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先收了五个小孩子,在自己家教发蒙的书,得到每位学生家的学费,五斗小米和一担干柴。征在教孩子们习字、算数和唱歌三门功课,同时也教孩子们学习礼节和仪式。孔子不到六岁开始跟班学习,后来,征在又收了几个小学生,小孔丘成为他母亲的小帮手,以尽辅导微薄之力。孔母的苦心栽培和细心教育,不到十岁的小孔丘,已经学完全部发蒙功课,因他爱琢磨,肯用脑子想问题,记忆力出众,喜欢帮助别人,成为同窗学习的佼佼者。
鲁国是周公封地,可用天子礼乐,所以保存周礼较为完备。有一年,晋国大夫韩宣子来到鲁国,在考察了鲁国的典章文物方面的情况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不仅如此,鲁国人还普遍好学,学礼学乐,蔚然成风。在鲁国人看来,学习如同种植草木,不学,才智日退,就像草木枯萎落叶一样。
孔母非常希望儿子长大后能有一番作为,她想到,少年习礼,长大必有出息,昔日伏羲、神农、文王、周公传下的经典,博大精深,孩子如果能学会,他日定有所长,成就一番事业。所以孔母非常重视儿子的礼道教育,每当附近的宗庙举行祭祀的时候,她都要带上年幼的孔子前去观看。孔子也对礼道很感兴趣,每次都好奇地睁大眼睛来观看这神圣的祭祀仪式,心里想着:这些人在干什么呢?他们为什么要干这些事啊?为什么神情都如此的庄重呢?
去的次数多了,年幼的孔子就把这些神圣的祭祀仪式的程序和祭祀仪式所用的礼器都烂熟于心。回到家里,他还喜欢模仿祭祀,母亲从集市上买来礼器给儿子当玩具,他就把这些礼器摆在桌上,练习着磕头、揖让,学着行礼玩儿。
【子曰】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启示】
孔子说,不学会礼仪、礼节和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作为社会的交往的基本要求,在人际交往中,一个懂得社会礼仪的人,也就有了立足社会、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基础。
四、母亲过世
孔子十多岁时,颜征在作出一个决定,让孔子到自己的父亲家里,让外祖父来教育孔子。这时的孔子,肚子里的学问已经超过了妈妈,常常问得她无言以对。而外祖父学问深厚,博通古今,相信一定可以指点孩子的学问,教导他成才。
孔子的外祖父颜襄,原本就是老师,因年纪大了,不再收徒讲学,老人家平素最钟爱孔子的母亲及孔子。所以看到外孙回来求学,心中十分高兴。
孔子一个人住在外祖父家受教用功,寒暑不歇,数年不倦。颜襄把胸中的学问,逐步传给他,看孔子天资聪颖,又这般好学不倦,知道他将来一定有出息,他对外孙鼓励有加,常说:“可惜我老了,看不见你的成就。”
后来颜襄寿终正寝,与世长辞了。颜襄临终时,指着这位异相奇才的外孙对女儿说:“孺子可教也!”
外祖父过世后,孔子伴母亲守孝百日,就随母还家,这时孔子已是位博古通今的少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