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玩转三十六计
43320100000018

第18章 抛砖引玉

要点:

1、类同才能诱敌。

2、以小利谋大利。

原文:

类以诱之,击蒙也。

古人按:诱敌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间,而在类同,以固其惑。以旌旗金鼓诱敌者,疑似也;以老弱粮草诱敌者,则类同也。如楚伐绞,军其南门。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勿捍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利。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徙于山中。楚人坐守其北门,而伏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又如孙膑减灶而诱杀庞涓。

注释:

1、类以诱之:出示某种类似的东西并去诱惑他。

2、击蒙也:语出《易经蒙》如。参前“借尸还魂”计注释3。击,撞击,打击。句意为:诱惑敌人,便可打击这种受我诱惑的愚蒙之人了。

古文今解:

顾名思义,抛砖引玉的意思就是扔出一块砖引出一块玉。平时总见会议上先发言的人用这一词汇,以示谦虚之意。实际上“砖”并不一定是“砖”,“玉”也可能并非算得上是“玉”。

“抛砖引玉”一词出自《传灯录》。话说唐代诗人常建,听说他的偶像赵嘏要去游览苏州的灵岩寺。为了一饱偶像的文采,请赵嘏作诗,常建抢先一步到了灵岩寺(真是个敬业的追星族),自己先在庙壁上题写了两句,赵嘏见到后,立刻提笔续写了两句,而且比常建的写得好。所以后来文人称常建的这种作法为“抛砖引玉”。这其实是个故事,据史料记载,常建为玄宗开元(713——741年)时进士,越嘏于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进士及第,当时常建已死。此事显然不符合史实。但这句成语却因此广泛流传开来,因为咱们中国人有谦虚的美德嘛,成为人们表示以浅拙引出高明的自谦之词。

战争中,迷惑敌人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妙的方法不是用似是而非的方法,而是应用极相类似的方法,以假乱真。比如,用旋旗招展、鼓声震天来引诱敌人,属“疑似”法,往往难以奏效。而用老弱残兵或者遗弃粮食柴草之法诱敌,属“类同”法,这样做,容易迷惑敌人,可以收到效果,因为类同之法更容易造成敌人的错觉,使其判断失误。当然,使用此计,必须充分了解敌方将领的情况,包括他们的军事水平、心理素质、性格特征,这样才能让此计发挥效力。正如《百诫奇略·利战》中所说:“凡与敌战,其将愚而不知变,可诱以利,彼贪利而不知害,可设伏兵击之,其军可败。法曰‘利而诱之’。”庞涓就是因为骄矜自用,才中了孙膑减灶撤军之计,死于马陵道的。

此计正文的大意是说:用容易引起混淆的类似的事物,去诱惑对手,使他产生误判、上当,然后趁机一举而击之。《易经·蒙卦》说的“击蒙”,就是要多多利用对手的愚蠢与幼稚,打击那些受我迷惑而愚蒙之人。

有句相声词说得好:“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舍不得老婆套不着流氓……”舍不得板砖你就套不着你想要的东西,当然,真正抛的时候,抛板砖不仅是没有用的,还会砸出人命,像人民币、媚眼等才是抛出去可以吸引人的真东西。

古人按:在各种竞争中,引诱对手的方法很多,最妙之法,不在于似是而非(疑似),而在于假戏真做(类同),用“类同”的手法欺敌,可以解除敌人的疑心。举例来说,用旌旗蔽日、战鼓喧天的声势去诱引敌人,是疑似法;用老弱、残兵、粮秣去诱敌,是类同法。类同法可收“抛砖引玉”的效果。春秋时代,楚国征伐绞国,就用柴草作诱饵,把绞国拿下了,下文倾情奉上“战场上抢柴草的下场”。

简评:

《三十六计》中的“抛砖引玉”主要被应用于军事领域,意为用极巧妙的伪装欺骗敌人,用小失换大得。“砖”和“玉”,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砖”,指的是小利,是诱饵;“玉”,指的是作战的目的,即大的胜利。“引玉”,才是目的,“抛砖”,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钓鱼需用钓饵,先让鱼儿尝到一点甜头,它才会上钩;敌人占了一点便宜,才会误入圈套,吃大亏。

这里有两点极为重要:一是砖比玉的价值小得多,故“抛砖引玉”含有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利益的意思;二是砖与玉在形状上有相似之处,所以此计要求以相类的事物引诱敌人,这就必须进行巧妙的伪装,否则就难以达到欺骗敌人的目的。

此计具体应用方法是:用相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其懵懂上当,中我圈套,然后乘机击败敌人的计谋。在军事战斗中,“抛砖”能否引来玉,关键在于选“砖”的水平和抛“砖”的技巧上。首先,此“砖”一定要极类同于“玉”;其次,军事指挥员还必须善于因时、因势、因地制定能够欺骗敌人的计策。

要点解析:

1、类同才能诱敌。

在各种竞争中,引诱对手的方法很多,最妙之法,不在于似是而非(疑似),而在于假戏真做(类同),用“类同”的手法欺敌,可以解除敌人的疑心。举例来说,用旌旗蔽日、战鼓喧天的声势去诱引敌人,是疑似法;用老弱、残兵、粮秣去诱敌,是类同法。类同法可收“抛砖引玉”的效果。

事例一:五只神牛换国土,超值的买卖。

战国时期,蜀国是一个既小又地形奇特的国家,地处偏僻之壤。李白曾有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说的就是入蜀国之路艰险而长,故诸多大国虽对它的富庶垂涎欲滴,却终因进兵艰难,鞭长莫及,只得眼巴巴地看着它存在而无法将其征服。因此,蜀国虽小而能长期生存。与蜀国北部边界相连的是强大的秦国,到秦惠文王时,便利用蜀侯的贪婪与愚蠢,设计运用了一条抛“金”砖香“饵”,而钓引蜀侯上钩,再夺取蜀国之地以引“玉”的妙策。

当时,秦王侦探得悉,蜀国有五个大力士,俱有神力,举国上下都十分钦佩他们。于是,秦王便命人用生铁铸造成五个大铁牛,放在秦蜀两国交界的边界地方,牛肚子里放有许多散金,用机关控制,定期从屁股处“漏”出几粒。然后派人四处扬言说:此铁牛乃是天降神牛,每天能拉出五斗金矢(屎),且天天不断,这些牛粪便,价值连城;有此神牛之后,秦国更加富强,人民都为之惊喜,等等,借以招引蜀侯的贪欲与获取之心。与此同时,秦王还估算、推测时间,借在秦蜀交界的边境一带打猎之机,故意装作与蜀侯相遇,便向蜀侯谈及铁牛之事,且立即赠送给蜀侯许多金子。

蜀侯问及来处,秦王则告之此为神牛的排解之物。蜀侯开始并不相信,他还是个比较正统的唯物主义者,但架不住左右兄弟的一再大肆渲染,加上秦王亲手增于自己神牛的“果实”,便也深信不疑了。而蜀侯为回报秦王的馈赠之礼,便送了一块蜀国的国土给秦王,以相答谢。同时,秦王得到蜀侯的国土回赠后,却又装作十分慷慨大方的样子,答应蜀侯的一再要求,表示愿意将天降于秦国的五个能遗金矢(屎)的铁牛送给蜀侯。蜀侯一听,真是喜出望外,美不自禁,一再感谢秦王的厚赠。但是,秦王却要求蜀侯自己派人来边界搬取铁牛。蜀侯连连答应,说好如此照办。

蜀侯回国之后,急切欲取这每日能遗金矢(屎)的铁牛,便决定指派这五个大力士开通通往秦国边界的道路,然后取回这五只铁牛。结果,这五个蜀国的大力士,历尽艰险,终于带兵将蜀国首都通往秦国边界的道路开通了。他们也真的将铁牛搬动到了蜀国,发现铁牛的肚子里确实藏有很多金子。但是,诡计多端的秦王却派军沿着搬运铁牛的这条路进军,很快便打到了蜀国,夺取了蜀国的首都,活捉了蜀侯。秦王不但将这些铁牛与金子全部收了回去,而且灭蜀后将蜀地划为自己的属地。

画龙点睛:

对秦王而言,会拉金矢(屎)的铁牛是“砖”,蜀国是“玉”,五只铁牛帮助秦国开通了秦国进攻蜀国的道路,顺利攻下蜀国。最后不但得到“玉”,还收回了“砖”,虽然看起来投入很大,很冒险,却是很值得的。

事例二:战场上抢柴草的下场。

公元前700年,楚国用“抛砖引玉”的策略,轻取绞城。

这一年,楚国发兵攻打绞国(今湖北郧县西北),大军行动迅速。楚军兵临城下,气势旺盛,绞国自知出城迎战,凶多吉少,决定坚守城池。绞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楚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楚国大夫莫傲屈瑕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认为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向楚王献上一条“以鱼饵钓大鱼”的计谋。他说:“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诱之。”楚王向他问诱敌之法。屈瑕建议:趁绞城被围月余,城中缺少烧柴之时,派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运回来,敌军一定会出城劫夺柴草。头几天,让他们先得一些小利,等他们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夺柴草之时,先设伏兵断其后路,然后聚而歼之,乘势夺城。楚王担心绞国不会轻易上当,屈瑕说:“大王放心,绞国虽小而轻燥,轻躁则少谋略。有这样香甜的钓饵,不愁它不上钩。”

楚王于是依计而行,命一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绞侯听探子报告有挑夫进山的情况,忙问这些樵夫有无楚军保护。探子说,他们三三两两进出,并无兵士跟随。绞候马上布置人马,待“樵夫”背着柴禾出山之机,突然袭击,果然顺利得手,抓了三十多个“樵夫”,夺得不少柴草。一连几天,果然收获不小。见有利可图,绞国士兵出城劫夺柴草的越来越多。楚王见敌人已经吞下钓饵,便决定迅速逮大鱼。第六天,绞国士兵像前几天一样出城劫掠,“樵夫”们见绞军又来劫掠,吓得没命的逃奔,绞国士兵紧紧追赶,不知不觉被引入楚军的埋伏圈内。只见伏兵四起,杀声震天,纹国士兵哪里抵挡得住,慌忙败退,又遇伏兵断了归路,死伤无数。楚王此时趁机攻城,绞侯自知中计,已无力抵抗,只得请降。

画龙点睛:

楚军以柴草这样的小利图胜战的大谋,这块“砖”丢得很值,而且抛的手法也很讲究,就像用食物引诱猛兽一般,一步步地后退,引其放下戒备,进入自己的包围圈。

2、以小利谋大利。

这一点是“抛砖引玉”之计在企业管理、个人交际等方面的延伸应用。如果方法得当,抛出去的是“砖”,收获的是“玉”,这与“要有大的回报,就必须先付出的原理”是相通的。

事例一:小铜牌招来大主顾。

有一家刚成立的厨具公司的经理,为了联系业务并扩大公司的宣传力度和影响力,带着公司产品和资料参加了一次全国性的大型产品博览会。到了展览馆后,他发现摆在显眼位置的都是一些名气较大的公司,他的展品被可怜兮兮地搁到了展厅最偏僻的转角里,要想在这个地方谈下大业务和扩大知名度可真是瞎猫撞死耗子了。情急之下,他找主办者协调换一个位置。主办人说:“好的位置早就被这些名牌大公司预定了,这些位置对他们来说无疑也是最合适的。”经理一看没辙,只好另外想招。他琢磨了一会,一拍脑门,有主意了。开馆的前一天晚上,他连夜制作了一些小像章,并把它们撒在从入口到展厅的每一个角落。

博览会开始第一天,参观者络绎不绝,但光顾他的柜台的人果真很少。虽然这一天没有什么业务,但经理却姜太公钓鱼,稳坐展台,似乎成竹在胸。第二天,展厅的地面上突然出现很多精美的小像章,上面刻着一行字:“拾得此像章者可到展厅某处某厨具公司柜台领取一件纪念品。”于是拾到像章的人纷纷涌到了此厨具公司的柜台前。场面发生了大逆转,从没有多少人光顾一下子变成水泄不通。街上也到处在传诵小铜牌这件新鲜事,记者还在报纸上对此作了专门报道。

这个经理通过这么一举动带来了一箭双雕的效应,一是在这次博览会上大赚了一笔,二是把公司的名气打了出去。

画龙点睛:

在军事上,“抛砖引玉”的运用是用小失换大得,而对经营者来说,就是要多花一些心思,用小的投入抽取大的回报,才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就像此例中的化妆品公司的经理一样,用成本低廉的铜牌招徕了那么多顾客,既省了广告费,又赚了名气。

事例二:“金鹰”巧购“宫灯”后名声大振。

名不见经传的宁波金鹰集团前不久用1380万元买了两个大红灯笼,成为天安门城楼一对退役宫灯的新主人,一时成为新闻。对此豪举,多数人不解。只为两个灯笼,一掷千万,此举是否值得?

3月初的北京,从颐和园西行至温泉,在一片旷野的晨雾中,淡淡地透出一大片漂亮的仿古建筑群。它就是宁波金鹰集团在北京投资5亿元人民币兴建的高级游乐场所——中华百亭鱼乐园。两只红红的大宫灯飘飘扬扬地悬挂在尚未竣工的门楼上。

当初,参加拍卖宫灯的企业都是很具实力的企业,而并无盛名的金鹰集团成为宫灯的新主人,结果出人意料。人们惊奇地发现:金鹰是一个新兴的企业集团,其人员组成平均只有35岁,却运作着近数亿资产。

当记者问起年轻的总裁吴彪为何钟情于这对宫灯时,他说:“我们首先认为这对宫灯是中国文物中的无价之宝,是新中国的历史见证。待中华百亭鱼乐园建成后我们要把它挂在园门口,让海内外游人参观。另外,‘金鹰’作为一个实力雄厚的集团,有义务保护好国家的文物。”百亭鱼乐园的确景色不凡:高大华丽的城楼,黑白相间的小屋依水而建,一幅江南风景画。1400米长的游廊,百座庭台与琉璃交相辉映,配上中华5000年历史的长卷壁画和1080座中国姓氏源流石碑,令人耳目一新。大红宫灯找到了一个新家。

“金鹰”仅仅因为鱼乐园是仿古建筑园林,就天真地挂上了这对大红宫灯以锦上添花吗?确实,金鹰集团竞买宫灯是出于中华百亭鱼乐园本身建筑风格的需要,也是出于保护文物,爱国情愫等等原因。但作为商家,“金鹰”竞买宫灯毕竟是一项投资,由此引发的大红宫灯效应,除了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还有经济。金鹰集团以巨额的付出换回了更多的回报。

有人算了这样一笔账:自1月9日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向传媒发布了一对天安门旧宫灯将被拍卖的消息,至2月19日这对宫灯拍卖至今,国内外有400至500家新闻媒介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如果“金鹰”刻意去做广告的话,将投入上亿元的资金,难怪有人说:与花钱做广告相比,“金鹰”的这种传播方式才是真正一流的策划。

“金鹰”人买到宫灯后,突出的感觉就是生意好做极了。人们不容置疑地相信:“金鹰”有实力。前不久,金鹰集团在上海某大钢厂欲买钢材,因钢厂不了解这一新客户资信情况致使产品合同没有签成。宫灯拍卖以后,“金鹰”二次赴沪,对方闻听是买宫灯的企业,二话没说,立即签订合同。金鹰集团在近期有意向北京发展,想在北京找地建立总部大厦。无奈近期不再新批基建项目。北京一大股份公司手里有立好的项,只因资金缺乏而迟迟不能开工,当听说竞买宫灯的企业有合作意向后,两家立刻进行谈判,意欲合作。宫灯使企业赢得了意外的市场优势,其商业价值不言而喻。

画龙点睛:

从企业效应来说,“金鹰”人以1380万元的巨资买来一对宫灯是值得的。如果在低价位上购得却达不到预期反应,虽节省了投资,但亦意味着失败。失败的投资商家是不会去做的,精明的企业家知道:这是一项掷地有声的投资而决非简单的开销。投资的回报无疑是深远的,“金鹰”此抛砖引玉之举体现了其在市场战略上的远见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