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锦囊妙计36
43739100000011

第11章 第十一计 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目无全牛。”在庖丁看来,一头牛是许多个部分组成的。所以他杀牛的时候游刃有余地把牛分割开来,而不伤其刀刃。庖丁解牛自然是一刀一刀把牛分解开来。“庖丁解牛”这里用作谋略语是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意思,又叫做“剥豆分瓜”计。

“庖丁解牛”计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把敌人营垒看作铁板一块,而要看成是可以分解的,要去发现其中的矛盾,扩大其中的裂缝,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离间计”是制造敌人内部矛盾、分裂敌人营垒的计谋,可看作庖丁解牛的一种形态。

“远交近攻”是战国时秦国用来分化瓦解东方六国关系、破坏合纵联盟的策略。

1.郑庄公妙计解重围

春秋时期,卫国公子州吁杀害其兄卫桓公,自立为君,为在国外“立威”,约陈、蔡、鲁、宋一起,联军攻打和卫国有隙的郑国。他们总共集中了甲车一千三百乘,于这年春,五国军队潮涌在郑国都城的东门外。

如何解除五国之围呢?郑国的大臣们七嘴八舌,众议纷纭,有说应该去和他们拼杀,拼个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的,有说应该用外交手段去与他们讲和的……而郑庄公却异常镇静,他仔细地听完了每个人的建议,神情泰然地说:“依我之见,州吁刚刚篡夺了他哥哥的君位,尚未赢得民心,所以托言和我们有旧怨,借兵四国,前来攻打我国。其最终目的是想以此立威压众。而其余四国就不同,鲁公子晕贪图的是卫国的贿赂,陈、蔡与我们郑国素无嫌隙,这三国都没有和我们打仗的意思。剩下只有宋国,因为有公子冯在我们这里,宋君殇公害怕我们支持公子冯回国夺取君位,所以援助卫国。如果我们把公子冯移居长葛,那么宋军必然也会移到那里。这样,真正想和我们打仗的就只剩下卫国。只要我们派五百人,出东门专门找卫军打一打,然后诈败而还,让州吁得个战胜之名,满足他立威的虚荣,他的目的达到了,又担心国内不稳,一定会很快撤军回去。”群臣们都感到庄公分析有理,紧张的氛围和缓了许多。事态的发展果如郑庄公所料。郑国把公子冯护送到长葛安顿停当之后,派人去对宋殇公说:“公子冯逃难来到敝邑,我们不忍心将他杀死,现在我们令他伏罪于长葛,希望您自己去那里解决你们的矛盾吧。”宋殇公听到此话,果真移兵围长葛去了。蔡、陈、鲁三国之兵,看见宋军离去,军心发生动摇,都想罢兵。这时,郑军出了东门,单找卫军交战,蔡、陈、鲁三国军队一看没自己的事,都登上壁垒观战,在那里袖手旁观。卫国的上大夫石厚引兵与郑军打了几个回合,郑军便佯败而去,石厚追至东门,只见郑军已被门内接应进去,石厚无法再追,也不愿再追,便将东门外的禾稻尽行割去,慰劳军士。鲁、蔡、陈国都来祝贺卫国的胜利。不久,各国军队班师而回。州吁自感“立威”的目的已经达到,满心欢喜,便命令士兵高唱凯歌,浩浩荡荡、威风凛凛地归国而去。郑国之围不过五天功夫,便被郑庄公巧妙地解除了。

2.烛之武退秦师

公元前630年,晋国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战胜楚国之后,已在诸侯中赢得了霸主地位。这一年,晋文公因记起郑国在城濮之战中曾加盟楚国,出兵参战与他为敌的新仇,加之他曾在流亡时期经过郑国而没受到郑君的礼遇的旧恨,于是恼怒至极,联合了秦穆公进攻郑国。

郑国是一个小国,在秦、晋两个大国的军队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郑国国君郑文公连夜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对策。文官武将们一致认为,以郑国的实力,不足以抵抗秦、晋两国军队的联合进攻。最好的办法是派出使者,从秦晋二国的关系上做文章,晓之以利弊,说服秦国退兵。这样,晋国孤掌难鸣,自然可能会停止对郑国的进攻了。

当时,秦国的军队驻扎在城东,晋军驻扎在城西。当夜,郑国守城的官兵用绳子系在烛之武的腰上,将他送下城。烛之武出城后,直奔秦军营前,要求见秦穆公。穆公手下的人将他带到秦穆公跟前。烛之武见到秦穆公,便开门见山地对秦穆公说:“秦、晋二国军队包围了郑国,郑国知道他即将灭亡了,如果郑灭亡则秦国有好处的话,我就不用来见穆公您了。”接着,烛之武从晋、秦、郑三国的地理位置着手分析灭郑对秦、晋之利弊。他接着说:“您知道,我们郑国在东,秦国在西,中间隔着晋国。郑国灭亡以后,秦国能越过晋国的国土来占领郑国吗?我们的疆土将只能被晋国占领。秦晋两国本来力量相当,势均力敌。如果晋得到了郑国的土地,他的实力就会比现在更强大,而贵国的势力也将相应地减弱。你现在帮助晋国强大起来,对贵国只有百害而无一利。将来只会反受其害。况且,晋国的言而无信您难道忘了吗?当年晋惠公逃到梁国,请求穆公您的帮助,答应在事成之后以黄河以外的五座城作为酬谢。于是您帮助他回国做了国君,晋惠公回国后不仅赖掉了这些许诺,而且修筑城墙准备与秦对抗。现在晋国天天扩军备战,其野心根本不会有满足的时候。他们今天灭了郑国,往东面扩大了自己的疆土,难保明天不会向西边的秦国扩张。您如果肯解除对郑国的包围,我们郑国将与秦国结好。今后,贵国使者经过郑国的时候,我们一定尽主人之道,好好招待贵宾。这对你们有何危害呢?”

烛之武的一番话,讲得有理有据,利害分明,使秦穆公意识到灭郑确实是与己无利了。于是秦穆公答应立即撤兵,并且和郑国订立了盟约。秦国军队悄悄地班师回国了,还留下了杞子等三将军带领两千秦兵,帮助郑国守城。

晋文公见秦穆公不辞而别,非常气愤,无奈孤掌难鸣,于是偃旗息鼓,撤军回国了。

3.孙膑计败魏军

孙膑运用“围魏救赵”之计,迫使魏军放弃攻赵,匆忙收兵回国。当时的魏军分为三个纵队,一在右,一在中,一在左。左队最强,中队一般,右队最弱。

齐将田忌想用孙膑所教赛马的方法将自己的军队也分成三队,即一个强队,一个中强队,一个弱队。作战时,用自己的弱队对应敌人的强队,用自己的强队和中强队去攻击敌人的中强队和弱队。

但孙膑却不同意这种想法,他认为,这次不应该满足二比一取胜,而要设法以最小的损失,去打败总体上处于优势的魏军。他建议用自己的弱队对应敌人强队,用自己的中强队对应敌人的中强队。这样就会造成一个纵队是敌军占优势,一个纵队是势均力敌的局面,但这两个纵队都只是为了暂时牵制敌军之用。与此同时,由他亲自率领强队闪电一般去攻击敌军的弱队。在迅速取得胜利之后,就可以迅速转而增援自己的中强队,并与之一起战胜敌军的中强队。随后强队、中强队再与弱队会合,共同歼灭敌军的强队,最后造成了齐军绝对的优势,从而保证齐军桂陵之战的胜利。

4.范雎献策远交近攻

战国末期,魏国有个叫范雎的人,能言善辩、颇有才华。范雎曾欲求仕魏王,但因家贫无资,屈事魏中大夫须贾。他跟随须贾出使齐国,被诬以通齐卖魏。归国后,魏相魏齐命人将其肋骨打断,牙齿敲掉,用草席包着扔到厕所里,幸亏被人救了出来。范雎从此隐姓埋名,为寻找出人头地的机会,他暗中跟随秦国使臣王稽入秦。

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在穰侯魏冉的劝说下,准备兴兵伐齐。范雎抓住这一时机,向秦昭王上书,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止秦国攻齐。范雎指出:“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必然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即使打胜了也无法长期跨国占有齐国的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然后再逐步推进。这样,秦军每占领一尺一寸的土地都可以立即变为秦国的领土。韩国和魏国地处中原,是天下的枢纽,秦国必须首先征服韩魏这块中心枢纽地区,以威胁楚国和赵国,这样楚国和赵国必然都来依附秦国。楚、赵依附了秦,那么齐国必然非常害怕。这样一来,天下都尽在秦国的掌握之中了。”

雄心勃勃的秦昭王听了范雎的一席话后,兴奋地说:“好极了!就这么办。”

范雎即被拜为客卿,参谋兵事,深得昭王信任。自从这一“远交近攻”策略实行以来,秦国一改困窘的军事局面,迅速在军事上打开了僵局,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还采纳范雎的建议,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四十余年,继任的秦王继续推行“远交近攻”之策。秦王嬴政经过十年征战,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终于实现了统一天下的愿望。

刍议:秦国推行的远交近攻策略,实质是各个击破,而非攻守同盟。按秦为当时的“超级大国”,在其灭六国过程中,没有与某国联军的行动。新解们把远交近攻当作攻守同盟来用,其实不妥。

5.施离间连横破纵

战国史上连横与合纵对举,其实二者策略性质不同。合纵属攻守同盟,连横则是分化瓦解各个击破。这里只举秦嬴政灭六国过程中几件连横大事:

陈驰盟齐:秦王政十分明了当时“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的形式。欲先吃掉中央的韩、赵、魏三国,则要先使三国陷入孤立,不能使它们与齐、楚两个大国合纵抗秦。先朝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着实有远见。为了实现远交近攻的战略计划,秦王政派出了一个名叫陈驰的人出使齐国,诱使齐王建向西朝秦。当时后胜相齐,但很快被秦国派来的陈驰用重金收买。后胜派到秦国去联系事情的宾客也很快被秦国用重金收买。这些人天天给齐王建灌输亲秦的思想,劝他千万不要加强国防建设,不要帮助五国攻秦。昏庸的齐王建听信了谗言,不顾忠臣的劝阻,千里迢迢,西入秦都咸阳朝拜,与秦王政治结盟。陈驰盟齐,秦齐结盟,秦国一个“远交”目标实现。

姚贾联楚:秦王政采纳谋士之言,对楚国也使用了“间术”,收买了楚国的重臣,形成了暂时的秦楚联盟,孤立中央的韩、赵、魏。这一重任他交给了自告奋勇的谋臣姚贾,令其出使楚国。姚贾到楚之后,四处散布背秦之害、亲秦之利的舆论,大造舆论效应,并想尽办法用重金贿赂了不少权臣,使其为秦效力。在权臣们的怂恿下,昏庸的楚王分辨不清利害关系,决定与秦结盟,保持中立。

蔡泽盟燕:秦王政时,蔡泽身为秦国间谍,赴燕国活动了三年之久,收买了燕国重臣,说服燕王喜亲近秦国,使燕王喜派太子丹入秦为质。

顿弱行间五国:位居七国中央的韩、魏、赵是秦国东进的障碍。其中燕与赵毗邻,若此四国合纵抗秦,仍会对秦构成强大威胁,为了离间四国合纵,秦王政便选派了一名叫顿弱的能言善辩之士,携带重金,活动于四国。最后顿弱不辱使命,完成了离间四国的任务。这些都是后来秦国攻战其他国家所用的计谋,但都反映了同一个问题,即连横离间术始终是秦国的策略,是对付东方各国的法宝和杀手锏。让东方某国与秦所谓结盟就是分离它和其他东方国家的关系。

6.主父偃推恩弱藩策

汉朝初年,刘邦大封同姓子弟,诸侯藩国占据三分之二的国土,有的诸侯王的领地跨州兼郡,据有几十座城池。这样一来,天子控制的势力范围才仅占国土的三分之一。如此经历了文帝、景帝,到了武帝时,中大夫主父偃向武帝献策:命各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弟,建立侯国,再由朝廷确定其封号。因为这样做可以说是由诸侯王推施皇帝的恩惠于子弟,所以这便叫“推恩法”。武帝依计而行,这样。齐国划分为七个侯国,赵国分为六个,梁国分为五个,淮南国分为三个,各个侯、王的势力已缩至很小。朝廷不但达到了削弱藩镇的目的,而且还赢得了推施恩惠的美名,由此加强了中央集权。

7.曹操离间计破马超

赤壁之战以后,曹、刘、孙三足鼎立形成。曹操开始平定关中地区,以稳固自己在北方的势力。关中马超与韩遂联合起兵反曹。曹操亲自率兵征讨马超韩遂,夺取了潼关,在渭南安下营寨。马超几番与曹军激战,曾经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后来曹军乘虚渡过河西,使马超等前后受敌,只好请和。曹操见马超与韩遂结盟,势力非同小可,想拆散这一同盟。贾诩为曹操出谋划策说:“可以先答应他的请求,再设法离间马超与韩遂的关系,以便各个击破。”曹操接受了他的建议。在这正要休兵之际,马超和韩遂都要轮流巡视阵前,以防不测。一天韩遂带兵出营巡视,与曹操在阵前相遇。曹操故意和他谈叙旧情,交马会谈一个多时辰,不时拊掌而笑,显得很亲密。叙谈完毕之后,韩遂回营,马超问他:“刚才曹操同你说了些什么?”韩遂说:“不过是谈谈往日的旧交情,与今天的战事丝毫无关。”马超顿生疑心。几天后,曹操又派人送给韩遂一封书信,字里行间紧要处故意作涂抹改动的样子。马超见信,更怀疑韩遂与曹操之间有鬼。于是两人之间产生严重隔阂,乃至恶斗。马超砍了韩遂一条手臂。双方将士混战一起。曹军趁机杀来。马超只剩三十余骑向陇西临洮而去。曹操采用贾诩离间之计,轻而易举地平定了关中地区。

8.诸葛亮智平五路兵

三国蜀汉先主刘备新亡,称帝不久的曹丕乘机联络五路大军伐蜀。这五路兵是:一、陇西羌兵十万,先从旱路取西平关;二、南蛮王孟获起兵七万,攻打益州(今云南晋宁东)、永昌(今云南保山)等郡;三、孙权起兵十万,攻两川峡口,径取涪城(今四川三台西北);四、降将孟达起上庸兵十万,西攻汉中;五、曹军以大将军曹真率兵十万,攻打阳平关。五十万兵马五路来犯,蜀国闻此消息,上下惶惶不安,倾国之危,迫在眉睫。这时诸葛亮却推病不上朝,数日闭门不出。这可急坏了朝里君臣。后主刘禅亲自去丞相府探望,却见诸葛亮正在池边悠闲地观鱼。原来诸葛亮这几日正闭门考虑退兵之策,他告诉焦急万分的后主:“陛下不必忧心,四路大兵我已退了。惟东吴一路,我正考虑派谁做使者前去,退之容易!”刘禅一听大喜,这才放下心来。真是神了!诸葛亮安居不动就能退数十万大军?原来诸葛亮不愿泄密,故装病瞒住了朝中百官,而他实际上已在运筹帷幄、暗里调动兵马,以不同方法去震慑敌军。诸葛亮究竟是怎样安然计退五路敌军的呢?

蜀大将马超世居西川,在羌人中威信极高,被称为“神威天将军”。诸葛亮星夜传檄,令马超设四路奇兵镇守西平关。羌兵到西平关,见到马超,不战自退,吓回去了。这是第一路兵马。

南蛮孟获兵马强悍,但他们生性多疑。诸葛亮派人飞报大将魏延,令他率一军左出右入、右出左入,以疑兵之计阻吓孟获。孟获见到蜀兵不断调动,以为主力兵马在此,撤退回洞了。这是第二路兵马。

叛将孟达,诸葛亮了解到他与李严曾结生死之交,故他派人送了一封李严的亲笔劝诫信给孟达。孟达接到信后,兵马走到半路,“忽然染病不能行”。这是第四路兵马。

阳平关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诸葛亮调遣赵云引一军把守不战。曹真率大军无法攻破,只好折道而回。这是第五路兵马。

关于第三路东吴之兵,诸葛亮后派邓芝为使者前去作说客。邓芝从容不迫,向孙权陈述了吴蜀联盟对魏的重要性,孙权为之所动,又看其他几路兵马都不战而退,干脆没发兵。

一场气势汹汹的五路兵马来犯,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诸葛亮兵不血刃消解于无形之中了。

刍议:剥豆分瓜,各个击破,一般讲的是分割敌人力量,逐个消灭敌人,也有人用作以不同方法去对付、解决不同的敌人。此即一例。

9.努尔哈赤大战萨尔浒

明朝后期,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不断骚扰明朝的北部边界。明神宗朱翊征调各路兵马11万,起用杨镐为辽东经略,由总兵马林、杜松、李如柏、刘綎分率北、西、南、东四路兵马分进合击,直到后金都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老城)。

努尔哈赤探知明军的作战计划后,认为南北两路军马不能立即到达,决定采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以打败明军的策略。努尔哈赤只派出500人马去迟滞刘綎的东路军,自己率领两万主力大军迎战孤军冒进的西路军。

总兵杜松是明军中的勇将,但勇而无谋,骄傲轻敌。杜松为夺首功,长驱直入,到达萨尔浒谷口(今辽宁抚顺东)后,即分兵两路:一路在萨尔浒山下扎下营寨,一路进攻吉林崖,企图抢占制高点以控制战场。吉林崖地形险峻,易守难攻,杜松屡屡受挫。

努尔哈赤率八旗主力抵达萨尔浒,对众将领说:“明军人多,我军人少,不宜分散用兵,我们先攻破萨尔浒山下的明军,吉林崖的明军自会不战而溃。”于是命令主力骑兵趁明军立寨未稳之机,向明军发起猛攻。驻扎在萨尔浒山下的明军因重型装备尚未到达,只是依靠少数车辆构成车阵应战,在努尔哈赤的猛攻下,明军车阵迅速被冲垮,努尔哈赤的大军冲入明军营寨,将萨尔浒山下的明军全歼。随后,努尔哈赤挥师进攻还在进攻吉林崖的杜松。守卫吉林崖的后金军队得到主力军的支援,军心大振,居高临下,发起反攻。杜松前后受敌,又因孤不敌众,全军覆没,杜松本人也战死在乱军之中。

杜松的西路军覆灭之时,马林率北路军进至萨尔浒西北约30余里的尚间崖。努尔哈赤仍旧采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办法,逐一击破明军的龚念遂营、马林营、潘宋颜营,北路军亦全军覆没,马林弃军而逃。

明军东路军总兵刘綎有万夫不挡之勇,手握一口镔铁大刀重120斤。努尔哈赤派一能言善辩的士卒伪装成杜松的信使,诱骗刘綎轻装疾进。结果,刘綎在进入阿布达里岗时坠入埋伏,刘綎战死疆场,东路军大败而逃。坐镇沈阳的辽东经略杨镐闻报三路大军被歼,急令李如柏的南路军后撤。萨尔浒大战前后只有5天,明军损失5万人,后金仅损失2000余人。从此后,努尔哈赤完全控制了辽东战场,对衰败的明朝政权形成了强大的威胁。

10.毛泽东假地分敌

对陕北的进攻,是蒋介石在“全面进攻”失败后的所谓“重点进攻”。他的目的是要从陕北割断中共右臂,消灭中共首脑机关,或至少把中共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赶到华北,然后寻机歼灭。因此,蒋介石特别重视对陕北的进攻。在西安,他集中了国民党一半以上的军用飞机。指派王叔铭坐镇西安。同时令胡宗南指挥陆军攻击延安。下令国民党政府西北行辕的马鸿逵、马步芳迅速以10个旅5万余众向宁夏的银川、同心和甘肃的镇原地区集结。国民党军晋陕绥边区总部邓宝珊部12000人也在榆林一带策应胡、马的行动。

1947年3月13日,进攻正式开始了。胡宗南的23万大军从固临、富县分左右两路杀奔延安而来。面对国民党气势汹汹的进攻,毛泽东决定暂时放弃延安,这一决定让许多将领感到不可理解,毛泽东耐心地劝导他们说:“延安是党中央所在地,我们要主动放弃它,战士们是会有反应的。当然敌人更会有反应,中央搬了家,他们就会喊叫:共产党垮台了,解放军垮台了,去欺哄人民。一切反动派都喜欢造谣,喜欢无事生非;他们要是占领了延安,更该吹牛了。蒋介石还会开一个庆祝会,庆祝他们的胜利。……但是,这只是暂时的。将来人们会看到,蒋介石占领延安,决不是他们的胜利,而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就要倒霉了。”

蒋介石的军事战略核心是夺取或保守城市,这一战略在毛泽东的“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的战略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人民解放军主动放弃一些城市和地方、从而使兵力集中,使敌人兵力分散。从战争开始到1947年2月,经过8个月的作战,蒋介石占领城市105座,然而就在同时期内,解放军却歼敌71万人,等于蒋介石占领一座城市就要付出7000人的代价。这就使第一线兵力117个旅,下降为85个旅。由于蒋介石的军队大量被歼和战线延长,兵力分散,而陷入被动,被迫由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毛泽东在《三个月的总结》中指出:“敌人的野战军,一方面,不断地被我歼灭,另方面,大量地担任守备,因此,它就必定越打越少。”毛泽东科学地顶见了蒋介石必将倒霉,占领延安,正是倒霉的开始。

毛泽东讲得兴起,滔滔不绝:“孙子说,小利之地、方争得而失之,则不争也。消灭敌人和占领地方,是打仗的直接目的,但是,争,要看条件是否成熟。如果条件不成熟就坚决不争,宁可暂时放弃。”

1947年3月18日深夜。遵照毛泽东的指示,中央机关已经疏散完毕。延安已是一座空城。

3且19日晨,胡宗南那个“天下第一”的第1军第1师第1旅抢占了延安。

蒋介石给胡宗南发出贺电:

宗南老弟:将士用命,一举攻克延安,功在党国,雪我十余年来积愤,殊堪嘉尚,希即传谕嘉奖,并将此役出力官兵报核,以凭奖叙。戡乱救国大业仍极艰巨,望弟勉旃。蒋中正

蒋奖给胡宗南“河图勋章”,并晋升其为“陆军上将”。

3月24日,毛泽东、周恩来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到达陕北子长县以东的任家山,同先期到达的朱德、任弼时会合。

3月26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清涧县枣林沟举行会议。决定毛泽东(代号李德胜)、周恩来(代号胡必成)、任弼时(代号史林)和中央机关及人民解放军总部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另组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晋西北或其他适当地点(后进至平山县西柏坡),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

4月1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前委到达陕北靖边县的王家湾。

在这时,毛泽东起草了《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毛泽东在撤离延安前夕曾说:“延安,我们暂时放弃了。边区军民用推石磨石碾把那么多的粮食都磨碾成了细面细米,解放军也完全可以用这个办法,把蒋、胡军牵上,在陕北这盘石磨上磨,石碾上碾。”毛泽东相信一定能把蒋、胡的几十万部队磨个稀巴烂!

中共中央和延安军民撤离延安和胡宗南占领延安,这就意味着以中共中央为磨轴稳立陕北的磨盘开始转动了。

中共中央撤出延安8天以后,解放军就在青化砭一举歼灭了胡宗南的31旅,活捉旅长李纪云。20多天后,胡宗南135旅在羊马河被解放军全歼,旅长麦宗禹被活捉。

又过20天,解放军攻占胡宗南的补给要地蟠龙镇,歼灭最精锐的167旅,旅长李昆岗被生擒。

1947年4月18日,新华社发表题为《战局的转折点》的社论,指出西北人民解放军羊马河战役大捷,是西北战局的转折点。“西北战局的转折点,同时就是全国战局的转折点”,并预计“从4月开始的两三个月内,蒋军将由攻势转变成守势,人民解放军将由守势转变为攻势”。社论最后说:“历史事变的发展,表现得如此出人意外,蒋介石占领延安,将标志着蒋介石的灭亡,人民解放军的放弃延安,将标志着中国人民的胜利。”

蒋介石打山东,攻延安,双拳齐出,就敞开了胸膛。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像一把锋利的尖刀直插蒋介石的要害。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从此转入了战略反攻。

刍议:毛泽东指导转折关头的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可谓神妙,其中假地分敌(让出包括延安在内的100多个城市,以分散敌人力量)是重要一招。用《锦囊计》分析,假地分敌,既是假物借力,又是剥豆分瓜。

11.斯巴达克以走分敌

古罗马人民英雄斯巴达克,在一场十分惊险的团体角斗中,他的同伴一个个都倒下去了,而对方还剩下三个人。就个人能力而言斯巴达克是超过他们的。可是在三人的共同攻击下他却难以招架。此刻,斯巴达克急中生智,瞅空摆脱对方,拔腿就跑。三个对手穷追不舍。这时,看台上的贵族对斯巴达克一片嘘声。由于各人跑的速度不同,对手之间渐渐拉开距离。突然斯巴达克返身战斗迅速打倒第一个追上来的对手,接着打倒第二个追上来的对手,最后把第三个对手也打倒在地。看台上掌声如潮。

刍议:斯巴达克用的是剥豆分瓜计,是通过跑的形式来分离对方力量。从而实现各个击破的目的。也可以理解为反客为主、以退为进:即有计划的主动撤退,在撤退中变被动为主动,创造有利战机,战胜敌人。

12.晏子二桃杀三士

齐景公即位后,齐国的国力已极大地削弱了。外部,齐景公面对赵、燕等国的“蚕食”,无力对抗;内部,一些权臣不把国君放在眼中,特别是公孙捷、田开强、古冶子三人,他们都身壮如牛、力大无比,自恃有功,横行无忌。齐景公重用贤臣晏婴,力图使齐国得以振兴。

晏婴上任后,决心除掉公孙捷、田开强、古冶子三个“害群之马”,严肃国纪国法。公孙捷等三人都有一身奇勇,派人去抓,不成;派刺客行刺,也不成。晏婴想来想去,觉得唯一的办法还是用计。

一天,齐景公设盛宴款待文武大臣。酒过三巡之后,文臣武将们都带了几分醉意,晏婴命令一名侍女用大盘子端着两个硕大的桃子走到众人面前,传下话说:“谁能说好自己是天下最有名的勇士,谁就可以吃掉一枚桃子。”公孙捷觉得这是表现自己的好时机,立刻站了起来,说:“我能接连和两只猛兽搏斗,把它们打死,像我这样的勇力,天下没有第二个,我是天下最有名的勇士,我可以吃掉一个桃子!”说完,伸手拿走一枚桃子。

古冶子离开酒桌,站了起来,说:“我曾经冒着生命危险,在黄河的惊涛骇浪中浮沉九里,斩妖龟之头,保护国君平安地渡过了黄河。当时,见到我的人都说我是河神,像我这样的勇力,难道称不上是天下最有名的勇士吗?”古冶子说完,伸手拿走了剩下的一枚桃子。

田开强急了,他走到众人面前,愤慨地说:“我在跟敌人的战争中,曾多次冲入敌阵,砍杀敌将,夺取战车和大纛。攻打徐国时,我俘虏500多人,逼迫徐国纳款投降,威震邻邦,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难道这么大的功劳还不能分到一枚桃子吗?我为国家立下如此赫赫战功,反而遭到冷落,为人耻笑,以后还有何面目见人!”说完,不容分说,拔剑自刎。

公孙捷见状,面红耳赤,道:“我功劳不如田将军,反拿了桃子,致使田将军自刎,我还怎样活在世上。”说完,也拔剑自杀。

古冶子跳了起来,信誓旦旦地说:“我们三人是结拜兄弟,誓同生死,如今我也不能活了!”说完,也自刎而死。

齐景公见齐国一下子失去了三位勇士,心中未免惋惜,下令用士大夫之礼厚葬了这三个人。三个害群之马已除,晏婴就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地治理国家了。

刍议:此例,或被编入趁火打劫,或被编入声东击西,“新解”们其实都找不到门。因为,《秘本计》本来就没开这道门。激发三士争功争桃就是离间计。其间穿插“激义”是激将法的特殊形态。至于有人说这是借桃为刀,故为借刀杀人计,更是把玩弄文字技巧当作活学活用。这样的“文字技巧”是不足取的。

13.王守仁智用太监

明武帝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谋反,很快就被王守仁擒获。武宗本有意亲自征伐,以显示武功,名垂青史,所以对王守仁此举并不高兴;再加上武宗宠臣江彬、张忠等人对王守仁心怀成见,不时进几句谗言,故王守仁十分担忧。

事过不久,武宗有两名心腹太监到王守仁驻地浙江公干,王守仁亲自出面招待两人,并在有名的镇海楼(在今杭州城内吴山东麓)设宴款待两位太监。酒至半酣,王守仁让手下人撤去上下楼的木楼梯,屏退左右,然后取出两箱子书信给两位太监看。太监们一翻,原来是缴获的宫中太监、包括他们两人与朱宸濠的来往信件,其中不乏通风报信的词句。两人见后大惊,心想今个非掉脑袋不可,王守仁把这些呈给皇上,我们还有命吗?于是脸色蜡黄,瞅着王守仁。守仁却哈哈大笑,把两箱子书信全送给了两位太监。两位太监当然感激不尽!自此回宫后,明里暗里给王守仁说好话。

后来王守仁终能逃脱江彬、张忠等政敌的陷害和武宗的猜忌,全靠这两位太监从中斡旋维护。

刍议:要分化瓦解对方营垒,打进去,拉出来,是重要手段。通过分化瓦解,拉出一些力量为我所用,王守仁算是高手。王守仁是道德楷模,道德家何尝排斥谋略。

14.谈判专家巧收渔翁之利

美国有位谈判专家想在家中建个游泳池,建筑设计的要求非常简单:长30英尺,宽15英尺,有温水过滤设备,并且在6月1日前做好。谈判专家对游泳池的造价及建筑质量方面是个外行,但这难不倒他。在极短的时间内,他不仅使自己从外行变成了内行,而且还找到了质量好价钱便宜的建造者。

谈判专家先在报纸上登了个想要建造一游泳池的广告,具体写明了建造要求,结果有A、B、C三位承包商来投标,他们都拿给他承包的标单,里面有各项工程的费用及总费用。看了这三张标单,他发现他们提供的温水设备、过滤抽水设备、设计和付钱条件都不一样,总费用也有差距。

接下来的事情是约这三位承包商来他家里商谈,第一个约好早上9点钟,第二个约定9点15分,第三个则约在9点30分。第二天,三位承包商如约而来,他们都没有得到主人的马上接见,只得坐在客厅里彼此交谈着等候。

10点钟的时候,主人出来请第一个承包商A先生进到书房去商谈。A先生一进门就宣称他的游泳池一向是造得最好的,好的游泳池的设计标准和建造要求他都符合,顺便还告诉主人B先生通常使用陈旧的过滤网,而C先生曾经丢下许多未完的工程,并且他现在正处于破产的边缘。接着又换了B先生进行,从他那里又了解到其他人所提供的水管都是塑胶管,他所提供的才是真正的铜管。C先生告诉主人其他人所使用的过滤网都是品质低劣的,并且往往不能彻底做完,拿到钱之后就不管了,而他则是绝对做到保质保量。

谈判专家通过静静的倾听和旁敲侧击的提问,基本上弄清楚了游泳池的建筑设计要求及三位承包商的基本情况,发现C先生的价格最低,而B先生的建筑设计质量最好。最后他选中了B先生来建造游泳池,而只给C先生提供的价钱。

竞争者都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争取这项工程,然而鹬蚌相争,真正得利的还是渔翁!

15.李嘉诚计取英资集团

从1977年开始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有限公司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业务范围超出地产生意开始向多元化发展。而在香港这一隅之地,他似乎觉得转不开身。于是开始做入主英资企业的美梦。

李嘉诚知道,香港华人发迹虽多,还没有听说有人敢打“和记黄埔”等四大洋行实力雄厚的英资集团的主意,一些外国大老板也曾经试过,都碰的头破血流。李嘉诚问过自己:这些英资集团的背后是港府这棵好乘凉的大树,但李嘉诚有雄心,更有谋略。

李嘉诚开始悄悄向英资公司进军了。

1978年,李嘉诚不动声色地在股市上买了一家老牌英资公司“青州英泥”的股票,持股票达到25%时,他出任了该公司的董事,在等股票到达40%以上,他坐上该公司董事局主席的宝座,他深知“青州英泥”在红海一带有几十万平方尺的地皮,进入80年代这里将大有可为。

紧接着,李嘉诚又把目标转向有“洋行王国”之称的怡和集团身上。并把怡和主将之一“九龙仓”作为进攻目标。他同样不声不响买进股票,已购入20%股权,后来得知包玉刚先生亦意与英资争夺九龙仓,遂将收到的一千万股金全部转给自己同胞,自己亦盈利5900万港币。

收购“青州英泥”和“九龙仓”不过是李嘉诚进攻英资企业的两个尝试,他的眼睛始终盯着“和记黄埔”这头由汇丰银行控制着40%股份的大象。这头大象是一家老牌和记洋行和黄埔船坞合并的产物,经营着大规模的地产等生意,在世界千家大公司中有它的名字,是香港十大财阀名下最大一家上市公司。它的市值比“长实”多出55亿港元。1978年9月,正当“和黄”内部经营不善,盈利不佳,汇丰在背后物色一个胜任老板时,李嘉诚又一举成功。他的一系列胜利,汇丰银行都早已看在眼里,认为他是“最有领导方法的经营家”。他最有能力推动“和黄”更好地发展,于是汇丰银行就将自己22%的普通股,让给李嘉诚,李嘉诚遂于当月25日正式出任“和黄”董事。待到股数达到39.6%时,这把“和黄”英资集团的交椅就非李莫属了。从此这家英资古老洋行便成为四大洋行归入华资集团第一家。而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有限公司也由此摘取香港集团公司的桂冠。

16.三菱暗计摧强敌

1980年三井物产公司时的益田与其任职大藏省的上司涩泽荣商量准备组建一个“东京风帆船会社”。

当时涩泽荣是第一银行的总裁,也是三井出资设立的东京股票交易所的幕后主持人。得到涩泽荣的赞同后,益田立刻和当时的政界要员联系,私底下也和地方上的海运业者联合,准备设立大海运公司。

有三井公司和财政界的大人物做为后盾,地方上的船主、货主当然就陆续申请加盟,甚至当时的一些富商,也都陆续响应。

很快,消息传开了。三菱的弥太郎尽管有把握以其实力来与这家公司正面竞争,但对于他们雄厚的资金来源,以及涩泽荣在社会上的地位,却又不敢忽视。

为了给这家新公司的产生设立障碍,或者让计划流产,以除去此一劲敌。弥太郎采取了分化瓦解的对策。

首先,弥太郎利用与自己有深厚交情的报界大亨大隈所办的两种报纸攻击涩泽荣,使涩泽荣的名誉、声望因舆论的讨伐而跌落,参加新公司的商人心中产生怀疑或和不安,渐渐地动摇了参加的愿望。

同时,弥太郎也派人到各地去进行搅乱,以厚利诱惑最热衷于新公司建立的藤井,使他脱离新公司,接着去说服新的商人,用低利资金流通、低运费为条件来引诱他们。

经过这一系列的行动,弥太郎使地方人士对三井物产产生反感,进而猛烈抨击东京风帆船会社的建立。弥太郎还私下收买了东京股票交易所的股东,撤换了涩泽荣的亲信,断绝了东京股票交易所支援东京风帆船会社的资金。

1980年8月10日,“东京风帆船会社”尽管还是成立了,但由于弥太郎施用“剥豆分瓜”之计,使中途退出加盟的人太多,不仅资金发生问题,而且失去大宗物资如米、木材等的运送,公司的业务无法顺利开展。

刍议:三菱的暗计显然是分化瓦解策略(剥豆分瓜)。有新解把该例判为调虎离山。呜呼,尊经!被“经”困死。

17.石油大战的悲喜剧

美国大财阀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公司。在创业初期,为实现垄断性经营,洛克菲勒收买了许多南方原产地的小型石油公司,并和铁路公司形成联盟,想把其它石油公司挤垮。那些南方其它生产石油的公司,举行了大规模的抗议集会和示威游行,成立了生产者联盟,组织自卫团体,提出“大封锁”的对策。他们在一个精明企业家亚吉波多的领导下,团结了起来。

洛克菲勒起初采取怀柔笼络政策,但收买亚吉波多的工作宣告失败。洛克菲勒为挽回败局,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行动——以高价收购原油,并提出以每桶4.75元的超高价向原产地同盟购买原油。

本来,亚吉波多视为生命线的“每桶4元”这道防线,由于未考虑到国内外供需状况,已稍稍偏高了一些;而且,原产地的石油产量,因以石油大战的“大封锁”为界,致使日产石油激增,造成市场严重供过于求的状况。发觉生产过剩严重事态的生产同盟,便再度集会进行自我约束。

面对洛克菲勒的超高价,顿时出现许多闻风而动的“夜猫”,“自我约束”早就被人们抛诸脑后。此时,洛克菲勒派出了大批掮客,他们皮包里塞满了现金,洛克菲勒指示他们要买现货。

发现情况不对的同盟方面拼命呼吁:“标准石油是条大蟒蛇,大家千万小心提防。”但是一看到诱人的香饵便丧失理智、飞奔而去的原产地业者,对于这个警告充耳不闻。在轻率地签订销售合约后,为了应付这突如其来的好景,又纷纷开采新油井。然而在他们所签订的合约中,并无保证标准石油所出的每桶4.75元的高价将永不改变。

洛克菲勒提出的每桶4.75元的高价瓦解了生产者同盟的防线,并成为引诱这些原产地暴发户的香饵,把主动权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在口头保证每天收购原油15000桶,并已买进20万桶的当口,洛克菲勒突然宣布中止合约。仅维持不到两星期的热潮遂告中断,产油地区的火也熄了。

原产地业者纷纷要求标准石油公司提出解释。对方回答是:“原产地供过于求的状况已打破历史上的最高纪录,这是原产地方面的责任,因为你们拼命到处大量抛售——现在我们可以出每桶2.50元,到下星期若高过每桶2.00元就不买了。”原产地业者对这种冷酷无情的回答皆无言以对,只好乖乖地与标准石油公司解约。这些业者在解约后相继破产,这正是洛克菲勒所设好的圈套。

18.分担其责,分获其利

曾是美国首富的石油大亨保罗·盖帝年轻时家境并不好,守着一大片收成很差的旱田。有时为了挖水井,会冒出浓厚的液体,后来才知道是石油。

于是水井变油井,旱田变油田,他雇工开采起石油来。

保罗·盖帝没事便到各油井去巡视,每次看到浪费和闲人,他都要把工头叫来,要求消除浪费和闲人。然而,下次再去,浪费、闲人如故。

保罗·盖帝百思不得其解:“为何我不常来,都看得出浪费和闲人,而那些工头天天在此,却视而不见?”

后来,保罗·盖帝遇到了一位管理专家,便向他请教。

专家只一句话,便点醒了保罗·盖帝。他说:“那是你自己的油田。”

保罗·盖帝醒悟了,立即招来各工头,向他们宣布:“从此油井交给各位负责经营。收益的25%由各位全权分配。”

此后,保罗·盖帝再到各油田去巡视,发现不仅浪费、闲人绝迹,而且产出大幅增加。于是他也便依约行事。

由于如此高效经营,他不仅在后来一波波的兼并中没被并购,反而兼并了更多别的经营不善的油井,成了石油大王。

庖丁解牛或剥豆分瓜作为计名语是笔者杜撰,但都为了健全科学的三十六计体系需要。

远交近攻,是秦范雎提出的分化瓦解东方六国的策略。后人把它当作攻守同盟的特殊形态也是可以的。新解把它泛用作“攻守同盟”的普遍形态来运用显然是不妥的。这是受尊经思想局限又一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