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趣味地理:激起你的冒险欲望
43722900000104

第104章 人口列车的加速度

1999年10月12日0点零2分,随着一声婴儿降生的啼哭划破灾难深重的波黑共和国,地球迎来了它的第60亿个居民。满载着60亿人口的“列车”正高速驶向21世纪,其中1/5的乘客为中国人。“车厢”里端坐着黄、白、黑等不同肤色、操不同语言并少不了附加各种手势交谈的乘客。或许我们早巳习惯于对自己历史起源称谓的“500年前”是一家,在那“车厢”里还真能找到回音。

由工业革命启动的人口列车正以神话般的速度加挂车厢,试看:1650年世界人口才有5亿,1830年达到10亿,1930年增到20亿,1975年超过40亿,世界人口翻番的时间迅速缩短,即由180年、100年降至45年。从1930年到1960年的30年间全球人口增长10亿,之后仅15年就又净增10亿,至1987年和1999年分别又净增10亿人,总数突破50亿和60亿大关仅用了12年的时间。空前膨胀的人口早已使地球不堪重负。世界各国的人口学者均将其归结为工业革命的人口效应。因为工业革命引发了农业革命,使城乡人口交互增长,同时工业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加速了技术进步,从而使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这正负相减无疑更加增大了人口基数。

中国人口列车的加速则比世界“提前启动”150年,18世纪30年代(清雍正、乾隆之交)突破1亿人,1835年超过4亿,100年间翻了两番;新中国成立之时约有5.4亿,1974年超过9亿,1981年过10亿,2000年人口12.95亿。我国人口净增1亿人所需的时间由100年(1840~1940)降至10年(1949~1960)、7年(1974~1981),人口膨胀呈不断加速的势头。虽然庞大的人口数量为工农业及各行各业带来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但同时也加剧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虽然我国的国土面积、可耕种土地、可利用的草场以及主要矿产品的储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是迅速膨胀的人口数量使人均资源占有量直线下降,如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自60年代的3.2亩降至1997年的1.15亩,人均森林面积至1997年仅剩0.11公顷。究竟中国生存环境能承受多大的人口压力呢?

据测算,以淡水资源的储量和有效供应量为标准,我国人口不宜超过4.5亿;从能源储量和现实开采速度看,理想的负荷能力是11.5亿人;从粮食产量看,不应超过13亿;从土地资源看,不应超过10亿。总之,我国生存环境的理想人口负荷能力为7~10亿人。

百年来,我国人口总量增加了一倍半,而资源总量基本未变,人口与资源的配置矛盾更加突出。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提出的爱辉——腾冲人口地理界限,百年来基本格局未变,即该线西北占国土面积的52%,人口仅占5%;该线东南占国土面积的48%,人口却高达95%。人口的地区分布严重失衡,自西北向东南人口密度逐渐加大,如果用等值线图示之,则基本上与我国地势图相反。就是这一独特的“人口等高线”格局,形成了不同的经济、文化、民俗特征,这仍将是21世纪影响我国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