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台新德孝子董永传说是附会传说
传说是人民口头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某事的叙述。在一个地方的传说中,大致可分为地产传说和附会传说两类。地产传说则是以本地的名人、名山等所产生的传说,如德阳市孝泉镇在东汉时出了个大孝子姜诗,由姜诗在本地产生的传说,叫地产传说。关于附会传说,20个世纪80年代中期,笔者参加中国民间文学县、市《集成卷》工作时,曾写过一篇《浅析附会传说》的文章,1988年在峨眉山参加学术研讨会后,发表在四川省民间文艺研究会主办的《民间文学论丛》第四辑。接着,又在北京1989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主办的《民间文学论坛》第二期发表。这篇文章虽然有些粗浅,但对附会传说的特征、构成及怎样附会的研究,提出了较系统的看法,得到学界同仁多数支持并获奖。什么是附会传说,就是外地的一个著名故事(含戏曲),通过本地方的一个以上相似载体再现出来。所谓外地,对一个县(市)、一个省(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外地则指一个县(市)、一个省(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外的地区和民族。一个外地的故事,能在本地方附会,还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要有一个基础;(2)要有一个相似载体;(3)要有一个中介;(4)要有一个诱发因子。四个条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那么,外地的董永传说,是怎样在三台新德地方形成附会的呢?其原因同样是这四个条件在起作用。
第一,三台有一个基础。
旧时,三台同全国一样,国民的基本德行是以孝道作为准则之一的,另一个基本德行准则之一是忠。国家在规范孝道德行方面,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崇尚的风俗。这给董永传说的附会,奠定了社会基础;再是,三台当时正值《新修潼川府志》的撰稿期中,需要从各县收集大量的孝子典型,充入《孝友》分目之中。从成书资料看,该目已收录各类孝子典型309人:其中因自感孝行不足而忧死、撞死者多人;为亲疗疾割肝、割股自伤者若干人。在割股者中,年龄最小者仅12岁。这些实例,虽然行为过激,有的构成“愚孝”,但已在编修们中,营造了附会孝子董永传说的最好基础。
第二,三台有一个相似载体。
三台的相似载体有二:一是三台新德有个同名载体叫董仲;二是《尚友录》中的资料,与三台仙人董仲的事迹相符。这种同名同事相符的附会,叫做同名附会。这种附会一旦成功,人物命运,只能按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定,至于人物的籍贯、出生年代及生年代,均可不问,这就是附会传说的特点所在。此外,附会,还包括同体附会,如见到一座复杂的建筑,就说是鲁班建造;见到一座大山,就说是有妖怪作祟;见到一条江河,就说有孽龙、水怪吃人等。
第三,三台有个中介。
所谓中介,就是媒介,就是要使两个不同的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这种关系,大多是认真的、不自觉的。要使《尚友录》中的董仲与三台董仲成为一个董仲,没有中介是不行的。那么,是谁把两个董仲合为一个董仲的呢?当然是《新修潼川府志》的编修们。居首的是执笔的三位举人,其次是总纂阿麟和鉴定吴树棻。没有他们的附会和最后负责任的审定和批准,新德孝子董永传说,是很难进入《府志》的。
第四,三台有个诱发因子。
所谓诱发因子,即指诱发附会的因素。三台诱发董永传说附会的因素有:一是“董仲”条下有一个“其详不可考”的“空白”,可以诱发编修们产生填补的欲望;二是《尚友录》的资料与董仲生平事迹相符,可诱发编修们产生引用填补的欲望。《尚友录》是《府志》征引书目之一,是明人廖用贤据《万姓总谱》编辑的一部力作,在明天启年间(1621-1627)刻本印刷后,到清康熙、光绪时,又两次再版翻制,具有翻检引用功能。可以时刻诱发编修们产生引用填空的欲望。若是一旦附会引用,既可填补空白,使《新修潼川府志》的撰写工作顺利进行,同时,还可在《府志》中增加三台孝子的一员之席。
由于以上条件的构成,才使得孝子董永传说在三台新德的附会成功。由于新德有孝子董永传说的存在,才使得今日新德及三台地区的社会和家庭思想、文明建设得到启迪,并带来深远的影响。
六、三台新德孝子董永传说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深远影响
新德孝子董永传说给新德及三台社会、家庭,带来的深远影响是:
(一)孝行的影响
儒家经典《论语·为政》云:“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就是说:“父母在世时要以‘礼’来事奉他们,父母死后要以‘礼’来安葬他们,安葬以后要按照‘礼’来祭祀他们。”董永的父母在世时,以“佣作”来“礼”事他们,父母死后,又以“卖身为奴”的佣金来“礼”葬他们。所谓礼葬,即是按当时社会所通行的仪礼来进行安葬。董永这种行孝执著、矢志不移的坚毅精神,在新德及三台社会、家庭中,传为佳话,发生着重大影响。就在孝子董永传说的初始热潮中,在新德乡内,今永兴六村,出现一位割股疗亲的孝妇,她的名字叫韩姑。韩姑四岁时当了童养媳,长大成婚后不久,丈夫病逝,与婆母一起生活,为了供养婆母,她立志不嫁,拒绝了上门提亲的许多媒人。婆母生了重病,想喝油汤,家中无钱买肉,她暗中忍痛,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给婆母煮着吃。婆母的病好了,她的伤口却化脓了,直到韩姑死的时候,才把实情说出来。婆母知道媳妇是为她死的,伤心地哭得死去活来,连天上的菩萨都落泪了,就把韩姑收到天上去,要她为民间造福。有人生了病,只要喊一声她的名字,病就好了。谁家的儿女不孝顺老人,她就托梦去教训。后来,人们自愿捐钱、捐物,在她死的地方修起一座庙,把她的尸骨埋在庙中间,取名“韩姑庙”。这就是如今“韩光寺”的来由了。韩姑的名字被载入《民国三台县志》。她原名叫韩琼芳,是本县文生韩国彦之女。
(二)妇女婚恋自由的影响
在民国三四十年,在新德乡内出了个争取婚姻自由的“七仙女”,她的名字叫云姑娘。云姑娘年轻、漂亮,当她暗中有了恋人的时候,却受到旧礼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伤害,嫁到南峰寺(今塞江)六村蒲家沟姓赵的一户人家。那里山高沟狭,缺吃少穿。男人虽有一套木匠手艺可以养活家口,但是个驼背,和她在董仲坝的男人相比,可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云姑娘决定抗婚。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她逃回娘家来。赵家虽然住地条件差,但家族人多,雇人四处查找。好几年过去了,在一个春节前杀年猪的早上,被赵家人发现。赵家把云家告上法庭,县大老爷亲自坐堂审问,云姑娘誓死不从。县大老爷问急了,云姑娘说:“人家七仙女都可以自选男人,我为什么不能!”弄得县大老爷哭笑不得,动了打刑,把她打得皮开肉绽,云姑娘还是不从,最后只好以“下蛋鸡不抱,打断腿还是不抱”的道理说服赵家退了婚。云姑娘从此获得了自由之身,终于和相爱的男人结了婚。人们都称这位云姑娘是“七仙女”。
(三)文化方面的影响
1.产生了一批文物
(1)被三台县文物管理所列为“文物点”管理的有:
董仲石室;
会仙桥。
(2)诗和碑记
诗
《新编潼川府志》纂修、举人王龙勋诗:汉董仲石室
王龙勋
仙人汉董仲,事远不可知。石室依山陲,灵慧具夙根。少小好道术,云笈长纷披。有时面壁居,蛇虎环绕之。有时效禹步,神鬼相追随。斋心炼符箓,引气同之龟。金丹能救人,草木安足为。至今枯井旁,银杏华叶垂。樵牧问遗迹,空见没字碑。成都太守贤,教授开讲帷。仙人名与事,志乘照来兹。
乡文人王麒勋诗:董仲石室
王麒勋
鼓楼山隅属幽秘,云有仙人居其地。深岩绝壑石室开,豹隐鸿潜自殊异。
密授宝箓开琼文,煮金炼石香氤氲。一壶金膏泻灵液,神功涤尽疵疬氛。
灵根移自天上来,支机石畔银河隈。偶到尘寰小游处,仙居特闢读书台。
蔓草荒凉一抔土,缥缈亭堂樵牧舞。珠宫见阙本虚无,养素存神即洞府。
董仲诗《钟山》
碑文
董永墓残碑文
董仲石室碑文(残)等
2.传说载体展览馆
有关董永传说中的所有名物:如山、桥、河、井、树、房、坟、坝等,组成地面的载体展览馆(也可叫公园一类的名称等)。
(四)风俗方面的影响
1.传统风俗方面
(1)视董仲葬地为龙脉风水宝地
诚信董仲的葬地,是一块龙脉风水宝地。争坟山风水,望发后人。
(2)视董氏家人为保护神
把董永、董仲和仙姬,视为自己和一方老百姓的保护神。每逢年节或喜庆日子,老百姓都要到坟上或古迹处,扫墓祭拜求保佑。又,为讨好董永家人在天之灵,县防卫团总谢乃周为其修复坟场,立碑记叙,现存残碑。
(3)在七仙河边兴办“仙女会”
在仙女沐浴、浣洗、董仲认母的七仙河边,兴办“七七仙女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