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汉族风俗文化史纲
43039500000018

第18章 秦汉汉族风俗文化(6)

先秦“史俗并载”的传统不仅为秦汉时期的史家所继承,而且被进一步发扬光大。作为一个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当时各地的民情和习俗作了详尽记载。其中的《日者列传》、《龟策列传》和《货殖列传》均对当时社会的市井风情、民俗事象有较多的记载。《日者列传》和《龟策列传》所述多为卜筮的人和事,《货殖列传》记各地财货、物产、衣食的蓄积和民生的安和。为后人留下了难得的汉代风俗史料。此外,《史记》的人物列传中,所反映的风俗事象也十分丰富。如《苏秦列传》载山东民间的游艺习俗曰:“临苗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滑稽列传》描述邺地祭祀河神曰:邺俗为河伯娶妇,“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即聘取。洗沐之,为治新缯绮觳衣,间居斋戒;为治斋宫河上,张缇绛帷,女居其中。为具牛酒饭食,十余日。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始浮,行十里乃没”。还有《李斯传》、《循吏传》、《孟尝君传》、《仲尼弟子列传》、《春申君传》、《孙子吴起列传》等,都载录了有关先秦至汉初的礼仪、宗教、祭祀、丧葬、服饰,以及市贸等经济民俗和文体游艺习俗情况。司马迁在记述各地风俗事象时,往往先分析当地的地理环境与经济条件,尽可能地揭示风俗文化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对某些陋俗进行了批判,显示出历史学家所具有的朴素的唯物史观。

班固的《汉书》作为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其中的《地理志》对西汉社会的风俗事象有较多的记载。《地理志》在记载风俗时,也与《史记》一样,十分注重考察风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说赵、中山等地“地薄人众”,故“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椎剽掘冢,作奸巧,多弃物,为倡优”,尤其是赵的定襄、云中、五原,“本戎狄地”,故“其民鄙朴,少礼文,好射猎”;齐地“负海舄卤,少五谷而人民寡,乃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而人物辐辏”,“故其俗弥侈”;“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赢蛤,食物常足”,所以“呰窳偷生,而亡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如此等等。在中国风俗学史上,《汉书·地理志》中的这些记载和论述无疑是经典性的,它们不仅为我们研究秦汉风俗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而且为后世风俗研究者们审析风俗文化作了较为科学的示范。

3.首部文献风俗学专着的出现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作为我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文献风俗学专着,原书30卷,今存10卷,为《皇霸》、《正失》、《愆礼》、《过誉》、《十及》、《音声》、《穷通》、《祀典》、《怪神》、《山泽》。作者在此书的序言中表明了自己的撰写目的:当时旧章湮没,书记罕存,于是搜集所闻,以辨物类名号,释时俗嫌疑,谓之风俗通义,言通于流俗过谬,而事该于义理也。《后汉书》称应劭“撰《风俗通》以辨物类、名号,识时俗嫌疑”。表明应劭撰写该书是为了辨风正俗,观微察隐,褒贬社会流俗风尚,维护封建社会的纲常伦理。

《风俗通义》各卷按内容分门别类,叙述各种风俗事象。《愆礼》、《过誉》篇中,记载了封建礼制在东汉受到破坏,反映了礼的衰落。《音声》篇记述了各种乐器的形制和作者,对研究游艺习俗有重要参考价值。《祀典》篇记载东汉时的祀神活动,从中可了解东汉人的信仰习俗。不过,严格说来,《风俗通义》并非专门记载汉代习俗,而是更多地杂引古籍中有关风俗现象的记载,加以注疏解说。如“社神”条,其引《孝经》言:“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报功也。”又引《周礼》言:“二十五家置一社,但为田祖报求。”再如“灶神”条,引《周礼》言:“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引《礼器记》曰:“臧文仲安知礼?燔柴于灶,灶者,老妇之祭也,故盛于盆,尊于瓶。”引《明堂月令》言:“孟冬之月,其祀灶也。”这种编着方式表明,《风俗通义》作为一部文献风俗学专着,其价值在于对同一风俗现象的叙述,罗列多种古籍之说,具有集注集说的作用。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风俗学研究专着,由于有诸多资料可供借鉴,因而叙述风俗事象极为详尽。仅以生育风俗为例,就载有忌生鬓须子、忌生畸形儿、忌一胎生三子和忌生五月等习俗。《风俗通义》曰,“不举生鬓须子。俗说人四十五乃当生鬓须。今生而有之,妨害父母也”;“光和二年,洛阳上西门外女子生儿,两头异肩,四臂共胸,俱前向,以为不祥,因弃去。朝廷瞀乱,上下无别,上头之象也”;“生三子不举。俗说生子至于三,子似六畜,言其妨父母,故不举也”。“不举五月子”之俗,《风俗通义》则有两处提及,如《正失》日:“今俗间多有禁忌……五月生者,以为妨善父母。”《佚文》曰:“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这类资料,为我们研究秦汉之际的风俗提供了极为珍贵的依据。

《风俗通义》还对风俗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有关“风”与“俗”的含义,应劭说:“风者,天气有寒暖,地形有险易,水泉有美恶,草木有刚柔也;俗者,含血之类,像之而生。故言语歌讴异声,鼓舞动作殊形,或直或邪,或善或淫也。”可以得知,“风”与“俗”除相对而言多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外,二者通用,没有差别,正如唐人孔颖达所言:“风与俗对则小别,散则义通。”[112]《风俗通义》“序”中之“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更是为后人反复引用的风俗学理论的名言。

4.王充《论衡》对迷信陋俗的批判

王充(27~约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出身“细族孤门”。他自幼聪颖好学,后人太学深造,“常游洛阳市面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113],是一个博古通今、卓然不群的学者。所着《论衡》共30卷,主旨在于以唯物主义无神论的姿态,抨击儒家孔孟之说,揭露和批判各种谶纬迷信思想。在申述与辨诘之中,记述了风俗事象,并反映出作者的风俗思想。其中《感虚篇》、《骨相篇》、《命义篇》、《吉验篇》、《说日篇》、《薄葬篇》、《卜筮篇》和《辨祟篇》等,对汉代风俗事象的记述和反映较为集中。

东汉的谶纬迷信活动泛滥。恶浊气氛弥漫整个思想文化界。王充则高举唯物论和无神论的大旗,对唯心主义的神道观念,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从他的言论中,可使我们了解古代信仰民俗的一些具体情形。如《吉验篇》中说:“凡人秉贵命于天,必有吉验见于地。见于地,故有天命也。验见非一,或以人物,或以祯祥,或以光气。”《感虚篇》亦云:“凶之人卜得恶兆,筮得凶卦,出门见不吉,占危赌祸气,祸气见于面,犹白虹太白见于天也。”这些现象足以说明当时卜俗之盛。这些陋俗,在王充的《论衡》中,被一一加以批判,竭力辨其虚妄。

秦汉时期民间以为建舍盖屋必择吉曰,《间时篇》云:“世俗起土兴功,岁月有所食,所食之地,必有死者。假令太岁在子,岁食于酉,正月建寅,月食于巳,子、寅地兴功,则酉、巳之家见食矣。见食之有,作起厌胜。以五行之物悬金木水火。假令岁月食西家,西家悬金,岁月食东家,东家悬炭。设祭祀以除其凶,或空亡徙以辟其殃。连相仿效,皆谓之然。”这种俗信虽被王充等人斥为“虚妄述也”,但在民间却一直盛行不衰。

古代建房造屋还有许多禁忌习俗。王充引《图宅术》曰:“商家门不宜南向,征家门不宜北向。”商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不吉。征属火,北方属水,水要胜火,亦不吉。由于五行之气不相得,所以百姓之宅门讲究宜向。“向得其宜,富贵吉昌;向失其宜,贫贱衰耗。”[114]此外还有“世信祭祀,谓祭祀必有福。又然解除,谓解除必去凶”[115]。或忌讳往西扩宅,“西益宅谓之间不祥,不祥必有死亡”。刑徒不能上坟墓。忌正月、五月所生之子,以为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由于汉代信天,因而对雷电风雨的观念也有不同。“盛夏之时,雷电迅疾,击折树木,坏败室屋,时犯杀人,世俗以为击折树木、坏败室屋者,天取龙;其犯杀人也,谓之有阴过,饮食人以不洁净,天怒,击而杀之。隆隆之声,天怒之音,若人之峋吁矣。”这些记载表明,汉人有着强烈的“天人感应”的观念,并由此引发出一系列迷信习俗。

《辨祟篇》对当时平民风俗的反映更为集中、全面。举例云:“世俗信祸祟,以为人之疾病死亡,及更患被罪,戮辱欢笑,皆有所犯。起功、移徙、祭祀、丧葬、行作、入官、嫁娶,不择吉日,不避岁月,触鬼逢神,忌时相害,故发病生祸,絓法人罪。至于死亡,殚家灭门,皆不重填,犯触忌讳之所致也。”所记载的是秦汉及秦汉以前人的信崇与禁忌,具有重要的风俗史料价值。

5.其他学者对风俗的记述和考索

秦汉时期对风俗的记载和考述,除上列《史记》、《汉书》、《风俗通义》和《论衡》外,还有《泛胜之书》、《四民月令》、《西京杂记》等。

《泛胜之书》,西汉泛胜之着。泛胜之,西汉成帝时人,曾为议郎,在今陕西关中平原地区教人耕种。本书是他对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的总结。内容包括土地耕作、作物栽培、种子贮藏及收刈、播种、沤种、选种等方面的传统经验和习俗,尤其对禾、黍、麦、稻、稗、大豆、小豆、苔、麻、瓜、瓠、芋、桑等的栽培技术和种作习俗有详细记述,是了解和研究汉时北方农业生产风俗的重要史料。

《四民月令》,东汉崔寔撰。全书模仿《礼记·月令》的体例,从正月至十二月,依次记述了地主庄园的例行活动,其中尤以记农事活动为多,如正月菑田粪畴,九月治场圃、涂廪仓、修窦窖,十月储藏五谷,十二月合耦田器、养耕牛等。此外,书中还记述了一些家庭手工业活动,如治丝、折麻、纺织、缝制、酿造、修缮房舍和采制药物等。同时,对商业贸易的情况也有所反映,是研究东汉社会生产风俗的重要资料。《四民月令》原书已佚,遗文主要散见于《齐民要术》、《玉烛宝典》、《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中,清人严可均有辑本行世。

《西京杂记》,《隋书。经籍志》无撰者名,《汉书·匡衡传》颜师古注亦未言作者,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指为晋人葛洪撰。《西京杂记》全书共6卷,采摭丰富,对汉代社会风俗的采录也非常广泛,包括服饰、娱乐、婚姻、丧葬、岁时节令等内容。如记载汉成帝时的蹴鞠之戏曰:“成帝好蹴鞠,群臣以蹴鞠为劳体,非至尊所宜。帝曰:朕好之。”又如记汉时丧葬习俗曰:“杨贵,字王孙,京兆人。生时厚自奉养,死卒裸葬于终南山。其子孙掘土凿石,深七尺而下尸,上覆盖之以石。欲俭而反奢也。”这些记载对研究汉代汉族社会风俗大有帮助。

注释:

[1]《史记·奏始皇本纪》。

[2]《汉书·地理志》。

[3]《礼记·中庸》。

[4]《礼记·中庸》。

[5]《史记·秦始皇本纪》。

[6]《淮南子·览冥训》。

[7]《史记·秦始皇本纪》。

[8]《会稽刻石》,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势。

[9]《白虎通·衣裳篇》。

[10]《汉书·王莽传》。

[11]应劭:《风俗通义》卷九《怪神》。

[12]《中记·偖秸列侉》。

[13]顾炎武:《日知录》卷三《秦纪会稽山刻石》。

[14]《汉书·游侠传》。

[15]《中记·司马相如列传》。

[16]《汉书·平帝纪》。

[17]《公羊传·文公三年》。

[18]《汉书·宣帝纪》。

[19]《风俗通·祀典》。

[20]《史记·李斯列传》。

[21]《秦汉史》下册,第527页,台湾开明书店1977年版。

[22]王符:《潜夫论·浮侈》。

[23]《史记·平准书》。

[24]《史记·货殖列传》。

[25]《汉书·武帝纪》。

[26]《太平广记》卷二百三十六引《西京杂记》。

[27]《汉书·郊祀志》。

[28]《史记·孝文本纪》。

[29]《汉书·地理志下》。

[30]《论衡·祭意篇》。

[31]《盐铁论·散不足》。

[32]《武威磨咀子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12期。

[33]《山西平陆枣园村汉墓壁画》,《考古》1959年第9期。

[34]《江苏徐州汉画像石》,第12页,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35]《汉书·沟洫志》。

[36]《史记·河渠书》。

[37]《中华文明史》第三卷,第280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8]许慎:《说文》。

[39]《汉书·龚遂传》。

[40]《淮南子·本经训》曰:“鼓橐吹埵,以销铜铁。”《齐俗训》曰:“炉橐堙坊设,非巧冶不能以冶金。”

[41]《三国志·魏书·韩暨传》。

[42]见《四川汉代画像选集》第74图并闻宥考述,群联出版社1955年版。

[43]《汉书·景帝纪》。

[44]《汉书·哀帝纪》。

[45]《汉书·食货志》。

[46]《太平御览》卷七三九引《风俗通》。

[47]《后汉书·五行志》注引《古今注》。

[48]见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资料汇编》第一集。

[49]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第105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

[50]《急就篇》颜师古注。

[51]《汉书·江充传》。

[52]《汉书·外戚传》。

[53]《汉书·淮南厉王传》。

[54]《汉书·食货志》。

[55]《汉书·地理志》。

[56]《东观汉记》。

[57]《后汉书·钟离意传》注引《东观汉记》。

[58]《艺文类聚》卷六九引《东观汉记》。

[59]《洛阳烧沟西十四号汉墓发掘简报》,载《文物》1983年第4期。

[60]《太平御览》卷七0三引《遗令》。

[61]《汉书·贾山传》。

[62]《初学记》卷七《桥第七》引。

[63]《太平御览》卷八九八引《魏略》。

[64]《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65]《太平御览》卷一九五引《洛阳记》。

[66]《后汉书·南蛮列传》。

[67]《盐铁论·散不足》。

[68]《汉书·食货志》。

[69]高承《事物纪原》。

[70]王充:《论衡·命义篇》。

[71]陈自明:《妇人良方·食忌篇》引张仲景语。

[72]郑小江、万建中:《中国生育文化大观》,第216页,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73]《后汉书·郑玄别传》。

[74]《后汉书·袁安传》。

[75]《汉书·惠帝纪》。

[76]《后汉书·列女传》。

[77]《汉书·外戚传》。

[78]《汉书·地理志》。

[79]《三辅黄图》卷四。

[80]《太平御览》五四一条。

[81]《礼记·郊特牲》。

[82]《汉书·元后传》曰:“王风知其小妇弟张美人已尝适人。”

[83]《汉书·元后传》。

[84]《后汉书·董卓传》曰:“卓朝服升车,即而马惊堕泥,还入更衣,其少妇止之,卓不从。”

[85]《后汉书·梁节王畅传》。

[86]《汉书·外戚传》。

[87]《汉书·东方朔传》。

[88]《后汉书·宋弘传》。

[89]《汉书·文帝纪》。

[90]《后汉书·章八王传》。

[91]顾炎武:《日知录》。

[92]《论衡·四讳篇》。

[93]东方朔:《神异经》。

[94]《史记·乐书》。

[95]《后汉书·礼仪志》注。

[96]《初学记》卷四《岁时部下》引。

[97]《风俗通义》。

[98]《后汉书·礼仪志》。

[99]《中华文明史》第3卷,第649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00]《初学记》卷四《岁时部下》引。

[101]许慎:《说文解字》。

[102]《后汉书·甄宇传》

[103]《汉书·郊祀志》。

[104]瞿兑之:《汉代风俗制度史》,第228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105]《三国志·吴书·刘繇传》。

[106]吕思勉:《秦汉史》(上册),第147页。

[107]《史记·商君列传》。

[108]《汉书·元后传》。

[109]《太平御览》卷二三一引《后汉书》。

[110]《后汉书·樊宏传》。

[111]张汉东:《论汉代中国民俗学的形成》,《民俗研究》1993年第2期。

[112]《毛诗正义》卷十三《谷风序·孔颖达疏》。

[113]《后汉书·王充传》。

[114]《论衡·诘术篇》。

[115]《论衡·雷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