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法制窗口
42534000000018

第18章 学校法律(7)

“她俩星期六放假去李家帮忙插爆竹芯子,已有一段时间了,插一盘鞭炮芯挣一毛钱,每天最多只能挣两块多钱,他爸不太放心,可学校要收21元试卷费,我手头只有20块钱交不齐,孩子懂事偷偷跑去了。”说到懂事的孩子,其他几位家长刘玲一样又悲从中来:“都是因为家里穷啊。”

在上海启东打工的36岁的村民刘决长9日晚上接到家里让他速归的电话,家人只说出了事。10日晚上他摸黑赶回山村里,怎么也不敢相信10岁的儿子刘杨、12岁的女儿刘范双双死去。

村民们说,李胜生经营爆竹作坊已经七八年了,他是季节性生产,逢年过节忙,产量也比较大,成品都送到镇上的商店里卖。已经在现场清理2天没合眼的村长郜成强告诉记者:“去年8月份收农业税时,我们发现有小学生在李胜生家做工,就提醒他别让小孩去,不安全。

他停了一段时间没要小学生做,可……”

1月12日,记者赶到桐城市人民医院,在住院部五官科的病房里,见到了死里逃生的李胜生。主治李胜生的五官科光医生说,李胜生头部被硬物砸伤,目前还没有脱离危险期。

“小孩都是自愿来的。去年村上招呼后,我不让他们来,可他们放假非要干,挣些学杂费,乡里乡亲的就同意了。”李胜生闭上眼又睁开,“哪里知道会出这么大事。成品烟花爆竹都放在二楼,火药和爆竹芯子放在院子里。我觉得很安全。怎么会爆炸呢?”

公安局长说:出事是迟早的事1月12日,桐城市公安局陶元局长解释了公安机关鉴定的爆炸原因。“经过现场勘察、做引爆试验,以及从幸存者提供的情况来看,应该是这样的。”陶局长描述了当时的大概情况:

李胜生的妻子林桂萍在楼下堂屋里切爆竹芯子,也就是长长的导火索。吴田子他们13个小学生把把切好的芯子往爆竹盘子里插。林桂萍操作肯定是不谨慎,过多的摩擦使爆竹芯子里的火药产生火花,火花引燃了整条的芯子,芯子着火后飞速燃烧,林桂萍甚至来不及扑灭它。

在仍短的时间里,火花迅速窜到隔壁孩子们的房间,孩子们正在插芯子的大量半成品爆竹太容易引爆了。爆竹在孩子们中间和周围爆炸,瞬间产生的强大气流把并不坚固的楼房整个二楼和房顶凌空冲起,形成一个大火球,随即劈头盖脸地砸落下来,整幢楼房毁于一旦。

其时,李胜生刚端了一杯茶走到屋门口,还未进屋只听到一声巨响,一个硬物伴着一股气流冲向他的右脑门,他随即昏倒在地,不省人事。

“李胜生夫妻俩办的这个爆竹作坊,这种私人的爆竹生产不安全因素太大了。”陶局长万分担忧地说,“正规的生产烟花爆竹的厂家都有各道危险生产工序的专门操作人员,例如拌药、做导火索等。私人的地下工厂怎么会想到这些!李胜生夫妻两个人合作就把鞭炮做出来了,出事是迟早的事。

国家不允许家庭小作坊行产烟花爆竹等危险品,李胜生家不仅不符合国家规定,还有3个极大的事故隐患:在村民聚居地内进行生产;进行生的房子周围及房内有稻草等易燃物;制作爆竹时还在同一幢楼房里做饭。

“李胜生有营业执照和安全许可证吗?”记者问。

“没有,什么证件都没有。”桐城市公安局治安大队长徐保卫肯定地说,“不仅他没有,州铺镇几十家爆竹小作坊主们都没有。”

桐城市至少几百家生产爆竹,合法的只有3家,偶然的事故有其必然性“孩子们死了,这起看似偶然的特大爆炸事故,有它的必然性。”采访中,我们发现很多人持此观点。

“别说李胜生没有证件,整个桐城市只有3家生产烟花爆竹的厂子是合法的。”治安队长再次让人瞪大了眼。桐城市生产烟花爆竹的小作坊有多少个?该市劳动局一位副局长保守地说:“至少有几百个吧!”这就是说,桐城市至少有几百个小烟花爆竹作坊是不合法的。

那么该市有证件的3家合法厂子怎么样?且看去年被取缔的孔城镇丽阳烟花爆竹公司。公安部门发现这个公司只有一块合法的牌子,所有烟花爆竹都是周围40多家烟花爆竹小作坊制作的,全用“丽阳”的牌子。

按国家有关规定,不合法的小作坊必须取缔,桐城怎么会有如此之多的小作坊?

“这就要问一些乡镇政府了。”一位公安民警气愤地说,“公安要取缔,可人家乡镇有关部门都去收过钱,怎能取缔得了?”这位民警的话在李胜生身上得以印证。记者问这位无证经营7年之久的小作坊主可有营业执照等证件时,他说:“没有,但镇有关部门都来收过钱。

事故发生了,死了这么多人,还有这么多孩子,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对这个问题,有关部门的回答是:李胜生一旦病愈,就要接受审判。

李胜生服刑后爆炸事故能否杜绝?有关部门对这个问题三缄其口。尽管市里已为此事专门召开紧急会议,但人们仍然担心。因为自去年以来已开过多次安全生产会议,仅劳动局就下了5个有关通知。年关前后,国家、省、市有关部门也下达了查禁非法生产烟花爆竹的通知。

可去年10月市劳动局在对烟花爆竹安全生产的检查中,就没有查到李胜生家。

安徽“1·9”特大爆炸事故引起了桐城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也震醒了人们麻痹的神经。

死者已矣,但愿悲剧不再。

她,玷污了教师的称号

桔色的灯下,笔者翻动着这叠不太厚的卷宗,心中不时生出许多感叹:人民教师,一直被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崇高而令人尊敬。而本案中这个也被称做教师的女人,却玷污了教师称号,既可悲又可怜……镜头一:正在装修新房的记者于某,这一天突然接到孩子的班主任徐佰英的电话,说家中有事,急需5000元钱。于某难住了,新房刚刚分下来,除了装修,还要添置家具,哪儿还有钱借给别人?于某又一想,徐老师平时对孩子很是关照,现在有了困难,不帮一把也不尽情理,于是向亲属、朋友现借了5000元,第二天亲自送去。钱借出了,却再无下文。于某觉得,徐佰英身为教师,总不会赖钱不还,所以,他再未讨要。谁想,这一拖就是两年。

镜头二:乔某是一家宾馆的管理人员。那天晚上,孩子放学回来,进门递给她一张字条,说是徐老师给的。乔某展开一看,见上面写着:“家长同志,急需5000元,求借,两周内还清。”乔某见了字条,不敢怠慢,可家中又没有那么多现金。第二天,乔某急中生智,从单位借出5000元送去。眼看着两周时间过去了,徐佰英却无反应。乔某到学校找了两次,而徐佰英一听到钱的事,就把话题岔开,闹得乔某反而挺尴尬。

镜头三:工人霍某这天刚上班,传呼机就响个不停。他忙放下手中的活儿,见显示屏上显示:“请下午到学校,有急事。”霍某以为一直品学兼优的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吃过午饭,便匆匆赶到学校。在校门外,徐佰英忧心忡忡地对他说:丈夫单位要集资买房,还差1000元……霍某马上明白了徐老师的用意,掏尽囊中所有,凑了1000元。徐佰英当时千谢万谢,一个劲儿地表示:“三五天后,一定归还。”然而,霍某却再未见过徐佰英的影子。

案卷记载:徐佰英,53岁,系长春市第九十中学教师。1996年3月至1998年5月间,她利用班主任兼英语教师的特殊身份,虚构事实,谎称其子找工作、买电脑、丈夫单位集资分房,以借款名义,先后骗取本班及外班学生家长38人,共计人民币17.54万元,用于给儿子做买卖。

徐佰英说:“我只有这么一个儿子,高中没考上,当兵也没当成,就整天缠着我要做买卖。

身为教师,我教过无数的好学生,可对自己的儿子却没有办法。为了顾及脸面,只好一次次地撒谎,向学生家长借钱,来满足儿子的要求。”可惜的是,儿子并不是做买卖的料,从到酒店帮忙,到开服装店、音像行,干啥赔啥,在酒店学习调酒期间,听说倒卖洋酒有利可图,便投进一万多元。结果,洋酒是假的,只剩瓶子卖了七百多元,真是血本无归。

在公安局里,办案人员曾讯问徐佰英:“你向学生家长借钱,为什么不直说儿子要做买卖?

徐佰英答:“因为说家里有困难,借钱会更容易些。”

“借这么多钱,你有能力偿还吗?”

“靠我和爱人的工资是根本还不上的。本想做买卖挣了还,没想到全赔进去了……”

羁押期间,这个年过半百的女教师,不只一次地流下泪来,不知是为不争气的儿子伤心,还是为自己的行为内疚……负责承办此案的长春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科检察员张晶说:“这是一起性质严重、影响极坏的案件。徐佰英的行为不仅有悖于教师的职业道德,而且触犯了刑律,严重地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形象,这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此案就是根据学生家长的反映,经由区教委移交司法机关的。

3月2日,长春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徐佰英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金10万元。

一个不能少——寻找失学儿童的故事

由于种种原因,福州茶园山小学有的学生失学,为了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学校的老师倾注着多少心血。

特别对于那些掉队的顽童更是关怀备至,爱护有加。A,父亲下岗,母亲无业,一家三口仅靠父亲帮别人看门的微薄工资维持生活。自从这个身材矮小、年龄却比同班同学大两岁的学生,跨入茶园山中心小学大门的那一天起,许许多多的麻烦事也就跟着来了。

A因家庭困难,加上父母没管教好,从小就沾上了小偷小摸和撒谎等恶习。瞧,入学没多久,就出事了。那天一早,二年(2)班教室门口,他的父母哭着对李英媛老师说:“李老师,A这孩子昨晚被我们说几句就走了,到现在还没回来,天这么冷,又下着雨,这孩子……”

“你别急,我们一起找,哪怕大海捞针,也要把他找回来。”李老师宽慰着急得六神无主的A的父母。

很快,A离家出走的消息传到校长室。林校长立即跨上自行车,在茫茫人海中寻呀寻,望穿双眼。

一个上午过去了。该找的都找了,这孩子会到哪去?

下午,东街口百货商场保卫科的工作人员打电话到学校找校长,说A跑到百货商场的超市偷东西吃,让学校去接人。

外出寻找的林校长刚进学校,听到消息,顾不上擦掉头上的汗珠,调转头直奔东百保卫科。

A被领回了学校,看着浑身又脏又湿,满脸疲惫的孩子,林校长又急又心疼,他让郑主任赶紧到食堂打了二大碗锅边糊,拿了两块油饼,看着他狼吞虎咽地吃下去,又找了一套干净的衣服给他穿上。

在家休息一天后,A来校上课。李老师把他拉到身边,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语重心长地说:“父母养育你不易呀,你要学好,好好学知识,学本领,长大做有用的人。”然而,这教育人的工作怎么可能一劳永逸?过一段时间,A又跑了,他跑到五一广场乞讨,拉着一位小姐的手,向她要钱,巧的是这位小姐是他学校的老师,在老师的劝导下,他回了学校。如此三番五次,确实令人头疼,给学校带来不少麻烦。

“唯有真情最动人。”学校领导、老师用一片真情打动他,给他送衣服,同学送文具。循循善诱的教诲如春风,点点滴滴的爱如雨露,滋润着A干渴的心田,终于使他顺利从小学毕业了。

就这样,凭着一颗爱心,凭着教育天职。茶园山小学找回了一个个失学的孩子,要知道,为了让这些孩子重返学堂,我们的辛勤园丁多少次登门家访多少回与学生促膝谈心。“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凭着这些,茶园山小学保证了十几年无流生,入学率两个百分百,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交上一份完满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