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言孝道,必说《孝经》,《孝经》是“十三经”中文字最少的,凡十八章近两千言,成书两千多年,文字虽然不多,但对我国孝道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孝经》承继儒家丰富的孝文化思想,以孔子思想为本,将先前的孝道思想系统化,贯通天地人,强调以德为本,认为“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不仅要求事父母以孝,事兄长以悌,而且把家庭父子关系运用于国家君臣关系,把孝亲与忠君直接相连,但亦主张,对君主的不义行为,要“谏诤”,加以规劝与约束,而非一味地尽忠。要求人们孝父母,敬兄长,不论地位,不管尊卑,上自天王老子,下至黎民百姓,都必须事父母以孝,尽为人之子的责任与义务,不得有不及者,并对孝道的原则、内容,尽孝的方式,事亲的行为举止等各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承如孙中山所言:“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此外,还特别提出“明王之以孝治天下”。把孝道作为治理天下的原则,扩大了孝道文化的影响和运用范围,起到“正人伦、安社稷”的作用,并内化到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内心深处,从而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必须指出的是,孝被人为强化后,纳入维护封建政治秩序的轨道,派生出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无后为大”等封建糟粕,出现殉父、割股、喂蚊、尝粪、卧冰等愚孝行为,这是必须批判,并予抛弃的。
儒家以“天”为最高范畴,孝为天性所有,自然成为人的最高道德准则。佛家把父母恩列为“四恩”之一,纵深发展到“不惟一人父母,人人父母尽可超升”的程度。道家认为欲修仙道,必先修人道,“最大的罪过就是不孝”。儒释道三家都讲的孝道,其实很平常,很朴素,很简单,无过多道理可言,本意就是人对血缘关系、长幼关系及祖灵的崇拜。行孝的全过程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礼字打头,从精神上和物质上,对在世长辈敬爱、服从与赡养,对已故上辈和祖先敬仰、祀祭与思念。也可说成要做到三种情况下的孝:生前之孝,死时(葬礼)之孝,身后之孝。有学者将其归纳为“尊敬”、“奉养”、“侍疾”、“承志”、“立身”、“谏诤”、“送葬”、“追念”八个方面。也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保全保重身体”、“敬养父母”、“谏诤”、“慎终追远”四个方面。归纳虽有异,然实质相同。孝悌也者,孝之本质就一个“敬”字,悌之本质就一个“顺”字,其社会功能就六个字:顺天下,治家国。
三、中华孝道文化的当代价值
孝道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一份不可或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孝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也是全人类的优良美德;孝是每个国民必备的品德,自古就被誉为“德之本”、“仁之本”,一切优良品德的基础;国是家的放大,忠是孝的放大,孝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正人伦,顺天下,大和谐,孝的要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旨是一致的。其价值意义愈来愈为当今民众所认可,应鼎力弘扬。
(一)弘扬中华孝道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原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是通过血统渊源与传承,通过家庭、家族、宗族、民族的逐步外延来表达的,是以孝亲敬祖为核心的一系列孝意识和孝行为来体现的,深深扎根在我们的民族心理和内化入文化基因。我们经常爱讲的“祖国”一词,就是从“父母之邦”、“父母国”、“父母之国”直接衍变出来的,这正是中华民族孝亲敬祖的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一种体现。祖国不是抽象的,是同父母血脉相通的,“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所以国人都爱自豪地声称自己是“炎黄子孙”,称祖国为“母亲”,任何人一回到故里,特别是海外游子,一归来必然是寻根问祖,祭扫墓园,访祠觅谱,探究遗踪。这些心意和行为,实质为一种文化认同和族群确认,这也正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具体表现,极为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亲情和孝文化的穿透力。凡是不孝亲敬祖的人,是决不可能成为热爱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忠臣士子的。对忤逆不孝之徒,则视如天打五雷轰的狗彘,骂“汉奸”都叫做“卖祖宗”,故《雷打张继保》这出戏很有名。
亲情就是坚韧的纽带,祖国就是一种信仰,故欲加强民族凝聚力,培养爱国情怀,其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从弘扬孝道文化入手,尊亲敬长,友善他人,把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情操融入我们的文化心理,千秋万代,固若金汤。
(二)弘扬中华孝道文化,有利于家庭的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周易·家人》卦视家庭为国之细胞,是人出生后遇到的第一个不容选择的群体,应努力处理好个人与家族群体的关系,为将来进入社会,面对更大更繁杂的群体关系作准备。准备什么?谱谚云:“这事那事,孝当大事。”“养儿不孝,喂狗上灶。”“水有源,树有根,不孝父母是畜生。”“天大地大爹妈恩情最大,千好万好孝敬父母才好。”“百善孝为先,德以孝为根。”孝是人类必备的“至德要道”。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父母爱子女,子女孝顺父母,这不仅是一种个人的美德,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物,是人的自身理性和道德的内在需要,是人类进化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的爱心都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的,然后去爱别人,最后去爱大自然中的一切物类。和睦相处,相得益彰,共存共荣。
事物发展的规律就是这样!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的要义就是“孝”,孝的放大就是“忠”,忠于自己的国家,家“齐”了,家庭文明建设搞好了,国之“细胞”和谐了,国之基础就稳定,社会自然也就和谐稳定了。
(三)弘扬中华孝道文化,就必须谴责不孝言论,制裁不孝行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今,文化多元,物质丰富,表面光鲜,心灵空虚,唯钱是瞻,诚信丧失,仁义丢尽,道德严重滑坡,一些人数典(钱)忘祖,不孝不悌,习以为常,以至为人不齿的虐母弑父者也时有所闻,更为可怕的是,自1919年以降,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精华被冲击﹑被割断﹑被批判﹑被遗忘,造成全社会的麻木不仁,重点表现在:一为官场腐败,像刘少奇﹑焦裕禄那样甘为“人民的儿子”的好干部已经越来越少,甚者极个别官员本身就是男盗女娼的忤逆子;二为教育失位,既无科目研读,也无榜样效法,甚者极个别育人者满口仁义道德,却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三为媒体乏力,既少监督,更无跟踪,成天就是“杀人放火”事件的报道,热衷爆炒娱记“星”闻,根本不知孝为何物?完全丧失了舆论应有的导向作用。如此这般,轮番折腾,使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再也不是血缘联系非常密切、以家国同构为特点的中国传统社会了。若再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讲,文化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取向的意义,远远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性,是国家持续发展、民族长期进步的原动力。我们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务必“两手过硬”,抓好精神建设。精神建设的要义就是德治加法治。尤其是在我国已步入老龄社会的目下,这点显得特别重要。德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弘扬孝道文化。首先,舆论先行,“千经万典,孝义为先”,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一切有效形式,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孝道普世教育,使全社会都知道,孝绝非仅仅是一个道德观念的问题,而必须是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的践行准则,应把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谴责不孝言论,制裁不孝行为,对不孝的害群之马绳之以法。其次,从上到下,由“民政”出面组建“孝学会”一类的群众团体,像韩国那样,倡导全民性的孝行实践运动,推荐“孝子为官”,确保“一方平安”,奖励孝举善行,共建和谐社会。其三,抓基础教育,抓族谱续修;从儿童抓起,从家庭抓起,进行孝的基础教育,树立感恩观念;从孝敬自己的父母开始,把孝敬父母作为最起码的人品要求;从小孝敬父母,长大报效国家。在族谱续修时,应增添仁孝纪事方面的内容。让孝子流芳百世,要逆子遗臭万年。
如是,国之大幸矣。
尾声:在变异中焕发永恒的魅力
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中说:“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是‘忠孝’,其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这些旧道德,中国人至今还是常讲的。但是现在受外来民族的压迫,侵入了新文化,那些新文化的势力,此刻横行中国,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旧道德,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不知道我们固有的东西,如果是好的,当然是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弃。……我们在民国之内,照道理说,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要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为四万万人效忠,比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好道德,还是要保存。讲到‘孝’字,我们中国尤为特长,尤其比各国进步得多。《孝经》所讲‘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到这样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国民在民国之内,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这番话讲得很中肯,特别强调了要保存的是“好道德”,对“不好的”,则应“放弃”。而作为修身养性的根本和基础,作为社会伦理的自然组成部分,我们认为孝道观念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当在扬弃糟粕中,弘扬精华,使之永续。
然而,近百年以来,“孝道”二字太辛苦,世事沧桑,复返无常。对此,我们必须有更加清醒和坚定的思想认识:孝道为中华民族的存续之本,颠扑不破的普世真理,既是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基因,也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的重要因素,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家园。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为何只有中华民族延续下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倡导孝的民族,一个倡导爱的民族。然而,“孝”亦非一帆风顺,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深刻的涤荡和最伟大的变革。我们相信,穿越五千年时光隧道的中华孝道文化,必将历久弥新,纵是万变,亦不离宗,在变异中永续,焕发出永恒的魅力!
正是:
德以孝为先,做人数第一。
敬养堪天职,大美续新篇。
(陈柏青:四川省民俗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