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海洋未解之谜
43615700000024

第24章 海猿之谜

正统的人类进化理论认为,生活在800万~1400万年前的古猿是人类的远祖,而生活在170万~400万年前的南猿和20万~170万年前的猿人则是人类的近祖。

于是,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古猿是怎样进化到南猿和猿人的?也就是说,继古猿之后、南猿之前这400万年的漫长时间里,人类的祖先是什么样子?它们的生活环境与范围是什么样的?很遗憾,这一时期的化石资料几乎一直是空白。围绕着这一难解之谜,古人类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对人类进化史中缺少的这一非常重要的环节提出了种种推测和假设。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无论是古猿还是猿人都是生活在陆地上,这一时期的人类祖先也应当是生活在陆上的树林之中。

然而,1960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利斯特·哈戴教授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经过对地史的多年研究以后提出了新颖的“海猿”学说。哈戴教授推断,在400万~800万年前,非洲东北部大片陆相地区受到海水入侵,浩瀚的海水迫使生活在这里的古猿不得不下海谋生,慢慢进化成海猿。

海猿历经沧桑,在海水环境里进化出两足直立、控制呼吸等本领,为以后的直立行走、解放双手、发展语言交流等进化步骤创造了大大不同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重要条件。

哈戴指出,地球上所有灵长类动物的体表都长满浓密的毛发,皮下没有脂肪结构;而人却和生活在海水中的兽类一样,不但皮肤裸露,而且有着厚厚的皮下脂肪。另外,人类胎儿的胎毛着生位置、泪腺分泌的泪液、排出盐分的生理现象等,也明显不同于其他灵长类动物,而与生活在海中的兽类相似。

起初,人们认为哈戴的观点纯属无稽之谈。但是,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出现了一些支持这一学说的新证据,人们这才感到有必要重视这一学说。1983年,英国科学家戈顿和爱尔默在非洲出土直立猿人化石的地方,研究了和直立猿人化石一起出土的贝类。他们发现,这些贝类都是生长在较深的海底。很明显,如果当时生活在这里的猿人没有出色的潜水本领,那么它们是得不到这些贝类的。前不久,澳大利亚生物学家彼立克·丹通教授在对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控制体内盐分平衡的生理机制进行研究时发现,在这方面,人类与所有陆生哺乳动物大相径庭。陆生哺乳动物自身食盐的需求量有着精确的感觉,因而摄入盐分也极有分寸;而人类对盐分的需求量不但没有感觉,摄入量也毫无分寸。人类这一生理机能竟与海兽相似,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吗?绝对不是。如果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曾经历过食盐丰富的海洋环境,而始终生活在缺盐的森林和草原地区,那么人类自然会具备与其他陆上哺乳动物相同的对食盐需求的机制。丹通教授的这一发现,有力地支持了海猿学说。

1974年,一支英法联合考察队在埃塞俄比亚境内发掘出了一批十分重要的古人类化石。其中一具被命名为“露西”的南猿化石,生活在300万年前的时代。其肩关节灵活,上臂可以向前向上伸直,传统进化论认为,这种现象是抓攀树枝的证据。如果真是那样的话,用于抓攀的手臂就应该强健有力,臂骨和指骨也应该相当长。可是正相反,“露西”的手臂细弱,臂骨和手指骨短小,下肢骨也较短小纤弱,根本不适应攀爬树木的需要。因此,对“露西”骨骼的这种结构,比较合理的解释只能是这样:生活在水里的海猿,由于水的浮力,它们的四肢无需像陆上其他灵长类那样强健有力;其脚趾细长而弯曲,则是为了适应在海底泥沙上行走的需要;其髋、膝、踝关节转动灵活,为的是在游泳潜水时掌握方向,控制速度。另外,“露西”的骨盆特征也与海洋哺乳动物的骨盆特征相似。“露西”的骨盆粗壮结实,而且又宽又短,似乎与其细弱的下肢很不相称。然而,正是由于这一点,才进一步佐证了由于水的浮力,海猿无需完全靠下肢来支撑其全身重量,致使下肢没有得到充分的进化。

尽管科学家们目前尚未在地层中找到海猿学说的直接证据——海猿化石,但是可以相信,有朝一日,人类终会解开这一老祖宗的起源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