那样的话,要错大家一道错。大家错了,其实不算是错。而一个人因贸然采取行动,而做错了事,不管怎么讲,都是出格的。

六、谦虚适当原则

中国人的待人接物,在一般情况下,讲究的都是含蓄和委婉。在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评价时,中国人大都主张自谦、自贬,不提倡多作自我肯定,尤其是反对自我张扬。在这个方面若不好自为之,就会被视之为妄自尊大,嚣张放肆,不够谦逊,不会做人。

在对外交往中,当有必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评价时,得体的做法,是要切记“过谦适当”的原则,并将付诸行动。同不了解中国国情的外国人接触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

“过谦适当”原则的基本含意是:在国际交往中涉及自我评价时,虽然不应该自吹自擂,自我标榜,一味地抬高自己,但是也绝对没有必要妄自菲薄,自我贬低,自轻自贱,过度地对外国人进行谦虚、客套。如果确有必要,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要敢于并且善于对自己进行正面的评价或肯定。

在对外交往中,特别是在面临如下情况时,务必要将“过谦适当”原则付诸行动。要敢于并且善于充分地从正面肯定自己,而切勿随意过分地否定自己、贬低自己。

1.在涉外交往中,当需要进行自我介绍,或者对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服务、产品、技术、能力、特长进行介绍时,要敢于并且善于实话实说。不敢肯定自己,不会宣传自己,往往会使自己坐失良机。

2.当自己同外国友人进行交往应酬时,一旦涉及自己正在忙什么、干什么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要脱口而出,说什么自己是“瞎忙”,“混日子”,“什么正经事都没有干”。那样的话,有可能被对方看作不务正业之人。

3.当外国友人赞美自己的相貌、衣饰、手艺时,一定要记住落落大方地道上一声:“谢谢!”这么做,既表现了自己的自信和见过世面,也是为了接纳对方。此时此刻,没有必要因此而羞羞答答,也不必假客气。

4.当外国友人称道自己的工作、技术或服务时,同样要大大方方予以认可。千万不要小里小气,一再极力对此进行不必要的否认。

5.当有必要向外国友人赠送礼品时,既要说明其寓意、特点与用途,也要说明它是为对方精心选择的。不要画蛇添足地说什么:“这件礼品不像样子”,“实在拿不出手”,“没来得及认真挑选”,“这是自家用不了的”,这种过谦的说法,无疑会大大地减低礼品的分量。

6.当自己身为东道主,设宴款待外国友人之时,应当在介绍席上菜肴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说明:“这是本地最有特色的菜”,“这是这家菜馆烧得最拿手的菜”,“这是我们为你特意精心准备的菜”。只有如此,才会令对方感到倍受我方的重视。

七、入乡随俗原则

“入乡随俗”,是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它的含意主要是:在涉外交往之中,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对象,首先就必须尊重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在前往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工作、学习、参观、访问、旅游的时候,尤其要对当地所特有的风俗习惯,加以认真的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