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陕西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研究
42929100000047

第47章 陕西民间美术业发展现状

陕西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灿烂的革命文化,又有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和一定实力的现代文化,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精神的指引下,在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的鼓励下,陕西省坚持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充分发挥我省的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文化产业的跨跃式发展,努力实现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民间美术业,一手抓民间美术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民间美术业的发展,经过了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陕西民间美术业取得了很大成绩:产品领域不断扩大,区域结构趋于合理;以民营企业为主体,集体企业为补充、国家场馆建设为服务的投融资结构基本形成;产业总体经营业绩良好,产值逐年攀升;十大产品体系基本形成,三级品牌链初显雏形;营销方式不断完善,销售网络已经形成;人力资源总量充足,专业后继人才优势明显;政策体系正在完善。

一、产业资源优势明显,区域结构合理

陕西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从公元前11世纪起,先后有西周、秦、西汉、东汉(末年)、新莽、西晋(末年)、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朝代建都;陕西也是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发源地之一,周人的文字记事,以丰镐为中心的青铜文化,秦始皇的兵马俑坑,以及汉、唐时期在文学、诗赋、书画、医药、佛经等各方面的宏篇巨著,对我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陕西地处我国东部与西部的结合地带,东临黄河与山西省隔岸相望;北沿毛乌素沙漠与内蒙相接;西靠宁夏盐池,隔子午岭与宁夏、甘肃毗邻;南依大巴山与四川接壤;东南隅接河南、湖北。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陕北、关中、陕南不同文化版块并存的格局,构成了周秦文化与巴楚文化交融闪烁,民间美术资源丰富广博、异彩纷呈、绚烂多彩的局面。

陕西现有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延安、榆林、汉中、安康、商洛十个省辖市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83个县、3个县级市和21个市辖区,县级行政单位共107个。目前,全省民间美术资源优势较强的县(区)有66个,占全省县级行政单位总数的61.68%;形成一定产业优势的县(区)43个,占全省县级行政单位总数的40%,占资源基础优势县的总数的65%;产业优势较强的县(区)有(形成产业)23个,占全省县级行政单位总数的21%,占资源基础优势县总数的35%;品牌县区12个,占全省县级行政单位总数的11%,占资源基础优势县总数的18%。

陕西民间美术业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从整体构成看,已经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四面开花的格局。北有以安塞剪纸、绥德石雕、延川毛麻绣为代表的陕北民间美术产品产销基地;南有安康工艺画、汉中传统手工藤椅、棕箱、竹器为代表的民间美术产品产销基地;西有以千阳布艺、刺绣,凤翔泥塑、木版年画、漆艺为代表的宝鸡民间美术品产销基地;东有以华县皮影、蒲城土布、富平陶艺为代表的渭南民间美术品产销基地。中有以户县农民画、三兆花灯、临潼铜车马、兵马俑、青铜器文物仿制为代表的民间美术品产销基地。虽然东西北中发展稍快,南面发展稍慢,但差异不大,整个产业区域结构分布还是比较合理的。

综观各市(区)民间美术业小区域发展,20世纪70-80年代初,各市(区)对本地各县(区)的民间美术业进行了拉网式普查,在摸清底子的情况下,从本地实际出发确定了发展策略,实行了分级分批逐层逐级保护开发利用。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产业化发展较成熟的品牌县(区)为龙头,带动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有一定产业优势的县(区);培育民俗文化底蕴深厚,极具开发价值,但产业化还刚刚起步的县(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各地基本形成了“三位一体”发展格局。如宝鸡市“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是:以产业优势强县凤翔县、千阳县为产业发展龙头,带动扶风、陈仓两个有一定产业发展优势县区,培育岐山、陇县等具有开发价值、产业刚起步的县。

二、民营企业为主体,集体企业为补充,国家场馆基础设施提供服务的投融资结构基本形成

陕西省民间美术业虽然孕育于国有计划经济的模式,缘于各地基层文化单位的“以文补文”,但在发展过程中,因其产业固有的规律性和规定性(即产品的地域性,产业投资小、成本低,适合资金少的民营企业、个体户投资特点),民营企业后来居上,占领了产业生产的主要阵地。

20世纪70年代末,陕西民间美术业基本上是围绕着各地文化单位的“以文补文”展开的,各地市几乎没有专门的民间美术展览馆,没有一家从事民俗产品生产的民营企业。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提出了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定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政策,文化人开始对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尝试兴办文化实体,个人创业。到20世纪末,从事民俗产品生产的民营企业达到了1500多家。到2004年,全省有各种类型专业艺术馆达11个,临潼区、宝鸡市、安塞县、户县、千阳、洛川等地,投资修建了专门的民间美术展览馆,从事民俗产品生产的集体民营企业达到了2000多家。到2006年,我省从事民俗产品生产为主的企业有2631家,固定资产投资十多亿元,其中国家投资的基础场馆设施占到了5%,集体企业投资约占9%,民营企业85%。投融资布局呈现出民营企业为主体,集体企业为补充,国家场馆提供基础服务的结构特征。如铜川市有陶瓷生产企业73家,集体企业仅有9家,民营企业64家,集体企业数仅占到12.33%,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到14.8%;2006年底户县有农民画生产企业(包括专业户)32家,全部系民营企业,销售企业47家(包括个体画廊、国营展厅)中,除县财政投资的32万元的户县农民画展览馆外,全为民营企业(个体画廊)。整个产业呈现出民营企业投资一枝独秀的局面。在产业发展中,随着市场经济化的深入,部分集体企业注入新的资金,成为股份公司,企业性质发生转化,个别外商资本参股投资,政府场馆建设仅起着扶持、引导、服务作用。

三、产业总体经营业绩良好,产值逐年攀升

从经营业绩上看,陕西民间美术品产业以文化内涵丰富,投入小,成本低,已经成为我省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和亮点。2006年陕西省文化产业年产值200个亿,占GDP5%。我省从事民俗产品生产为主的企业有2631家,年实现营业收入20亿元,年创汇近4个亿,占文化产业总收入的10%,占全省GDP0.45%。从事民俗工艺销售的公司、民营企业、个体户从抽样调查看有约3000多家,年营业额20多亿,纯利润按10%计算,有2.2亿。全省的民间美术业从西安市、宝鸡市、渭南市的抽样调查看,产值以年平均30%的速度逐年攀升。

西安市的户县农民画、兵马俑仿制品、蓝田玉器、雁塔区三兆村花灯等产业成绩斐然。仅户县农民画一项,全县从业人数就有400多人(生产人员300多人,销售人员100多人),年产值5100多万,农民纯收入320多万。青铜器仿造从业人员约1000多人,年产值近亿元。雁塔区三兆村全村有1200多户,980多户从事花灯生产,年产值达2500万。

咸阳市的礼泉、武功、乾县、兴平等地土布、羽毛花、五谷画等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异军突起。仅礼泉县,就有5000多从事土布、羽毛花、五谷画等民间美术业的专业户,产品畅销英、法、美、德等11个国家,年创收6000多万元。武功县南可村从事土织布加工的农村妇女500多人,年经济收入300多万元,户均增收7980元,人均纯收入达3500元。

杨凌示范区锣鼓乐器唱响全国,上川口村生产的锣鼓乐器与湖北武汉、江苏苏州、四川成都生产的锣鼓乐器一道被誉为全国锣鼓乐器加工四大名家。上川口村生产加工锣鼓的农户有23家,部分农户已由最初的家庭作坊发展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加工企业。全村年加工原铜175吨,加工牛皮3万多张,生产锣鼓乐器92个品种6万件(套),产品畅销甘肃、青海、西藏、河南、浙江、江苏等26个省市和东南亚地区。该村加工的新声牌铜锣和宏达牌牛皮鼓在西北锣鼓乐器行业负有盛名。2001年中央电视台以《响铜世家》为题对该村的锣鼓乐器加工业做了专题报道。目前全村锣鼓乐器加工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达到581万元,年产值2480万元,年销售收入2300多万元,实现利税210万元,劳动力就业人数达300余人,该产业提供的收入占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锣鼓乐器的生产加工销售已经成为该村最主要的特色产业。

铜川陶瓷产业优势明显,耀州有陶瓷生产企业73家,从业人员有2100多人,年产值5000万元。仅陕西铜川中国耀州窑陈炉陶瓷总厂,就下设9个独立法人企业,有职工1100名,各个类别专业技术人员50名,技术工人200名,传统的手坯艺人40名,固定资产达1500万元,年生产各种类型陶瓷1000万件,产值1000万元。

宝鸡千阳布艺,凤翔泥塑、木版年画等产品闻名中外。宝鸡陇县的彩色泥塑枕头猪和凤翔泥塑马、泥塑羊等先后被选为我国生肖邮票图案。2006年千阳布艺在西安设立了销售点,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形成了稳固的销售渠道,产品走出国门,远销新加坡、泰国、日本和欧美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县妇女年制作销售民间工艺品90多万件,实现经济收入695万元,人均实现纯收入156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6%以上。凤翔县历史悠久,泥塑、草编、剪纸、木版年画等独具特色的民俗工艺品源远流长,闻名中外,全县近百个村,5200多户从事2000多个品种的传统手工业加工和民俗工艺品制作,2003年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2004年达到了5200万元,其中各个类别民间工艺品销售收入达到910万元,仅泥塑工艺品销售就达200多万元,已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多品”的格局。凤翔泥塑羊2005年被美国百事可乐公司一次就订购了5万只。目前凤翔县和千阳县有艺人作坊专业户110户,常年从业人员3200多人,各种工艺品年销售收入约1550多万元,实现利税533万元。

延安市民间美术资源遍布全市13个县,涉及剪纸、刺绣、毛麻绣、木雕、工匠画、面花、布艺、根雕、熏画、土陶、黑陶、布玩具、糜粘画、油漆画、石板画、布堆画等十多个类别。仅安塞县文化馆民间美术展厅就陈设有农民画1500幅,剪纸17000幅,文物1000余件,泥塑1300件,刺绣300件。2005年全县文化旅游综合收入达5100多万,剪纸、农民画等民间美术品收入达500多万。

汉中藤编工艺品行销世界十几个国家,2005年,汉中藤编工艺品开发出以桌、凳、屏风、沙发、躺椅、茶几为主打的13个类别产品,出口英、美、日以及东南亚各国,实现销售收入2600万元。2006年1月至9月,仅南郑县就有750多人从事藤编工艺品生产,实现出口交货值580万元,实现营业总收入2360万元。

渭南的华县皮影,蒲城麦草工艺,富平陶艺,白水九龙木雕,澄城面花、刺绣、陶瓷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华县皮影从制作到演出已真正成为一个产业链,华县现有皮影雕刻人员300多人,常年给西安、上海、北京等外贸单位提供皮影工艺品,在国内外旅游市场颇受欢迎。仅2006年年收入就达1100多万元,成为华县的四大经济名片之一。柳枝镇的梁堡村成为全国有名的皮影雕刻专业村,全村以从事皮影雕刻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华县的皮影产业还带动了周边的华阴、大荔、合阳等地皮影雕刻和表演艺术的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由于政府部门重视产品质量,有关行业管理部门努力,全省范围内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行,企业升级、民间美术品观摩展评选活动的开展,我省民间美术产品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从抽样调查结果看,我省民间美术行业1980年生产总值近1.2亿元,出口交货额约3623万元;1990年生产总值约4.5亿元,出口交货额近8000万元;1995年生产总值约9亿元,出口交货额近2亿元;2000年生产总值约12亿元,出口交货额近3亿元;2006年产值达20亿,出口交货近4个亿,2006年全省工艺美术产值是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的16.6倍,出口交货额是1980年的11倍。

四、十大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三级品牌链初显雏形

陕西历史悠久,民间艺术异彩纷呈,艺术品种类繁多。从2007年品类调查数据看,民间美术业产品十大体系已经形成,三级品牌链初具雏形。

按照国家民族民间保护中心标准分类,陕西目前的民间美术业产品有20个大类,176个类别,10000余种。民间绘画、民间剪纸镂刻、民间刺绣、民间泥塑、民间陶瓷、民间脸谱、民间玉器、民间青铜器仿制、民间石雕、民间乐器十大类产业的产品已经形成了规格品种齐全的产品体系,有的类别(型)艺术品品种达到几百种,个别艺术品品种达到了上千种。

这些蜚声中外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它们与市场紧密结合后,已经成为陕西民间美术的标志性产品,成为陕西与世界对话的名片,成为陕西与世界各国进行对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这些民间美术品牌,对于打造地域文化产业,树立陕西文化形象,发展陕西旅游产业,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陕西未来民间美术品品牌化、产业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人力资源总量充足,专业后续人才优势明显

陕西民间美术业人力资源总量充足,专业后续人才优势明显,补充人力资源总量充盈。陕西民间美术业人力资源分为三个类别:一个类别是传统文化形成固有自然人力资源,一个类别是专业院校、专业培训、专业机构的人力资源,还有一类就是没有技艺基础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现在投入产业生产的主要是前两类,后一类经过技术培训将会成为民间美术业发展人力资源的补充。

1.传统文化形成的固有自然人力资源

陕西民间美术资源基础优势县有66个,共计人力资源约13.2万人(全省抽样调查,资源基础优势县有一定民间美术生产技能的人,每县平均约2000人左右),艺术骨干2.64万人,占人力资源的20%;各种类型民间技艺传人1.6万,其中民间美术技艺方面的传人有4640人,占人力资源的3.52%;省级工艺美术大师51人,占人力资源的0.039%。

2.专业院校培养的后续人才和专业机构培训培养的后续人才

陕西有西安美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陕西省职业技术学院、欧亚学院、陕西省电影电视学校、陕西省理工学校、陕西省对外贸易学校、汉中工艺美术学校等十几所公办、民办大中专院校开设有艺术设计专业、工艺美术专业。这些院校采取了产学研相结合,校内建有满足教学实习培训需要的各种专业实验室,校外有安塞艺术馆、富平陶艺馆等17个实践培训基地。陕西省职业艺术学院的工艺美术设计专业被陕西省评为优秀教改试点专业,“旅游资源与开发”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被评为陕西省高校精品课程。这些大中专院校为陕西每年培养美术艺术专业人才1500多人。还有部分工艺美术民间学会、工艺美术服务培训机构,也为民间工艺美术发展培养了部分人才。像陕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从1985年6月成立以来,团结全省工艺美术工作者,为工艺美术生产、科研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先后举办各种培训班共14期,培训人员635人次。据不完全统计,陕西大中专院校和专业服务培训机构每年至少能为陕西民间美术业提供后续专业人才2000人。

3.民间美术业补充人力资源

2005年末陕西省常住人口为3720万人,乡村人口233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2.77%,女性人口占48.56%,15-64岁的占71.66%,农村剩余劳动力充足。众多的剩余劳动力,经过母带女、婆带媳等方式的培训培养,都将成为民间美术业的生力军。

六、民间美术业营销方式不断完善,销售网络初步形成

成功的产业,要做大做强,产品是核心,营销是关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省民间美术业同仁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20年来,经过方方面面的努力,我省的民间美术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全国,连通世界60多个国家地区的营销网络。凤翔彩绘泥塑,蓝田玉器,安塞剪纸,耀州陶瓷,绥德石雕,临潼铜车马、兵马俑文物仿制,富平陶艺,华县皮影,周至刺绣,户县农民画,千阳刺绣,杨凌铜鼓,三兆花灯,南郑藤编等产品,在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建有销售网点,产品遍布全国各大旅游市场,行销日本、韩国、东南亚、欧美60多个城市和国家。

凤翔彩绘泥塑、烟花纸炮、剪纸刺绣、草编、漆器工艺等享誉中外,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纷至沓来,产品远销海内外。千阳布艺产品被作为定点出口贸易产品,与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法国、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客商合作往来。户县农展馆建立30多年来,接待国内外游客80多万人,9000余件作品在美、英、法、德、日等68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数万件作品被国际友人和国外博物馆收藏,产品行销世界各地。陕北安塞民间美术馆先后接待了来自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游客,产品行销国内各大旅游市场。礼泉县土织布、羽毛花、五谷画畅销国内各大旅游市场,出口英、法、美、德等11个国家。汉中南郑藤编桌、凳、屏风、沙发、躺椅、茶几为主打的13个种类产品,行销国内20多个省市,出口英、美、日以及东南亚各国……

陕西民间美术业的产品营销方式,经过十多年有了很大的发展,由原来单一的摆摊设点零售、出口营销方式,发展成为全方位、多层次不同形式的营销模式。

七、政策法规体系正在完善

民间美术业相关政策法规主要有:《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1997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17号),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实施民族民间保护工程的通知》(文图社〔2004〕11号),《美术品经营管理办法》(2004年7月1日文化部29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首饰印记管理中心工作细则(试行)》,《零售商品促销行为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民间工艺美术品涉及的政策法规核心是《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首先对传统工艺美术保护的范围、评定机构及评定办法进行了明确规定。《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第二条所称传统工艺美术,是指百年以上,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采用天然原材料制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手工艺品种和技艺。第六条指出,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由国务院负责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工作的部门聘请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国务院负责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工作的部门根据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结论予以认定和公布。

其次,《保护条例》对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进行了规定。《保护条例》第三条说,国家对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实行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工作的领导,采取有效措施,扶持和促进本地区传统工艺美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这就是说各级政府必须履行《保护条例》职责。同时,也为各级政府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提供了法规依据。

再次,是对工艺美术品开采、生产、经营进行了法律规范。明确规定工艺美术原料的开采、生产、经营必须要守法,要办理相关的法规手续,经营单位要具有相关的资质。《保护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对制作传统工艺美术品种特需的宝石、玉石等珍稀矿种,国家依法加强保护,严禁乱采滥挖。第二十条指出,违反《保护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窃取或者泄露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秘密的;(二)非法开采制作传统工艺美术的珍稀矿产资源或者盗卖用于制作传统工艺美术的珍稀矿产品的;(三)私运珍品出境的。

另外,对传统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审、权益做了规定:《保护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符合下列条件并长期从事传统工艺美术制作的人员,经评审委员会评审,国务院负责传统工艺美术工作的部门可以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一)成就卓越,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二)技艺精湛,自成流派的。第十三条明确规定:(一)工艺美术大师所在单位为其设立大师工作室;(二)工艺美术大师有权在其作品上镂刻姓名;(三)为工艺美术大师带徒传艺创造便利条件;(四)工艺美术大师的退休年龄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适当推迟。

陕西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产业相关政策法规,是围绕着《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和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实施民族民间保护工程的通知》来制定的。主要政策法规有: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通知》(〔2004〕24号),《陕西省民间艺术之乡试行管理办法》(陕文社〔2002〕13号),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财政厅《关于实施陕西省民族民间文化工程的通知》(陕文社〔2005〕6号),《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认定暂行办法》等。与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比较,陕西省的政策法规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化,更富有陕西特色。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对陕西的民间美术业发展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但相对于演艺业、影视业等,政策法规仍显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