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主简介】
李袭誉,生卒年不详。其祖先为陇西狄道(今甘肃狄道西南)
人,后来徙居安康(今陕西汉阴县西)。为人通敏有大度。唐高祖李渊召授为太府少卿,积功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江南巡检大使。扬州和江南俗喜商贾,不事农,袭誉在任期间,引雷陂水,筑句城塘,溉田八百余顷,以尽地利,民多归本务农。不久又授太府卿,后又迁凉州都督,改同州刺史。
李袭誉居家勤俭,对子孙严,对宗亲宽,所得禄俸多散给宗亲人等。做了多年的官,无他积蓄,“书遂数车载”。为了教育好自己的子孙后代,他总结了自己的认识和经验,作《诫子孙》以激励后人。
诫子孙自食其力
【原文】
吾性不喜财,遂至窭乏[1]。然负京有赐田十顷[2],能耕之,足以食;河内千树桑,事之可以衣;江都书[3],力读可进求宦。吾殁后[4],能勤此,无资于人矣!
——节录自《新唐书·李袭誉传》
【注释】
[1]窭乏:贫陋缺乏。
[2]负:仗恃;依靠。
[3]江都:地名,即扬州。
[4]殁:终;死。
【译文】
我生性不爱财,所以就造成了家境的贫寒。然而,只要你们能依靠我在京师的那十顷朝廷赏赐的田地,并能好好地耕种,就完全可以解决吃饭的问题;只要你们能依靠我在河内的那一千棵桑树,并能好好地培植,就完全可以解决穿衣的问题;只要你们能依靠我在扬州存放的那些书籍,并能好好地阅读,就完全可以求得官做。我死后,你们如能勤于耕田、养桑、读书的话,就不需要指望人家的资助了。
【评析】
李袭誉在这篇家训中以自己生性不爱财因而家境贫穷这一情况来现身说法,教育后人。以自家有田可耕、有桑可衣、有书可读而不需要依靠他人这一遗训来教诫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