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伴你行-科技双雄
42902400000003

第3章 材料的业绩

近代科技和生产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人类从乘牛车、马车到乘宇宙飞船;从点油灯照明到用原子能发电;从使用大刀长矛到发射导弹核武器,等等。科学技术能以惊人的速度发生巨大的变化,应首先归功于材料。

如果没有钢铁,再高明的技术工人也造不出汽车;没有高强度、耐高温的材料,再聪明的科学家也无法把卫星送上天;没有耐腐蚀、耐高压的材料,再勇敢的探险者也不能开发富饶的海洋资源……在科学技术史上,材料问题解决与否,往往成为创造发明成败的关键。新材料一旦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也使人类的活动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给人类带来空前优厚的物质利益和精神上的享受,把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神话变成现实。

纵观近年来的成败得失,不少决策人逐渐意识到科技的进步,关键在于材料。为了说明这一观点,他们要求对一些重大科学和技术项目进行分析,并列举了一些材料在工业、农业、国防和科研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及其建立的功绩,做为重要证据。

飞机发展的关键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所用原料是木材和帆布。飞行速度每小时只有16公里,和骑自行车的速度差不多。1911年,铝合金研制成功,很快取代了木材和帆布,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全金属结构的飞机已很普遍了。从木布结构过渡到金属结构后,飞机的性能和速度获得一个飞跃。例如到1939年螺旋桨飞机创造的最高时速已达755公里,仅36年的时间,飞行速度提高了47倍。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1200公里/小时,有些人试图用螺旋桨飞机超过音速,但都没有成功。失败和挫折使人们把音速看成是飞机速度无法逾越的障碍,简称“音障”。后来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原来空气是有压缩性的,螺旋桨飞机在高速飞行时,由于压缩空气的影响,机翼或其他部位的表面会出现“激波”,造成升力下降,阻力增加,阻碍了飞行速度进一步提高。于是人们寻求新的动力,造出了喷气式飞机。

但是,初期的喷气式飞机仍然没有超过音速,因为喷气发动机的进口温度很高,需要耐高温的合金材料,而英国研制出的镍基合金只能承受700℃,使发动机推力和飞行速度受到影响。到了50年代,高温合金有了进一步发展,已经能够制造耐800℃以上的高温合金,再加上采用了后掠角更大的机翼和其他减少阻力的措施,终于研制出一种飞行速度超过音速的喷气式飞机,突破了以前不可逾越的“音障”。这里,喷气发动机立了一大功,而耐高温合金材料则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可是,在提高飞行速度的征途上,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这就是飞机以超音速飞行时,其表面因受到空气强烈摩擦而发热,使温度急剧升高。这种现象叫做空气动力加热。飞机的速度越快,温度也愈高。以飞机在同温层边界飞行(温度是-56℃)为例,当飞行速度等于音速时,飞机的表面温度为-18℃;2倍音速时,温度为98℃;当达到3倍音速时,飞机表面温度会升至300℃。从铝合金的耐热性来说,当飞机速度达到2倍音速时,铝的强度会显著降低;3倍音速时,就会发生空中解体。通常认为,飞机速度应在2~3倍音速范围内,这种空气动力加热又是一堵新的障壁,称为“热障”。

它对飞机的结构、飞行员工作环境和各种设备均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危害。

因此,要制造表面耐温超过180℃,即飞行速度为音速2.5倍的飞机,就需要用钛合金(可承受550℃温度)代替铝合金。

近10年来,由于石油价格连续上涨,使民用飞机的燃油费用由1973年占航线直接使用费用的18%,上升到1982年的50%,从而迫使各飞机公司积极从飞机的减重入手,采用新的替换材料。

波音757是一种窄机身短程旅客机,载客190人;波音767是一种半宽机身中程旅客机,载客250人。新飞机的机身和机翼上,大量使用了改进的铝合金和复合材料。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由于采用聚芳酚胺(凯芙拉)纤维和碳纤维复合材料,使重量比用铝减少了20%~40%。波音767飞机上有24个零部件共使用了3吨碳纤维与凯芙拉—49混纤复合材料,比早期采用的玻璃纤维—环氧复合材料还要轻。波音767还是第一种使用铝合金主起落架梁的民用飞机,而波音757飞机由于空间的限制,选用了钛合金主起落架。此外,两种飞机都增加了超高强度钢的品种和用量。

这样一来,一架波音767飞机由于采用复合材料减重450千克,采用超高强度钢减重900千克,采用改进铝合金减重363千克,三项总计共1.7吨。

据统计,飞机结构如减轻1千克,每年可节省燃料2900千克,可见其经济效益有多大。波音公司已在90年代的波音旅客机上,进一步扩大使用了复合材料。据称,除发动机和起落架外,大部分结构材料都能采用碳纤维和聚芳酚胺纤维,那么这架乘坐250人的飞机可减轻重量6吨!

航空发动机的改进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更多地使用比重小的钛合金和复合材料,以减轻自重;二是更多地使用工作温度高的新型高温合金,以加大推力和提高热效率。1982年波音767飞机的发动机上开始使用单晶涡轮叶片。单晶合金的强度、疲劳寿命、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都比普通合金高,使整个热效应提高30%。

至于高超音速的航天飞机,其表面温度可达到1000℃以上,这时任何合金都无能为力了,只有采用特种复合陶瓷材料才行。

1981年4月12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成功,引起了世界的瞩目。航天飞机机身长37.2米,翼展23.8米,重量为68.8吨,大大超过了1969年登月的“阿波罗”飞船。它的主发动机使用液氢和液氧作燃料,加上外部燃料箱和两台固体燃料助飞火箭,发射时的全长达56米,实际重量2020吨。

航天飞机同时具有火箭和飞机两方面的特性,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综合技术成果,涉及空气动力学、气动加热、设计、制造、试验和计算机控制等技术。据美国宇航局称,航天飞机的关键技术有两项:重返大气层的热防护和长寿命火箭发动机。机身防热材料要求重复使用100次,火箭发动机要求连续飞行55次无大修。对于习惯于一次使用观念的火箭设计师,无疑是一次相当苛刻的要求。

航天飞机在空间执行考察任务后,由120公里轨道再入大气层时,表面最高温度可达1500℃。根据不同部位的工作条件,航天飞机使用四种防热材料:头锥和机翼前缘受气动摩擦最大,温度最高,超过1260℃,使用表面涂硅的碳—碳复合材料。这是一种以热分解石墨纤维布作为增强剂、碳化树脂为基体的复合材料;机身和机翼下表面需耐热650~1260℃,由24000多片高温陶瓷瓦组成;机身侧面和机翼上表面耐热370~650℃,由7000多片低温陶瓷瓦组成;货舱门、尾段、机身等部分温度不超过398℃,防热较为容易,采用聚芳酰胺纤维制造的毡瓦,是一种柔性可重复使用材料。

可以看出,航天飞机的热防护系统主要是由防热陶瓷瓦组成,防护面积占全机面积的70%,几乎可以说全身披挂陶瓷盔甲。高温陶瓷瓦和低温陶瓷瓦的尺寸分别是15×15×1.3~8.9厘米和20×20×0.5~2.5厘米,都是由直径1.5微米、纯度99.7%的氧化硅短纤维加入胶状氧化硅热压制成。

陶瓷瓦的特点是重量轻(密度0.14克/厘米3),耐热性和隔热性好,缺点是具有一定的脆性,并且根据不同的位置来变化形状和厚度,所以粘贴技术相当复杂,全靠人工一片片粘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

原订1979年11月上天,可是后来多次延期,都是因为防热陶瓷瓦出的毛病。

原来临发射前在地面试车时,贴在航天飞机机体上的陶瓷瓦在538~649℃已大片剥落。官员们大吃一惊,紧急召集了一个五人专家小组商讨对策。经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后发现,这些剥落的陶瓷瓦中的纤维分布不均匀,导致了传热不良,局部过热。后来在一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的建议下,提高了陶瓷纤维喷硼化硅后的凝固速度,使纤维排列的均匀性不受干扰,才解决了问题。

航天飞机第一次飞行结束,经检查机表面各部分的温度未超过计算值,令人担心的陶瓷瓦损坏意外地少,仅剥落700片左右,加上厚度减少需更换者,仅一千三百余片,占陶瓷瓦总数的4.5%,基本上满足了设计要求。

1982年7月发射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部分防热陶瓷瓦改用80%氧化硅纤维和20%含硼纤维混合制成的陶瓷瓦代替,效果更好,今后航天飞机的热防护系统仍是有待改进的项目之一。

关于航天飞机发动机所用材料不多,已知高压氧涡轮泵和高压氢涡轮泵采用的叶片,都是用最新的高铬—钴—钨镍基高温合金MarM246,按定向凝固精密铸造工艺制成,提高了抗热冲击性能。航天飞机主发动机的导向叶片,也采用MarM246合金,但按更先进的单晶精密铸造工艺制成,这种导向叶片是空心的,用液态氢进行冷却,更进一步提高了抗热冲击性能,从而保证了发动机低重量、长寿命的要求。

航天飞机的研制成功,是人类征服太空的又一次胜利,也显示出在现代技术革命中材料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