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蔡礼旭家庭教育演讲录
43622400000005

第5章 存心

仁爱存心

人为什么要讲话?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希望别人了解,进而有好的沟通。沟通的目的在于相互了解,进而互相帮忙、互相成就。存心善,自然而然就能成就别人;存心不善,就要马上警觉。

而用人除了德行之外,也要看他讲话的分寸。所谓家和万事兴,团体亦如是。所以,从言语的存心去看,就不容易看错人。

晨则省,昏则定。“晨则省,昏则定”是要让父母欢喜、放心。有人说:“我就是嘴巴不甜。”其实障碍不在外,在自己的一念心。假如我们讲的话能够让父母欢喜,有这一份利益父母的心、孝顺父母的心,岂有嘴巴不甜的说辞!事在人为。

有个孩子学了《弟子规》,回去很认真地落实,隔天就站在他父母的门前,等着父母起床。父母一出来,他就跟父母鞠躬说:“爸爸、妈妈早上好,昨晚睡得好不好?”他爸爸、妈妈吓了一跳,赶快给幼儿园打电话说:“昨天发生什么事了?孩子怎么今天会给我们问安?”老师说昨天教到了“晨则省,昏则定”。其实孩子很好教,只是我们没有教。

周文王对他的父亲王季每天都是早、中、晚三次问候,所谓晨昏定省,一来看父亲的气色,再来看父亲饮食的情况。假如父亲进食很好,他就非常欣慰;假如父亲吃得很少,他就很担忧。周文王对他父亲的这份孝心,感动了全国人民起而效法。

出必告,反必面。要出门的时候,先跟父母讲清楚我们的去处,他们才会放心。假如你出外念书,最好能够让父母亲自去看看学校和住处,看到学校的环境不错,他们就能放心,所以为人子女要善体亲心。出门之后,也要把可以联络的电话、住址,事先让父母知道,以便临时有事马上可以通知到。当我们回家的时候,要主动跟父母问好,让父母知道我们回来了,他们就会放心。

不仅对父母要出必告、反必面,其他情况下,只要我们交代清楚就能减少别人的担忧,也应该出必告、反必面。甚至于在公司里,若要出外,也要把行程告诉上司或者同事,让他们在紧急状况下还能通知到你。这就是处处能够替人设想,这种存心也是对人的恭敬。对人恭敬,就会常常想到如何做才能让他们放心,减少担忧。

隐恶扬善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当他能宣扬别人的善行时,他的存心就是“道人善,即是善”,希望别人知道之后,能向这些善人学习。“人知之,愈思勉”,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够跟这些圣贤人学习。大家听到很多善人的行持和风范,会生起效法之心,这是必然的,因为“人之初,性本善”。

利益他人,绝对不要等三年、五年,甚至有人说要等下辈子,其实不用等那么久。一个人起一个善念,就已经得到了利益。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助人就是喜事。所以,当我们在助人当中,还没得到回报以前,自己的身心已经非常欢喜、健康。同理,当我们去害人、骂人,对方虽然还没有来报复,但是害人的心一起来,身心已经受到了摧残,良知也在一点一点被掩埋,正气提不起来,每天就担心自己的事东窗事发,这样身心绝对当下就会受到伤害。

日本有一位江本胜博士,他用水做实验,当我们面对一杯水说感谢的话、祝福的话,无论用哪一种语言讲,这杯水在高倍显微镜之下,显现出来的影像都是非常漂亮的结晶体。可见,水能够感受到人的意念所传递的能量。水能接收得到,就说明所有万物都能接收得到。所以,很多养花的人,每天都对花讲话,说你长得真漂亮,花开得真美丽,常常跟花沟通,结果花愈开愈茂盛。万物跟我们都有互动,所以一念善,一念祝福,水结晶就很漂亮。假如我们充满恶意,咒骂它、责备它,水的结晶就会变得很丑陋,甚至于根本无法结晶。而且高倍显微镜拍摄出来的影像,就好像一个小孩被骂的时候一样,缩成一团。

所以,我们一念善、一念恶,都能影响水的状态。为什么说生命的答案水知道?因为人体有百分之六十八到七十都是水,你的意念可以影响一杯水,同样也会影响你全身的水。你一念善,体内百分之七十的状态都是好的,你的身体一定很健康。而你又是祝福,又是感恩,你的身心就会处于非常良好的状态,当然身心健康。假如你所起的念头不善,体内百分之七十的状态都会产生不好的变化,久而久之你的细胞就会发生病变,而癌症就是细胞病变所形成的。所以,雷久南博士在实验当中证明,大部分的癌症病患,在十到十五年当中,人生都发生过一些自己无法接受的挫折,所以情绪瞬间跌到谷底。这样不好的情绪维持了十五年之后,整个身体状态就会快速发生病变,产生所谓的癌症。因此,人的心念才是身体健康的根本。

当我们利益他人的念头一起,已经得到了大好处,不用等到别人来回馈。当起恶念的时候,不用等恶报,当下身心已经受到错误念头的折磨和摧残。有一个小孩听过《生命的答案水知道》的故事,有一次他进家门时,保姆跟他说:“我好讨厌你!”她是跟这个孩子开玩笑的,结果这个孩子马上抱着身体说,你不可以对我这样讲话,我的身体有百分之八十都被你害了。小孩身体的水含量接近百分之八十,比成年人更高。当孩子有这种念头的时候,他讲话就会保持高度警觉性。因此,正确的观念一旦扎根,就不容易接受错误的观念。

不只是从水的实验中得到了证实。我们海口有位老师用两个苹果做实验,他告诉同学,其中的一个苹果,你走过去对它讲一句好话,另一个苹果,你就骂它。一个礼拜后,那个听好话的苹果显得很坚硬没有软化,被骂的那个摸起来软软的,皮都皱了。老师把两个苹果拿给我看,还说送给我吃,我很怕吃那个被骂的,因为所有骂人的话都会被我吃下去。所以,万物确实都能感受到人的意念、能量,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它都能接收得到。

还有人拿白米饭做实验,拿了三碗米饭,第一碗是感谢它滋养我们的身体,表扬它很香、很好吃,赞叹它;第二碗是骂它难吃死了;第三碗不理它,一句话也不跟它讲。一个星期之后发现:第一碗发酵了,还闻到发酵的香味;第二碗变黑发臭了;第三碗也变臭了,而且比第二碗还臭。一句话也不跟它讲,居然比骂它还要厉害。为什么?我们说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夫妻之间,情绪偶尔发泄一下骂一骂,床头吵床尾和。但假如是冷战,两个人生不如死,每天都在支撑着,不知道要撑到何时为止,撑得气都快断了。冷战比热战还恐怖,冷漠对人的杀伤性更强。所以,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对人不能恶言,更不能漠不关心。

而欣赏赞叹别人也要从点点滴滴当中磨炼,因为嫉妒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习气。有一个人非常聪明,才华横溢,二十岁就获得数学博士学位,世间人都觉得他很有才华。有一所知名大学破格直接聘请他为副教授,但他做了十年都没有升为教授。我有一位朋友也是博士,跟他在同一个办公室,我就去了解为什么禀赋这么好的人,三十岁还是副教授。结果发现他这十年来所有的论文,说的都是某个教授这里不好,某个教授那里不好,而且讲得很精辟,都能抓住别人的弱点。所以,在他要升迁的时候,都被这些教授阻止了。由此可知,欣赏别人的态度会影响人的一生,而处处只会挑人家的缺点,会障碍一个人一生。

后来我朋友就给他一个建议:你的论文要换一个角度去写,就有可能升为教授。哪一个角度?写教授的优点。他听到这个建议,脸色变得很难看,觉得很困难,批评别人二三十年已经习惯了,要改去欣赏别人还真不容易。结果论文写出来后,我的朋友看完觉得全身不自在,因为他称赞别人的时候,自己都觉得很不舒服,论文出来当然就很造作。所以,欣赏别人还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赞叹别人要让人家感受到,你是从心里给予他肯定。因此,对待朋友要懂得互相鼓励、互相赞叹、互相欣赏。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你对恶人不恭敬,可能会被他反咬一口,那样就得不偿失,所以言语要宽容。当别人犯错的时候,你不要去批评他;他有一点点儿好,你就去肯定他。他会想,我这么一点儿好,人家就给我肯定。他能感受到你的这份用心,就会慢慢往好的方面发展。而他愈好,你就愈称赞他,他就会想,其实做了坏事心里也不安,还被人家瞧不起,不如多做一些好事。所以,对人要循循善诱。

我们公然讲别人的过失,他会很难受,而且也会让他在团体中愈来愈难生存。俗话说狗急跳墙,我们很有可能因为言语太刻薄而引来杀身之祸,所以要效法上天的好生之德。最重要的是和气待人,言语上不容机巧、刻薄,要用真诚、衷心与人交谈。

“疾之甚,祸且作”,在历史上有很多因为言语过失而招来杀身之祸的故事。在魏晋南北朝时,曹操有个部下叫杨修,他口才特别好,曹操所犯的过失,他都公开讲出来,所以曹操对他非常不满。终于有一次,他再一次揭了曹操的疮疤,曹操顺势就把他杀了。所以,我们要懂得言语的进退与分寸。

在中国大陆有个案件让所有人都在省思,那就是“马加爵事件”。马加爵是一个大学生,参加过很多全国的物理、化学比赛,都是榜上有名,成绩很优秀。结果他因为跟同学发生冲突,杀了四个人,被全国通缉。这件事震撼了整个教育界,让他们来重新思考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我也问了一些朋友的看法,有的人说:“这样的人赶快让他死,把他枪毙了。”但有些从事教育的人,可能就不会这样看问题,他会觉得马加爵很可怜,还没踏入社会,为什么会做出这么残忍的事情?

这个事件,家庭要反省,学校也要省思。为什么一个成绩如此优秀的大学生,竟然不知如何做人?而且这件事发生以前,他可能还是父母心目中的骄傲。因为他出生在很偏远的地区,那个村落只有他一位大学生。所以,我们确实不能被这些外在的“名”淹没了,要更实质地看到,能让一个人的人生充满希望的,不是学历,而是德行。马加爵没有学过《弟子规》,假如他懂得“凡是人,皆须爱”,他就不可能这样做。假如他学了“兄道友,弟道恭”、“言语忍,忿自泯”,就不会发生这个意外了。

为什么他会萌生杀机?因为他的同学常常讥笑他太穷了,没有好衣服穿。他在监狱里还跟监狱长说:“这件囚衣是我穿过的最好的衣服。”由于同学都讥笑他,他的自卑感就愈来愈强,最后在某件事情的刺激下失去理智。通过这件事我也提示家长,要从另一个角度看,为什么这些同学会被杀?是不是偶然?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做人的分寸,他们没有学到“勿谄富,勿骄贫”,没有学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把人家的隐私拿来取笑,难怪人家会不理智地对待他们。所谓“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过分地侮辱他人,就会惹祸上身。

从这个事件中我们也要省思,要教育孩子绝对不能伤害别人,同样的也不能引发别人对他进行攻击。当孩子的言语中带有揶揄他人、轻慢他人的倾向时,我们就要谨慎,这已经给孩子今后人生中可能出现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见到别人有不好的地方,我们先不要批评,要反观自己有没有犯同样的错误。假如有,赶快修正;假如没有,那很好,继续保持。改过也是相当重要的学问,《了凡四训》也提到“未论行善,先须改过”。李炳南老师有一段很好的开示,老人家提到,“见人有善,不嫉妒要随喜;见人有恶,不批评要规劝或守默;见人做错事,不指责要协助改过”。老人家的很多话都很有人生的智慧,若常常能用来观照自己的心,进步就快了。所以,见人有善要成人之美,绝不可嫉妒。见人有恶不要批评,批评只会破坏和谐的气氛,所以我们应该规劝或守默。为什么要守默?时机还没成熟,他对我们的信任程度还不够,可能我们一劝,他还以为我们在找他的麻烦或者毁谤他。《论语》讲“(君子)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彼此建立了信义之后才能劝谏,相互之间没有信义就会产生误会。

看到有人做错事情,一般人第一反应是什么?你怎么搞的!孩子不小心把盘子摔坏了,你马上就像机关枪一样不停地骂他,这样孩子就会更加内疚。如果这时能够平心静气,他会体会到我的父母很有修养。如果能先一起把残局收拾好,他内心就会很感激。再进一步,想想为什么会把事做坏,这样又能反过来提升对方做事、做人的能力。我们都如此存心,人与人相处就能一团和气。

见人恶,绝对不要放在心上,在我们最纯洁的心里装很多别人的垃圾,这是最傻的。有一个朋友说:“不见人恶很困难。”他就请教释净空教授,师长就教给他一个好方法,我也觉得好得不得了。师长说:“你以后看到别人的错,你就说都是我的错。”比如说,你看到儿子不乖,你就说:

“都是我的错,我没有教好。”那你就赶快教!再比如说,看到太太不好,你就说:“都是我的错,没有用德行感动她。”假如在马路上看到别人没有功德心,你也说:“都是我不好,没有做好榜样影响他。”所以,善恶都是我们的老师。

很多人都说他看到别人做错事,心里就很难受,每天都一直盯着别人的缺点在看,内心愤愤不平。现代社会很多人都是愤世嫉俗,每天茶余饭后就在数落别人的缺点。事实上,当我们在批判别人缺点的时候,内心就得不到平静。内心愤愤不平与求得学问是背道而驰的。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一个人学问愈深应该愈心平气和。我们也要从自己的修身开始做起。当我们以此心境去面对周围的人,时刻鞭策自己不断增长学问,就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数落别人的缺点上。

有人说都是某人让我生气的,是某人对不起我,所以就会因气愤而无法包容。我曾经问朋友一个问题:“按照逻辑学来讲,没有一个人能够进入你的内心,既然如此,那真正伤害你的人是谁?”自己。这句话很有味道!我打个比方,今天你从办公室走出来,遇到一个人过来打你一巴掌,你未回过神来,他已经气冲冲走了。你心里想:今天真倒霉,可能他认错人了,算了,不怪他了。回到家后,你先生喝醉酒给你一巴掌,你马上说:“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原谅你,我跟你没完!”同样一巴掌,结果差这么多,请问谁造成的?自己!所以是谁让我们生气的?是谁让我们痛苦的?都是自己的强求,都是自己的执著,不是别人跟我们过不去,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当你了解到这个真相,才慢慢懂得什么应该放下。

善人、恶人是老师,我们所处的境界也是老师。境界不外乎两种,一种是顺境,一种是逆境。一个人的道德学问是不是躲在山上成就的?绝对不是。道德学问都是在待人处事当中不断历练提升的,所谓历事练心。我们学了《弟子规》的“凡是人,皆须爱”,原本看到某种情况,脾气就要发作,突然想到凡是人皆须爱,气焰就压下去了,这就是历事练心。一个人进步最快的时候是顺境还是逆境?逆境。所以,要感谢逆境,感谢困难,感谢磨炼,不然我们的潜能和智慧不能开显。有了这种态度就不怕吃苦,懂得磨炼自己去提升境界。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以后面对逆境也要视它为老师。而顺境最容易使人迷失自己,所有错事往往都是在顺境时做出来的。所以,处于顺境要懂得时时提醒自己,不可放任,不可自大。要常常提醒自己,我有这样的顺境是多少人给我的栽培,要常怀感恩心,要把顺、逆境都当做是老师。

不只是人,乃至万事万物都可以作为我们的老师。中国圣贤人很善于跟天地万物学习。当你看到竹子,能从竹子身上学到什么做人处事的道理?竹子一节一节,表示很有志气、很有原则。竹子长高的时候就会垂下来,表示竹子的谦虚。竹子是空心的,表示能够虚心领受别人的批评,采纳别人的建议,所以竹子也是表君子之风。竹子是一节一节的,所以它能不断地往上升,其实人生就是要不断地往上突破。而且它每一节的节心特别硬,以此说明人生有很多的关卡,你都要勇往直前去突破。竹子很正直,昂扬直立不屈服,然而又能虚怀若谷接纳雅言。所以,我们要学竹子的正直,以及竹子内在的一种气节。我们常说为人要外圆内方,这个“方”就代表一个人正直的气节。与人相处还要“外圆”,就是要圆融一点儿。有人常常直言不讳,不看情况、时机,让朋友听了很不舒服,之后不但不感谢他的劝告,还跟他翻脸。

竹子都是整片地生长在一起,表明竹子愿意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生活在一起,这就是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一个人潜移默化的影响,称为“境教”。你身旁都是一群正直有品德的朋友,在他们的影响之下,就会“德日进,过日少”。所以,荀子讲“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蓬是比较弯曲的一种植物,但是当你把蓬、麻一起种植时,麻都是直立的,因此蓬自然也会直立起来。所以,环境对一个人特别重要,尤其在孩子的定性、知见都还没有确立以前,环境特别重要。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我们去挖人家的隐私,无论对别人还是自己,一点儿利益都没有,自己的人格修养反而会降低。挖人家隐私可能会造成他人的家庭不和,甚至于会造成团体的失和。如果你要用人,除了德行之外,还要看他讲话的分寸。一个团体里常常发生冲突、摩擦,往往都是因为言语不慎,就是太多人在讲是是非非,造成团体失和。所谓家和万事兴,团体也是如此。团体中最重要的,是以和为贵,要隐恶扬善,使团体有一种向善、和谐的风气。所以,我们观察一个朋友或部属,也要从言语的存心上去看,看人的深度就会愈来愈深,不容易看错。

《无量寿经》提到,“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一个人要增长德行,首先必须把嘴巴管好,必须了解讲话的分寸。我们也提到,讲话一定是对他人有帮助的时候再讲,不然应该把时间拿来学习。

而且我们在背后讲人家的坏话,对方知道之后,他的感受如何?很可能多年的交情付之一炬,所以言语要谨慎。俗话说“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我们在背后议论一个人的是是非非,当他知道的时候,就好像拿着刀在刻他的心一样,会让他终身不忘。所以,朋友之间的交情会撕裂,多数是因为言语过失造成的。一般人听到“我听说哪个人说你怎么样”,耳朵马上竖起来:“谁说的?讲给我听。”如果是这样,谗言就很容易入侵。但换一个角度,如果我们听到某个人说,或其他人在议论自己哪里不好,应该说“是我做得不好,才让他不高兴,我应该再好好修学、好好提升”,如此,进谗言的人就无计可施。所以,人的心胸一扩大,纵使有这些谗言出现,也可以包容,将之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