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的资本(智慧生存丛书)
4318800000006

第6章 选对目标就是成功的一半(3)

梦是美好的,但毕竟是梦。与其在美梦中遐想,不如另辟他途,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所以该放弃就放弃,千万不要有丝毫的犹豫和留恋,迅速踏上另一条通向“罗马”的旅途。

目标之外的宝藏

京城中一富豪有两个儿子。哥哥好酒,弟弟恋花,南海生长一种长生果,如果幸运地找到并吃进肚腹,就一定可以长命百岁。两人便都筹足盘缠,兴致勃勃地朝南海出发。

他们来到一个山谷中,看见满谷绿草如茵、山花烂漫、彩蝶飞舞。弟弟在京城中从未见过如此奇观,加之爱花如命,于是他停下脚步,决定久居此山谷,不再去想长生果了。

哥哥一人离开山谷,踏上征途。一天,一眼清泉使他驻足徘徊。泉水酒香袭人,饮之则觉清冽甘甜。哥哥开怀畅饮,将寻找长生果之事抛诸脑后。

就这样,兄弟两人都没能到达南海,也没去找长生果,但他们都找列了自己的快乐,找到了内心的幸福。

生活中,我们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又一个目标。然而,很多时候,在向目标前进的途中,我们会被许多目标之外的风景吸引住目光,甚至为它们停住脚步。其实,我们不必为自己的“半途而废”而自怨自艾,因为那并不是我们甘于放弃目标,而是由于我们发现了更真实、更符合自己内心愿望的去处。

很多时候,我们历经艰辛也没能达到目标,但回首其过程,又不乏充实和快乐。其实是在寻找之中我们已悄然获得了目标之外的宝藏。

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选择事业的目标应该和自己的爱好相一致,只有这样,你的主动性才会得到充分发挥。

善于根据兴趣确定自己的事业目标,并以此推销自己的优势是你择业成大事的起点。我们要把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事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要确定你的终生奋斗目标,首先要问问你自己的兴趣所在。所谓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相联系的。“我喜欢做什么?”“我最擅长什么?”一个人如果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事业的目标,他的主动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即使十分疲倦和辛劳,也总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难重重也绝不灰心丧气,而能想尽办法,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甚至废寝忘食,如醉如痴。爱迪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里辛苦工作十几个小时,在那里吃饭、睡觉,但他丝毫不以为苦,“我一生中从未做过一天工作。”他宣称,“我每天其乐无穷。”

很多人往往一时很难弄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或擅长什么,这就需要在实践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不断地了解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如此才能取己所长、避己之短,进而成就大事。作家斯贝克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会成为作家,曾几次改行。开始,因为他身高一米九多,爱上了篮球运动,成为市男子篮球队员。因为球技一般,年龄渐长,又改行当了专业画家。他的画技也无过人之处,当他给报刊绘画时,偶尔也写点短文,终于发现自己的写作才能,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你可以通过对自己经历的回顾发现和准确判断自己的兴趣所在。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兴趣归于某种兴趣类型,并与相应的职业对比,这样可以帮助你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职业。

敢为天下先

很多外国饮料商都发现,要想打开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市场非常难。于是就有人向畅销比利时国内的某名牌饮料厂家取经。这家叫“芬乐”的饮料厂位于布鲁塞尔东郊,无论是厂房建筑还是车间生产设备都没有很特别的地方。但该厂的销售总监哈里是轰动欧洲的策划人员,由他策划的饮品文化节曾经在欧洲多个国家盛行。当有人问哈里是怎么做芬乐饮品的销售时,他显得非常得意而自信。哈里说,自己和芬乐饮品的成长经历一样,从默默无闻开始到轰动世界。

哈里刚到这个厂时是个还不满25岁的小伙子,那时候他有些发愁自己找不到对象,因为他相貌平平且又贫穷。但他还是看上厂里一个很优秀的女孩,当他在情人节给她偷偷地献花时,那个女孩伤害了他,说:“我不会看上一个普通得像你这样的男人。”于是哈里决定做些不普通的事情,但什么是不普通的事情呢?哈里还没有仔细想过。

那时的芬乐饮品厂正一年一年地减产,因为销售的不景气而没有钱在电视或者报纸上做广告,这样开始恶性循环,做销售员的哈里多次建议厂长到电视台做一次演讲或者广告,都被厂长拒绝了。哈里决定冒险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于是他贷款承包了厂里的销售工作,正当他为怎样去做一个最省钱的广告而发愁时,他徘徊到了布鲁塞尔市中心的于连广场。这天正是感恩节,虽然已是深夜了,广场上还是有很多欢快的人们,广场中心撤尿的男孩铜像就是因挽救城市而闻名于世的小英雄于连。当然铜像撒出的“尿”是自来水。广场上一群调皮的孩子用自己喝空的矿泉水瓶子去接铜像里“尿”出的自来水来泼洒对方,他们的调皮启发了哈里的灵感。

第二天,路过广场的人们发现于连的尿变成了色泽金黄、浓浓水果气息的芬乐饮品。铜像旁边的大广告牌子上写着芬乐饮品免费品尝的字样。一传十,十传百,全市老百姓都从家里拿自己的瓶子、杯子排成长队去接啤酒喝。电视台、报纸、广播电台争相报道,哈里把芬乐饮品的广告不掏一分钱就成功地做上了电视和报纸。该年度的啤酒销售产量比以前增加了1.8倍。

哈里成了闻名布鲁塞尔的销售专家,这就是他的经验:敢于“吃螃蟹”、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怀才不遇”莫哀叹

一个人再有才干,也会碰上无法施展自己才干的时候,这时候千万要记住:即使你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也不能明显地表现出来,你越是沉不住气,别人就越看轻你。

“怀才不遇”往往不是他人造成的,如果你没有遇到你的伯乐,可能是因为你没才!

如今,“怀才不遇”好像成了很多年轻人的一种通病,他们普遍的症状是,牢骚满腹,喜欢批评他人,有时也会显出一副抑郁不得志的样子,和这种人交谈,搞不好还会被他批评一顿。

当然,这类人中有的的确是“怀才不遇”,由于客观环境无法与之适应,“虎落平阳被犬欺,龙困浅滩遭虾戏”,但为了生活,他们又不得不委屈自己,所以生活得十分痛苦。

难道现实中有才的人都是如此吗?不,尽管有时出现千里马无缘遇伯乐,但如果你真是一匹千里马,一次错过伯乐,应该还有第二次、第三次……很多人之所以无缘于伯乐,大部分是自己造成的。有些人确实有才,但他们常自视清高,看不起那些能力和学历比较低的人,可如今的社会并不是你有才气,就能成就大器。别人看不惯你的傲气,就会想办法排挤你。至于你的上司,因为你的才干本来就会威胁到他的生存,再加上你不适度收敛自己,生怕别人不知道你的才干,那他怎会不打压你呢?在人性丛林中,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大都是这样!最后的结局就是,你慢慢变成了一位“怀才不遇”者。

还有一种“怀才不遇”者,其实就是一类自我膨胀的庸才,因为他们本身无能,别人当然无法重用他们,这可不是嫉妒他们。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没用,反倒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没人识才,于是到处发牢骚,吐苦水不管是有才还是无才,“怀才不遇”者真是人见人怕,一听其谈话,他就会骂人,开口就是批评同事、主管、老板,然后吹嘘自己多行,多么能干,听者也只好点头称是,要不然,他可能会骂到你的头上!

最后的结果就是,“怀才不遇”感越强的人,越会把自己孤立在一个越来越小的圈子里,最终无法与其他人的圈子相交。每个人都怕惹麻烦而不敢跟这种人打交道,人人视之为“怪物”,敬而远之!一个人如果给众人的不良印象已成定局,那除非遇到贵人大力提拔,否则将永无出头之日。

我们难道想就这样一辈子“怀才不遇”下去?下面几点不妨参考一下:

1.请别人来客观地评估自己

人应该有一个自我评价的能力,如果你怕自己评估不太客观,可以找个朋友和较熟的同事帮助你一起分析,如果别人的评估比你自我评估的结果要低,那你就要虚心接受。在有些情况下,旁人可能对我们了解得更加准确深刻,那何不虚心接受他人的评价?

2.检查一下自己的能力为何无法施展

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机会,还是受大环境的限制,还是人为的阻碍?如果是机会的原因,那继续等待机会不就行了吗?如果是大环境的缘故,那就离开这一环境好了。如果是人为因素导致你无法施展自己的能力,比如你得罪过他人,你可主动与人诚恳沟通,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

3.亮出自己的其他专长

有时候,“怀才不遇”者是因为用错了专长,他们确实有才,但用得不对,或者不是时候。如果你有第二专长,可以要求他人给你机会试试,很可能为你开辟出一条生路。

4.营造一种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不要成为别人躲避的对象,而应该以你的才干主动协助同事。但要记住,帮助别人时不要居功,否则会吓跑你的同事。此外,谦虚客气,广结善缘,这将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便利。

5.继续强化你的才干

也许你确实在某一方面有才,但可能由于才气不够,所以没让人看出来。这种情况下,你就应该更加强化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只有在你的能力和展示的时机都已成熟时,你才会闪烁出耀眼的光芒!别人当然会重视你。

不管怎样,你最好不要成为一位“怀才不遇”者,勤恳地做好自己的事,即使是大材小用,也比没用要好。从小处开始,你也许有一天能得到大用!

放下身份,路越走越宽

有一位研究生,在校时成绩很好,大家都很看好他,认为他必将有一番了不起的成就。后来,他是有了成就,但既不是高官也不是老总,而是卖米线卖出了成就。

原来他是在毕业后不久,得知家乡附近的夜市有一个过桥米线的小摊要转让,他那时还没找到工作,就向家人“借钱”,把它买了下来。因为他对烹饪很有兴趣,便自己当老板,卖起米线来。他的研究生身份曾招来很多不以为然的眼光,但却也为他招来不少生意。他自己倒从未对自己学非所用及高学低用产生过怀疑。

现在呢,他还在卖蚵仔面线,但也搞投资,钱赚得比一般人不知多多少倍。

“要放下身份,不要被面子所左右。”这是那位同学的口头禅和座右铭。

放下身份,路会越走越宽。

那位同学如果不去卖蚵仔面线或许也会很有成就,但无论如何,他能放下研究生的身份,还是很令人佩服的。你不必学他非得去做类似的事情不可,但在必要的时候,实在需要有他的勇气。

人的“身份”是一种“自我认同”,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这种“自我认同”也是一种“自我限制”,也就是说:“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种事。”而自我认同越强的人,自我限制也越厉害。千金小姐不愿意和她的女佣同桌吃饭,博士不愿意当基层业务员,高级主管不愿意主动去找下级职员,知识分子不愿意去做“不用知识”的工作……他们认为,如果那样做,就有损他的身份和面子。

其实这种“身份”只会让人路越走越窄。不是说有“身份”的人就不能有得意的人生,但我们相信,在非常时刻,如果还放不下身份,那么只会让自己无路可走。像博士如果找不到工作,又不愿意当业务员,那只有挨饿;只有放下身份,路才会越走越宽。

你如果想在社会上走出一条路来,那么就要放下身份,也就是:放下你的学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和面子,让自己回归到一个普通人,甚至比普通人更为谦虚。同时,也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批评,做你认为值得做的事,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

“放下身份”比放不下身份的人在竞争上明显占优势:

能放下身份的人,他的思考富有高度的弹性,不会有刻板的观念,而能吸收各种资讯,形成一个庞大而多样的资讯库,这将是他的本钱。

能放下身份的人能比别人早一步抓到好机会,也能比别人抓到更多的机会,因为他没有身份的顾虑。

有一则这样的故事:一个千金小姐随着婢女在饥荒中逃难,干粮吃尽后,婢女要小姐一起去乞讨,千金小姐说:“我是小姐。”小姐不愿意去。结果呢?

--饿死了。

如果你在追求成功,你就要放下你的身份,不管以前的你多么高大、多么辉煌,都应该努力使自己心态平静,有从零开始做的准备,只要这样,你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

寻找生命的“大石块”

一位专家在给学生们讲课。“我们来做个小试验。”专家拿出一个一加仑的广口瓶放在桌上。随后,他取出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块,把它们一块一块地放进瓶子里,直到石块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问学生们:“瓶子满了吗?”所有的学生应道:“满了。”

“真的吗?”专家说道。说着他又取出一桶砾石,倒了一些进去,并敲击玻璃瓶壁使砾石填满石块间的间隙。“现在瓶子满了吗?”这一次学生有些明白了,“可能还没有。”一位学生应道。“很好!”接着专家又拿出一桶沙子,把它慢慢倒进玻璃瓶。沙子填满了石块的所有间隙。

他又一次问学生:“瓶子满了吗?”“满了!”学生们又如第一次那样肯定说。专家听了,拿过一壶水倒进玻璃瓶直到水面与瓶口齐平。学生们看了,又都沉默了。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你不先把大石块放进瓶子里,那么你就再也无法把它们放进去了。那么,什么是你生命中的‘大石块’呢?你的信仰、志向、学识……切记我们应先处理这些‘大石块’,否则会终生错过。”

寻找生命中的“大石块”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自我规划的过程。在我们逐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生命中的“大石块”会越来越多,亲情、爱情、友情、事业、金钱、名利、虚荣……我们肩头的担子逐渐地加重了。乍一想,似乎这些都是我们生命中的“大石块”,我们不舍得割舍其中的任意一个,于是我们只好背着所有的“石块”上路。

为什么我们不能挑选合适的“石块”上路呢?是因为我们的欲望,我们总是需要太多的东西。让我们试着在下面这个故事中把那些对于我们来说不算重要的“石块”丢掉吧!

有五个人在天堂里争辩什么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

第一个人指着头说:“理性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个人指着胸说:“爱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个人指着胃说:“食物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个人则说:“性才是最重要的。”

第五个人说:“你们说的都不对,因为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相对的。”

上帝笑着说:“你们说一个活着的人如果得知自己下一秒就要死去,那么对于他来说什么最重要?”

其实,答案真的很简单,我们的生命最重要,生命就是“大石块”,对于每个人来说,拥有生命就可以拥有一切,没有生命也就一切皆无了。既然如此,那生命以外的东西还有什么是不能放弃的呢?只要把得与失的心态调整好,任何东西,当我们得到时要好好珍惜,而失去时要看破并放下,生命的真谛其实就这么简单。

相信自己最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