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玩转三十六计
43320100000016

第16章 调虎离山

要点:

1、调敌。

2、以利诱之。

原文: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连。

古人按:兵书曰:“下政攻城。”若攻坚,则自取败亡矣。敌既得地利,则不可争其地。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人合用,不能胜。汉末,羌率众数千,遮虞诩于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乃发。羌闻之,乃分抄旁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两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兵到乃发者,利诱之也;日夜兼进者,用天时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恶之以人事也。

注释:

1、以困之:天,指自然的各种条件或情况。此句意为战场上我方等待天然的条件或情况对敌方不利时,我再去围困他。

2、以诱之:用人为的假象去诱惑他(指敌人),使他向我就范。

3、来连:语出《易经蹇》卦。蹇,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艮下坎上)。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艮为山。山上有水流,山石多险,水流曲折,言行道之不容易,这是本卦的卦象。蹇,困难;连,艰难。这句意为:往来皆难,行路困难重重。

古文今解:

《孙子兵法》早就指出:不顾条件地硬攻城池是下等策略,是会失败的。敌人既然已占据了有利地势,又作好了应战的准备,就不能去与他争地。应该巧妙地用小利去引诱敌人,把敌人诱离坚固的防地,引诱到对我军有利的战区,我方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利用天时、地利和人为条件,一定可以击败敌人。

虎再威风,也得在它的地盘上,得有森林作为它的根据地。假使让它到了平原地带,可就玩不转了,即使是只看家犬也敢冲它吐口水。猛虎当前,状况危急的时候,如果逃走无济于事,就要诱虎离山。

面对强敌也是如此,如此计原文中说的:等待天时对敌方不利时去困扰他,用人为的假象去引诱他。敌人占据坚固或艰险难攻的阵地,我们便返回,不再攻打。

此计是说战场上若遇强敌,要善用谋,用假象使敌人离开驻地,诱他就我之范,丧失他的优势,使他处处皆难,寸步难行,由主动变被动,而我则出其不意而致胜。

古人按:《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是下策。不顾城池坚固而强攻,是自取败亡;敌人已经占据有利地形,先得地利之便,就不要再与他争锋。如果敌人居于主道优势,而且声势浩大,除非诱之以利,才能把敌人引出坚固的据点(离山);敌人声势强大,我惟有靠着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才能战胜敌人。

东汉末年,虞诩奉命讨伐羌人,在陈仓、崤谷之间被数千羌人所阻,虞诩驻军扎营,扬言要向朝廷请求派兵增援,等到援兵一到,才要发起攻击。羌人闻讯,立刻分兵数路,至附近州县掠夺;虞诩见羌兵兵力分散,命大军日夜兼程即行了百余里,又下令士兵宿营时各做两灶,并且逐日增加炊灶的数量。羌人以为汉朝援兵已到,不敢进犯。虞诩乘势发动攻击,大败羌兵。

虞诩扬言等到援兵再战,是要松懈敌人防备、分散敌人兵力;日夜兼程行军,是因为兵贵神速;增加炊灶数目,是要迷惑羌人,让他们误判援兵已到,不敢轻举妄动。

简评:

本计名为“调虎离山”,调虎离山本意是指调动猛虎,使它离开有利于它活动的深山。用于军事上,“调虎离山”是一条调动敌人的谋略。常言道:龙游浅水遭虾戏,虎卧平阳被犬欺。说的是叱咤风云的巨龙,出了深潭大渊便无法施展本领,连虾蟹都斗不过;而威振山林的百兽之王,离了大山森林,便威风尽失,连犬羊之类的小家伙也奈何不得。反过来,虾蟹入龙潭斗龙,犬羊入虎穴擒虎,纵使攻得进去,也只是白白送死。

军事较量、政治斗争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情形不是十分惊人地相似么?

军事上,敌人势力强大,又占据坚固阵地和天然屏障,因此,如龙在潭虎在穴,硬攻是白费精力。所以,孙子以为攻打这类坚固城池是下等战策。上策是引龙离潭,调虎出山,然后消灭它们。虞诩以小计引诱羌敌离陈仓崤谷,予以全歼;赤风子反复挑衅,激原伯贯带兵出城,然后生擒;郑庄公诱大叔段出据地京城,然后克之,等等,都是高招。

历史上各种势力集团,无时不在营造地盘或势力范围,并且倚仗地盘进行较量与争斗。而调虎离山,一直是一个集团消灭或兼井另一个集团最常用的手法。它的应用方式也很多,或将最关键、最重要或最危险的敌手引出他的地盘,使他失去反抗的屏障。

要点解析:

1、调敌。

虎,是竞争者、强势对手、情敌、政敌;山,是地盘、本行、专业、气势。当你受到猛虎的挑战、威胁时,下策是硬碰硬,拼个你死我活;上策是四两拨千金,把虎调离最有力的位置,避免直捣其锋芒。

使用此计的关键在于“调”。如果能“调虎离山”,一方面可使敌人如虎落平阳丧失有利地势便于消灭;另一方面,还可以趁敌主力离开之际,击其虚,消灭其分散部队,便于各个击破。因此调动敌人的方法必须引起注意。使用方法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调”的成功与失败。一般地讲,调动敌人的方法有四种:

一是“利而诱之”。

二是“攻其必救”。

三是“假传命令”。

四是“激敌出动”。

总的来说,调动敌人一是佯攻其要害,一是因势利导以假象欺骗敌人,使其上当而被牵住“牛鼻子”。

事例一:楚汉人才之争。

楚汉相争之前,项羽手下拥有陈平、韩信、范增、锺离昧,都是一时之选。因为项羽随时处于缺乏智慧状态,使得陈平与韩信这两位高手中的高手相继投入刘邦阵营。

项羽损失的最大“一头猛虎”就是范增。陈平投奔刘邦后,使出离间之计,使项羽以为范增暗通刘邦,范增非常无奈,最后愤而向项羽辞职回乡,结果一路郁闷成疾,快到彭城时,发病而死。要说这个范增,可不是个简单人物。范增一向足不出户,好出奇计,是一个不轻易抛头露面的满腹经纶的谋略家。像陈平、张良那些人使用的计谋在他面前就全是小儿科了,每次都能被范增识破。他被项羽尊称为“亚父”,其他人被调走,还不能使项羽真正伤筋动骨,而范增这一撂挑子,项羽就等于被陈平这调虎离山之计砍了脑袋。

公元前206年,范增跟随项羽攻入关中,劝项羽趁机消灭刘邦以绝后患,但项羽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刘邦后来赴鸿门宴,范增几次暗示项羽除掉刘邦,项羽犹豫不决,范增又让项庄舞剑,想寻机刺杀刘邦,又因为项伯也出来舞剑从中作梗,除掉刘邦的计划落空,最后刘邦逃脱。范增那时就已经预见到了后来的结局:“项羽这小子办起事儿来像个娘们,脸皮没有刘邦厚,心肠不如刘邦黑,不晓得《厚黑学》的妙处,成不了大事。等着吧,取我们脑袋的人必定是那位尖嘴猴腮的刘邦。”

后来,刘邦被困在荥阳(今中国中部河南荥阳东北),项羽胜利在望时,没想到刘邦用了陈平的离间计,使范增受到项羽猜忌,遇事不再和他商议,范增一气之下辞官回乡,但走到半路就病死了。没有了范增的辅佐,项羽终于兵败,自刎于乌江。

画龙点睛:

每一个优秀人才在其专业领域与岗位上,发光发亮,都是一头猛虎。如果将人才调离位置,无异于釜底抽薪,项羽兵败垓下,肯定有这个原因在。

“调虎离山”之计,作为一种战术,在刑事侦察、抓捕逃犯等活动中常被应用;在篮球、足球、排球等竞技比赛中,也多能奏效。此计也可作为谈判或辩论的技巧,如在谈判中故意卖个破绽,引对方来攻,使之陷入被动之中。企业经营也可借鉴此谋,如利用利益驱动原理,使对方主动让出某经营产品或有利的地理位置等。以下就是一例。

事例二:范先生得天困之巧破“卜内门”

范旭东是大上个世纪出生的人,那时像他一样有远见的企业家还非常少。他靠贩卖私盐起家,后来从事盐业生产,从老百姓的口味和餐桌上赚了许多银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洋碱”向中国的输入大幅度减少,中国的碱市场出现异常稀缺的状况。机会难得,在范旭东先生的极力倡导下,中国第一家制碱工业永利制碱工业永利制碱公司于1918年宣告成立。

永利制碱公司的成立,引起英国卜内门公司的极大不快。卜内门公司驻华经理对范先生说:“碱在中国的确非常重要,只可惜先生办得早了些,就条件上说,再晚30年不迟。”范先生立刻反驳道:“靠,我还恨不得能早办30年呢!事在人为,今日急起直追还不算晚。”

英国卜内门公司当然不希望多出个竞争对手,长期以来他们一直垄断着中国碱市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它又卷土重来,见到中国自己的制碱企业成功了,便恼羞成怒地向永利制碱公司发起猛烈进攻,但是没有成功。卜内门公司不甘心与永利制碱公司共享市场,便又调来一大批纯碱以低于原价的40%在中国市场倾销,企图以此挤垮永利制碱公司。

面对卜内门公司的屡屡侵犯,永利制碱公司老板范旭东决心还击。永利公司与卜内门公司实力相差悬殊,无法正面与其抗衡。如果永利公司也降价销售产品,用不了多久,实力就会损失殆尽,如果不降价,产品卖不出去,资金无法收回,再生产无法进行,用不了多久,永利公司照样破产。如何是好呢?

范旭东先生苦思冥想,某日,他在书房踱步,瞧见了自己年轻时因参加“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留学时的相片,触景生情受到启发,现在,为什么就不能暂避卜内门公司的锋芒而去日本发展呢?公司的创立,不就是钻了卜内门公司无暇顾及的空隙吗?范先生决定东渡日本,替永利制碱公司谋求生存和发展,他立即着手市场调查分析及计划实施。“日本是卜内门公司在远东的大市场,说成是他们的老巢也不为过。战争刚刚结束,打了败仗的日本国内百废待兴。卜内门公司产量有限,能运到远东来的数量就不会太多。卜内门公司现在在中国市场倾销这么多碱,那运到日本的数量肯定不多,日本碱市场肯定缺货。我何不来个‘调虎离山’之计,乘虚将碱打入日本市场呢?等他回顾日本市场时,我公司再猛击他在中国的碱市场,令对手穷于应付,首尾难顾。”

永利制碱公司的纯碱,虽然在日本的销量只及卜内门公司的十分之一,但是却如一支从天而降的轻骑兵,向日本的卜内门公司发起突袭。

卜内门公司为了保住日本的大市场,迫不得已停止在中国碱市场进攻永利制碱公司,主动要求谈判求和,并希望永利制碱公司在日本停止挑战行动。范旭东先生理直气壮地说:“停战可以,但得有个说法,卜内门公司今后在中国市场变动碱价,必须事先争得永利公司的同意。”卜内门公司别无选择,只好同意了。

画龙点睛:

在现代经商活动中,当自己和对手共同争夺一块市场时,如果用协商的方法不能解决,就可以考虑攻击对手的另外一个市场,以分散对手和自己竞争的精力,使其首尾难以兼顾,迫使对手做出让步,以达到自己成功的目的。上例谈判的成功,就是范旭东先生运用此法“调虎离山”的结果,此计,使英国卜内门公司作出让步,范先生为中国人民争了口气,同时又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2、以利诱之。

虎在山中“安居乐业”,没有轻易下山的道理。要想达到“调虎离山”的目的,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聪明的人耍些手段,最简洁最适用的方法,就是用利益做诱饵,让它暂时忘记离开山后的危险。于己一方来说,损失小利可获得大便宜,于敌一方,则是为贪小利吃大亏。

事例一:诸葛亮与司马懿同用“调虎离山计”

诸葛亮出祁山后,为了对付老奸巨滑的司马懿,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于是下令蜀兵与魏民相杂种田于渭滨。此计叫“就地取食,以战养战”。司马懿见蜀兵跑到魏国来当农民,四散种田,虽然心里害怕诸葛亮率蜀兵安居日久,深根固蒂,难以动摇,但他是个非常谨慎的人,更怕中蜀军之计,只好仍旧坚守不出。

诸葛亮见司马懿不出战,乃密令马岱率军去葫芦谷内暗中布置干柴、引火之物及地雷等。令高翔佯作运粮,驱驾木牛流马,往来于上方谷内。司马懿见状,乃令部将不时出击,捉住蜀兵询问,蜀兵都说:“诸葛丞相并不在祁山,而实在上方谷西十里下寨安住。每日运粮于上方谷。”使司马懿坚定了诸葛亮的屯粮之所即在上方谷的判断是准确的信心。于是他当即传令众将说:“诸葛亮不在祈山,在上方谷安营,汝等于明日,可一齐并力攻取蜀军祁山大寨,吾自引兵前来接应。”众将去后,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问道:“老爸您为什么要大举反攻诸葛亮的后方呢?”司马懿嘿嘿一笑:“祁山乃蜀人根本,若见我兵攻之,各营必尽来相救。我却取上方谷烧其粮草,使彼首尾不接,必大败也。”这里,司马懿本意也是用调虎离山计,准备攻上方谷。而诸葛亮在其用计前所做的一切,也正是为了调他离开营寨而进入上方谷。

画龙点睛:

此例中,诸葛亮与司马懿二人同时施用“调虎离山”计,其结果由于司马懿判断失误,所用的计谋,正是诸葛亮用计所欲达到的使其离“山”入“谷”的目的。因而司马懿被困于谷中,魏军大败。

事例二:如此出价。

美国某公司有一部旧设备出售,这家公司事先商定这部设备能卖6万美元就满足了,而对外标价是10万美元。其实这种伎俩和现如今各大商场大行其道的“打折扣”、“挥泪大甩卖”等差不多。

在谈判中,有几位买主竞争,有位买主愿出7万美元当场成交,而另一位买主则表示愿出9万美元的高价,并愿先付10%的订金。卖主没想到这部旧设备竟能卖这么好的价钱,便同意不再考虑其他当场成交的买主。

三天后,买方来人说,当时的价钱太高,由于合伙人不同意,所以难以成交,还说这部设备的价值顶多值5万美元。于是、卖方又被迫与买方进行谈判,几经讨价还价,最后按卖主原先商定的6万美元成交。

这位当初愿出9万美元的买主,运用“调虎离山”之计,以“假出价”的手段,成功地拆散了愿出7万美元当场成交的生意。卖主忘记了“赊千不如现八百”的商界交易原则,以至于损失了l万美元。

买主用9万美元的假价钱,成功地破坏了卖方有多种选择的有利地位。然后又和卖方讨价还价,买方就处于有利地位了。这确实是运用了“调虎离山”之计。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常用这种办法会失掉自己的信誉。因此应慎用此计,同时也应该警惕对手使用此计,使自己失掉有利条件。

画龙点睛:

谈判中出资9万美元的买主,用出最高价的假象,巧用“调虎离山”之“以利诱之”策略,成功地拆散了7万美元当场成交的生意,然后以当时出价过高为由迫使卖主让步,达到了最终以低价成交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