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会变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43662600000002

第2章 机变为用:善于变通才能赢

无之为用,为用须先机变;无以为赢,善于变通才能赢。善于变通之人,只需一个好思路,就能开辟一条出路;只需一个转变,就能看到别样的明丽风景;只需灵活一点,就能进退无碍;只需摒弃一份固守,就能获得一次新生;只需举力打破,就能创造一个新局面;只需改变一个想法,就能获得一份成功;只需机变为用,就能赢得天下!

成功者必是善于变通之人

成功者不是致力于改变世界的圣人,而是善于变通的适应世界的人。

因循守旧,只能故步自封;灵活应变,才能路路畅通。想当年,朱庇特神庙前,多少人穷其才智,也解不开牛车上的一副绳结,而亚历山大凌空一剑,轻而易举就解决了这个千古难题。正所谓:有变才有通。人生之路上,难免要遭遇各种路障,我们必须机变为用,只有善于变通才能赢。

在外界条件相差无几的时候,大凡能够取得成功的人都是善于变通之人。因为对于善于变通的人来说,生活中从来都不会出现克服不了的困难。很多时候,在一些人看来也许事态是根本无法改变的,命运是自己难以掌握的,只有听天由命,认为这是宿命的绝对,结果自然只有失败;然而,对于善于变通者来说,他们想得更多的是怎样去改变现状,自然而然地,他们终将迎来自己唯一的归宿,那就是成功。

闻名世界的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变通,从而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功的人。

杨振宁于1938年至1944年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之后于1945年赴美留学,受“物理学的本质是一门实验科学,没有科学实验,就没有科学理论”这一观念的影响,他下定决心要写出一篇实验物理论文。于是,在费米教授的安排下,他跟随有着“美国氢弹之父”之誉的泰勒博士进行实验研究,并成为艾里逊教授的6名研究生之一。

在近20个月的实验室工作中,杨振宁总会成为他所在的实验室里被嘲笑的对象,以至于当时流行了这样一个关于他的笑话:“凡是有爆炸(出事故)的地方,就一定有杨振宁!”至此,杨振宁不得不正视和审视自己:自己的动手能力比别人差,要想取得成就,必须有所变通!

在泰勒博士的帮助和关怀下,杨振宁经过反复的思考,放弃了写实验物理论文的打算,毅然决然地把主攻方向转变到理论物理研究上,从而才踏上了物理界一代杰出理论大师之路。

我们可以想象,假如杨振宁一条道走到黑,不知变通,恐怕他至今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或者错误百出的实验者。

人们往往有一种求稳的心态,这在某些时候可以表现为执著和踏实。然而,前提是必须做正确的事情,做合乎自身和外界发展规律的事情。而更多的时候,人们受自己主观狭隘意识的影响,或约定俗成的传统观念的禁锢,看不到自己做的事已经偏离正轨,于是很容易在人生的道路上钻进“死胡同”而终生不能脱身。

成功往往就隐藏在“人无你有,人有你变”的地方,假如你善于发现和敢于采用别人不曾用过的办法,那么,成功的机会就会向你走来。

相传,中国谋略家的鼻祖吕尚(姜子牙)在怀才不遇之际,就是用变通之术,别出新招,引起西伯侯姬昌(周文王)的注意,才得以成为其臂膀,大展宏图,辅佐周武王兴周灭纣。

吕尚的先世曾为贵族,后来因为社会动乱,家道中落。年轻时的吕尚勤苦好学,有经天纬地之才。然而,从上流社会沦落至一介草民,他饱尝了人间疾苦,对世事洞若观火,故而立下救国救民的宏图大志。然而,纣王荒淫无道,吕尚报国无门,于是便潦倒了半生。随着时间的流逝,吕尚年事已高,然壮心不已。当他听到西伯昌被囚禁朝歌,食子肉而无怨言时,便认定西伯昌胸怀大志,因而下定决心追随西伯昌,以展平生之鸿鹄大志。于是,在纣王释放西伯昌不久,吕尚悄悄逃出朝歌,隐居到周都附近的硒溪。

一天,吕尚得知西伯昌要到渭水之滨的兹泉一带打猎,于是便在此设下“据点”垂钓,结果不出所料,西伯昌终于来到这里。西伯昌此时还不认识吕尚,但吕尚却在朝歌见过西伯昌。为了引起西伯昌的注意,吕尚别出心裁地把鱼钩做成直的,而且提离水面三尺以上,钩上也不放鱼饵。果然,西伯昌觉得甚为奇怪,便走上前问个究竟。吕尚的一番高谈阔论,使西伯昌为之折服。西伯昌当即请吕尚“助我匡失天下,以救万民”。回宫后,又拜吕尚为太师。吕尚从此成为辅政重臣。

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正是由于姜太公能够想常人之所未想,做常人之所未做,以非同寻常的举动引起了西伯昌的注意,才给自己赢得了成功的机会,使得自己这个“大器”得以“晚成”。

成功往往是属于少数善于变通之人的。只要我们放弃盲目的执著,选择理智的改变,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了。如果你渴望成功,那么就要试图去变通,或者是改变外界条件,或者是改变自己的思路,总之,我们只有恪守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东西——变,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

水随形而方圆,人随势而变通

水无形,故可以随着盛装它的器皿变化;而人要顺势,就要懂得适时变通。

古人云:“顺势者昌,逆势者亡。”日常生活中,我们总喜欢不顾一切地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奋力拼搏,却始终没有花心思去分析形势,所以很可能搏击一世却不能成功。哲学家说:“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是可以改变现在;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是我们能够改变我们自己。”

聪明人在做事的时候,只要发现此路不通,就立刻变换自己的做事方式,舍弃原来的方案,换成另一种方式,则能至通达。此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华中师大年轻教授李宇明就是一个能够顺势而为并且取得成功的人。

李宇明刚结婚不久,妻子就因为患类风湿关节炎而卧床不起。生下女儿后,妻子的病情就更加严重了。面对常年卧床的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女儿,想起自己还没开头的事业,李宇明一直感到矛盾重重,不知所措。

一天,李宇明静下心来仔细分析了自己的处境,突然想到能不能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定在儿童语言的研究上呢?想到就要做到,从此,妻子成了李教授的最佳合作伙伴,刚出生的女儿则成了他最好的研究对象。家里处处都是小纸片和铅笔,女儿一发声,他们夫妻俩立刻做原始的记载,同时,每周一次用录音带录下用文字难以描摹的声音。就这样坚持了6年,到了女儿上学时,他和妻子向世人展示了一项新打破的世界纪录:一份从出生到6岁半之间儿童语言发展的最原始的资料!这种资料在国外纪录中最长的只到3岁。

1991年,李宇明的《汉族儿童问句系统控微》出版,在国外语言界引起了震动。

李宇明的成功给了人们这样的启示:条条大路通罗马,此路不通,另辟新路就是了,没有必要死钻牛角尖。人生没有绝路,只要审时度势,变通自己的行为方式,就能找到其他的机会。很多时候,埋没天才的不是别人,恰恰是不知变通的自己。

成功的路径不止一条,不要循规蹈矩,更不要放弃成功的信心,此路不通,就该换条路试试。顺势而为、灵活机变的人不仅能够找到成功的突破口,而且还可以因为拥有不断变通的思想而不断探寻新的思路,将自己提升到另一个高度,获取一个又一个成功。

贝纳德古·塔兹最开始做邮购唱片生意,一干就是10年,尽管他很努力,但仍旧两手空空。塔兹想:“总跟在别人后面跑,不是办法啊!为什么不另起炉灶,走一条自己的路呢?”于是他下定决心向其他同行不愿意涉足的领域进军。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领域呢?市内的艺术馆保留了许多欧洲中世纪的风琴音乐作品,其中很大一部分与宗教艺术有关,却很少有人问津。塔兹发现了这一点之后,便尝试着制作关于这些作品的唱片。结果,投放市场后,备受老年顾客和外国游客的青睐。这次成功让他大受鼓舞,于是塔兹就地取材,把开发“稀有曲目”作为自己的经营方向。

在经营过程中,塔兹本着不搞噱头,曲目和录音都以追求品质为首要任务的方针展开生意,不但扩大了业务,还挖掘出了许多“冷僻乐曲”,挽救了不少面临失传的“宗教音乐资产”。如今,塔兹在欧美的6个国家设有分公司,他本人也获得了“唱片大王”的美称。

贝纳德古·塔兹的故事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佛法自然,人法变通。人活一世,生存环境不断变迁,各种事情接踵而来,因循守旧、不知变通是无论如何都行不通的。

生活中有一些人总是失败,就是因为他们顽固不化、按图索骥、墨守成规,不会变通,这样只看到前面的死胡同,却看不到旁边的通路。天空尚能变化,云月都不拘于形,我们拥有最具智慧的大脑,为什么不能变通呢?

其实一些旧思想、旧规矩都是可以打破的,只要我们做事变通而不反客观规律,灵活而不违做人原则,这样就能符合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没有办不到的事,只有不会变通的人

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除非自己给自己戴上了无法挣脱的紧箍咒。

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总是觉得这件事不可能做到,那件事也不可能做好,岂不知只要时时处处善于用心,灵活变通,愁事可以办成喜事,难事可以办成易事,不利之事可以办成有利之事,难堪之事可以办成愉悦之事。

古希腊有这样一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事只要能够行变通之道,敢于打破思维定式,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那时,凡是来到弗里吉亚城的朱庇特神庙的外地人,在被引导去看戈迪阿斯王的牛车之后,都会交口称赞戈迪阿斯王把牛轭系在车辕上的技巧。

“能打出这样的结的人实在是太了不起了。”常常会听到人们这样的赞叹。

“你说得没错,但是更加了不起的要属能解开这结的人了。”庙里的神使总会这样回应。

“为什么呢?”

“虽然戈迪阿斯不过是弗里吉亚这样一个小国的国王,但是能解开这个结的人将把全世界变成自己的国家。”神使回答说。

听了神使这么说之后,每年都有很多人来看戈迪阿斯打的结子。各个国家的王子和政客都跃跃欲试,想打开这个结,可他们总是连绳头都找不到,根本就不知从何下手,只能望“结”兴叹。

几百年之后,有一位从遥远的马其顿来的年轻国王亚历山大也来到弗里吉亚凑这个热闹。他曾经征服了整个希腊,率领不多的精兵渡海到过亚洲,并且打败了波斯国王。

“那个奇妙的戈迪阿斯结在什么地方?”亚历山大问道。

于是众人将他领到朱庇特神庙,那牛车、牛轭和车辕都还原封不动地保留着原样。他看了一眼那个结,立即拔出随身佩带的剑,随手一挥,绳子应声落地。

百年难解之结就这样在一瞬间被解开了!

难办之事竟然也会这么轻易办成!其实,这种解开绳结的方法是多么简单,然而又是多么有效,一切就只在于能否懂得变通。我们举目四顾,拥有这个世界的人哪一个不是敢于变通的人呢?

政治家的理想是安邦治国,孙中山在推翻满清帝国的前期天真地认为,只要自己有钱,通过金钱援助地方的军阀,可以把满清帝国推翻。所以他首先将自己在美国的家产卖掉,再通过向华侨宣传,募捐经费,他将募捐来的钱全数交给他认为有可能与满清敌对的人。他先是资助军阀陆荣庭和陈炯明之流,后来陈炯明与陆荣庭因为权力争斗打起来,孙中山的计划无疑成了泡影。

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重新做了审慎思考。他明白要推翻满清帝国,必须有自己的军队,不掌握军队很难实现理想。于是孙中山先生又一次奔走,通过自己出资在广州建立自己的黄埔军校,聘请当时的日本士官生与保定军校生当教员,培养了自己的人马,通过叶挺他们组建了北伐革命军,奠定了国民党与北洋军阀抗衡的力量。

历史证明,孙中山变通后的决策和做法是正确的,是成功的。试想,如果孙中山在第一次天真的想法落空之后,不知道另寻他途,而一味地绝望,认为局势不可能有转机,推翻满清的抱负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话,那么中国的历史一定会大大地被改写。

在这些成功人的意识里,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因为他们不会一味守旧,他们没有固执心理,他们拥有豪情、激情,当困难临近,他们会自然地“跳出三界外”,不受世俗常规思想的烦扰,而能发现最适应自己发展的思路。正因为这样,他们才显得与众不同,他们才能够有所建树。

学会变通,在不可能中寻找可能,在方法之外寻找方法,在失败之中寻找成功,如此,我们的理想才不致化作幻想,而会在千回百转之后成为现实。

不变不通,变通才能赢

成与败往往只有一步之遥,而这一步却往往取决于能否适当变通。

变通,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能够转弯,能够突破,能够机变为用的智慧。这种智慧基于对事、对人、对物进行的多角度思考,从而灵活找出最佳的赢定人生的方式。在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惊喜地发现:许多困难通过多变换几个角度进行思考就能够迎刃而解了。这就是变通之道。

美国宇航局曾经因为在太空不能顺畅使用圆珠笔而苦恼,于是提供巨资请专家研制新产品。但是两年过去了,该科研项目未见多大进展。于是,宇航局向社会悬赏,征求此种“便利笔”。后来有个小学生满脸自信地走进宇航局,这本身就是一件让人惊讶的事情,而更让人叹奇的是,他向众官员出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一支铅笔,官员们无不瞠目结舌。

这是一个让人感到滑稽的现实版的笑话,但它又很能激发人的思考,它生动地说明了,只要我们善于换个思路来考察问题,或许就能找到最简单可行的答案。

瑞士的西铁城手表质量优良,全球闻名,属于世界名牌。然而,它在刚进入法国市场的时候却市场惨淡,并不被人们看好。究其原因,是因为法国人对西铁城表根本就不了解。

钟表商为了让法国人了解西铁城表费尽了心思,但基本上没有任何效果,以至于该公司决定撤离法国市场。正在这个关键时刻,有一名中层经理出了一个“流星雨”的主意。他提议公司首先在大众传媒上广泛宣传:某日将有世界上最好的手表从天而降,谁拾到就归谁。数千人怀着侥幸的心理在这天来到指定广场。预定的时间一到,忽然有一架飞机横空出世,不一会儿,一只只晶光闪亮的手表从天而降。广场上的人兴奋地拾起落在地上的手表,居然完好无损,这让法国人真切地了解到西铁城表的优良品质。从此,西铁城表得到了法国人的认可并名声大振。

上面的故事启示我们:失败了、跌倒了,不要轻易认输,更不要急于走开。《神雕侠侣》中黄蓉在寻找情花的解药时,曾经说过:凡毒蛇出没之处,七步内必有解救蛇毒之药。万物相生相克,成功和失败莫不是如此。只要保持冷静,在不通的地方寻找变数,就能在失败的落脚点寻找到成功的起飞点。

在1915年的国际巴拿马商品博览会上,世界各地的展品琳琅满目。可是,中国送展的茅台酒很长时间无人问津,这使得每个参加博览会的工作人员都很着急。在大家都不知所措的时候,其中一个工作人员想出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办法。他提着两瓶茅台酒,走到展览大厅最热闹的地方,故意装作不小心把酒摔在地上。顿时,一股浓郁的酒香弥漫了整个展览大厅,“好酒!好酒!”大厅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赞叹声。这位中国工作人员的这个创意果然奏效:茅台酒在这次博览会上被评为世界名酒,从此名声远扬。

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穷途末路之时,正是需要灵活机变之际,只有变革更新,才能长久永生。做企业如此,做事情也如此,困难来了,僵局出现了,机遇也就悄悄在旁边等候着了,关键是不要死守陈规,不懂变通。坐等观望是不会使问题出现转机的,只有及时调整思路,当变则变,才能创造出出乎意料的奇迹。

长期以来,许多人习惯于定势思维,他们要么因为惧怕,要么因为懒惰,总以为变通一下“怎么可能”,从来没有打算改变自己的思维,从来不考虑要靠自己想出新的办事方法。这种人的事业是注定不会有大的发展空间的。因为思维是改变自我的内在基础,好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工具。

很多事情,只要我们积极地运用头脑,善于思考,换一种思路,就能不断开拓出新的办事方法,开创一个新的局面,你才能够在社会中发现、创造更多的机会,实现自己的目标,改变自己的生活,做真正的赢家。

大胆求变,敢为天下先

变通是一种灵活的思维方式,更是一种敢为人先的胆识和精神。

变通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胆魄和勇气。敢于变通的人,就会敢于想别人所不敢想,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深信突破思维定式就可以找到正确的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努力培养敢于变通的处事风格,在实践中不断打破思维的旧框框,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分析身边出现的各种新情况,那么我们就能以别人无法比拟的智慧破解难题,创造奇迹。

很多人没能成功,就因为他们怕与众不同,害怕被“枪打出头鸟”,他们安于现状,安于平稳,因此,他们远离了成功。而成功者大都是那些敢为天下先的人。鲁迅曾经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

敢为天下先,要求一个人要有创新的精神,一个人踩着别人的足迹走,不会有成功,不会有壮举。比尔·盖茨就是一位敢为天下先的人。

比尔·盖茨认为,在当今这样一个高性能高速度的网络系统世界里,仅仅在桌面计算机上称王是不够的,网络系统最终必将使计算机工业的重心离开桌面。

经过一段时间,比尔·盖茨确定有线与无线网络会使计算机运用在任何地方都用上,那时,传统的PC机就不再显得重要,真正有力量的公司将是网络系统或通过网络传输的信息的拥有者。

在一日千里的计算机业,一些企业即使在某一时期能独占鳌头,并能成长为大公司,但常常不能将其优势扩展下去,到了一定阶段,就会遭遇瓶颈,无法突破。比如当时的IBM或DEC,都只盯住使其成名的技术,而低估新的发展成果的巨大潜能,为此而影响了公司的长久发展。

前车之鉴,后世之师。比尔·盖茨下决心不让微软重演这段历史,他说:“这一领域的公司经常迷失方向,但我们将不会因为缺乏对技术应用的远见而被抛在后面。”

时年38岁的比尔·盖茨对将来临的新时代充满远见,他认为:“信息高速公路”是自个人电脑发明以来第一个令人激动的好机会。他认为就像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低廉、充足的数据处理能力使计算领域经历了一次革命一样,将来的低价格、高容量网络系统的爆炸性发展必然会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在下一个十年中应用技术的方式。

事实的发展正如比尔·盖茨所说,“个人计算机与以往的计算机动作有着非常本质的区别,通讯业中相应的进步也将创造出通过通讯来进行学习、教育和从事商业活动的新途径,从而远远超越目前所能做到的一切。”

为确保微软公司能赶上下一技术大潮,比尔·盖茨又把这一软件巨人推向“信息公路”的各个角落。其中包括用来控制计算机和用来进入网络的其他小装置的各种程序,使网络运转的软件以及通过网络所传输的内容与服务项目。这些领域都是前人没有涉及的,这些措施都将使微软全方位地走在世界计算机及工厂业的前面,以保持其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正是有了比尔·盖茨的远见和变通,才有了今天日益蓬勃的微软。成功者的人生轨迹各个不同,然而他们又都离不开“能够变通,敢于先行”的本性,正因为敢为天下先,与众不同故能超凡脱俗,没有墨守成规故能有所突破。达尔文敢为天下先,才有了《物种起源》。我们不妨回到历史上的那一刻。

1860年6月30日清晨,牛津大学幽静的林荫道上许多马车向博物馆大楼驶去,身着豪华钟罩形裙的太太们,由穿着很漂亮的绅士们挽着走下马车。许多身着黑衣的教会人士、学者、大学生、报纸杂志的记者也纷纷踏上演讲厅的台阶,不一会儿,整个会场被挤得水泄不通,那些晚到的人不得不站在门外院子里和草地上,翘首以待。

主席台上,最有威望的以雄辩著称的演说家韦柏福斯大主教和以赫胥黎为首的几位学者坐在那里,他们相对而坐,形成两个对垒。随后,一场激烈的论战开始了。会场气氛紧张而热烈,双方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字字珠玑,妙语连珠,群众中不时发出哄堂大笑和暴风雨般的掌声,他们究竟在争论什么呢?

原来,他们正在为动植物及人类的起源而论战。这场论战全是由一本刚刚出版的、绿色封皮的、名为《论借助自然选择的方法的物种起源》(简称《物种起源》)的书引发的。这本书提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观点,它否定了教会一直向人们灌输的“上帝创造世界”、“自然界是恒定不变的”这些宗教学说,而提出自然界的一切动物和植物是经过长期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的结果,同时也否认了“人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与无尾猿有共同的祖先起源的观点。那么,这本否定神学、否定上帝的胆大包天的书的作者是谁呢?他就是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查理士·达尔文。

而达尔文的观点几乎摧毁了整个宗教的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自然受到了大主教的激烈排斥,然而,达尔文毫不畏惧,仍然发表了这本“忤逆”之作,这本书一出版,就引起了世界的震动,主教等宗教信徒怒不可遏,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支持达尔文的观点,这才有了刚才开始的一幕。

没有这些敢为天下先的人,社会不会发展,因为没有变,就没有通,只能存在于“穷”的状态之下。而这种天下之先却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要想成功,既需要敢为天下先,又需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积极品质。盲目的大胆,没有思考、没有计划、没有对策的“天下先”,不但不会使你成功,而且还会使你一败涂地,输个精光。因此,敢为天下先是有前提条件的,只有那些善于思考,有眼光、有毅力的人,先行才会无往而不胜。

干事业是需要有胆有识,敢为人先的。人生也是一样,无论我们遇到什么困难,处于什么环境,都应该敢想敢做,敢于变通,而不要被老套顽固的思想所束缚。如果我们能够挣脱固有思维的约束,敢于在各个方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断开创出新的处事方法,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天下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了。

一个人在社会中、在事业上要取得一定成就、做出一定的贡献,光靠一些老方法、老套路是很难成功的。事实上也没有哪个人会在思维定式中获得成功。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愚顽的“难治之症”,所以走不出宿命般的可悲结局。

当你站在一条已经有无数人走过的路上,遥望着难以企及的成功目标时,你应该果断觉悟,甚至有时有必要冒一点险,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开拓另一条更近更省力的路,而不要固执地在那条困难重重的老路上浪费时间。也只有能够敢于转换大角度,走出固有思维的束缚的人,才能看到许多别样的人生风景,甚至可以创造出人生的奇迹。

做人宜持守,做事当善变

善变之中得生存,善变之中得转机,善变之中得事成。

要想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就要能够持守,有自己的原则,因为做人的本分不能丢。但是在原则之外,我们则要学会变通,不能一以贯之,千篇一律地办事,那样的话,我们就容易为自己制造僵局。

但是很多时候,人们因为分不清是做人还是做事问题,因此,也就不知道变通是否可用。比如,与敌对抗,硬拼只有死路一条,但是很多人认为不守而投降,即为失节,乃人之所不齿。可是,也有一些人假意投降,见机行事,并最终发现了制胜的妙计,不但丝毫不污人格,反而更受人尊重。

《易经》系辞中说:“君子善变。”就是说精明人应把握变化的内在规律,进而要适应变化,善于变化。不可在一个问题上死磕,不可一棵树上吊死。凡事知变者,就会条条大道通罗马;而乏变者,就会跳进死胡同,道路越走越狭窄。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事之“变”而非人之变呢?这里的“变”当然是变化,但事之变多是调整,一般来说这种变化代表着进步,代表着个人的成熟、社会的前进。戊戌变法是事之“变”;辛亥革命是事之“变”,新中国的成立更是大事之“变”。事之“变”才能走出“穷”,经历“变”的人,精神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通过“变”,一个民族重新站立了起来。

而人之变则是失去根本,没有原则,趋炎附势、奴颜婢膝,如洪承畴之降清,如汉奸之变节,他们的善变只给人一种面目全非的感觉。

有一部微型小说这样写道:有一个人,总是能够给人面目一新的感觉,原来他有很多的面具,每天换一个。开始的时候,他为自己的这一绝招得意不已,可是有一天,他想要揭去面具,恢复本来面目,可是他揭掉一层,下面还有一层,就这样,他揭了半天,最后吓得停下来,因为每一个面具下面都有一个新的面具,如果他继续揭下去的话,恐怕把整个脑壳都用完也看不到自己的脸。这就是做人不能持守的一个例子。

在生活中,我们在持守原则之外,一切事情都可以变通处理。

其实在平时,我们所遇到的大多数事情都涉及不到人格,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会善变,这也是“君子善变”之说之所以不失偏颇的原因吧。

就像你面前有一条大河,你需要过去,河水奔腾不息,浩荡东流,挡住了你的道路。而目的地就在对岸,极目能见,但面前这条河使我们陷入了困境,怎么办?用双脚走的话,陆路已走了尽头,再用双脚是走不过这条河的。这个时候,我们则需改变自己。

一些人会选择游泳到达了彼岸;一些人见河沉思,看见一块圆木在河里漂浮,于是有了变化的灵感,意识到圆木可以将他们带到对岸,结果他们发明了船,也到达了成功的彼岸。渡过那条河的成功者都是因为懂得改变自己。

这里虽然也涉及了改变自己,其真正意义是改变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改变人性。美国的著名人物罗兹说过:“生活中最大的成就是不断地自我改造,以使自己悟出生活之道。”

人的一生,每个人的自身条件都有所不同。每个人遇到的困难也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懂不懂变通将决定其是否能够取得成功。萧伯纳说:“聪明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只会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

当年,清兵入关,著名学者李喁难以接受使自己亡国灭族的清政府,于是决定归隐。而康熙帝正在用人之际,于是,他多次派大官员请李喁出山,却都被李喁拒绝,最后,康熙亲自出马,可是李喁志向已决,不能更改。虽贵为一国之君,康熙却并没有强人所难。李喁大受感动,可是他不能接受自己降清。于是他想了个法子,他对康熙说:“我是大明的子民,我不能降清,但是我的儿子是大清的臣民,他可以替您效力。”

是李喁没有气节吗?非也,时清兵入关已有数载,而且政清民和,自己虽然持守做一个大明的子民,却只有大明遗老的悲凉,于社会发展不利。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如果每个人都持守原来的社会,那么秦始皇在坟墓里也会笑了。

只要是能促进个人的发展,社会的前进的变通,我们都要学会接受。哪怕在感情上我们会难以容忍。打一个比方说,就像长颈鹿在进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地伸长脖子以得到树叶,其实它每伸长一次,自然都是痛苦的,然而,不伸脖子,却将面临被饿死、被大自然淘汰的境况,它能不去适应吗?

在通向成功的大道上,我们更要学会善变。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抓住成功的关键,东方不亮西方亮,不管它是黑猫白猫,重要的是它能否逮住“耗子”。

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尤其是处理棘手问题和遇到困难的时候,都必须变通。因为客观情况在不断变化,我们必须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正如诸葛亮所说:“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利而所向无敌。”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掉通向成功路上的一切障碍。

人生最怕自己框住自己

往往堵死自己生存和发展之路的并非他人,正是我们自己狭隘的眼光和封闭的心界。

在生活当中,很多时候,我们在生活的路上走得不好,不是因为路太狭窄了,而更大的原因是我们的眼光太狭窄了。就像坐在井底往上瞧的青蛙,想着天地就这么大了,不可能有更大的空间了,何不就此坐定?有了这种想法,我们给自己画地为牢,寸步难行。往往堵死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之路的并非他人,而正是我们自己狭隘的眼光和封闭的心界。

有一个小孩在看完马戏团精彩的表演后,随着父亲到帐篷外拿干草喂表演完的动物。小孩注意到一旁的大象群,问父亲:“爸,大象那么有力气,为什么它们的脚上只系着一条小小的铁链,难道它无法挣开那条铁链逃脱吗?”父亲笑了笑,耐心为孩子解释说:“大象不是真的挣不开那条细细的铁链,而是它们以为自己挣不开。在大象还小的时候,驯兽师就是用同样的铁链来系住小象,那时候的小象,力气还不够大,小象起初也想挣开铁链的束缚,可是试过几次之后,知道自己的力气根本就挣不开铁链,于是就放弃了挣脱的念头,等小象长成大象后,它就甘心受那条铁链的限制,而不再想逃脱了。”

我们经常用生活中普通的规律去看待事情,这样,我们便被原本只要稍微用力即可挣脱的“铁链”永远束缚住了,心甘情愿地成了一只被圈养的大象,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惯性思维,套在失败的经验中爬不起来,认为有些事自己永远办不到,却完全忽视了许多内部和外界的条件已经改变,以致失去了一次又一次唾手可得的机会。

有时走出变通的那一步是艰难的,然而如果不去迈出这一步,却会使人生道路充满更大的艰难。

在辽阔的亚马孙平原上,生活着一种号称“飞行之王”的雄鹰,名曰:雕鹰。这种鹰的飞行时间之长,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堪称鹰中之最,只要是被它发现的小动物,一般都难以逃脱它的利爪。但谁能想到那壮丽的飞翔背后却隐藏着滴血折翅的悲壮?

一只幼鹰出生之后,一般过不了几天舒服日子,就要经受母亲近乎残酷的训练。在雌鹰的帮助下,幼鹰没多久就能自行飞翔了,但这只是学习的第一步,因为这种飞翔只比爬行好一点,是没有高度、没有速度和力量的。然而就只在这一步,幼鹰也需要成百上千次的训练,否则,就休想获得母亲口中的食物。

训练进入第二步,雌鹰把幼鹰带到高处或悬崖上,然后把它们摔下来,有的幼鹰因为胆怯而被活活摔死。但雌鹰不会因此而停止对它们的训练。雌鹰深知:不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们就不能飞上高远的蓝天,即使能,也会因难以捕捉到食物而被饿死。

第三步则充满着残酷和恐怖,那些被母亲推下悬崖而能胜利飞翔的幼鹰将面临最后的,也是最关键、最艰难的考验,因为它们那正在成长的翅膀会被雌鹰残忍地折断大部分骨骼,然后再次从高处推下,有很多幼鹰就是在这时成为飞翔的悲壮祭品,但雌鹰仍然不会停止这“血淋淋”的训练,因为它们眼中虽然有痛苦的泪水,但同时也在构筑着孩子们生命的蓝天。

有的猎人见此情景,动了恻隐之心,偷偷地把一些还没来得及被雌鹰折断翅膀的幼鹰带回家里喂养。但后来猎人发现,那被喂养长大的幼鹰最多飞到房屋那么高便要落下来。它们那两束厚重的翅膀已成为累赘,而且它们也没有了迅速捕食的能力,慢慢地变得和家禽一样,翱翔蓝天成了无法实现的梦。

原来,雌鹰地折断幼鹰的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看似“残忍”,却是变相地在锻炼雏鹰的飞行技能,这种人类认为的摧残行为也恰恰是决定幼鹰未来能否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关键所在。雕鹰翅膀骨骼的再生能力很强,只要在被折断后仍能忍受痛苦,不停地振翅飞翔,使翅膀不断地充血,不久便能痊愈,而痊愈后的翅膀则似神话中的凤凰一样死后重生,长得更加强健有力。如果不这样,雕鹰也就失去了仅有的机会,也就永远与蓝天无缘了。

雌鹰的行为看似“残忍”,但背后隐藏的却是一种坚强,也是一种生存的无奈。如果不进行悬崖训练,不折断幼鹰的翅膀,不让幼鹰学会锻炼自己,那么,幼鹰面临的将是死亡。

人也一样,要生存,就要改变。如果吝惜于改变造成的一时的损失或者伤痛,从而得过且过,那么,总会有实在过不下去的一天的。须知,变通是永恒的生存法则。

发散思维,变通为用

善假于物者,必善于物尽其用;能物尽其用者,必是将一物可以变通为万物者。

没有哪个权威者把宇宙间的物质分配到某一固定岗位,而不允许它们有多个用途。只是人们心理定式的作用太强大了,只看到事物最通用的功能。我们要是能够“发散思维,变通为用”,往往能让思维开出美丽的花朵,让智慧结出奇异的果实。

1983年在中国召开过一次创造学会,日本的创造学家村上信雄走上主席台拿出了一枚曲别针,同时提出一个问题:“曲别针有多少用途?请与会的中国学者回答。”

当时在场的一位中国学者逐一说了30多种,人们都觉得想法真是奇妙,于是都鼓起掌来;接下来一位日本人说有300多种,然后放了一个幻灯片,证明有300多种,大家给予他更加热烈的掌声。

这时台下有人递上来一张条子,上面写到,我明天将发表一个观点,证明这个曲别针可以有无数种用途。于是,他第二天就此作了一个讲演。这个人叫许国泰,他提出的这个方案后来被称为“魔球现象”。

他怎么分析的呢?他说,按曲别针最基本的解剖,它的颜色是什么样的,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它的重量是多大,它的质地是金属,它的柔软度等一整套因素,把它们都解剖了,列成一个横坐标,一个纵坐标,就是它在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外语等各个方面的用途。

曲别针的重量可以做各种砝码;作为一个金属物,曲别针可以和各种酸类及其他的化学物质产生不知道多少种反应;曲别针可以弯成1、2、3、4、5、6、7、8、9和加减乘除、开方等各种数学符号,演变成所有的数学和物理学公式;曲别针可以弯成英文26个字母,可以是拉丁文,可以是俄文,于是乎,天下所有语言能够表达的东西都能够用曲别针来表现;曲别针是金属,在磁场中有磁性反应;还可以导电;在艺术中,把它绷直了,肯定有琴弦的作用。至于其他的,做成夹子、别针、绳索、挂链、项链,都是在一类中的某一项的亿万种的一种。

许国泰的演说轰动了这个创造学会。

通常人一想曲别针的用途,觉得3种已经很了不起了。当我们看到有无数种用途的时候,这才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我们在生活中为什么有时候没有创造力?就在于一个既成的逻辑思维模式、一个既成的概念局限了我们。其实,许国泰无非是运用发散思维,分角度分层次地分析问题,这样就得出了这个伟大的结论。

善于变通的人,他们勇于向一切规则挑战,敢于突破常规,发散思维,变通为用,从而获得一般人得不到的成功。

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与另外一大批节度使联手,切断了朝廷来自东南的粮道,率叛军急攻襄城(今河南襄城),威胁洛阳。十月,襄城岌岌可危,德宗只得命泾(今甘肃泾川北)原(今甘肃固原)等诸道兵马救援襄城。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兵五千路过京师,天雨严寒,因得不到犒赏而大怒,于是军士突变,攻入京师,冲击皇宫。德宗率后妃及宦官仓皇出走,往奉天(今陕西乾县)逃奔。

朱泚当时颇有声威曾出任过泾原节度使,可是他入朝奏事后被唐德宗扣留在长安。泾原叛军借此机会拥朱泚为王。救援襄城的诸路兵马多半未出潼关,听说长安兵变,也都返回长安,投顺于朱泚。朱泚自称“大秦皇帝”,改元“应天”。

朱泚计划找几个唐朝大臣来当下属,以便收买人心,扩充自己的队伍。他命人把久失兵权的段秀实请出来。段秀实此时只任司农卿之职,朱泚以为他一定会顺从自己。段秀实见面却劝朱泚迎回皇帝,通过谈论,知道朱泚当皇帝之心十分的坚定,段秀实表面与之周旋,暗中时时注意动静,担心朱泚乘势追击唐德宗。

很显然,要坐稳帝位,就必须要诛杀唐德宗。朱泚接受泾原叛兵拥戴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命令兵马使韩曼率锐骑三千,急袭奉天,要置唐德宗于死地。段秀实感到事关重大,立刻命灵岳想方设法去盗窃姚令言的兵符,以便把追杀皇帝的韩曼诱骗回来,留给奉天以足够准备防御的时间,但急切之中,哪能得手。灵岳去了半日,空手而归,报称防范甚严,无从下手。

段秀实在屋中踱来踱去,想不出什么好的策略,忽然,他急中生智,展纸下笔,写了数语,然后盖上司农卿印记,交给快马,命其追韩曼。

韩曼已经到了骆谷驿(今周至西南),被司农卿段秀实属下的农兵追上。韩曼见了农兵,又看了盖有司农卿大印兵符,稀里糊涂地赶回了长安。于是唐德宗免却了被袭杀的一场大祸患。

司农卿的印记原本是用来指挥农事的,段秀实却能够利用发散思维法,灵活变通,在紧急关头竟用来指挥军务。唐德宗也正是由于段秀实急中生智,才得以保全性命。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变通为用,此物彼用”的现象比比皆是。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多种功能,只要人的思维灵活机动一点,往往能因地制宜,物尽其用,在紧急状态中,更是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妙计。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灵活地运用这种变通方法,就能取得许多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变通借力,顺势成事

善假于物者机巧,善借他人之力者灵便,是为成大事之法。

古语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就是说成功者的成功在于借助外力。先秦学者荀况也有一个观点,圣人和凡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圣人“善假于物”。单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而能够借助别人的力量,则能够不断超越。

世上谁都不可能有能力办妥天下所有的事情,成功者也不单单是让自己吃尽苦头,更需要善于借助外力,以人成己。“借力而行”是一个人为人处世成大事的手段方法,是一个人完成自己使命的有效途径,也是变通的另一重境界。

楚汉相争中,刘邦由于势力较弱,经常吃败仗,后被项羽围困在荥阳。

他的大将韩信自领一军,北上作战,捷报频传,连下魏、代、赵、燕诸王国,最后又占领了齐国全境。

于是,韩信派使者来见刘邦,说:“齐人狡诈反复,齐国又与楚为邻,如果不设王威慑,不足以镇抚齐地,请大王允许我暂代齐王。”刘邦一听,勃然大怒,破口大骂。这时候,刘邦感觉自己的脚被坐在边上的张良踩了一下。他晓得这位先生一定有重要的话要告诉自己,就打住了下面的一连串骂人的话语。

张良清楚地知道刘邦如与韩信翻脸,轻则形成刘邦、韩信、项羽三强鼎立,重则导致项羽、韩信联合攻汉。无论出现哪一种情况,都于刘邦大大不利。于是急中生智,足踩刘邦,首先制止他别再说出更难听的话来。

然后,张良靠近刘邦晓之以理,而刘邦是何等聪明之辈,听了张良的话,马上改口,仍接着刚才气汹汹的口气骂道:“他妈的,男子汉大丈夫,要做齐王就做真齐王,做什么代齐王!”

刘邦当即下令派张良为使节,带着印绶到齐地去,立韩信为齐王,形势很快发生重大转折,汉军由劣势向优势转变,逐渐对楚军形成了包围之势。

当年11月,刘邦与项羽讲和,划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和约一成,项羽引兵东返楚地,刘邦也想西归关中休整。张良不同意,提醒刘邦说这是养虎遗患。刘邦接受了张良的意见,毁约进攻楚地。后来,因韩信、彭越失信,没有率领军队合击项羽,结果刘邦又一次遭到惨败。

刘邦又向张良请教,张良说:“韩信、彭越都知道,楚军很快就要被打败了。但大王既没有给他们封地,又没有许诺胜利后共享成果,他们当然不来。如果您先将自阵地以东,直至海边,都封给韩信;自睢阳以北,直至阿城,都封给彭越;然后,您再允诺将来与他们共分天下。那时,他们两人就会闻风而动,赶来效力了,否则,局势的演变还难以预料呢。”

刘邦深以为然,他很快派出使者,到韩信、彭越处,宣布分封和约定。两人果然欣然响应,立即分率重兵与刘邦会合。

刘邦终于在垓下全歼楚军,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

刘邦实在是能够灵便借力的大将,否则,以一介流氓之身,文不如萧何,武不如韩信,谋略不如张良,何以能坐拥天下?他自己说得好:“我能‘将千将’而已。”刘邦乃一朝之祖,在打天下的时候,须依靠这些将才,能否管好这些大将是他能否取得天下的关键。刘邦是个善于用人的领袖,韩信功高盖主,他虽口有不满,却还是好言对之,利用韩信为自己拿下天下,尔后诛之,撇开韩信该不该杀这点,单从刘邦用人上来说,他是成功的,如在韩信向刘邦要封“代齐王”时便与之闹翻,那历史上有没有“刘家天下”尚未可知。

现今这个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想要在社会上干出一番成就,在复杂的社会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仅靠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俗话说:“就算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应该学会“借力”。“会借别人的手帮自己干活,就等于自己在干活。”做到“毕其智为己所用”,就一定能够心想事成。

别为捡芝麻丢掉西瓜

利益面前,要学会变通,不要为了蝇头小利而毁掉自己的前程。

有一个乡下人夜晚回家,不慎掉了五毛钱,心有不甘,跑到附近杂货店,买了两支蜡烛,当蜡烛点完时终于找到了那五毛钱,他很是高兴,回家后和自己的老婆孩子说起这件“得意事”,老婆问,那买这支蜡烛花了多少钱呢?乡下人一怔,“花了一块钱,”这么一算反而损失更大,赔本赚吆喝!

我们一定会笑这个乡下人蠢,可仔细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做过这种“因小失大”的事。

世人都好利。但是,多数人对于利益的大小多少经常缺乏判断力,所以他们经常“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有一个非常经典的笑话道出了这番道理,列车员剪票时发现,一个苏格兰成人用的是儿童票,但苏格兰人坚决不肯补票,于是检票员拿起旅客的衣箱就往车外扔。

此时,火车正在过桥。“您疯啦!”苏格兰人狂喊。“您跟我的票过不去也就算了,这下又淹死了我的弟弟!”

笑过后,我们不妨想想现实中那些活生生的例子。

小张是某家公司的业务骨干,工作能力是有口皆碑,常常代表公司在各地洽谈业务。有一次,他被派往外地出差。在他圆满地完成任务返回公司的途中,他不慎将部分住宿、出租车和业务宴请等票据给弄丢了。

在车站徘徊了很久之后,他决定花50元买各种假发票。然而,当他报销时,假发票引起了会计的注意,被会计当众揭发,他恨不得地上有一条缝钻进去。他涨红了脸向会计说出了实情,可此时的解释却像墨水擦黑板,越擦越黑。由于这是非常严重的财务违纪,会计只能够秉公办理。从此以后小张在公司的地位一落千丈。半年后,公司顺利上市,他作为严重违纪者,被取消了一半的购股权!区区几百元,仅仅那么一念之差,一时的的自作聪明,却给他带来了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直接损失,还为他的职场晋升道路放上了一块巨大的绊脚石。

人是利益动物,在本质上都是趋利避害的,这个无可厚非。然而,人如果有时候过于斤斤计较,机关算尽,或者自以为聪明,因为一时的怕失小利终于失去了大的利益,没有长远眼光而蒙受损失,只能让自己后悔莫及。而世间许多事正是如此,有很多时候小利正是对我们的考试题,你能正确作出决定并顺利通过测试才可能得到更大的奖励;而过分计较,常常是得不偿失。

相反,在利益关头,善于变通的人能狠得下心肠,丢车保帅,这等魄力,实非常人所及。

在国民党刚收复台湾不久,王永庆开了一家全城最大的碾米厂。当时国民党政府禁止粮食越区买卖,违者将予以重惩。有一次,王永庆从本市某乡购回一车粮食,被人诬为越区贩运,在警察所蹲了九天才被释放。回来后,他查阅有关法令,发现越区贩粮有可能遭枪毙。他想,赚钱虽然要紧,但国民党的法政很混乱,若是被人所诬而送掉性命,未免太不值得了。所以,他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关掉了开张才几个月的碾米厂。这次放弃虽然损失巨大,但避免了更大的风险,而且促成了他从商人走上实业家的道路,可谓幸莫大焉。

对每个人来说,世界上存在着无数成功的机会,绝非放弃了眼前的就没有了。善于变通的人在多数时候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绝不会因小失大,因为他们眼光胜人一筹。如果你也想培养出这种眼光,那么当务之急是接受我们归纳出来的如下建议,并将之付诸实施,改掉那些“过分计较”的习惯。

第一,切忌贪小便宜。要知道,天下没有自动掉下来的馅饼,就算免费馅饼摆在你面前,也不要过分惊喜,先想想,它后面是不是有一个更大的陷阱等着你跳。

第二,凡事从长远考虑。记住,不是不报,时机未到,付出总会得到回报的。别企图靠损害他人而获得不公正的利益,这么做通常会得不偿失。

第三,综合考虑风险与利益。冒险是必需的,但是,不要冒自己承担不起的风险。在多数情况下,宁可选择利益较小但相对稳妥的机会。

第四,考虑要全面。凡事先衡量利弊,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记住事物是有两面性的,不要忘了它有不好的一面,只想到它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