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我们要用好喻答,必须精选作为喻体的事例,特别注意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契合点;还要注意答话的内容,一般用在解说、论证事理方面,其他日常答话和口试答话都不大适宜,不要滥用。
断答。
断答,就是截断对方的问话,在他还没有说出,或者还没有说完某种意思时,即作出错答的一种口语交际技巧。它与错答的不同之点是答与问都存在人为的错位,即答非所问;而且,错答是在听完问话之后作的回答,断答是没有听完问话就抢着进行回答。比如--
一对青年男女在一起工作,男方对女方产生了爱慕之情。男方急于要表白心愿,女方虽心领神会,但是,却不愿将友情向爱情方面发展,认为还是不要说破,保持一种纯真的朋友情谊为好。于是,出现了下面的断答:
男青年:我想问问你,你是不是喜欢……
女青年:我喜欢你给我借的那本哲学书,我都看了两遍了。
男青年:你看不出来我喜欢……
女青年:我知道你也喜欢哲学,以后咱们一起交换学习心得吧。
男青年:你有没有……
女青年:有哇!互相切磋,向你学习,我早就有这个想法。
男青年:……
这位女青年三次断答,使得男青年明白了她的想法,于是,不再问了。这比让他直率地问出来,女青年当面予以拒绝,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诡答。
诡答,是同诡辩连在一起的。诡,怪的意思,诡答,即一种很奇怪的回答。在特殊的情况下,不能、不宜或不必照直回答时,运用诡答技巧,就能应付难题。请看下面的例子--
清朝乾隆进士纪晓岚在宫中当侍读学士时,要伴皇帝读书。一天,天色已亮,而乾隆皇帝还没来,纪晓岚就对同僚说:"老头子怎么还不来?"恰巧乾隆皇帝跨门而入,听到他的话,就愠愠地责问:"老头子三个字作何解释?"纪晓岚急中生智,跪下道:"皇上万寿无疆叫做"老",皇上乃国家元首,顶天立地叫做"头",皇上系真龙天子,叫做"子"。"于是,龙颜大悦。
"老头子"本是对老年人一种不尊敬的称呼。面对乾隆的责难,为了开脱自己的罪责,纪晓岚采用文字拆合法来偷换概念,居然把"老头子"变成了对皇帝的敬称。试想,如果纪晓岚不是运用"诡答"来应付这样的难题,怎么能避免一场杀身之祸呢?可见,在特殊情况下,诡答也是应付难题的一种语言技巧,一种口才艺术。
拒绝的口才艺术
当别人向你提出要求和帮助时,你也许是有口难言,也许是爱莫能助,或者因为对方的要求不合理。或者因为对方求办的事情不可行,从原则上、逻辑上讲都是应该直截了当加以拒绝的。但在社交过程中,这个"不"字又不是那么容易说出口的。因为拒绝不当就容易令对方不快甚至恼恨,许多人就是因为拒绝不当而失去了朋友、得罪了领导、恼怒了合作伙伴等。所以,懂得点拒绝的口才艺术是很有必要的。拒绝他人时总的原则是,不能损伤对方的自尊心,不能使对方难堪。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拒绝方法:
委婉含蓄拒绝法。
这种拒绝法不是就事论事、直接拒绝,而是通过顾左右而言他的方法间接地、巧妙地、委婉地加以拒绝。这种拒绝法特别适用于有人为某事向你求情而你在原则上又不能答应的情况。例如:
清代的郑板桥在当潍县县令时,查处了一个叫李卿的恶霸。李卿的父亲李君是刑部天官,得讯后急忙赶回潍县为儿子求情。李君以访友的名义拜访郑板桥,郑知李的来意,故意不动声色地看李君如何扯到正题。李君看到郑板桥房中有文房四宝,于是向郑板桥要来笔墨纸砚,提笔在纸上写道:"燮乃才子"。郑板桥一看,人家是在夸自己呢,自己也得表示表示,于是也提笔写道:"卿本佳人"。李君一看心里一亮:"郑兄,此话当真?"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我这个"燮"字可是郑兄大名,这个卿字……"
"当然是贵公子宝号啦!"
李君心里高兴极了:"承蒙郑兄关照,既然我子是佳人,那就请郑兄手下留情。"
"李大人,你怎么"糊涂"了?唐代李延寿不是说过"卿本佳人,奈何作贼"吗?"
李君脸一红,只好拱手作别了。郑板桥巧妙地利用李卿的"卿"与现成话"卿本佳人,奈何作贼"的"卿"字同音同义关系,委婉含蓄地拒绝了李天官的求情,既坚持了原则,又不使对方太难堪。
先退后进拒绝法。
不把自己的反对意见说出来,相反,先退一步,表示同意对方的看法,然后再针对对方所提出的问题,摆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叫做先退后进拒绝法。这种方法特别适宜于拒绝权威性人士的意见,又使对方不失体面。
强调客观拒绝法。
这是一种强调说明主观上我是愿意尽力帮忙的,但是客观上却有许多障碍,确实是爱奠能助,以客观的诸多原因来加以拒绝的方法。
诱使对方自我否定拒绝法。
如果认为对方要求不合理,又不便直接向对方提出来,不妨玩点小花样,设下圈套,诱使对方自己否定自己。运用这种诱使对方自我否定的拒绝方法,必须反应灵敏、机智,方能不露破绽地令对方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给对方提出合理建议拒绝法。
在阐述自己无法帮助对方的苦衷时,不失时机地给对方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帮助对方想其他的点子,指明方向,使对方感到你在间接地帮助他,这样就弥补了他因拒绝而造成的不快。
劝说的口才艺术
劝说是一种常见的极有说服力的语言方式。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劝说的事情几乎比比皆是。
由于劝说对象及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不同,劝说方法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有些共性的规律却是不能违背的。
要说服别人,最大的障碍就是对方的"心理防线"。因此,设法动摇对方的心理防线,是说服对方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动摇对方的心理防线呢?除了要晓之以理,具有充实的内容外,更要动之以情,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先让对方知道"我同意你的观点"。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即使是学生、孩子也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认可。而一个人在受到别人尊敬时,心情会特别的轻松愉快,在这种情况下劝说对方,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强调"我"在某些方面与你们相似,同是自己人。
找出与对方彼此一致的共同点,便可产生"自己人"的效应,不仅导致彼此喜欢,还可导致互相信任。在一些著名的演说家的演说词中,常常出现这类词句:"我们所想的"、"我们这种表现"等等。他们常以"我们"替代"我"这个词,这样在听众中就会达成一种共识:这是我们大家的,从而产生了一种共鸣。演说家的高明在于把自己融于听众之中,让听众接纳他,从而令听众成为被说服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想劝说成功,不妨也使用演说家这种惯用的说服技巧,挖掘自己与对方的相似因素,譬如文化背景方面、年龄方面、社会经历方面、工作专业方面、思想感情方面、兴趣爱好方面等等。
站在对方的立场,表示对对方的关心。
考虑对方的立场,发掘对方的欲求、情感是说服的基本方法之一。想要说服别人,不妨设身处地地以对方的立场为出发点,找到对方的利害之所在,使被说服者意识到自己的观点、做法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样,就能紧紧抓住对方的心,从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说客套话的口才艺术
客套话,是社会交往中相当普遍的一种语言现象。请人办事,说一声"劳驾";送客临别,讲一句"慢走",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礼貌周到和谈吐文雅。擅长外交的人们,像精通交通规则一般熟谙客套。正如培根所说,得体的客套同美好的仪容一样,是永久的荐书。
但是,客套要切记自然,真诚,言必由衷,并富有艺术性。
在日常交往中,常用的客套话是:
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
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说"包涵"。
求人帮忙说"劳驾",请给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向人祝贺说"恭喜"。
自己诗画送人看,常说"斧正"或"雅正"。
求人解答用"请问",请人指点用"赐教"。
托人办事用"拜托",赞人见解用"高见"。
看望别人用"拜访",宾客来到用"光临"。
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
等候客人用"恭候",请人勿送用"留步"。
欢迎购买叫"光顾",归还原物叫"奉还"。
对方来信叫"惠书",老人年龄叫"高寿"。
恭维的口才艺术
恭维,固然与巴结讨好、阿谀奉承有某种相似之处,但是,正常恭维,对于协调人际关系,表达对别人的尊重,增进了解和友谊,却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那么,怎样恭维人家呢?这里面也有很多的学问。具体说来,恭维别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因人而异。
恭维要根据不同人的年龄、性别、职业、社会地位、人生阅历和性格特征进行。
比如男同志就不宜过多地恭维女同志的容貌。对青年人恭维他的创造才能和开拓精神,对老年人恭维他身体健康、富有经验就比轻合适。对教龄长的教师可恭维他桃李满天下,对新教师这样恭维则不适当。
选择适当的话题。
恭维本身并不是交往的目的,而是为双方进一步交往创造一种融洽的气氛。比如看到电视机、电冰箱先问问其性能如何,看到墙上的字画就谈谈字画的欣赏知识,然后再借题发挥地赞美主人的工作能力和知识阅历,从而找到双方的共同语言。千万不要用挑剔的口吻,即使看到某些不足,也不必过于认真,以免使对方情绪不快。
语意恳切。
在恭维的同时,明确地说出自己的愿望或者有意识地说出一些具体细节,都能让人感到你的真诚,而不至以为是过分的溢美之词。如你恭维别人的发式,可问及是哪家理发店理的,或说明你也很想理这样发式。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赞扬张伯伦时说:"我真感谢你花在制造这辆汽车上的时间和精力,造得太棒了。"他还注意到了张伯伦费过心思的一切细节,特意把各种零件指给旁人看。这就大大增强了恭维的诚意。
注意场合。
在有多人在场的情况下,恭维其中某一人必然也会引起其他人的心理反应。比如你恭维某次成人考试成绩好的人,那么在场的参加同次考试成绩较差的人就会感到受奚落、被挖苦。这时你就要寻找某些因素,如某人复习时间太短,某人出差回来仓促上阵等等客观原因,来照顾他们的面子。
措词精当。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事:说话者好心,而听话者却当成恶意,结果弄得不欢而散。因而恭维的语意要明确,避免听话者多心。
掌握分寸。
不合乎实际的评价其实是一种讽刺,违心地迎合、奉承和讨好也有损自己的人格。适度得体的恭维应建立在理解他人,鼓励他人,满足他人的正常需要及为人际交往创造一种和谐友好气氛的基础上,那种带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曲意迎合是我们所不齿的。
问路的口才艺术
人们常说:"嘴就是路,路就在嘴上。"那么,怎样才能让嘴变成路呢?这里有个问路的口才艺术和技巧问题。
问路时,必须掌握由大到小、由远至近的原则,并根据被问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和场合等具体情况,使用恰当的方式提出问题。一般有如下四种方法:
直接式。就是开门见山,直接了当地提出问题,请求对方给予解答。如"同志,请问去友谊饭店从哪条路走?""大众路向前走50米。""谢谢。"
反试式。明知不是目的地甲,但问时偏偏说成是甲,待对方否定回答之后,紧接着追问甲的具体位置。如:"先生,这儿是广交会业务洽谈处吗?""不是。""请问广交会业务洽谈处的具体位置在哪儿?""五楼五一号。""谢谢。"
疑问式。用试探或疑问的方法提出问题,从对方的回答或否定回答来判定自己行动的准确性。比如:"同志,上越秀公园是乘这路车吗?"对方回答"是",说明你的行动是正确的,对方回答"不是",证明你的行动有误,需及时调整。
启发式。当对方回答问题含混不清或模棱两可时,应及时加以提示引导,向被问者提供要寻找的对象的基本情况。如工作单位、家庭状况、面貌特征、身高、爱好以及与之有关系的人和事等等,启发引导对方的思维,通过对证、比较和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对方还是不能得出正确结论,你也应该说声"谢谢",再去请教其他的人。
上述问路的四种方式既可单独使用,又可混合使用,应视情况灵活掌握。
借东西的口才艺术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有缺钱缺物用的时候,因此向亲邻同事开口借,也就是一件难免的事了。可是,为什么有的人能使物主乐意相借,而有的人却碰了钉子呢?除了其它的原因外,这和借者语言表达的恰当与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当我们向别人借东西时,说话不可不注意如下几点:
说话要用商量的语气。
向别人借东西时,说话语气一定不要太硬,更不能说些有伤于人的话,要知道你是在有求于人。如你的孩子患病住院了,你手头又缺钱,只能向别人借,这时你就可以说:"我的孩子病了,还缺住院费50元,不知您手头宽绰不宽绰?下月开资我就还您。"用这种商量的口气,只要人家手里有钱,是不会不帮忙的。但有些人则不注意这一点,向人借钱时说:"谁不知你存了几万元,借我一千元还不是牛身上拔根毛。"诸如此类的话,与熟人打趣说说还不要紧,但在借东西时说话一定要用商量的语气,这样才能使对方感到你有求于他而且尊重他,他才肯帮助你。
要说明归还时间。
借别人东西时,一定要说明归还时间,而且要准时归还给人家。比如你与同事一起去商店,看见了一条新式裙子,你想买下来,刚巧手里钱不够,你就可说:"小王,你先借给我伍元钱吧,等回去我就让我女儿给你送去。"说明了归还时间,使人家感到借出去的钱有了保障,所以会放心地借给你。
说话要诚实。
向别人借东西要说实话,不能为借得容易而编假话骗人。比如你借钱时明明近日还不了,为了使人家乐意借,就说:"过几天就还。"或说:"明天就还。"结果不能如期归还,人家就会把你看成不守信用的人,下次再借可就难了。而且借东西时不要随便改嘴,开始说借20元钱,等人家答应了又说借50元,这会使借主感到为难的。
借不到时,不要说气话。
向人借东西,总有不能如愿的时候,不能因为人家不借给你,你就说出不礼貌的话。比如你向人家借自行车,人家说:"对不起,自行车不能借你用,等会儿我要外出。"你就不要说:"怎么这么巧,偏我来借时你要用?"之类的话。否则,就会大伤和气。你在借钱不成时,如能对人家说:"我知道你手头也不宽绰,我再到别人家看看。"这话让人觉得你能体谅人。
运用求借语要因人而异。
关系好的不妨随便一些;知心朋友更应当直截了当,以免让对方感到"生分";若是一般朋友,关系平常,不妨来个"曲线求借",先试探一下,然后根据对方情况随机应变。比如借钱吧,老朋友之间就可以这样表达自己的意图:"喂,这两天手头紧借点钱用用!"若是一般朋友,你不妨这样说:"唉,这几天花钱真多,买这样又买那样的,到月底还有十多天,这日子过得真紧!"若朋友能悟出你的意思,主动提出帮助你,那你再说借款数字;若对方也跟你一样,大谈钱如何如何不够用之类的话,请你免开尊口。因为,对方的意思很明显:他不想借或真的借不出。
做解释的口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