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动物世界大百科
42843200000065

第65章 动物能工巧匠

鱼类中的“鲁班”

在鱼类中有不少能工巧匠,肺鱼和刺鱼是其中的代表。

肺鱼是从三叠纪初期遗留至今的古老鱼类。每逢旱季,肺鱼就钻入淤泥中进行休眠。在旱季来到之前,肺鱼利用体表分泌的具有很大凝集力的粘液,调和周围的泥土,形成一个屋式泥茧。这个泥茧是密封型的,只是在对着鱼嘴的地方留了一个小小的呼吸孔,以便进行微量的气体交换。肺鱼泥茧的长度可达2 米以上,与精细小巧的蚕茧相比,可称得上是“巨型建筑物”了。肺鱼的泥茧还异常结实坚固,肺鱼睡在里面不动不食,直到雨季到来,茧壁的淤泥被水泡软冲散时,肺鱼才出来像普通鱼一样生活。

我国东北地区有一种长不过4 ~ 5 厘米的小型鱼类,叫刺鱼,它们有高超的筑巢本领。春天繁殖季节,雄刺鱼用口和鳍把芦苇和其他水生植物的茎、根、碎片汇集起来,利用肾脏分泌的黏液丝,胶合成椭圆形的巢,搭在某些质地坚韧的水草茎上。为使巢壁更加牢固,刺鱼还要在巢壁的空隙中加入“填充剂”。它们用嘴吸取细沙,仔细均匀地喷在巢壁上,同时还不断地用身体在巢内外的壁上反复摩擦,让体表的黏液涂在巢壁上,使巢变得格外光滑而且坚牢。有了这样漂亮的“新房”,还用得着发愁没有“新娘”上门吗?扬子鳄的三层洞穴扬子鳄是一种古老的爬行动物。它相貌丑陋,但很聪明,又很勤劳。扬子鳄是一种穴居动物,很会营造洞穴,一般一个洞穴只住一条鳄。扬子鳄的洞穴因性别、年龄不同而异,年龄越大,洞越复杂,营造得越讲究。

扬子鳄的洞穴都选择在土质疏松的地方,它先用前爪掘开较硬的表层土,再用尾巴把土推到旁边,然后用脑袋使劲儿钻进去,退出来,再钻进去, 再退出来,如此不断反复,终于为自己营造了一个理想的洞穴。穴一般分为三层,一层比一层高,最大的洞穴长达30 米。洞内有数条迷惑天敌的岔道,还有1 ~ 3 个倾斜的进出口,一端延伸至树林、草丛之中,另一端隐蔽在入水处。窟顶有1 ~ 2 个通往地面的垂直气孔,可保持洞内空气新鲜。沿主通道往里,最深处才是椭圆形的“卧室”,里面铺着枯叶、稻草、杂草等;另外还有一个常年积水的“浴池”。最令人惊讶的是,扬子鳄每次打的洞都能按照当年的最高水位确定位置。扬子鳄是怎么预知当年最高水位的,至今仍是个谜。鼹鼠的地下宫殿人们来到绿浪翻滚的田野上,有时能看到一个个由松散的泥土堆积而成的土堆。这是谁干的呢? 原来,是鼹鼠们干的好事。

鼹鼠外形像鼠,但不是鼠,是食虫目动物。它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地下,是挖土能手。它用两只前爪一面挖土,一面将泥土拨到身体下面,然后用后腿不停地向后踢去。接着,它转过身来,用头向外推土, 一直推到洞外。鼹鼠的拿手好戏是打洞,在建造永久性地道时,雄鼹鼠的掘进速度是每分钟30 厘米,也就是每小时掘进18 米。假如鼹鼠长得有人那么大,那它每小时可掘进13 千米了。即使是操作机械的矿工,也望尘莫及。鼹鼠建造的地下宫殿既奇特复杂,又别致完善。有许多洞口和地道通向巢穴,两旁和巢底有贮物室、育婴室和卧室,育婴室和卧室里铺上了树叶、枯草和苔藓,显得柔软和舒适。卧室一般都离地面几十厘米高,它的一侧是进气道,另一侧是排气道。排气道的出口往往在河边。进气道不是笔直的,而是转个弯儿后再往上,这样可以避免“穿堂风”。卧室还有一条通道,先是下斜的坑道,然后曲折地通向地面的另一个出口,这是鼹鼠在紧急关头用来逃生的。在潮湿的地区,这条通道还有一个作用——作为排水的沟渠。每一座“地下宫殿”,都有一条外出的主干道,有70 米长,两边是一些小巷道,可以通往四面八方,便于鼹鼠外出猎食它喜爱的蚯蚓。

老鼠编织爱巢

欧洲禾鼠,用前爪和门牙作为工具,修筑一种能和一些最精巧的鸟巢相媲美的小窝。小屋的修建者禾鼠是现存体形最小的啮齿类动物,体长仅6 ~ 7 厘米,尾巴几乎与之相等。它们栖息在草地、湖边芦苇丛和各类作物田地,以及沼泽或灌木丛中,以谷类和青草种子为食,偶尔也食昆虫。禾鼠用缠绕的尾做为攀缘支撑,灵巧地沿叶片和草本植物茎爬来爬去,巢就在离地面0.5 ~ 1米的位置,这些巢供禾鼠繁育后代之需。

鼠先把谷类植物的主茎弄弯,做窝巢的支撑,再抓住附近的叶片,在口中经尖牙刮过,割成一条条细带,编织出小巢的顶部和里面的结构,最后逐渐筑成一只结实密集的空心球,侧面留下出入口,里面再垫上一层植物的嫩芽、花序和碎叶片,一个精致纤巧的窝就完成了。这一工程将耗时5 ~ 10 小时,内部能容纳3 ~ 5 只幼鼠,雌鼠每年能繁殖好几次,每产仔一次就筑一次巢,精心施工造成的小巢为禾鼠的后代提供了良好的发育场所。

白蚁建筑师

在非洲和澳大利亚炎热、干旱的草原上,常常可以看到许多形状各异的土堡,被人们称做“蚁塔”。这些都是白蚁的杰作,是白蚁们为自己建造的蚁巢。由于白蚁的种类不同,建造的蚁塔的形状也各异,有的是柱形,有的是圆锥形,还有的是金字塔形。蚁塔一般有2 ~ 3 米高,最高可达7 米,占地100 平方米。白蚁是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性昆虫,常成千上万只生活在一起,最大的蚁群甚至可达200 万只。每一蚁群积在一起,然后用前足拍打成球形,“夫妻”一在前拉,一在后推。

都要为自己建造一个结构精巧、坚固耐用的蚁巢。蚁塔是用泥土堆积而成的,白蚁在建塔时,在泥土中混合上自己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使泥土干燥后变得坚硬而牢固。塔内的结构相当复杂,通常由一个主巢和3 ~ 5 个副巢组成。巢内又分成许多小室,在主巢的中部,有蚁王和蚁后居住的王室,还有羽化室、育儿室、仓库等,各室之间有通道相连。最奇妙的是蘑菇房,白蚁在这里培养蘑菇,供蚁后和幼蚁食用,这些真菌蘑菇只有在这里才能生长良好。塔内还修建一些垂直式空气调节管道:塔顶有一个较粗的通气孔,然后分成许多细孔道,呈辐射状向下延伸,到了塔的下部,又合并成粗孔道,直通地下室。这种巧妙的通风设备,大大增强了塔内的空气流通,不但可以保证氧气的供应,而且还可起到降温的作用。此外,塔内还有许多弯弯曲曲的隧道,可长达数百米。更令人惊奇的是,蚁塔还有一层坚硬的外壳,就是用斧子砍,也很难留下痕迹,因而就更不怕风吹雨淋了。

人类虽然能够建造100 多层的摩天大楼,但与蚁塔相比还相差甚远。因为白蚁一般身长只有几毫米,而蚁塔高度相当于其身长的1400 多倍;如果按照这样的比例,人类建造大厦的高度应在2300米以上,恐怕目前还无法办到。

白蚁是一种群栖的、有组织的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合力建造的高大住宅“白蚁塔”,分布在热带或温带地区,成为一种自然奇景。尤其是澳大利亚大陆北部的白蚁塔,更为奇伟独特,游览此处的游人纷纷称颂它是“指南针”、“子午塔”。

原来栖居澳大利亚大陆北部的白蚁,似乎比别处的白蚁更高明。它建造蚁塔首先考虑到方向,总是让蚁塔的两端朝南、朝北,

呈狭长的形状。所以旅游者只要看见白蚁塔,立即可以辨别方向,即使在没有太阳的阴雨天,或者在漆黑的夜晚,也不会迷失方向,所以人们才称颂它是“指南针”、“子午塔”。

澳大利亚白蚁在修筑蚁塔时是否想到替人类指示方向,那是不得而知的。它们只是建造住宅,供自己家族栖息的理想的房子。

因此蚁塔的内部构造、装修,一切都是以自己为方便设计的。蚁塔异常坚固,人站上去也不会压塌它。白蚁住在里面当然很安全。

蚁塔周围的一些动物朋友,对这座别墅垂涎三尺,偷偷摸摸地钻进去,享受一下。白蚁对它们置之不理,“只要不妨害我们,做个邻居有什么不好呢?”白蚁表现出来的宽容和大度,也是叫人费解的。

织布鸟的大厦

黑喉织布鸟的巢比较精致,筑巢工作由雄鸟担任。它用嘴啄着棕榈叶或草叶,突然飞起来,将叶子撕成长长的细条。它利用树叶撕成的细条当纬纱,细树枝当经纱,在树枝间织巢。这种巢有孵卵室和生活室,既能遮阳挡雨,又能孵卵育雏。

巢内有一条下垂的通道,可用来阻挡树蛇的袭击,是织布鸟自己进出的“长廊”。

野牛织布鸟会构筑一种奇特的“公寓大厦”。这种大厦高3 米、长7 米,内部用棘条分隔成一个个精细、复杂的小间。野牛织布鸟在造屋前,先到处选择合适的房址,然后衔来不满30 厘米长的草茎,抛在已选定的树顶上,用湿泥糊成伞状,待泥巴干结后,就成了“公寓大厦”的防水屋顶。随后每个“家庭”在屋顶下各自建造私房,织成一个个圆形的巢,玲珑美观,巢内铺上羽毛,飞行孔开在下侧。在一座“公寓大厦”下可以建造几百间这样的小房子,住上几百对野牛织布鸟夫妻。

空中“楼阁”

缝叶莺会利用植物纤维、蛛丝、野蚕丝等做线,把芭蕉、香蕉等大型叶片巧妙地缝合起来,再铺上一些细草、羊毛、棉絮等柔软物,一个深杯状、舒适而精美的巢就建成了。攀雀个头只有麻雀大小。每年春天到来时,雄鸟便开始在柳树、杨树或白桦树上营巢。它们首先用坚韧的草茎、纤维、毛发之类的筑巢材料,系在树枝的末端,搭成一个框架,然后再用细草和纤维等在框架上交错穿织。先织出一个下垂的细条,下端分成两股,再使之慢慢延长扩宽,而后合在一起,织成一个“小篮子”,最后密封前后的大洞,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出入口,这样巢就筑成了。为了后代的安全,攀雀对巢址的选择极为严格,一般都选在水边的树上筑巢,有的巢几乎是悬吊在水面上,恰似空中“ 楼阁”, 使得许多肉食动物虽垂涎三尺,但也只能望巢兴叹。攀雀编织的袋状巢极为精美结实,更有趣的是,有的攀雀利用杨树和柳树种子上蓬松柔软的茸毛,掺上长纤维,织成网络复杂、富有孔隙的新式“建筑”。这种巢厚实、柔软、美观、牢固,有的人常拿它做手提包用。非洲厦鸟,它们是集体营巢,先建成一个伞形的公共棚子,再在棚子下面筑起许多成对而悬挂着的鸟巢,好似空中“楼群”。更有趣的是,在印度东部有一种鸟巢有三层,上层为储藏室,中层为居住室,下层为孵卵室,靠一个仅可容身的小孔贯通上、中、下三层,真是妙不可言。

拦河堤坝

河狸是水陆两栖兽类,为了保持其水陆两栖的生活习性,它的洞巢都建筑于河岸边,但出入的洞口及通道却在水下。巢室分上下两层:上层是居室,位于水平面上一点,里面温暖、干燥,住起来比较舒适;下层为仓库,位于水平面下边,供贮藏食物用。河狸在筑巢时,常在陡峭的河岸上挖一条通道,通道是斜着向上走的。它们挖起土来动作很快,用前爪把土刨松,再用长着宽蹼的后爪把松土扒到身后,并逐渐把土推到洞外。河狸挖起土来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并有持久的耐力,可不间断地工作。当通道挖到高于外面水位后,便扩宽加大,修建成一个洞巢。

为了便于河狸筑巢、游泳和潜水,在筑巢时要求水要有一定深度。当水的深度不够时,河狸就修筑堤坝,拦截水流,以提高水位。

筑坝需要大批的木材和石块,因此河狸多选择便于取材和运输的小溪或小河作为坝址。河狸的牙齿非常尖锐,几分钟就能咬断一棵小树;如遇上粗树干,它转着圈儿不停地咬,一只河狸咬累了,另一只河狸就替换它,一直到粗树干被咬断倒下为止。然后,再咬断树枝,叼着它游泳运输到坝址;叼不动的树干,便把它咬断成一段段短木,再齐心合力将短木拖到河中,借助流水把短木冲到坝址。

当材料备齐后,河狸便开始筑坝。它们在筑坝时,先把粗的树干横置于底层,再从下游方向,用带叉的枝干顶牢,上面再放上树枝,压上石块。主体工程完成后,再用一些细树枝、芦苇和其他细软材料掺上粘泥,将坝上的缝隙堵住、压紧,直到完全不再漏水,这样堤坝就建成了。建成后的堤坝,迎水的一面陡而光滑,前面是一个大而深的水坑,这是河狸在筑坝时取泥挖成的,它可减缓水流的速度,从而对堤坝起到保护作用;堤坝背水的一面,则是纵横交错固定在河床和堤岸上的树枝。河狸所建造的拦河堤坝大多都比较短、比较窄;至于大型河狸坝,据知,在前苏联的沃龙涅什地区,有一座120 米长的河狸坝;在密西西比河盆地的沼泽地区,曾有一座几百米长的河狸坝。更令人吃惊的是,在美国蒙大拿州的杰斐逊河上,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河狸坝,长达700 米,坝上不仅可走行人,甚至可以骑马,不过,这座大型河狸坝是一个河狸家族世世代代共同创造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