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大明王朝1566
4406100000008

第8章

自嘉靖三十五年以来,也就是严嵩过了七十五岁以后,他除了每日卯时到玉熙宫觐见嘉靖约半个时辰便都是直接回府,几乎不到内阁值房,内阁的公文便从此都送到严府去,军国大事都由严嵩在家里议好了再以内阁的名义送司礼监呈奏皇上。正如当时外边的传言:内阁不在宫里,而在严府。

到了严府,所有的公文又几乎都是严世蕃先看,看完后再告诉严嵩。这天胡宗宪这道奏疏照例是严世蕃拆看的,看后便咆哮如雷,先是立刻派人去把严嵩也是自己视为第一心腹,又是把持各路奏章的通政使罗龙文叫来,然后才拿着奏疏一同去见严嵩。

严嵩听他们念完了胡宗宪的奏疏也颇感意外,躺在靠椅上一动不动,却看得出是在出神地想着。"什么"无田则失民,失民则危国"!冠冕堂皇,危言耸听!"严世蕃却耐不住老父这种沉默了,拿着那封奏疏在父亲面前直晃,"我看是他胡宗宪怕失了自己的前程,想给自己留退路!""我看也是。"相貌儒雅的通政司通政使罗龙文接言了,"那个谭纶去浙江,我就提过醒。谭纶和胡汝贞有交情,现在又是裕王的心腹。他胡汝贞打量着裕王会接位,阁老又老了,留退路是意料中事。这样的奏疏不送通政使司,却直接送内阁值房,这摆明了就是向徐阶他们示好。""直接送内阁徐阶也不敢擅自拆看。胡汝贞这样做只是想摆开你们,直接向我向皇上进谏言罢了。"严嵩还是一动没动,但眼睛已经从远处移望向二人,"别人我不敢说,胡汝贞决不是忘恩的人,只不过有时和你们的想法不同罢了。看人,看事,都得设身处地。换上你,或是你,处在胡宗宪的地步会怎么做?"两人原以为一把火便能把老爷子烧恼胡宗宪,没想到老爷子一眼就把两面都看穿了,严世蕃和罗龙文同时一愣,竟被他问住了,两双眼对望着,眼神里都是一个意思:都八十一了,怎么一点也不糊涂?

该装糊涂还得装点糊涂,严嵩就像没有看见他们此时的反应,徐徐说道:"换上你们,也只能这样做。谭纶不去,他好干;谭纶去了,背后就是裕王,裕王背后就是皇上,替我想,他也不能毫无顾忌。""可改稻为桑本身就是皇上的旨意!"严世蕃实在咽不下父亲这种亲疏不分的气,直接顶他了。

严嵩:"胡宗宪也没说不改。关口是有个谭纶在,他要照你们那种改法就会给人口实。""爹!"严世蕃走到躺椅前,将那封奏疏往严嵩旁边的茶几上一摆,"胡宗宪这封奏疏摆明了是讨裕王他们的好,东西都摆到您老眼前了,您老还护他的短?还说他这只是跟我过不去。我是谁?我不是你老的儿子吗?你老都八十一了,怎么就不想想,哪一天你老致仕了,或是百年了,除了你儿子没退路,谁都有退路。""那我问你,"严嵩望向了他,"裕王又是谁的儿子?"严世蕃又被问得一怔。

说完这句,严嵩望向了门外:"你们知不知道皇上今天下午要去哪里?"严世蕃和罗龙文神情都凝重了,一齐望向严嵩。

严嵩在躺椅上坐了起来:"去裕王府,看孙子。"严世蕃和罗龙文都是一愕。

"遇事总无静气。"严嵩瞥了两人一眼,又躺了下去,"站在我面前也晃够了,都坐下吧。"严世蕃和罗龙文只好在他两边的椅子上坐了下来。

严嵩:"因谭纶在浙江,事情他都知道,这封奏疏胡宗宪就是先递给通政使司,你们也瞒不住,到头还得送内阁,送司礼监,呈到皇上手里。皇上看了会怎么想?刚才我一边听就在一边想,觉得胡汝贞奏疏里的话还是老成谋国之言。那么多田,那么多百姓,又是倭寇闹事的地方,真若激起了民变,不是国家之福。要是皇上也这样想,丝绸又还是要增加三十万匹,问起我们,我们应该怎么回话?好好想想胡宗宪奏疏里的话,除了你们说的让丝绸大户买农户的稻田改种桑田的法子,还有没有别的两全之策?""除了我们这个改法,我不知道还有哪个改法?"严世蕃一听又急了,"改稻田为桑田是为了多产丝绸,产了丝绸是为了变成银子。丝绸不好,西洋那边就不要。让那些百姓自己去改,产的丝都卖给了小作坊,织的绸便卖不起价。爹,当时就是因为国库空了,宫里的用度又那么大,我们才想的这个法子。这个时候要是不咬牙挺住,国库还是空的,不用人家来倒我们,我们自己已经倒了。""胡汝贞怎么想的我们可以不猜疑他。"罗龙文知道这时必须顺着严嵩说话了,先荡开了胡宗宪,但必须让严嵩明白他们也是站在他的角度说话,"可小阁老说的是理也是势。治重病用猛药。当初定这个国策就是为了苏解危局。浙江的桑田只能让那些丝绸大户改,才能一年多有几百万银子的进项,去年的亏空,今年的开支也才能对付得过去。改桑的田,百姓卖也得卖,不卖也得卖,不然,就连织造局那边今年的五十万匹生意也做不成。那时候吕公公不会担担子,责任全在内阁,全在阁老。"这话确实戳到了严嵩的疼处,严嵩又沉默了,怔怔地望着门外。严世蕃和罗龙文定定地望着他。

"这个雷我们不能再顶着。"严嵩终于开口了,拿起几上那封奏疏晃了晃,"世蕃,你这就拿着这封奏疏去司礼监,在皇上去裕王府前想办法递给吕公公。请吕公公到了裕王府再把奏疏当面给皇上,让皇上当时就给旨意。"严世蕃接过了那道奏疏,却仍然没有十分明白意思,便还是望着严嵩。

罗龙文:"阁老这个主意高。当着裕王,皇上无论给什么旨意,我们今后都没有隐患,此其一。裕王要是有其他念头,想让徐阶高拱张居正他们掣肘,这时没说,往后便也不敢再说,此其二。阁老,不知属下猜得可对。"严嵩给了罗龙文一个赏识的眼神:"知微知彰者,罗龙文也。"严世蕃对老父赏识罗龙文倒是一点也没醋意,立刻大声应道:"明白了,我这就去司礼监。"

胡宗宪的奏疏急递进京的消息裕王府当然知道了,而且奏疏里的内容也知道了大略,因为谭纶的信在这一刻也到了。

"谭纶是国士!"张居正看完谭纶写来的信,毫不掩饰兴奋地在那信上一拍,"居然能从铁板一块的浙江说动胡宗宪上这道奏疏,大事尚可为!""我看未必。"一向容易激动的高拱这时反而没有他那种兴奋,"胡宗宪这次上的奏疏有好几道。现在到底是几道也只有严家的人知道,严家要是只把另几道无关紧要的奏疏呈给皇上,却将他这道奏疏淹了,然后去信叫胡宗宪说并没有这道奏疏,胡宗宪总不会再上一道奏疏来戳穿他的老师。"高拱的话就像一瓢冷水,立刻把几个人的兴奋情绪浇下去不小,大家都沉默了。高拱的眼瞟向了徐阶,毫不掩饰心中的不满:"当时奏疏都送到了内阁,送到了徐阁老的手里,徐阁老要是直接拿着去见严嵩,严嵩也不能不给徐阁老看。他们也就做不了手脚。徐阁老,不是晚生冒犯,"诸葛一生唯谨慎",可多少事就坏在"谨慎"二字上。"徐阶的脸腾地红了,裕王和张居正也不好在这个时候去望他。沉默一时变成了尴尬。就在这时一阵孩子响亮的哭声从内室传来,裕王大声地对内喝道:"怎么回事?这么多人连个孩子也哄不好!"一个宫女从内门急忙出来了,低头答道:"皇上下午来,这时正给世子试着戴礼冠,一戴上就哭。"裕王:"哭就不戴了吗?还有一个时辰皇上就到了,告诉李妃立刻让世子穿好礼服。府里府外怎么就没有一个人替我分点愁!""是。奴婢这就去禀告王妃。"那个宫女慌忙又走了进去。坐在这里的三个师傅当然听出了裕王话中的弦外之音,尤其是徐阶,也不知裕王这话是不是接着高拱刚才那个意思说的,只好站了起来引咎自责了:"肃卿刚才责备的是,王爷要是也这样想,臣这就去严府,问一问胡宗宪的奏疏到底说的什么。""我并无责怪师傅们的意思。"裕王也感觉到自己刚才那句话说重了,"我只是心烦。说来让人伤情。身为皇子,我还不如你们。记得上次见皇上已是两年前的事了。今天皇上来,我也是沾的孩子的光。江山社稷,我替父皇分不了忧,还有什么理由责怪你们。圣驾快到了,师傅们都回去吧。浙江的事可为不可为都改日再说吧。"说着站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