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懂自己,读懂你身边的人
43360300000007

第7章 看破身体微反应,立于不败之地(1)

微反应,是每个人在遇到刺激时的一刹那所产生的瞬间反应,它是人类的本能,是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是了解一个人内心最真实想法的精确线索。无论是你的领导,你的同事,你的家人,你的对手,概莫能外。要想掌握正确了解人心的技巧,就要通过观察和分析别人的微反应,读懂对方出于某种原因而隐藏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将身边的所有人都看得通通透透,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立于不败之地。

1.教你看懂一张突然变化的脸

在看动物节目的时候,常会看到一只悠闲自在的动物突然僵住不动,只有眼睛、耳朵和鼻孔在活动,好像察觉了什么。这是动物在长期的生死斗争中进化出的一项强大本领,动物敏锐的感觉器官,可以通过声音、视觉、嗅觉以及空气的流动,来感受到危险。这就是冻结反应。

人也是这样,在遭受意外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减少身体动作,保持瞬间静止,以便看清突发情况并判断对策。从这种身体突然僵住或减弱活动的反应中,可以判断出对方感到吃惊,随后可能产生恐惧、愤怒或者喜欢的情绪。这种意料之外的刺激非常有用,通常称为攻破对方心理的有力武器。

冻结反应产生时,跟任何一种表情都不太一样,最大的特点是突然变化。可能从任何一种表情,变到面无表情,或者面沉似水,通常是从积极情绪转化到痴呆状或铁皮状。

人类的冻结反应主要有两种,停滞性冻结反应和拘谨性冻结反应。

(一)停滞性冻结反应

停滞性冻结反应源自意外的刺激,是吃惊的表现。停滞类冻结反应的出现,说明刺激是在当事人所没有想到的意外情况下出现的,在停止身体动作的那一瞬间,其实脑子里开足马力在思考对策,有可能是混乱的思考,也有可能是情急之下有妙招的思考,但无论如何,很忙。

对方收到足够的信息刺激时,绝对会产生冻结反应。当然某些训练会把冻结反应降低,但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一定能发现某种征兆。这种惊讶如果持续时间太长,那么很有可能是当事人故意而为之:通过装模作样的惊讶争取时间以思考接下来的行为,通过装模作样的惊讶来蒙混过关,等等。当然也有人会通过延续冻结反应时间,以证明“自己并没有被冻结”,并保持风度。

其实,你只要仔细观察对方,只要出现以下这些方面的一项或者几项,就可以明确他是否进入冻结状态:眼睑放大,虹膜张开,瞳孔微缩;由下颚带动嘴部张开,出现急促吸气;肢体运动出现骤然停滞;发出短促、简单、单音节居多的疑问语气词。

(二)拘谨性冻结反应

而拘谨性冻结反应源自压力或者局促,属于害怕,害怕不好的结果发生。拘谨类冻结反应的出现,说明刺激源对当事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当事人一边收缩身体,一边积极思考,以便减少被伤害的可能性。

老板为了表示对几位优秀员工的重视,带他们去一家很不错的饭馆吃饭。席间,大家情绪高昂,觥筹交错。忽然,老板电话响了,接完电话之后,他脸色阴沉了下来,说公司有机密被泄露。于是,气氛马上冷了下来,大家都屏住呼吸不敢说话,空气像凝固了一般。没多久,老板发现了大家的反应,马上挥了挥手,圆场道:“大家继续,小事儿,不会对我们造成什么危害。”几个主管会意后,说了一些调节气氛的场面话,气氛又缓和了下来。这就是拘谨性冻结反应。比如几个员工正在聊天,突然来了一个比较威严的领导,顿时鸦雀无声。

除了外界的信息刺激之外,自我意识也会产生冻结反应。比如一个忽然冒出的想法:穿戴整齐下楼后,却忽然觉得自己好像没锁门,就马上愣了一下,再回家看看是否真的如此。“愣一下”就是自发性的短冻结反应。这种情况下的短冻结时间比较长,通常是为了思考。

通常来说,冻结反应只是一种过渡的反应,一般不会持续过长时间,比如,当信息源的刺激强度提升,当事人进入冻结反应;而如果继续提升刺激源强度,那么当事人则会打破冻结反应,转而进入其他反应状态以面对刺激源,或喜悦,或恐惧,或悲伤。

当然也会出现特殊情况:英国一个6岁的小女孩在家中玩耍,目睹了父母被仇人残忍分尸的过程,她家的监视录像显示,整个过程她瞪大眼睛张大嘴巴,无法做出任何动作。直到事件结束,她仍然保持着这个状态,持续了将近10个小时,无法交流,无法进食。医生担心她的身体,于是给她打了一针催眠剂。睡醒之后,小女孩吃了东西,并且也能够与人简单交流,但人们惊讶地发现,小女孩竟然失明了。经检查,小女孩眼部的生理构造完好无损,但由于心理上的强烈排斥感,她选择不去看见这个丑恶的世界,所以导致失明。心理医生指出那支安眠剂是罪魁祸首。如果小女孩在震惊之后能够被大人引导着把情绪发泄出来,那么她绝不会出现选择性失明。

2.自己为什么要安慰自己

安慰反应是指人在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对自己进行的一些安慰动作。不舒服包括生理性的不舒服,比如肚子疼、头疼、痒痒或者一不小心被烫到了等等,这些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抚摸、吹气、挠挠这些都是对这些生理性不适刺激的安慰动作。在微反应的研究体系中,更多的不适来自于心理刺激,比如紧张、惶恐、尴尬的时候人也会用手做出各种类似于挠头、摸脸、扇风、玩手指等小动作,用来缓解自己精神上的不适。

安慰行为并不专属于人类,例如,猫和狗会舔自己或同类,这就是一种安慰。不同的是,人类的安慰方式很多。这时候,有些人可能会想到孩子吸吮拇指的动作。其实,除了这种方法,我们还有很多更谨慎、更为社会广泛接受的方法(例如,咀嚼口香糖和咬铅笔等),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

安慰行为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种:视觉安慰、听觉安慰、口唇安慰和肌肤安慰。

(一)视觉安慰

当一个人遇到刺激而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比如愧疚、心虚、尴尬或者恐惧时,往往会下意识将眼睛从提问的人或者其他刺激源(如案发现场照片)上移开,转而看其他地方。因为如果继续观看负面刺激源的话,会造成负面情绪不断积累,让自己更加难受。即使测试环境中没有美女、钞票这样能让自己心情变好的物体,但只要不再看到那些令人憎恶的东西(包括提问人),也会让自己感觉相对好一些。

这就是视觉安慰反应,因为眼神的逃避,实际上是为了安慰自己的心情。视觉安慰反应的逃避没有一定的规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共同之处是把视线从负面刺激源上移开。

(二)听觉安慰

听觉的改善可以安慰人的神经系统、调节心情。当人感到紧张不适时,可能会出现哼歌、吹口哨等行为。黎明或黄昏时分,行走在陌生城市或废弃走廊的人会努力吹口哨,让自己平静下来。有些人甚至会自言自语,目的也是为了缓解当时的压力。有的人感到紧张或心烦意乱时,就会说个不停。有些触觉和听觉安慰方法是可以同时使用的,如用铅笔敲桌子或用手指打节拍等。

有时,我们会看到某些处于压力状态下的人不停地打哈欠。其实,哈欠不仅仅是“深呼吸”的一种方式,当我们感到口干时,打哈欠会将压力传递到唾液腺上,这时,嘴巴内外结构的伸张会迫使唾液腺释放出水分,来缓解忧虑造成的口干。这种情况下,人们打哈欠并不是因为没睡好,而是因为有压力。

(三)口唇安慰

在婴儿期,口唇是获取欢乐的主要来源,通过吮吸、咀嚼和吞咽,能够得到很大的满足。由于口唇期反应留在人体神经系统内的痕迹过深,很多人在成年之后,仍然会有一些口唇期安慰行为,比如,面临压力时,有人吞咽口水、吮吸手指、吃棒棒糖、抽烟等。一个人紧张时,血液循环加快,身温升高,嘴唇就会干燥,舔嘴唇、咬嘴唇,可以缓解嘴唇的不适,改善整个神经系统的状态。

(四)肌肤安慰

抚摸或按抚颈部是最有效且使用最频繁的安慰行为之一。我们经常用这种方法缓解压力。有人会用手指搓摸或按摩脖子后面区域,有人会按摩脖子两侧或下巴正下方喉结上方的部位。脖子上的这个部位有很多神经末梢,我们通过按摩这一部位,能够达到降低血压和心率的目的,从而让自己平静下来。

触摸或按抚脸部是缓解压力的常用方法。主要动作包括:搓擦前额、触摸及抿或舔嘴唇、用拇指拉或捻耳垂或食指、按抚脸部或触摸胡须、把玩头发等,这些动作都能在人类遇到压抑境况时起到安慰的作用。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有些人会通过鼓足腮帮然后再缓缓呼气达到安慰自己的目的。脸部有很多神经末梢,这使它成为边缘系统进行自我安慰的理想区域。

3.走为上策,躲避来自外部的威胁

人遇到危险时,内心会感到不安、恐惧。厌恶甚至愤怒,同时,血液循环会自动将更多的血液从全身其他部位抽离出来,下肢则肌肉紧张、兴奋甚至颤抖。这也是人类长期进化出来的一种保命反应,就做逃离反应。从人类始祖开始,面对强大的肉食动物,保命的最佳法则不是等,也不是拼命,而是逃。

逃离反应绝非一个人胆怯的象征,而是几乎所有脊椎生物的自然本能之一,这种本能让人潜意识地远离危险,保护自己的安全。三十六计中的“走为上”,是古人对这种本能反应的具体化。逃离反应根植在我们基因深处,手碰到开水就会避开,突然吓一跳就会后退或者跑开,都是逃离反应的经典表现。比如说,“近君子,远小人”,也是一种逃离反应。

在进入文明社会后,由于不会经常遭遇伤害身体的危险,因此逃离反应也在不断演变,变得更为复杂多样。有些逃离反应是动作变形,有些动作幅度降低,变得比较隐晦。因此这些动作如果不是刻意观察,很难察觉出来。明显的逃离动作是一目了然的,比如说吓了一跳、后退,还比如受到惊吓的第一反应不是扭头就跑,而是表现为躯干和头部的后仰。当然有可能配合着一只脚向后略退,以保持平衡。

如果具体的逃离刺激源并不具体存在,那身体的逃离动作呈现发散式逃离,即无规则运动,最具代表性的动作就是——踱步。踱步是最没有目的性的运动之一,这种无规律性在很大程度上也描绘出了焦虑心理的特殊性。所以借由无规则走动来逃离内心,或者说,帮助思考。经常抽烟,其实也是一种逃离。鲁迅先生说戒烟是戒掉一种姿势,其实就是借助一种无意义、无方向感的吸烟姿势,来对平时的习惯姿势进行逃离。

小赵和朋友约好在咖啡店见面。在路上小赵碰到了另一个朋友,这位朋友异常热情,拉着她不停地说:“我跟你说啊,前几天我碰到一个特有趣的事……”讲到好笑处,自己笑得前仰后合。小赵偷偷看了看表,时间已经比跟朋友约定的时间晚了十分钟。但是这个朋友一直挽着她的胳膊,又表现得相当热情,让她不好意思打断对方的谈话。小赵开始焦急地不断看手机,等朋友的电话……

小赵在听朋友讲趣事的时候不断看手表,看手机,已经是逃离的表示。只是这个朋友沉浸在自己的故事和情感中,完全忽视了小赵的眼神、动作。一味地强制倾诉,当然不能引起小赵的共鸣。

(一)视觉逃离

视觉逃离与视觉安慰的最大区别是,视觉安慰一定是离开负面刺激源,寻找好的视觉信息;而视觉逃离反应则不一定是将眼神从负面刺激源离开,很多时候是当事人不希望被关注、被看穿的自主反应。视觉逃离更多的表现为眼神漂移不定,一般可以作为心虚的表现。

(二)角度扭曲

文明社会的规则和礼仪是我们不会经常遭遇身体上的伤害,也导致我们的逃离反应不再是那么明显,而比较隐晦,比如,领导批评的时候,遇到难缠客户的时候,修养致使我们不会出现明显的逃离动作,比如说,角度扭曲。

头部角度扭曲。在倾听对方讲话的时候,把头转向另一边,假装在观察什么有趣的事物。稍后再转回来,听一小段再转开。转开的时间要比倾听的时间要长。

躯干角度扭曲。多出现在多人对话场景中,如果对其中一人的讲话不认同,或者不喜欢这个人,就会把身体倾向另一个人,或者是另外的路线,尽管脸上还带着微笑,但心里则想着快点结束这个对话。

腿脚角度扭曲。头和躯干离中枢神经较近,因此容易控制,而腿和脚离中枢神经较远,收到负面刺激时,露出的破绽也更大。比如说坐姿,进入逃离反应的标志是,双腿并拢,朝一侧倾斜,类似于短跑运动员的起跑姿势。

4.领地意识:我的地盘我做主

大多数动物都会建立自己的领地,并留下各种记号用以标示。一旦有同类或相近的动物入侵,领主们就会发出声音警告甚至攻击入侵者,摆出一副“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姿态。比如蜜蜂,由兵蜂负责维护领地的安全。他们会划分出一块足够的空间,并在这块空间里巡弋,驱逐有威胁的其他生物。养狗的人经常会有这样的烦恼:狗狗会在地板、沙发、床铺等地到处撒尿。其实这也是狗狗占领地盘的行为。狗狗的小便能覆盖新环境中不熟悉的气味,使周围有了家一般的味道,让它们更有安全感,而且其他入侵者也不敢轻易接近狗狗的地盘。

动物都有强烈的领地意识,作为人来讲,会不会也有这种领地反应呢?答案是肯定的,不但有,而且还比群体的领地反应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