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年的努力,1977年3月24日,才正式将第一批6架E—3A生产出来。“望楼”预警机E—3A预警机的机背上背了一个直径9.1米、厚1.8米的“大圆盘”,非常醒目,这成了E—3A飞机的最大特征。E—3A的机舱可载乘员20人,其中机组4人,系统操纵人员16人。系统操纵人员根据任务不同,可以变动。从驾驶舱往后是通信设备、数据处理及其他设备舱、多功能操纵台、乘员休息室和救生设备舱等。该机的雷达系统可选用多种工作方式,具有下视、超地平线远程搜索、海上目标搜索和干扰源方位测定能力。敌我识别系统在一次扫描中可询问200个以上装有应答器的空中、海上或陆上目标。E—3A等于将一个地面作战指挥中心搬上了天空,构成一个高度机动灵活、高生存力的空中指挥部。
空中预警机是现代航空学与现代电子学相结合的一个新成就。
能隐身的B—2轰炸机
1989年在世界的航空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一件事情就是B—2隐身轰炸机的试飞,一时间,世界各国新闻媒界纷纷报道。
然而,在美国国会讨论B—2轰炸机的拨款时,许多议员提出了种种理由加以反对,争论十分激烈,一位美国著名的军事评论家惊呼:“B—2轰炸机是美国空军历史上最有争议的武器之一。”事实上,围绕着B—2隐身轰炸机的种种争论,也是围绕着高技术在军事上应用的种种疑虑的折射,这个折射的焦点就是神秘莫测的隐身技术。
那么,B—2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飞机?隐身技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1988年11月12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帕姆代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展览仪式,人们在这里第一次目睹了B—2战略轰炸机的原型机。也只是在这个时候,人们才知道,为了研制这架飞机,许多科学家整整工作了10年时间。
当机库那两扇钢铁大门,在滑轨上向两侧缓缓滑动的时候,500名应邀来参观的客人(其中包括13名国会成员和60名新闻界人士)的眼睛,不约而同地射向门里。然而,人们最先看到的并不是飞机,而是十几条警犬,还有一些全副武装的警卫人员。“当时的保安措施相当严密,人们只能站在规定的界线之外观看,根本无法接近飞机。”一位记者事后这样写道。当警卫人员和警犬就位之后,这架“灰黑色的幽灵”B—2战略轰炸机被缓缓地拖出机库,就在这时,军乐队奏起了激昂的乐曲《隐身吹奏曲》。
面纱终于揭开了。人们看到了“一只巨大的黑蝙蝠”,B—2飞机的周身都是黑灰色的,它的翼展约为52.42米,机身长约21.03米,高约为5.2米。有些好奇的新闻记者,想绕到后面去看看飞机的尾部,但是警犬那直立的耳朵和闪着凶光的眼睛,使记者们不得不止住了脚步。在这种时候,谁也休想看见飞机的尾部构造,因为尾部有隐蔽的红外特征的关键设备,这些设备可以减少发动机喷口的热源,以躲避敌方红外探测装置的跟踪,这是隐身的办法之一。
B—2轰炸机隐身的第二个办法是将所有武器都隐藏在机身之内,机身外部没有任何武器挂架,机身内有旋转式发射架。这样可以减少阻力,还可以有效地躲避雷达探测。
B—2轰炸机隐身的第三个办法是在机身上涂以黑灰色涂层,这是一种雷达波吸收物质,雷达波照射之后,不再反射回来。B—2轰炸机B—2轰炸机的乘员只有2人,但在必要时可以增加一个人的位置,因为飞行员使用操纵杆来操纵飞机,而不是使用驾驶盘。B—2轰炸机像一些先进的飞机一样,机上有空中加油受油管。专家们估计,它的航程为6000~7500海里。它的机翼后缘上有长条形控制面,这是用来控制方向和升降的。
我们知道,喷气式飞机在飞行中会产生白色的凝结尾道,这会暴露飞行的航迹。B—2轰炸机绝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它采用燃料添加剂和飞机尾部导流系统,将冷空气与发动机排出的热气混合在一起,就可以避免凝结尾迹的发生。由于B—2轰炸机采用了以上种种先进技术,美国空军的一些高级将领,把B—2轰炸机看成“能够保持有效的战略作用”的飞机,美国五角大楼把B—2轰炸机看成是战略核力量的一个重要砝码。
1989年7月17日清晨,B—2隐身轰炸机在加利福尼亚帕姆代尔机场第一次试飞,飞行了2个多小时后,平安地降落在跑道上。试飞成功了!至于它在实践中的表现如何,那就要等待以后的事实了。
隐身技术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针对着能及早发现空中目标的雷达和红外探测器而不断探索提高的新技术。我们已经从B—2隐身轰炸机的技术设计中看到,针对雷达,隐身飞机采取了减小电磁波的反射以至能将电磁波加以吸收的办法,逃避雷达的搜索电磁波,在雷达面前“隐身”,而针对红外探测器,则尽可能采用使飞机燃料燃烧时所产生的高温尽可能减小到不易觉察的程度,使飞机在红外探测器的搜索中“隐身”。
其实,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已采用了一些减弱雷达探测效果的办法,那时他们派到我国和前苏联的U—2、SR—71等高空侦察机,已经有所使用。只不过这次B—2隐身轰炸机的设计及试飞成功,是集中了先进隐身技术于一机罢了。
先进战术战斗机的竞争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五角大楼就制订了“ATF计划”。ATF是“先进战术战斗机”的英文缩写。对它提出的性能指标是:作战半径为2177千米;起飞滑跑距离610米;设计起飞重量22670千克;最大巡航速度1944千米/小时。这一切都是针对着对付原苏军的米格—29和苏—27战斗机带来的威胁而提出的要求。ATF计划发展办公室主任费思空军准将将这一计划简要地归结为五大特点:有隐身性能、高机动性、远距离、大载弹量、无需加力即可超音速巡航飞行。
美国空军计划购买750架;美国海军也打算购500架。这意味着有700亿美元的买卖可做,无疑有极大的诱惑力。立即有七家航空公司投标,它成为除美国竞选总统之外的最激烈的竞争之一。而美国五角大楼则采取了脚踏两只船的办法:以洛克希德公司为首,由波音公司、通用动力公司参加的研制小组,负责YF—22A原型机;以诺斯罗普公司为首,由麦克唐纳公司参加的研制小组,负责YF—23A原型机。
合同规定,两种飞机各研制两架,每种原型机中,一架装YF—119涡扇发动机;另一架装YF—120涡扇发动机。然后对这四架原型机,对比试飞选出优胜者。优胜者于1996年投产。(飞机型号前加Y及X,表示正在试飞尚未投入使用)。两家为首的公司实力都很雄厚,前者曾为美空军生产了F—117A隐身战斗机,使用效果很好;后者则生产了前面说到的B—2隐身轰炸机,也充满信心。
1990年7月,诺斯罗普公司率先进行了YF—23A型的低速滑行试验,接着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飞。YF—23A采用了B—2轰炸机的特点,外型很大,长约21米,翼展13.3米,高4.3米。其两翼是截尖型三角翼,尾翼是蝶状尾翼布局;机身比翼展还长,座舱很高,为飞行员提供了广阔的视野。两台发动机装在远离座舱的后机身内。它的武器系统采用内装式,从武器舱门的形状及其他迹象,行家们推测它可携带:雷达制导的先进中距空对空导弹、“响尾蛇”式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20毫米航炮等;可能还装有能伸出舱外又快速退回的先进导弹发射器。
两个月之后,洛克希德公司也开始了YF—22的试飞计划。试飞中飞机进行了360YF—23A度翻滚,45度压坡飞行和垂直爬升、垂直俯冲,充分展示了它良好的机动性。
究竟选用其中的哪一种型式呢?美军决策人物中没有取得一致意见,最后决定采取“彩灯图表显示法”方案裁决。这方法是:将ATF计划所要求的性能、数据的指标都在图上标出来,然后对YF—22A和YF—23A一项一项地测试,凡是超过设计要求指标的用蓝色光点表示,达到设计要求指标的用绿色光点表示,低于设计要求的,用红色光点表示;略低于设计要求,但稍加改进就可达到设计要求的,用黄色光点表示。每个光点下面都有详细的技术说明,这些说明是极为保密的。
经过比较,诺斯罗普公司的YF—23A的速度要快些,隐身性能也更强些。达到了蓝点;而洛克希德的YF—23A在速度为M0.8时,灵敏度达到了蓝点,机动性达到了蓝点。
有意思的是,美空军当局并不认为蓝点越多越好,而要求绿点数,他们认为,绿点才显示出整体性能。显示结果:YF—23A的蓝点多,YF—22A的绿点多。黄点和红点,彼此差不多。但是,YF—22A的投标价格比YF—23A低。这表明:YF—23A将一部分费用用在了蓝点(超设计)上,这并不是最佳选择。
1991年4月,美国空军决定购买洛克希德公司生产的新型先进战斗机YF—22A。在这场竞争中,占绿点多而又造价偏低的YF—22胜利了。
眼镜蛇战斗机管用吗
你见过眼镜蛇直立身体、发出尖利的响声那种凶恶的样子吗,假如一架战斗机变成了一条眼镜蛇,那会怎样呢?1989年6月的一天,前苏联的一位飞行员就把他驾驶的苏—27飞机变成了一条“直立身子的眼镜蛇”,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在1989年6月的第38届巴黎航空展览会上,前苏联的两架苏—27战斗机作为新产品首次公开露面,引起了航空界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