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是部金融史2:天下之财
4337400000018

第18章 错位的忠诚(3)

高宗年间,南宋军队大范围卷入了宋金边境走私,最初集中于食盐,后来居然连军械、火药都开始贩运,所谓官办榷场很多也成为军队走私集散地。最后,南宋朝廷不得不下令府县衙门不再对此类案件进行审理和判决(府县衙门根本管不了),将之转交给朝廷三司军法监察部门。在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的一次查禁中,三司查获了一支南宋军方舰队,所有兵船居然都被改为走私商船。

面对南宋军队的走私行为,金国方面表示出最大限度的诚意,由布防在淮河一线的军队出面为南宋运输食盐,也承接南宋军队方面贩运来的铜钱、粮食、军械。

嘴里全是“靖康耻,犹未雪”,背地里却全是“铜钱恨,何时灭”,还能指望这样的将领直捣黄龙?难怪在此后一百多年的宋金战史中双方经常互相投降,双方征战虽多,却极难见到大规模战争。

商场就是战场,宋金双方早就在商场中结下了金钱的友谊!

会子退金兵

铜钱大量流向金国,钱荒之甚,岂容阑出如此!为应对钱荒局势,宋高宗很快想到一个很好的方法——纸币,即,南宋会子。

建炎初年,中兴四将就在各自的地盘发行过纸币,随着岳飞在中兴四将中一枝独秀,宋高宗在绍兴六年取缔了各地纸币发行权,并开始自己发行纸币——会子。与北宋年间的交子、钱引不同,会子是一种毫无准备的纸币,虽然会子以铜钱数量标明面值,但是,绝大部分人、绝大部分地区无法以会子直接兑换铜钱。

应当说,宋高宗在位期间对会子发行相当克制,年发行量不过一百五十万贯,主要用于支付军需,流通范围也仅限在两淮、巴蜀等与金国交界一线。反正只有这些人、这些地区才有宋金贸易,既然无法控制走私,那就把这些纸币运到女真的地盘上去骗物资吧!

在宋金货币战争中,绝大部分会子都流入了金国,并成为金国主要交易媒介。当然,这些纸币也激发了女真人的模仿性创新,女真人也开始自己印发纸币,只不过女真的印刷技术实在太差,国内纸币伪钞盛行,南宋会子在金国的法偿能力远高于本国纸币。

如果这样继续下去,会子不可能大幅贬值,甚至不太可能成为一种通行全国的货币。然而,不靠谱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南宋绍兴十九年(金皇统九年,1149年),女真贵族完颜亮篡夺帝位成为金国皇帝,这是金史中一位著名的愤青皇帝。一生只做了两件事:第一,为南侵攻宋聚敛钱财;第二,南侵失败。

在位期间,完颜亮征召全国二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子全部入伍,亲老丁多的家庭也不能留下一个儿子。另外,完颜亮还尽征民间马匹,总计在民间搜刮了五十六万匹马,国力疲敝之至,已经拿不出五十六万匹马的草料,完颜亮居然下令马匹以田里的青苗为食……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国愤青皇帝自以为完成了战争准备,擅自对金国所有人提前征收了五年税赋,带着一百万倾国之兵扑向南宋。

中国历史中有一种传统,但凡开疆拓土的皇帝都能获得美名,无论在位期间民生如何,比如,汉武帝;一旦对异族妥协,就一定被指责为昏君、是投降派,是历史的罪人,比如,宋高宗。

在此之前,南宋主和派认为,空谈复国没有任何意义,所谓“复国”之议不过吹嘘北方义军如何鼎盛、百姓如何盼望王师。在主和派眼中,北方义军本就是“广”(吴广)、“胜”(陈胜)之徒,他们才是乱世之源,焉能依靠他们就挥兵北伐。

开战?

笑话,那还不得耗尽天下之财!

宋高宗无疑是主和派首领,在他压制下主战派一蹶不振。不过,宋高宗不是天生的投降派,对他来说,主战、主和都是相对的,是战、是和,全凭当时局势而定,当和则和、当战则战。

金国愤青皇帝完颜亮实在缺乏保密意识,不但把一幅杭州地图挂在寝宫里,还曾写下“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诗句。听到这样的消息,宋高宗就算有心投降,也该明白北面这位愤青皇帝到底想干什么了。

不就是拔刀出鞘吗,忍无可忍就毋须再忍!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后,时秦桧已死,宋高宗罢黜了一系列主和派官员。然而,主战派的慷慨激昂不能变成军粮、军需,要想打赢这场战争,南宋朝廷首先得有钱、有很多钱。

怎么办?

答:增发纸币,即,增发会子。

绍兴三十年,完颜亮南侵前一年,宋高宗下令巴蜀一地会子多行一百七十万缗。次年,朝廷成立部级单位主管会子发行——会子务,新印发的会子在全国范围内成为官府指定货币(旧会子主要是用于去金国骗取物资,当然不能认账)。此后,无论朝廷支付军需、黎庶缴纳税赋,都可以用会子支付。

然后,宋高宗下令御驾亲征!

即使在战时,宋高宗对发行会子也表现出一种相当克制的态度:官府所有开支,支付货币中会子不得超过总价一半;民间缴纳税赋,却可以六成以会子支付。毕竟这些会子是凭空创造出来的货币,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天价通胀,而这样的比例,则可保证战后数年之内回收大部分会子。

在短短两个月内,愤青皇帝完颜亮亲自率领的水军就在采石全军覆灭;陆战再败于大散关、凤翔、樊城一带;绍兴三十二年(金大定元年,1162年),完颜雍在东京(今辽阳)称帝,废黜完颜亮为海陵庶人,随后,完颜亮被属下杀死。

完颜亮南侵,南宋完胜!

突如其来的胜利有时候会冲昏人的头脑,比如,赵构。

完颜亮的失败意味着“金兵不败”的神话彻底破产,赵构的头脑也热了起来,毕竟光复中原、直捣黄龙是一代人的梦想,又有谁真的愿意奴颜婢膝呢。

面对主和派的冒死劝谏,赵构一反常态力主出兵北伐。隆兴元年(1163年)正月,尘封已久的岳飞案平反、岳飞被追封为鄂王(看起来,一旦需要人造英雄形象的时候,赵构还是先想到了曾经重用的岳飞),同月,宋将李显忠、邵宏渊出兵北伐。

轰轰烈烈的隆兴北伐开始了!

前面我们说过,宋高宗奉行无为而治,没有了封建官僚,千百万人得以追逐锥末之利,南宋王朝经济得以奇迹般迅速恢复。但这种行为是有代价的,无为、无为,无所作为,不仅仅是皇帝无所作为,封建官僚也被逼无所作为,既然没本事对付黎民百姓,当然也很难对付骁勇的女真。

高宗一朝,南宋封建官僚始终处于弱势,加之宋高宗有意推行北宋“以文制武”的国策,南宋朝廷已经没有中兴四将这样的将才,朝廷直接指挥的军事力量也仅有二十万人左右,能出战者不过六万。

这样的军事实力,朝廷动用发行会子一类的非常手段才得以退敌,何况出境主动击敌?

隆兴北伐比完颜亮南侵的战绩稍微好一点点,完颜亮支持了两个月,隆兴北伐支持了半年。南宋正月出兵,七月即在宿州遭遇大败,辎重尽失;八月,主和派汤思退再次拜相,南宋由攻势转为守势。

隆兴二年,宋金双方再次签订“隆兴和议”。与“绍兴和议”相比,总算挽回了一点名声、换回了一点利益,和议约定南宋不再向金称臣,双方皇帝以叔侄相称,南宋岁币减少十万。

王夫之对此有过精准的评论:隆兴年初,在“以文治武”的理念下,将军都开始冒充书生,自矜有君子之风的士大夫则在汤火之急的兵事面前做出一副恍若无事之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如是,焉能成就北伐霸业?

隆兴和议后,宋金双方再次进入相对和平的时期,南宋则在赵构主持下恢复了无为而治的国策。

赵构早年颠沛流离,却绝对有一个幸福的晚年,也是一个长寿的皇帝,他活了八十一岁,死亡时已是淳熙十四年(1187年)。

早在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南侵那年,宋高宗就把皇位禅让给了自己的远房亲戚——赵昚,即宋孝宗。赵昚并非宋高宗嫡嗣,也非子侄,而是出自宋太祖赵匡胤一脉,从血缘关系上讲,在遥远的八九代之前二人曾有直系血亲关系。

当时坊间传闻,宋太祖在天之灵不满宋太宗篡位(宋史中有“烛影斧声”之说,意指宋太宗谋杀了宋太祖),所以才让太宗子孙经历了靖康之难。为应验民间偈语“百年之后,太祖当再有天下”,宋高宗在宋太祖子嗣中选择了赵昚为帝。看来,宋高宗虽然贵为皇帝,终究还是对天命之说有所畏惧。

当然,虽然赵构退位称太上皇,他还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把手。每当宋孝宗力陈恢复大计的时候,太上皇赵构总是说:等我百年之后,你再想这事吧……

宋孝宗赵昚当政二十七年,二十五年头上还有一个太上皇赵构。

——孝宗淳熙年间,南宋王朝修“淳熙条法事类”,对封建官僚一举一动进行了严格规范,严禁封建官僚本人、家人和奴婢涉足任何商业、手工业。荆南府知州、建炎名将李道手下的一个豪奴挪用公款放高利贷,事发后李道被判处被流配黔地——相当于死刑(北宋相袭,朝廷不杀读书人),朝野为之噤舌!

——孝宗淳熙年间,南宋王朝开始轮流赦免全国农户租赋,仅淳熙八年就在两浙、江东西、湖北、淮西等地免除了一百七十万石粮食、二十六万缗钱——放到建炎初年,这可是南宋王朝的全部收入。

淳熙十六年,仅亲政两年的宋孝宗病逝,南宋经济也终于达到了中国古代的巅峰,当年全国总户数达到一千二百万户,远远超过了盛唐玄宗之治(如果考虑疆域大小,南宋经济应该更是盛况空前);封桩库铜钱高达四千七百万缗,穿铜钱的绳子已经腐朽了,以至于无法完成清点……

站在宋高宗的肩膀上,孝宗年间被史籍称为“孝宗之治”,《宋史》对宋孝宗给出的评语是“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孝宗之治”就真的是宋孝宗的功绩吗?还是宋高宗被治史者在有意无意间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