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宇宙奥秘大百科
42920700000026

第26章 类星体之谜

类星体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距离我们最远,同时又是最明亮的天体。因其像恒星而又不是恒星,所以叫做“类星体”。这是20 世纪60 年代著名的天文学四大发现之一。

1960 年,美国天文学家桑德奇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望远镜,看到一个名叫3C48 的射电源,发现它并不是一个射电星系,而是一颗星,这颗星很暗,颜色发蓝。

3 年以后,另一位美国天文学家施米特又发现了一个类似3C48 的射电源3C\-{273}。施米特对射电源3C\-{273} 进行光谱分析,发现在这个天体上,不过是普通的氢光谱线,所不同的是,这些元素的谱线都向长波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天文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红移”。这种红移现象一般恒星也有,不过移动的距离很小。可是类星体的红移量非常大,比一般恒星的红移量要大上几百倍甚至上千倍。根据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在1929 年总结出的规律,红移的大小同星系与我们的距离成正比,红移越大,星系距离我们也就越远。按照哈勃定律,可以推算出这些类星体远在几十亿光年甚至上百亿光年之外,换句话说,在这些类星体发光的时候,太阳系还未形成呢,因为太阳系只有50 亿年的历史。

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类星体的发光能力极强,比普通星系要强上千百倍,因此获得了“宇宙灯塔”的美名。更令人吃惊的是,类星体的体积非常小,直径只有一般星系的十万分之一,甚至一百万分之一。为什么在这样小的体积内会产生这么大的能量?

这一问题使科学家们兴趣倍增而又大伤脑筋,因此,种种假说便接踵而来。有人认为其能源来源于超新星的爆炸,并猜测其体内每天都有超新星爆炸;还有人推测类星体中心有一个巨大的黑洞。要想解开类星体之谜,还有待于科学家们的辛勤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