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
4263100000313

第313章 杜越正心克己

杜越曾是河北定兴县秀才,他年轻时拜鹿善继为师,鹿老师对他的人品、学品十分赞赏,觉得他远远高出他人,于是给他起了个别名“君异”。杜越自小家庭贫寒,常常穿着破旧的布衣,一日三顿全是清淡的蔬菜,他丝毫不在意过这种清苦的日子。他靠教书维持生计时,就经常这样教育他的学生说:“人的一生应该超越庸庸碌碌的境界,要有正确的理想,高尚的精神,要自觉抵制世俗那些庸俗、功利的思想,同时要尊老爱幼,时刻在义利问题上保持警醒,绝不能放任自己随波逐流。”他言行一致,既是这样教育学生,也是这样约束自己,丝毫不敢懈怠,所以,一些有名的学者也来拜见他,希望以他为师。

有一次,杜越过生日,有个学生知道了,连忙拿了一匹上好的丝绢前来拜寿。杜越婉言谢绝道:“我知道你尊师重道,这份心意我收下了,但我不能接受这么华贵的礼物啊。我既然已经收了你应交的学费,就不应该让你花费多余的钱。教书育人是我职责所在,我怎敢因此居功自得呢?所谓‘临财勿苟得’,我实在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这额外的报酬。这不仅不能让我添寿,反而会让我折寿的。”学生见老师如此坚持,只好收回礼物。许多学生和家长听说此事之后,对杜越更加敬服推崇,称他为真正的“有德之士”。

明朝天启年间,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大臣因为上疏直谏,指责宦官魏忠贤专权跋扈,扰乱朝纲,被魏党逮捕入狱,备受折磨。与此同时,魏党还下令大肆搜捕、迫害与这些大臣交往密切的人。一时朝野震动,大臣们慑于魏忠贤的淫威,一个个如惊弓之鸟,噤声不语。这时,只有杜越不畏强权,不惧危险,挺身而出,倡议同仁们集资,为下狱的忠义之士赎罪。同时他又不顾自身安危,将朝廷下令追缉的两位反魏党的志士藏在自家夹壁墙中,使他们得以安然脱险。

清初,他迁居到新安,与学生们一起到群众中去做移风易俗的宣传,试图重新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拯救日益沦落的人心。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新安风俗焕然一新。

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朝第一次设置博学鸿词科,很多大臣荐举他参加殿试,他认为这是清朝笼络汉人,借口年老多病不去应试。因为他名声高,影响力大,在百姓和士人之中享有极高的声望,康熙帝下旨授予他“内阁中书”的头衔,他毫不为意,从来不在乎这一头衔可能带给他的高官厚禄和优裕生活,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就连大学者王士帧也称赞他堪与北宋哲学家邵雍相媲美,一生不皱眉头,乐观无忧。

可以说,杜越的一生就是正心克己的一生,是坚持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不屈的行为实践儒家理想的一生。

修身点拨

俗话说得好,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不做坏事。杜越的一生无疑值得我们尊敬,他一生都在实践高尚的道德原则,无论大小事宜,无论是否有生命危险,他都毫不犹豫,奋然前往,决不肯屈服于任何的阻力。如此,才称得上真正的“慎独”之人,真正的有德之人。“慎独”精神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无论经历多长的岁月都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决不能放弃道德理想。杜越以自己一生漫长而复杂的际遇为这一精神做了精彩的注解。如今,我们重提“慎独”,目的也在于重新推崇这种十年如一日,坚持理想、节操的高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