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孝道文化新探
4435600000041

第41章 抓住灾后重建的历史机遇推进孝文化古镇建设(1)

范小平

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是四川省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也是汶川地震灾区受灾较重的农村集镇。和孝泉镇一街之隔的极重灾区绵竹市孝德镇,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对口援建下,一座崭新的、充满江南民居特色、具有现代园林气息的新农村集镇,在国家灾后重建的倾斜政策的扶持下,以极快的速度在旧镇中拔地而起。孝泉镇与孝德镇由此在集镇建设上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此前提下,孝泉镇的灾后如何重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笔者以为,孝泉镇的建设,也有很多孝德镇无法代替的资源优势和人文环境。当前,要以突出传统文化优势,打造孝文化品牌,建设孝道古镇为出发点,形成孝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古镇旅游观光业,以补充苏州援建孝德镇的新型苏南风格建筑群的文化内涵,做到两镇资源互补、产业互补。

一、孝泉镇孝文化资源丰厚,孝文化已经成为文化品牌

孝泉历史悠久,是川西平原的一大古镇,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据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在汉高祖六年(前201)时,置广汉郡,孝泉为广汉郡的汛乡。《四川郡县志》载:阳泉县“蜀汉分绵竹县立,今德阳县西”。《德阳县志》称“阳泉故城”即今孝泉镇。隋开皇十八年(598),改阳泉县为孝水县;大业二年(606),改孝水县为绵竹县,治所迁至今绵竹市治地。自此以后,不再在孝泉设县,孝泉改为姜诗镇,后又改名为孝泉至今。

孝泉镇具有厚实的文化底蕴,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东汉大孝子姜诗的故里,因“一门三孝”、“孝感天下、清泉满地”而得名“孝泉”。1996年被列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关于“庞氏养姑”、“安安送米”、“一门三孝”的故事以及“涌泉跃鲤”、“太白赠鞭”的神话传说至今广为流传。《后汉书》、《太平御览》、《华阳国志》等记载了东汉末年孝子姜诗、姜妻庞氏和儿子姜安安一门三位孝子的故事,史称“一门三孝”。据记载,姜诗去世后,汉明帝下诏在孝泉修建姜公祠,以表彰姜诗一门三孝的孝道精神。“一门三孝”的故事被列入《二十四孝图》,作为古代儿童教育的启蒙教材。姜诗被宋徽宗赐为“东汉至孝广文王”。孝敬父母、忠于国家的品德被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学派列为评判一个人好坏的标准。汉明帝、宋徽宗、明成祖、清乾隆等帝王下诏对姜诗进行赞评,韩愈、李调元、黄云鹊、谢无量等文人墨客写诗题字,至今部分墨迹保存完好。有关孝泉镇现存的或被修复的历史文化古迹如下。

三孝园,位于今孝泉镇东北,1988年修建。大门形制基本上仿照以前的姜孝祠,横额书“三孝园”三个隶字,两旁有两幅咏姜家孝事和孝泉风土的楹联,门楣上头有小型彩色泥塑,四周红墙绿柳,风景清幽。进了大门,迎头便是姜公殿,殿内是“一门三孝”的塑像,安安在正中,两旁是姜诗和庞氏夫妇。右廊里是以三孝故事为主题的八组彩色泥塑。在廊前,还立有“二十四孝”的大型石刻浮雕。左边是“涌泉跃鲤”池,池边是藏龙井亭(1991年新建),亭内有一仿古大钟。姜公殿,有姜诗庙、姜公祠、孝感庙、孝子祠、孝感祠等多种称呼。据史料记载,姜公殿,飞檐斗拱,雕花木窗格扇,气派庄严,祠堂三门三进,正殿前为过厅,厅前两侧为放生池,再前为石制的高大门坊。姜公殿后是藏经楼,始建于明朝,属延祚寺。屡经后世缮修,最近一次修缮是民国乙亥年(1935),由中国佛教协会前副会长释能海、汉藏法师,四川省佛协前主席释昌圆,宝光寺释常乐,文殊院释法光等人出面维修,今经楼顶部梁脊上还有能海等人的题记。经楼为两座,一左一右,经楼之间原来还有经堂,经堂内有八道匾额。原来的经楼左右侧还有回廊通宝塔。十年浩劫使经楼毁坏很大,木板壁上原镌有的字画木刻多半为人剜去,今残存的21块,内容全为佛家偈语,中有大书法家谢无量的书刻。

德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姜公坟,始建于东汉和帝永宁十五年(102),内有姜公、姜母合葬坟,孝子姜诗、孝媳庞三春和孝孙姜安安的坟各一座。后经历代维护相沿至今。姜公坟整个园地呈方形,四周有墙围护,面积约五亩,三坟并排,前有三道石碑,各三米多高、一米多宽,另有荷花池、草坪、柏树、花草等。环境十分古朴、幽雅,“文革”中受到破坏,三坟曾被挖除,坟前原有的桂树、柏树至今已不存在。坟前现有修复建设的放生池和石拱桥。

孝泉舍利塔位于孝泉镇三孝园内,始建于汉代,隋大业初仅存塔基,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安西府人赵文德发愿修塔,修至七层终止,其弟赵文礼续修六层,于至正十三年(1353)告竣。明正德十三年(1518)僧宝印改置琉璃宝顶,故又称“龙护舍利琉璃宝塔”。该塔建于两层台座之上,为密檐式四方砖塔,外形十三层,高37米,塔檐四角挂有铜铃,塔内有盘旋阶梯可登至十一层,清乾隆、嘉庆及民国年间均做过大型维修。孝泉舍利塔是四川省现存唯一的一座元代砖塔,它是研究四川砖塔演变过程的重要实物佐证。1991年,孝泉舍利塔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按照古建筑体系修建的现代仿古园林——“中国德孝城”,占地面积150亩,位于孝泉镇阳安大道旁。它是浓缩古代孝泉文化建筑、集中儒释道风格建筑式样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景区。“中国德孝城”和孝泉镇的现存古建筑一道,组合成了孝泉古镇的特有的文化风貌。

二、以“中国德孝城”为载体,形成孝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古镇旅游观光业

始建于20世纪末的“中国德孝城”,是90年代农村经济由传统农耕向现代农业转型初期的产物。其创意在于把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力图打造德阳旅游新的“兴奋点”。从先期投资3700万元,占地150亩,并已经完成了90%的建筑主体工程建设的规模和投入来看,它是孝泉镇集全镇之力奋力建设的结果。

徳孝城的建设,理论上是按照文物修建的“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力图再现昔日孝泉“八柏一点红”、“九滚十三梯”、“九宫十八庙”的古代县城的历史文化建筑的基本格局。但由于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使其在建筑材料和规划布局等方面并未达到“城”的效果,这个“城”,无论是古代意义还是现代意义,均不具有“城”的基本功能。所谓“德孝城”仅是一些仿古建筑群的简单组合,有“儒”——文武庙,有“释”——佛教的“大雄宝殿”,有“道”——白衣庵道观,还有三清殿、城隍庙、玉皇殿等等。而就“孝文化”本身的内涵却挖掘不够,仅靠“姜公坟”的有限的文物资源来陪衬,“孝文化”因素在“德孝城”中由此显得比较肤浅。

尽管如此,“中国德孝城”一经开放,还是带来了轰动当地的社会经济效益,成为了德阳的一张文化品牌。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孝文化所具有的深厚的群众基础,也反映出弘扬孝文化符合当代历史潮流,符合党中央“以人为本”的大政方针。

充分利用在90年代“中国德孝城”就已经具有的社会影响力和在德阳旅游中已经占有的分量,在原“德孝城”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挖掘孝文化的内涵,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利用灾后重建对孝泉镇重新规划的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扩展其孝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文化品位,打造中国德孝文化古镇,无论从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等方面来看,都会是双赢的。就目前可操作的手段来说,以“中国德孝城”为载体,形成孝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古镇旅游观光业,是德阳实施灾后文化重建切实可行的文化产业扩张和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