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厌氧发酵工程多与工业废水处理相结合,既是环境保护需要,又可获得沼气。通常各种工业废水作发酵料是按其所含化学耗氧量(COD)来计算其沼气产量。表中为各种有机废水大致能产沼气的数量。
生物质气化换新装
将固体生物质转化为气体燃料称为生物质气化。这项技术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应用,当时利用木炭制造水煤气,并带动蒸汽机作动力,甚至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困难时期,因为石油缺乏,还以这种煤气开汽车,即叫做“木炭车”,说来也有一段光荣的历史。这种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含碳物质在不充分氧化(燃烧)的情况下,会产生一氧化碳,即煤气。如果完全燃烧,就是完全氧化,则变为二氧化碳。制造煤气是为了得到一氧化碳,人们就故意不给足氧气,不让有足够的空气把火烧旺,而是似着非着,焖出一氧化碳来。道理非常简单,但需要有一种设备,即气化炉。
固定床气化炉最初的气化炉是固定床式,由于进风口的位置不同,又有上吸式和下吸式,还有过平吸式。我们只以上吸式为例简单介绍它的结构。上吸式气化炉,它是用钢板做成的,下部还用耐火材料保护。生物质燃料(木块等)从炉顶投入,炉底有炉箅子。空气和水蒸气从炉底送入,炉膛内燃料堆积,最底层的有空气中的氧可以帮助燃烧,并产生热量。再上层的氧供应不足,氧化不完全,产生一氧化碳,更上层的只能热分解和干燥,燃料一层一层往下落,煤气从炉的上层排出。
当然,这种炉型比较落后,效率较低,后来使用得很少。但是20世纪70年代世界出现石油危机,这些老技术又搬出来了,经过一番改造,生物质气化炉又有了新的生命。我国已利用碎木块、锯末、秸秆、玉米芯等作为燃料,进行气化,并用这种燃气烘干木材、取暖和发电。其中稻壳发电令人注目,平均每吨稻壳可以代替110—140千克柴油,大约每发1千瓦·时的电需要稻壳2—2.5千克,同时稻壳灰还是钢铁工业的保温材料。农村乡镇企业所需的热源,若由生物质气化提供燃料,可以就近供应,有一定的优越性。
流化床气化炉
目前,国际上都在加紧生物质气化新技术的开发,已有各种流化床炉型,它比固定床所产燃气的热值高,用途广。流化床的特点是在燃烧床面上铺有一层细石英砂作为传热介质,当细碎的生物质燃料进入炉体后,形成一种沸腾状的流动层,所以也叫“沸腾床”。由于流态颗粒与粉状物料混合时接触面积大,氧化和还原反应充分,热效率高。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又出现一种生物质循环流化床气化炉,它比普通流化床更好,可以把气化时产生的焦炭和焦油分离出来,并使之与热载体一道循环到燃烧室去进行燃烧,不仅防止了气化炉结焦堵塞的毛病,而且更提高了热能利用率。这是当代生物质气化的最新技术,特别适合过去较难利用的细碎生物质,如锯末、蔗渣、木粉等。
生物质液化有潜力
将固体生物质转化为液体燃料称为生物质液化。它分为间接液化和直接液化两类:间接液化是指通过微生物作用或化学合成方法生成液体燃料,如乙醇(酒精)、甲醇(木精);直接液化可采用机械方法,用压榨或提取等工艺获得可燃烧的油品,如棉籽油等植物油,经提炼变成可代替柴油的燃料。技术较难但很有希望的是生物质通过热分解制取人造石油。有的生物质在热分解时可以得到生物油、生物炭和可燃烧气体,使生物质得到充分利用。
醇类燃料——间接液化的产物
国际上为减少石油耗量和防止环境污染,已开始采用醇类燃料作代用燃料,主要是增加甲醇汽车和乙醇汽车,较简便的方法是在汽油中掺烧甲醇或乙醇。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石油消耗量,而且可以代替汽油中所加的含铅防爆剂,使尾气排放更洁净。因为汽油中常加四乙基铅作防爆剂,提高燃料的辛烷值。现在许多国家都禁止使用含铅汽油,就是为了防止排气污染。若汽油中掺入甲醇或乙醇,同样能提高燃料的辛烷值,而不会污染环境。目前,美国在汽油中掺烧甲醇和乙醇的用量每年达上百万吨。德国大众汽车厂专门生产一种烧甲醇的汽车,性能很好。在石油危机中,巴西的乙醇汽车占汽车总量的40%,可见醇类燃料汽车发展前景是不错的。当然,首先要有足够的醇类燃料,在价格上能与汽油相竞争,并在加油站的设施方面有一定的安排。一般是采取先掺烧,而后代用。我国甲醇车的试验和乙醇掺烧都做了一些工作,成果不少,关键是要解决醇类燃料的供应。
甲醇的化学分子式为CH3OH,热值为22718.75千焦/千克。它可以用木质纤维素经蒸馏获得,所以俗称“木精”。甲醇的化学合成也可用生物质气化炉产生的一氧化碳与氢做原料,经催化反应而制得。但这种工艺设备庞杂,可能不经济。因此,现有甲醇的生产多以煤或天然气为原料。
乙醇的化学分子式为C2H5OH,热值为29733.48千焦/千克。它可以从白酒蒸馏中提取,所以俗称“酒精”。生物质热裂解生成的乙炔与乙烯可以合成乙醇,同样因工艺路线长而不经济。较为实际的是生物质经糖化发酵,借助于微生物制作成酒,然后蒸馏提纯,达到90%以上的浓度,即为工业乙醇,可作燃料用。用于糖化的生物质较多,除各种含淀粉高的植物外,还可利用一些农业废弃物,如高粱秆、玉米秸和废糖蜜等。另外,还有木质纤维植物,可以通过水解纤维素的办法制取乙醇,日本已在这方面加紧研究,若能工业化生产,将在利用生物质制取酒精方面开辟广阔资源。目前,国内外生产乙醇的主要方法是生物质糖化发酵工艺,表中为各种生物质原料的产量及乙醇的产量。
现在我国用生物质经糖化发酵法制取乙醇的成本,大约60%为原料所占。特别是与粮食争原料或与制糖争原料,作为能源,这样制得的乙醇是不合算的。因此要充分利用较廉价或次要的糖基植物原料才比较合理。目前正开展研究的甜高粱秸或甜玉米秸制乙醇,将较有发展前景。利用杂交的高粱秸秆含糖分高,将其榨取的糖液供发酵制乙醇,榨渣还可养牛或制纤维板,综合利用效益较高。
生物质的直接液化
生物质直接液化,一般榨取植物油比较简单,但要提取成燃料油,必须把其中的脂肪酸类的物质取出,否则燃烧时容易结焦。因此,提炼过程是否经济合理,有待研究。当然,自然界也有一些植物会生成一种成分很类似柴油的燃料油,不经提炼即可用作燃油。这种植物多生长在热带,有的就叫柴油树,树干内会流出这种油质,如同橡胶树流胶一样。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曾从越南引种过柴油树,但未大量繁育,据说产油率不高,成年树每株每年约可产油20升。此外,巴西和墨西哥等一些国家也有一种叫“科帕伊巴”的树,亦能产出类似柴油的燃油。
目前,国际上较为关注的生物质直接液化是热裂解制取液体燃料,特别是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对生物质人造石油投入研究力量较多,其中有一种方法是将木材切成小块,经干燥脱水,放入可控制气量的反应器内加热分解,然后通入蒸汽,最后获得约30%左右的生物质油(即人造石油),同时还可得到约30%的生物炭,还有40%左右的可燃气体,这种煤气主要是用于本系统的加热,达到热的平衡。
建立能源农场和发展生物工程
现代化的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不仅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生物质,更重要的是建立以获取能源为目的的生物质生产基地,以能源农场的形式大规模培育生物质,并加工成商品能源。因此,首先要对土地进行规划,尽可能利用山地非耕荒地和水域,选择适合当地生长条件的生物质品种进行培育繁殖,以获得大量生物质,其中包括足够数量的高产能植物和必需的动物(牲畜和禽类)。在海洋、水域,要充分利用海藻和水生物提取能源,建立水上能源作物生产基地。
生物质能的加工转化,应采用先进技术,有步骤地建立专业工厂,如醇类燃料生产厂,大型沼气工程,燃料油、生物炭加工厂,生物质气化及发电站,生物质压块燃料,以及附属的肥料和饲料加工厂等。
国外建立的生物质能源农场,利用机械化进行生物质的采集,包括打捆、粉碎和贮运。生物质产销及能源供应半径不宜过大,充分发挥当地产销的优势,这样才有利于同现有化石能源的竞争。建立能源农场的初期,应取得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支持,以便在政策上得到适当保护,使其逐步运转正常,变为良性循环。能源农场的社会环境效益较好,理应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建立能源农场应纳入国土整治规划。
为了能源农场的持续发展,技术起点要高,要尽可能采用当代生物工程的研究成果,或与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单位和高等院校建立联系,或合作经营。例如在厌氧发酵工程中,要利用生物工程中新的发酵工艺和酶制剂的作用,在植物繁育中要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目前植物光合作用的光效均低于0.5%,事实上每提高千分之一,就能使太阳能转化碳水化合物的能力成倍提高。生物工程中的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同样在能源农场有英雄用武之地,必须使生物质本身有较大变化,才能脱开传统的生物质能利用,而成为人们瞩目的新能源体系。现在,北欧有些自然条件不太利于生物质生长的国家都在开发能源农场,中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更应发展能源农场。有人形象地说:“能源农场是生产绿色能源,是永远开发不完的人造油田,是美化大地的煤田。”我国人均耕地不多,森林覆盖率也不高,但荒山野地不少,若能很好地发展能源农场,不仅可以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产出,而且有利于国土整治,功在千秋。就世界范围而言,风力田、能源农场均开始于经济发达国家,其中有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技术和认识水平,发展中国家更应在这方面发展,把自己生存的土地利用好。
目前,中国尚未形成规模化的生物质能源农场,但在华东地区开始有了以大型沼气为中心,农牧渔业综合开发的农场。其中新能源生产的比重日益加大,成为能源农场的雏形。例如:浙江杭州郊区的浮山农场和上海郊区的星火农场等。该农场主要是利用养鸡、养猪的粪便生产沼气,将沼气供农场生活和生产作燃料,解决职工家用燃料,生产中的茶叶加工,莼菜加工,鸡舍供暖和孵鸡,沼液养猪和农田施肥,沼渣养鱼等。初步构成良性农业生态。但由于当地的土地紧张,没有空闲地种植能源作物,不能更多地生产并将多余的能源输出。若进一步规划好山地、水域的充分利用,必将除满足农场自身的能源供需外,还应有商品能源销售,那时才能成为真正的能源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