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商最喜欢告诉我们某种商品增长最快或销售最旺,因为这样他们就不必直接劝我们相信他们的商品质量很好。他们只需要说其他很多人都这样认为,就足以证明他们的商品质量了。慈善电视节目的制片人也喜欢花很长的时间去念一长串已经捐款的观众名单。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将下面的信息清晰地传达给那些还没有捐款的人:“看,已经有这么多人决定捐赠了,这样做一定是正确的。”当迪斯科盛行时,一些迪斯科舞厅的老板会留顾客在外面排队等待入场,其实舞厅里还有很多空地。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给人们造成舞厅生意兴隆的感觉。
200多年前,伟大的德国文学家歌德出版了一本名为《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小说。书中主人公维特最后自杀身亡。这本书出版以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不仅使歌德名声大振,而且在整个欧洲兴起了一股争相效仿维特自杀的风潮。为此,好几个国家都把这本书列为禁书。
印第安部落捕猎北美野牛的方法就是巧妙利用了野牛的社会认同。北美野牛有两个特点使它们特别容易受到社会认同的影响。第一个特点是,它们的眼睛长的位置使它们更容易向两边看而不是向前看;第二个特点是,当它们跑起来时,比如受到惊吓狂奔时,它们会低着头跑,这样它们就无法看到前面的牛群。于是,印第安人意识到,只要能够让牛群开始向着悬崖奔跑,他们就有可能捕获大量的野牛。这种动物,会对它们身边的社会认同做出异乎寻常的反应。它们从来不会抬起头来看看前面发生了什么,只会继续奔跑。有一个人看到了这种谋杀的场面,他这样描述了野牛过分相信共识的悲惨后果: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将牛群骗到悬崖边上,并使它们一起跳下去。领头的牛是被在它后面的牛推下悬崖的,而其他的牛却是自愿跳下去的。
4.利用权威的力量影响对方
权威效应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权威效应”的普遍存在,首先是由于人们有“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其次是由于人们有“赞许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权威具有的强大力量影响我们的行为,对权威的敬重感深深植根于我们心中。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有一个心理学家曾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让被实验的人听两种完全相同的音乐带,却告诉被实验者,其中一种知名度不高,另一种屡获评论家的推荐,听完之后,要被实验者说出哪种音乐带较好。结果发现,大多数被实验者的意见都与评论家的意见相同,他们纷纷表示:“两者比较起来,前者似乎毫无价值。”很显然,这些被实验的人受到了很有名气的音乐评论家意见的影响。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利用这一点,会有很大的优势。例如,你如果想让上司接受你的意见,可以在表达意见后,附带地说:“总经理也是这么说的。”而在说服孩子时,能顺口说一个他所喜欢的运动员或电影明星作为榜样的话,一定会很有效。
对一个病人来说,如果有人劝说他服用某种药物,即使这个人再三证明这种药物有效,并且说了许多药理知识和道理,病人总还是不免心存疑虑的。但如果是一个有声望的医生告诉他,这种药物对他的病很有效。病人一定不会有所顾虑。
人们往往会被“伟大人物”的意见或判断所影响。在今天的社会里,无论发生什么事,报纸或电视都会出现有评论家头衔的人的意见。研究表明,当对方听到强有力的、高度可靠的、权威性的材料时,他的固执己见的程度就会大大降低。那到底是哪些因素让权威更凸显了呢?
头衔是最常见的权威标志,各种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某专家、教授、学者的身影,就是因为他们的头衔容易让人信服。
第二种能够起到权威暗示作用的是衣着。比如说,高档合身的西服,在很多情况下,能有效地赢得陌生人的尊敬。在德克萨斯州进行的一个实验中,研究人员让一名31岁的男子在好几个不同的地方闯红灯横穿马路。有一半时间,他穿着一套烫得很平整的西服,系着领带;而另一半时间,他穿着工作服。然后研究人员从远处观察,统计在街角等着过马路的人中有多少跟着他穿过马路。结果当他穿着西装的时候,跟在他身后闯红灯过马路的人简直就像拥挤在哈姆林的吹风笛者身后的小孩子一样多,是穿工作服时的3.5倍。只不过他的魔力不是来自风笛,而是来自他的条纹西服。
还有能够起到权威暗示作用的,是外部装饰,比如说,名车、名表等。根据在旧金山湾区进行的一项调查,拥有名车的人更受人尊重。研究人员发现,当绿灯亮起时,如果前面停的是一辆崭新的豪华车,而不是一辆破旧的经济型轿车,那在它发动之前,后面的司机会愿意等得久一点。而对经济型轿车的司机就没有多大的耐心了,几乎所有的人都按了喇叭,而且大多数人按了不止一次,甚至还有两个人把自己的车顶到前面那辆车的后保险杠上。但一辆名车却有着无穷的威慑力,有50%的司机都恭恭敬敬地在后面等着,从来不敢按喇叭,直到它终于开动起来。
5.利用舆论的压力攻克对方
人是群居动物,随大流或者成为某集体中的一员是一种很大的动力。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曾做过这个实验:他先雇用一些人,告诉他们实验的内容,然后叫他们在纽约的大马路上集合,故意朝着一幢大厦上看,以观察过路人的反应。结果发现,抬头看大厦的实际人数越多,路人的反应也越大。如果有三个实验者同时抬头看大厦,约有六成的过路人也会抬头往上看;如果有五个以上的实验者那样做,就会有八成以上的行人驻足而立,形成一大群人观望的景观。
从这个实验来看,任何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种“希望与别人采取同样行动”或“希望与别人相同”的潜在心理。心理学上将这种心理作用称之为“同调行动”。在试图说服他人时,可以巧妙利用人的这种心理,以达到说服的目的。
刘先生和妻子结婚5年了,有了一些积蓄。妻子想买一套更大的房子,而刘先生担心还贷压力,一直不愿买房。于是,妻子试图说服丈夫。妻子:“听说隔壁王先生买了新房,是一座小型花园别墅,楼上楼下,总共好像有两百多平方米。真好啊!还听说楼上的小张和小李都买房子了,唉,真是让人羡慕。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和他们一样呢?”刘先生:“是吗?小张和小李也买房子了?真是年轻有为啊!唉,我们也不能在这里待上一辈子,可是贷款购房利息又高得惊人。”妻子:“小张比你还小好几岁呢。为什么人家还贷,我们就不行呢?目前贷款购房的人比比皆是,况且我们家也还负担得起。试试看嘛!不如这个星期我们去看看。现在正是促销那种花园别墅的时机呢。买不买是另一回事,看看也不错!”于是星期天一到,夫妇俩就去参观正在出售的房子。妻子:“这地方真好啊!环境好,又安静,孩子上学也近,而且房价也是我们负担得起的。一切都那么令人满意,不如我们干脆登记一户吧!”刘先生:“嗯,是的!的确不错。我们应该负担得起。就这么决定吧!”
这句话正中妻子的下怀。其实,她已经察觉到丈夫的决心在动摇,于是稍加敲击,便得到了令她满意的答案。为什么妻子能够说服丈夫呢?原因就是,她开始懂得利用丈夫的“同调”心理。一般来说,人们在受到这类刺激后就很容易变得没主见,掉入盲目附和的陷阱里。
利用多数人的力量施压,在说服他人时,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对方的从众心理,说服对方。如果你想说服他人同意某一项决定,可以先开会讨论,征得大多数人同意以后,再把通过决定的文字资料送给对方:“这是我们全体的意见。”即使他对这项决定并不满意,也只有接受的份儿。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决定事情是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的,而要推翻多数人的决定是十分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