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革命纪念馆
红岩革命纪念馆是依托中共中央南方局及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红岩村和曾家岩50号周公馆,为纪念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人在重庆从事革命斗争的光辉业绩而建立的革命纪念馆。1958年建成开放,董必武题写了馆名。
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包括红岩嘴原13号(现红岩村52号)、曾家岩50号(周公馆)、桂园(现中山四路65号)、新华日报营业部(现民生路240号)。
馆内举办有全面反映中共中央历史的“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历史文物资料展览”、“第二次国共合作与重庆谈判展览”等,展出了原中共代表团、南方局、八路军办事处和《新华日报》的大量文章资料和历史照片。此外,该馆还管理《新华日报》民生路营业部旧址和《双十协定》签字处桂园等。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八路军在重庆设立办事处;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政府在重庆举行谈判,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和一批干部曾在此工作和居住。
红岩村现有文物保护区面积近11公顷,由办事处大楼、礼堂、招待所、托儿所、厨房等旧址和新建的陈列馆组成。大楼为三层砖木结构,是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和隐蔽的中共中央南方局驻地,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王若飞、博古、林伯渠、吴玉章曾在此活动和居住。陈列馆建成开放于1971年,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藏有历史照片300余张,文物80多件,有固定陈列(办事处历史展览)和专题展览(第二次国共合作和重庆谈判)。
曾家岩50号(“周公馆”)是1939年初由邓颖超以周恩来名义租下的,实际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城内的秘密办公地点。桂园原是张治中公馆,重庆谈判期间让出,毛泽东白天在此办公、会客。《双十协定》的签字仪式在此举行。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有当年各种办公设施,周恩来、董必武、潘梓年曾在此开会和活动。
红岩革命纪念馆已累计接待参观者4000万人次。
邱少云烈士纪念馆
邱少云烈士纪念馆是为了纪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在“391”高地战场上,为了顾全整个战局,视纪律重于生命而勇于献身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邱少云而修建的。该馆于1959年开始修建,于1962年10月12日纪念烈士牺牲十周年时正式剪彩开馆。
邱少云烈士是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上甘岭战斗中为完成潜伏任务,严守纪律、忍受烈火烧身而光荣牺牲的战士。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他“特等功臣”、“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他“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烈士纪念馆位于县城凤山之巅,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由英雄纪念碑和事迹陈列厅两大部分组成。纪念碑坐落在3000平方米悼念广场的后部位,全高15米。碑座是浮雕图案,碑身正面是原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题写的“邱少云烈士纪念碑”八个大字。碑后是烈士生平传略,碑顶是5米高的烈士青铜铸像,烈士手握钢枪,健步向前,展现了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飒爽英姿。
陈列厅建筑雄伟瑰丽,总面积为1100平方米,有序厅、字画厅,英雄事迹分别陈列在五个展室内:一室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介绍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二室是“伟大战士,普通士兵”,介绍了烈士苦难的童年和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在人民军队中锻炼成长的历史。三室是“烈火真金,气壮山河”,介绍了英雄为整体、为胜利视纪律重于生命而自我牺牲的事迹。四室是“永恒纪念,巨大鼓舞”,介绍了英雄事迹励后人,再创辉煌的人和事以及中朝两国人民对他的缅怀。五室是“以弱胜强,克敌制胜”,主要是展示烈士生前部队在攻克“391”高地战斗中用过的部分枪支和重型武器。全馆陈列品中共有国家一、二、三级文物40余件,有烈士遗物20余件,中央首长题词9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表彰烈士的表彰状和奖章3件,金日成等朝鲜领导人送给烈士亲属的礼品10余件,肖娴、邓盘石等着名书法家墨宝150余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烈士纪念馆内浓荫点缀,清幽雅致。有百多年的紫藤、挺立的塔柏、飘香的金桂、300多年的茂盛黄角树,还有环形小池,荷花洗墨池,古城墙垣,登高俯瞰,全城尽收眼底。
纪念馆于邱少云逝世50周年之际装修一新,加入现代化声光控制设备,再现当日硝烟弥漫的战场情景,使参观游览者犹如身临其境,同时在后园增加了由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赠送的赴朝参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机,供参观者游览。烈士纪念馆先后被国务院、民政部、中宣部命名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烈士纪念馆建筑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
1992年,江泽民同东题词“发扬邱少云精神、建设过硬部队”,杨尚昆为邱少云烈士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歌乐山烈士陵园
国民党为了囚禁和残杀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先后建立了两大特务系统:中统和军统。1943年5月,军统与美国海军参谋部情报署在重庆签约成立“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其第一、二看守所分别设在白公馆和渣滓洞,另还有多处秘密监狱。杨虎城、罗世文、叶挺、江竹筠等被关押在此。中共党员在狱中秘密建立党组织,无畏而机智地展开了各种形式的特殊战斗,其中大规模的集体斗争方法有追悼会、春节联欢会、狱中学习等,创监狱史上的奇迹。革命志士在国民党特务严刑拷打和疯狂杀戮面前宁死不屈。1949年11月27日,即重庆解放前三天,国民党特务进行了大屠杀,300多人殉难。
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修筑于原“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旧址,地处重庆市西北郊沙坪坝区的歌乐山下。1963年建立“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美蒋罪行展览馆”,1984年改现名,由邓小平题写园名。
陵园占地2.14平方公里,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集中营旧址、烈士群雕、烈士诗文碑林、大型浮雕、烈士墓、陈列总馆。
进入陵园的大营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原“中美合作所”阅兵场。昔日的阅兵场现为一美丽的绿化带,大型浮雕《不朽》坐落在阅兵场的东部。革命烈士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的精神永远受到人民的敬佩:“红岩伟业垂青史,英烈精神励后人。万众同心建四化,振兴华夏慰忠魂!”
浮雕北面是陈列总馆,占地面积1159平方米。基本陈列为“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史实展,以490张图片、108件实物和“一一·二七”大屠杀半景画,
有“红岩魂——白公馆、渣滓洞革命先烈的斗争史实”展和6个专题展。
详细披露了国民党军统集中营和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黑暗凶残的内幕,生动翔实地介绍了杨虎城、叶挺、江竹筠、罗世文、车耀先等革命先烈为新中国的建立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斗争事迹。
许多人从电影《烈火中永生》里认识了一个可爱又坚强的革命小战士——小萝卜头(原名宋振中)。在狱中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他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黄泥粉笔和草纸订成的作业本。当年,小萝卜头和他的父母徐林侠夫妇、黄显声将军、陈然等革命烈士就是被关押在白公馆监狱。先烈们在狱中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周从化烈士临刑刻在牢房内的诗句“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生”,表现了他在惨无人道的折磨下仍然保持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党的无比忠诚。
白公馆后面是松林坡,着名的抗日将领杨虎城将军在此遇难。参观者继续前行,可望见那臭名昭着的“渣滓洞”监狱。这里曾关押过1947年“六一”大逮捕、小民革武装起义、1948年《挺进报》事件、上下川东武装起义中被捕的江竹筠(江姐)、何雪松、胡其芬、蔡梦慰等革命者,最多时关押300多人。狱中空气恶浊,饭食粗劣。革命先烈在酷刑镣铐的摧残下,在非人生活的折磨下,进行着顽强的抗争。1949年11月27日,重庆解放前夕,丧心病狂的国民党军统特务对正在期待黎明到来的革命者进行了疯狂的大屠杀,革命烈士用热血谱写了一曲最悲壮的革命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