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是部金融史2:天下之财
4337400000027

第27章 朱重八的家庭经济学(1)

(明太祖)

朱元璋是穷人出身,在他眼里,除了他自己,天下人都应该过苦日子,尤其是那些封建官僚!登基之后,朱元璋规定:大明朝正一品官员月俸米87石、正二品61石……递减下来,到了正七品就只有7.5石了。有人争辩:按7.5石计算,每月就是900斤大米,放在当时的年代,这个数字不少了!真是这样吗?

货币战争之朱重八传奇

在开始讲述明朝之前我们必须交代一个背景,秦、汉、晋、南朝、隋、唐、宋、明……所有汉家王朝中,只有明朝开国皇帝朱重八完完全全起自草根。民国学者孟森指出:中国自“三代”以来,最正统的朝代当属汉代和明代,因为,刘邦、朱元璋都是匹夫起事,没有窥伺前朝神器。刘邦好歹还是一个亭长,按照这个逻辑,得国最正的当属朱元璋。

我始终不明白孟森先生的逻辑:凭什么匹夫起事就是得国最正,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我只是看到,正是这个原因,大明帝国有很多事情让人费解,尤其是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因为在元朝汉人是没有资格取名字的,只能是姓氏+父母年龄之和(或出生日期),可见身为汉人或者南人是多么的可悲!

望神州、百姓苦,千里沃土皆荒芜!

1351年刘福通率三千人在颍州举起义旗,人们在头上裹起红巾以示对汉家山河的怀念,从赤眉军、红袄军到红巾军,历尽千载红色始终是我们的图腾!

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胡儿方罢手!

这里不想讨论元末农民战争的是是非非,我想解释的第一个问题是: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朱元璋既不是起义军中的正统(韩林儿的大宋)、也不是兵马最强壮的(陈友谅的大汉)、甚至不是最富有的(张士诚的大周),为什么偏偏他能够胜出呢?

解释这段历史其实很不容易,因为《明太祖实录》早就被朱元璋本人和后来的朱棣改得面目全非了,很难找到一点靠谱的史料。

所以,我们还是以货币作答,让那些带着腐土气息的铜钱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先说红巾军正统——韩林儿的大宋。当然,韩林儿只是这支军队名义上的皇帝,刘福通才是真正的领导者。

刘福通起自贾鲁开河。堂堂大元朝开河不给工钱,河工拿到的纸钞毫无用处,刘福通这才率领他们走向亡命之路,如果刘福通继续给手下河工发纸币,估计没有人会给刘福通卖命。所以,大宋国的货币是铜钱,被称为“龙凤通宝”。

龙凤通宝分为小平、折二、折三三种,折二、折三钱顾名思义就是可以当两枚、三枚小平钱用。就品相而言,这三种龙凤通宝都是铜赤如金、钱体浑朴、文字遒美;就重量而言,以小平钱为例,直径2.5厘米,重约3.3克,和汉代五铢钱大小相仿。彭信威先生曾有这样的评论:一般来说,乱世基本不可能出现这样品相的货币。即使在当代钱币收藏中,龙凤通宝绝对也是一种极品,普通的小平钱现价大概每枚在一万元左右。因为,龙凤通宝存世极少,存量稀少、高品质造就了龙凤通宝今天的价格。

为什么龙凤通宝存世极少?是因为刘福通的大宋王朝只存在了四年吗?

不是。

龙凤通宝当初的发行范围就很窄,最大用途是刘福通用来奖赏自己的将士:功劳大的发折三、折二,功劳小的发小平钱,用途则是将领之间相互馈赠(行贿)。至于刘福通系辖区的老百姓,是见不到龙凤通宝流通的,红巾军不会用龙凤通宝购买物资,补给基本靠抢:“天遣魔军杀不平,不平人杀不平人,不平人杀不平者,杀尽不平方太平”,主要将领李二、毛贵、白不信、大刀敖无不都是杀人魔王,杀元朝官府,也杀富户,只有杀人才能获得军资!

当时有一首童谣,怎么听都不像在歌颂红巾军:满城都是火,官府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

满城都是火,人都去哪里了?

红巾军鼎盛时期曾经三路北伐,惟一不靠抢劫完成军事补给的将领是东路军毛贵,毛贵也肩负着主攻大都的任务。当代很多文献都曾提到这样一个事实,毛贵曾经在济南设立三百六十屯,每屯相距三十里,并造大车百辆运输粮食。凭借着这些军资,毛贵曾经攻打到距离大都二十里地的地方,可惜,最终功败垂成!

当代文献提到这条史料,一般都是褒义,称赞毛贵治军有方、补给充足。我却只奇怪一个问题,如果真有济南三百六十屯、每屯三十里,上千平方公里的耕地都属于红巾军。那么,这土地原来的主人去哪里了?

1359年(元至正十九年),刘福通兵败后不知所终,韩林儿则为朱元璋救走。至此,刘福通系北方红巾军宣告失败,龙凤通宝也就停止铸造。

再说天完系红巾军,即徐寿辉与陈友谅。

在明史中,徐寿辉被认为是配角,很多人认为,他只是人长得比较帅,所以才被拥立为天完之主。这种说法大抵来源于明代叶子奇的《草木子》,而叶子奇是典型的御用文人,跟刘基、宋濂都是铁哥们,估计他要不这么写,早被朱元璋咔嚓一刀砍了。

乱世枭雄争霸可不是选美大赛,选美大赛可以颠倒美丑,群雄逐鹿的年代,单凭长得帅就能执掌天完政权十几年?

笑话!

在我看来,如果不是徐寿辉后来被陈友谅杀掉,鹿死谁手还尚未可知!

徐寿辉的历史我们不提,只说天完政权的货币——“天启通宝”(非明朝天启通宝,二者在钱文上区别很大)、“天定通宝”。天启通宝、天定通宝中,较为著名的是天定通宝,也分为小平、折二、折三三种,三种钱均光背无文,书法俊秀、制作精整、形制规范,也绝不似乱世所铸。其中,小平钱直径约为2.4厘米,重量约为3.1克。在当代钱币收藏中,天定通宝小平钱市场价格在四千元左右,折二、折三也不过五千至六千元。

与龙凤通宝不同,天定通宝曾经真正作为货币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流通,只是因为后来被陈友谅收回重铸,所以,这种铜钱今天的存世量也不是太大。

徐寿辉的天完国区域基本固定,天完系红巾军活动范围始终在今江西、湖北、湖南一带。在这片区域,徐寿辉也采取“摧富益贫”的手段,但矛头仅限“摧富”,倒霉的是元朝统治者,也难怪,汉人、南人本来就没有富人。每攻陷一城,天完系红巾军都会“大掠富民家”,即使这些人逃入山谷也不能躲过搜山,于是,天完军可以“日聚数万”。然后,天完军队再把这些资财散发给当地黎庶,真正穷到吃不上饭的人,即使不加入天完军也一样能拿到粮食。最离谱的记录是,1357年(天完治平七年,元至正十七年)天完军将领明玉珍攻克沔阳城,却发现这里正在闹洪灾,明玉珍二话没说带人就跑出去采购粮食,用以安抚灾民。

幸运的是,天完农民军政权鼎盛的时候,元朝正在忙着收拾刘福通、张士诚,天定通宝得到了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加之长江流域本就是通商的干渠,天定通宝得以在局部流通。

不幸的是,1360年(至正二十年)徐寿辉有个手下叫陈友谅,他杀掉了徐寿辉,改天完为大汉。

陈友谅,也算一号汉家儿郎中的枭雄,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几乎所有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包括朱元璋、张士诚都曾接受过元朝封赏的官职,惟独陈友谅坚决不与元朝妥协。可惜朱元璋没有刘邦一样的胸怀,陈友谅项羽一样的光辉被朱元璋完全涂抹掉了,《明史》中只剩下“成王败寇”的庸俗!

如果让我加一个比喻,陈友谅是金庸先生《笑傲江湖》中的嵩山派掌门左冷禅,那么朱元璋应该就是“君子剑”岳不群!

既然是左冷禅一样的真小人,这位渔民出身的农民军领袖也就把对财富的渴望全部写在脸上!陈友谅日常生活极其奢侈,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所睡之床以及日用器皿居然均为纯金打造。败亡之后,征伐南昌的将领把陈友谅的金床献给了朱元璋,朱元璋拍着床头说:“这样的东西与孟昶的七宝溺器有何区别,毁掉吧!”

徐寿辉执掌天完国的时候执行“十而税一”的政策,陈友谅称帝后把税收改为经常性抢劫,其劫掠百姓浮粮的记录在史籍中比比皆是。除了粮食,其军队更是“上下骄矜,法令纵弛”,所到之处赤地千里,就连稍微有点规模的古墓也难以幸免,被称之为“至毒”。

当然,陈友谅也铸造了一些货币——大义通宝,较徐寿辉的“天定通宝”略小,也分为小平、折二、折三几种。以小平钱计算,该钱直径为2.3厘米、重2.9克,与天定通宝相似。但是,千万不要以为陈友谅铸造这些货币是供民间交易所用,大义通宝的真实用途是用来收兑天定通宝,不是1:1,而是按1:5的比例(有的地区甚至更高),每枚大义通宝小平钱可以兑换天定通宝小平钱五枚!

这又是一场多么惨烈的劫掠?

在龙凤通宝、天定通宝、大义通宝这几种货币中,大义通宝的做工是最差的,收藏价值也较低,今天的市价也就是两千元左右。

剩下的就是农民军中的富人——张士诚。张士诚,原名张九四,盐枭出身,也是一个出身草莽的元末义军领袖。《明史》记载此人“少有膂力,无赖”,1353年(至正十三年)张士诚靠十八条扁担拉起大旗。次年,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占据高邮、泰州、兴化、盐城一带。张士诚最终虽然没有夺得天下,元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却是张士诚:他不但占据了江浙富庶之地,拿走了元朝岁入的一半,还切断了大都与南方的水路,彻底断掉了元朝的血脉。

跟众多农民起义领袖一样,张士诚的第一桶金也来自劫掠官府、富户、寺庙,只不过,后面的道路就与其他农民起义军不同了。

张士诚是盐贩子出身,深知商业之利。其他农民起义军或者从事抢劫工作(比如陈友谅)、或者自食其力去屯田(比如朱元璋),张士诚没有干这些体力工作,他在搞活商品经济——由于较好的治安和低税收环境,蚕丝、纺织、造船、冶炼在他的辖区蓬勃兴起,最终张士诚从商税中获得的利益甚至可以让他基本忽略江浙一带农田的租赋。

也正是这个原因,张士诚在自己的地盘上开始发行自己的货币——天佑通宝,最初的铜材来自于官府、富户、寺庙手中收缴上来的铜材,后来则来自于他的官营铜矿。天佑通宝在江浙一带大量流通,兵祸蔓延之秋张士诚的大周俨然一片世外桃源……

如果不是核心人物张士德的陨落,张士诚完全有可能跟朱元璋一争雄长!

1356年(至正十六年),朱元璋的部将徐达攻打常州,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战败被俘,后被杀掉(一说是绝食而亡)。张士德是大周政权最有力的支柱、大周所有财经政策的策划者,就是这个张士德临终前密报自己的胞兄:朱元璋绝非善类,宁可与元朝合作剿灭朱元璋,也绝不能向朱元璋称臣!

自此,大周政权落在张士诚另一个兄弟张士信的手中,事情由此就变味了。

本来,天佑通宝分为小平、折二两种,张士信增发了折三、折五钱,意思是一枚折三可以当三枚、一枚折五可以当五枚小平钱。

这些钱用来干什么了呢?

答:兼并土地。

在张士诚的十八条扁担中,张士信是张士诚最小的弟弟,也是在大周政权中把土地兼并发展到极致的一个人。他自行铸造折五钱“买献之产遍于平江”,所占房产居然大到能把太湖变成了自己家的池塘!其下属也纷纷“大起第宅、饰园池,甲第连青云”,时人做了一首打油诗对其进行讽刺:漫天坠,扑地飞,白占许多田地,冻死吴民都是你,难道是国家祥瑞?

更要命的是,张士信既无统兵之能,也没本事理财。他的所作所为完全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横征暴敛!张士信发明了一种骇人听闻的征税方式——铁流星!在一根木棍上钉满铁钉,对敢于抗税的人用铁流星当场暴打——就算打不死你,也会有鲜血淋漓的恐惧感!

弄来这么多钱,张士信是在磨砺刀剑、准备进攻朱元璋吗?

答:不是,张士信是在享受生活。他甚至在家中排练淫靡之曲《天魔舞》,就连行军打仗也带着这批歌姬舞女。

让我们以《铁崖逸编注》中的评价为张士诚结尾:本皆起于寒微,一时得志,遂至于此;张氏亡国,亡于其弟士信!

最后,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对手朱重八——最后的胜利者岳不群!

朱重八的身世很惨,1344年(至正四年)河南大荒,朱重八的父母、大哥、侄子相继饿死,另外两个哥哥出门逃荒,一家人突然之间就剩下他一个,这一年他只有十六岁。

为了活下来,朱元璋选择了在皇觉寺出家当和尚,所以,现在很多人说朱重八出身佛门。其实,朱元璋这个小沙弥只做了五十天,因为皇觉寺的粮食很快也不够吃了,朱元璋只得奉命出门化缘。也就是说,他被赶出皇觉寺,开始靠乞讨为生。

乱世之秋大家都活不下去,化缘是不能维持自己生命的,否则,朱重八也不至于家破人亡了。1352年(至正十二年),朱重八投靠大宋红巾军将领郭子兴,改名“元璋”,取意“诛元之玉”,开始了自己的反元大业。

元朝乱世并不是制造传奇的年代,相反这是一个普通人生不如死的时期。据《明太祖洪武实录》记载,当时四处都是割据称雄的人,中原大地几乎无一日不战,加上旱灾、蝗灾,天下百姓死者相枕藉,很多地方甚至达到了“人相食”的地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各路英豪还是向民户强征粮食,谓之“寨粮”,中原、荆楚等很多地方十之七八的人口都就此消失了(参见朱重八家人口死亡比例)。

1358年(龙凤四年、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攻克徽州,元朝池州学政朱升前来投靠,并提出了那条著名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是非常难的:一个一无所有的流民,忽然手下有了几十万人,大家本来就靠抢劫为生,还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明天……对这样一个流民头子,让他放弃眼前的享乐,突然之间一无所有了怎么办?

然而,朱元璋接受了这个建议。

元末农民战争也是一个财富重新分配的过程,十五六年间,很多富户逃亡或被人杀死,史载“冠履颠倒,以小人而害君子、以奴隶而害主翁者滔滔皆是”。其他各路人马大肆劫掠“寨粮”的同时,朱元璋在自己的地盘上搞起了土地改革:但凡军队所到之处,由朱元璋本人亲自为愿意留在当地的无地户签发土地所有权凭证——户由!户由上写明了这些人在朱元璋手中领到的田产、房宅,反正朱元璋又不花钱。

虽然拿着别人的土地送人,朱元璋还是有收获的:从他手中领取土地凭证的人就是他的自耕农,要向他缴纳10%的收成作为税收,所谓“十而税一”。辛辛苦苦奋斗了几代人,今天终于获得了一份“户由”,这样的人怎能不盼着朱元璋成事!又怎能眼睁睁看着朱元璋被其他人打败——自己的“户由”谁来承认?

自此,朱元璋才开始显示出王者风范。

1361年(龙凤七年,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的地盘已经基本恢复了生产生活秩序,这一年朱元璋下令设“宝泉局”,开始铸造“大中通宝”,只不过这种货币实在有点离谱——太重!

最初朱元璋只铸造了小平、折二、折三,仅以小平钱而论,居然重达十四克,是龙凤通宝、天佑通宝、天定通宝的数倍!纷纷乱世,铸造如此沉重的铜钱,摆明了是要吃大亏的,可是,朱元璋当年就发行了四百三十一万枚大中通宝。

劣币驱逐良币,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朱元璋铸造的大中通宝大多被江南商人弄走重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