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柏杨大师开释人生
4364700000049

第49章 享受生命旅程的每一步

第六章第8节享受生命旅程的每一步

没有人是一生下来就立刻能建立完整的思想体系,而且始终如一。因为,生命的历程与挣扎,会慢慢地改变人的思考。就像一棵树一样,从种子发芽,到长成大树,开花、结果,每一个时刻,都是一个生命的旅程。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孔子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做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做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然而,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到了四十岁,才真正没有任何疑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知天命”,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心如止水,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使其成为好人。然后再过十年,到了七十岁才“从心所欲”,而又不超过人与人之间的范围。孔子将他的人生经历以十年为限,划分成了几段,从十五岁“志于学”开始,经过时间的积累与磨砺,一步步走向成熟。

其实,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是一致的,柏杨先生表示:没有人是一生下来就立刻能建立完整的思想体系,而且始终如一。因为,生命的历程与挣扎,会慢慢地改变人的思考。就像一棵树一样,从种子发芽,到长成大树,开花、结果,每一个时刻,都是一个生命的旅程。

柏杨先生从那个少年时代学校里的问题学生,到后来的著名小说作家,再到后来的《丑陋的中国人》、用白话文书写的《资治通鉴》,他的人生历程也如他所说的那样,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是一个逐渐成长与完善的过程。

生命的旅程本应如此,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开始,一直到步入坟墓,都需要一步步地走过,没有所谓的“捷径”,也无法跳过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把握当下正在经历的这个阶段,让人生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稳健。

纳德?兰塞姆是法国最著名的牧师,无论是在富人区还是贫民窟,他都享有极高的威望。在他的一生中,曾经一万多次亲自到临终者的床前,聆听他们的忏悔,他的精神不知感化过多少人。

1967年,84岁的兰塞姆由于年事已高,无法再走近那些需要他的人了。他躺在教堂的一间阁楼里,打算用生命的最后几年写一本书,把自己对于生命、生活和死亡的认识告诉世人。他多次动笔,经过几番修改,但都感觉没有说出他想表达的东西。

一天,一位老妇人来敲他的门,说自己的丈夫快不行了,临终前很想见见他。兰塞姆不愿让这位远道而来的妇人失望,更不愿让她的丈夫失望,于是他颤颤巍巍地去了。

临终者是位年逾古稀的布店老板,他说年轻时非常喜欢音乐,曾跟著名音乐指挥家卡拉杨一起学吹小号。当时他的成绩远在卡拉杨之上,老师也非常看好他。可惜20岁时,他迷上了赛马,结果把音乐荒废了,否则,他一定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现在生命快要结束了,回首自己庸庸碌碌的一生,他感到非常遗憾。他告诉兰塞姆,到另一个世界里,他绝不会做这样的傻事,他请求上帝原谅他,再给他一次学习音乐的机会。兰塞姆很体谅他的心情,尽力安抚他,答应回去后为他祈祷,并告诉他,这次忏悔使自己也很受启发。

兰塞姆回到教堂,拿出他的60多本日记,决定把这些人的临终忏悔编成一本书。很多人在忏悔中都不无遗憾,说他们本来可以成为一个成功人士,但由于年轻时不懂事,或做错了选择,或荒废了时光,以致一生碌碌无为。他们十分痛惜地表示,如果有来生,如果可以再选择一次,他们绝不会再干这样的傻事。兰塞姆认为,无论他如何论述生死,都不如这些话更能给人们以启迪。他把这本书命名为《最后的话》,书的内容也从日记中圈出。但这本书却因法国里昂大地震而毁于一旦。兰塞姆对此深感痛心,他知道已经90岁的他此生不可能再回忆出这些东西了。

1975年,兰塞姆去世,他被葬在圣保罗大教堂,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着他的手迹:“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上将有一半的人成为伟人……”这一定是他留给后人“最后的话”。

这个睿智的牧师用自己的语言告诉世人一个道理:不要等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来反思,不要等到生命行将结束之时才来回味生命的旅程,好好享受人生的每一个过程,不断积累做人做事的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积淀人生的沉香,回过头看时,才能看到一个个清晰的脚印,这样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