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伴你行-科技的磨盘
42904200000022

第22章 医学材料(2)

然而,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中午,接上还不到一昼夜的手开始出现严重肿胀,这是因为一些毛细血管和淋巴管无法接通,血液和淋巴液回流不畅通而发生的现象。陈中伟和他的同事们翻阅国内外各种资料,采取各种措施,但肿胀仍有增无减。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压扁了主要血管,就前功尽弃了。

情况紧急,院长决定邀请全市专家进行会诊。陈中伟细心听取了专家们的意见,大胆地在病人肿胀的手背上切开4个口子,淤积的血和淋巴液被引出后,肿胀终于逐渐消退了。

经过精心的护理,断手的创口愈合了,断手的手指重新有了感觉。再植的断手恢复了良好的功能,有冷、热、痛的感觉,可以提6千克重的东西,可以举杯喝水,握笔写字了。一只普通工人劳动的手,在中国医务人员的努力下,奇迹般地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这年8月,创造了奇迹的陈中伟医生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断肢再植的先进技术也被迅速推广到全国。在全国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的创伤外科跃居世界领先地位,如今不仅能完成各种复杂的断肢再植手术,而且系统发展了显微外科技术,医生们在放大镜、显微镜的帮助下,采用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极其细巧的针线,可以精细地吻合像头发丝一样的微小血管。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一位被切断4个手指的女工,经过断指再植手术,手指不仅全部接活,而且还能灵巧地拉手风琴。心灵手巧的外科医生们正用他们的心血和智慧,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二)冷冻治病我们知道,冷冻可以使食品延长贮藏的寿命,目前市场上流行的许多冷冻小包装食品就深受人们的欢迎。冷冻技术还可使人们在寒冷的冬天吃上新鲜的蚕豆、瓜果等等,这是冷冻技术在食品工业上的运用。那么,在医疗方面,能否利用冷冻来治病呢?答案是肯定的。

虽然寒冷给人体带来许多麻烦,甚至损害健康、诱发疾病,但医学家们有时却利用寒冷来防治某些疾病。比如我国古代医学家早已提出,脑出血时可以用冰块敷头,冷敷还能治疗皮肤青紫斑,在胸部和腹部放上冰袋可以治疗肺出血及胃出血,高热时睡冰枕,鼻出血时额部敷冷毛巾等都是很有效的。

近几十年来由于医疗仪器的不断革新和进步,特别是自20世纪60年代初采用液体氮作为冷源以后,冷冻疗法作为一门新兴的医疗技术得到惊人的和可喜的发展。冷冻可以降低细胞的新陈代谢,保存活细胞和活组织,如精子、角膜、骨骼和内脏器官,给免疫及器官移植的深入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

低温麻醉时,冷冻后的创面组织局部麻木,冷冻区域内神经变性,从而降低对疼痛的敏感性,或使疼痛消失,可减轻病人的手术痛苦。同时由于冷冻区局部毛细血管和小动脉栓塞,使血液循环停止,这样可减少因大量出血而引起的手术危险。在施行肿瘤切除手术时,如能在肿瘤周围先行制造一个冷冻区,可以减少出血和防止肿瘤细胞的扩散。皮肤海绵状血管瘤常采用冷冻治疗,此法不但有良好的疗效,而且皮肤经冷冻处理后再生力强,很少留有明显疤痕,因而冷冻疗法治疗头面部皮肤肿瘤较为理想。此外,冷冻还可杀死一部分细菌,能减少术后感染。目前冷冻疗法已广泛应用于外科、五官、口腔、皮肤及妇科等疾病的治疗。

低温生物学的研究还表明,恶性肿瘤病人进入40天的低温休眠状态(体温下降到摄氏27~28度)时,肿瘤不仅停止生长,而且还会大范围地缩小。

寒冷还可用来降低某些抗癌药的副作用。

现今常用的冷冻器械很多,用液氮制成的低温治疗机,最低温度可达摄氏零下196度,常用于治疗表浅的良性或恶性肿瘤、炎症及某些赘生物,如皮肤癌、血管瘤、淋巴管炎、慢性鼻炎、宫颈炎、痔核、寻常疣、扁桃体摘除及白内障手术等。节流型冷冻手术器被人们称做“冷刀”,其结构简单,只需1~2分钟,即可从室温降至摄氏零下60度至零下90度。还有一种半导体“冰帽”,戴在病人的头上,可造成帽内底温度环境使头脑温度降低,脑组织的代谢率下降,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提高,从而减慢或抑制脑细胞的损害,常用于脑外伤、脑水肿、脑缺氧及颅脑手术前后高热病人的头部降温等。

(三)火焰鉴别法某些金属化合物在无色火焰中灼烧,会出现特征颜色,人们将这类反应称作“焰色反应”。利用金属化合物的这一特性鉴别物质的方法叫“火焰鉴别法”,它是近代化学分析实验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现已知道的一些金属化合物在火焰中的特征颜色为:钠(Na):呈黄色;钾(K):呈紫红色;锶(Sr):呈猩红色;钡(Ba):呈黄绿色;钙(Ca):呈砖红色;铜(Cu):呈绿色;镁(Mg):明亮炫目光焰;硼(B):呈(蓝)绿色;等等。

火焰鉴别法在中国古代早已有所应用,出现于春秋末期的《考工记》一书,就有这样的记载:“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当时的人们以火焰的颜色来判断炼铜的进程,至“青气”出现,所炼之铜的纯度即已达到铸造的要求。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医药学家和炼丹家陶弘景,于其《本草经集注》中记述:“先时有人得一种物,其色理与朴硝大同小异,如握盐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朴硝,云是真消石也。”

文中“朴硝”,是指硝石(KNO3)的天然产物,尚未经过加工;尘埃高积的样子,此处形容朴硝之粉尘状。陶弘景利用钾盐的特征焰色——紫红色,鉴别出硝石,开创了火焰鉴别钾盐的先河。

此外,中国古代人们还利用火焰鉴别贵金属的真伪,这种方法类似于近代化学中的“火试金法”。东汉炼丹家魏伯阳在其《周易参同契》一书中记有“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的方法,他是用火焰鉴别真金和伪金。古时常有江湖骗子以铜的合金或化合物冒充黄金以欺人骗市,经常有人上当受骗。对此,明代人谷应泰又提供了一种鉴别伪金的方法:“凡疑金物非真,要见原质者,用食(醋)调山黄泥涂金器,入炽炭中猛煅,若有假伪,其器即黑。”谷应泰是利用伪金(铜)器在火焰中灼烧,生成黑色氧化铜的特性识出伪金的。

中国古代人们所发明的一系列“火焰鉴别法”,准确性较高,又简便易行,是古代化学的重要成就。

(四)嫁接技术人们常用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来比喻忠贞不渝的爱情。连理枝,又称为木连理,是树木在自然环境下,枝干彼此摩擦损伤后,两个枝干发生自然愈合连结生长在一起的现象。这种现象很早就为人们所注意,汉代的时候就有记载,并认为是吉祥的象征。正是从这种自然现象中,人们受到启发,发明了嫁接技术。

根据汉代农书《氾胜之书》的记载,汉代时期,人们已经将嫁接技术运用于蔬菜生产上面。当时为了长出大葫芦,采用了靠接的方法,将10颗子长出的10根茎,用布捆绑在一起,再用泥封住,几天之后,这10根茎便在捆绑处合在一起了,再通过整枝,把弱枝和不结子的枝条一并去掉,只留下最强壮的一枝结子,这样结出来的葫芦比普通的葫芦要大10倍。现在看来这种方法非常朴实,效果也不一定很理想。但这是有关嫁接的最早记载。也许在汉代人的心目中,葫芦嫁接并不是嫁接;而据《说文》的解释,是指“续木”,即木本植物的嫁接。事实也是如此,中国古代运用嫁接技术最多的是果树,果树中又以梨的运用最早也最为普遍。

北魏时期,农学家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一书中,有“插梨”一篇,专门介绍接梨的具体方法。嫁接需要有砧木和接穗。砧木和接穗的好坏,对于嫁接的成活率,结果的早晚、多少和品质都有影响。书中提出接梨的砧木有5种,这5种砧木是棠、杜、桑、枣、石榴。5种之中棠接梨最好,结出的梨果大肉质细嫩,杜差一些,而桑最差,接枣和石榴能结出好梨,但成活率低,10株之中,只能成活一两株。书中提出适宜作接穗的只有优良梨树向阳的枝条,其他如阴中枝、鸠脚老枝(多年生果台枝)、根蒂小枝等都不宜,否则结果少、迟,而且树形也不好看。嫁接的时间也有讲究,书中提出:“梨叶微动为上时,将欲开莩为下时。”也就是说,以梨树叶芽刚刚冒出的时候为最好。书中详细地介绍了插梨的方法,从做砧木和接穗,插入之后的封泥、浇水、覆土等都做了反复缜密的交代,并有具体的要求,如“木边向木,皮还近皮”,一语道出了嫁接成功的关键。

从插梨可以看到,中国的嫁接技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达到了相当精湛的地步,这为以后嫁接技术的广泛运用奠定了基础。隋唐宋元以后,嫁接技术被广泛地用来改造花木和果品的形状、颜色和品质。如樱桃接砧梗,则成垂丝;梨树接砧梗,则成西府;柿接桃则为金桃,梅接桃则脆;桑上接杨梅则不酸;李接桃则为李桃;桃树接杏则大;还有海棠色红,以木瓜头接之则色白。对此,清代有人做了很好的总结,说接换树木“花小者可大,瓣单者可重,色红者可紫,实小者可巨,酸苦者可甜,臭恶者可馥。是人力可以回天,惟在接换之得其传耳。”

随着嫁接技术的广泛运用,嫁接技术本身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唐代已认识到种子形态相似的,嫁接时容易成活,元代嫁接方法已增加到了6种,有身接、根接、皮接、枝接、靥接和搭接。明代则总结出“接树三诀”:第一,树青;第二,就节;第三,对缝。这标志着中国的嫁接技术在明清时代又有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