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不可不知的万事由来
4453900000006

第6章 文化历史习俗(5)

这些建筑物为什么都和“九”这个数字有关呢?原来,按照过去阴阳的说法,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阳数中最大者,称为“极阳数”。古代常用“九”数象征天。《易经》上也说“九”数含有吉祥之意,为此,古代皇帝家建筑多用“九”或“九”的倍数来建造,以此象征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天子”。

故宫有多少间房

北京城中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宫殿。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围成一个方形。朝南的正门是午门,北门是神武门,东西两面分别称为东华门和西华门。在这片古建筑群中,共有多少房间呢?,故宫共有9999间半房,这是一个奇怪的数字。为什么不是10000间整数,而偏偏要建筑一个“半间”呢?据说,天上玉帝的宫殿共有10000问房,而人间的皇帝是天帝之子,他的规格就得比玉帝低一点。这个所谓“半间”,是指文渊楼下的那间小屋。实际上,这间小屋之所以造得特别小,是出于格局上美观的考虑,本应当是一间。

天坛中的数字象征

天坛精巧的建筑艺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令人叹为观止。但很少有人知道,天坛建筑中还暗藏着许多数字象征。

一进祈年门,宏伟的祈年殿就矗立在眼前。这座高38米、直径30米的圆形大殿,全靠28根巨大的木柱支撑。当中4根金丝楠木柱叫“龙井柱”,代表一年的四季,中层12根象征一年的12个月,外层12根则表示一天12个时辰。

过了皇穹宇是一座洁白如玉的3层圜坛,这就是圜丘。它的坛面、台阶、栏杆所用的白石全是9或9的倍数。中国古代以奇数为阳数,代表天,9为阳数之极。而皇帝自诩代表天,故以9作象征。石坛上层中心是一块圆石。圆心外第一环砌9块,到第9环81块,中层从10环90块起至18环162块止,下层则自19环到27环,最外一环共243块。每层4个门,每门的台阶是9级。每层有雕石栏杆,栏杆数也是9的倍数。高超的建筑艺术,使其数字象征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什么是“尚方宝剑”

“尚方宝剑”,也称上方宝剑。在古典小说或传统戏曲中常常有人提到它:“本大臣持有御赐尚方宝剑,故可先斩后奏!”云云。可见持有尚方宝剑者,权力极大,往往作为皇权的一种象征。倘若再深究一步,“尚方宝剑”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尚方宝剑”意即“尚方”铸造的宝剑。在封建社会,“尚方”是皇宫里掌管皇帝及皇室衣食住行的御门——“少府”中的一个部门。这一机构,从秦汉两朝就有所设置。“尚方”的负责官员称“尚方令”,如《后汉书》中就有记载:“尚方令一人,六百石。掌上手工作御刀剑诸好器物。”可见,从皇宫里铸造出来的剑,就叫“尚方宝剑”。皇帝对外出办事的钦差大臣,往往赏赐一口“尚方宝剑”,作为皇权的象征,而佩带此剑的钦差,对贪赃枉法的大臣可相机行事,具有生杀予夺之大权。

赤壁之火是谁放的

人们一提起借东风,就会联想到诸葛亮;一提起火烧赤壁,就会联想到周公瑾。东风是否可能借来?曹军数以千计的艨艟斗舰竟然会被周瑜一把火轻而易举地烧光吗?

罗贯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大加渲染,从文学想象的角度看,是为了更好地描写人物,是极其感人的好手笔,但是据陈寿《三国志·武帝纪》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时)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又据《三国志·吴主传》载:“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具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又据《三国志·郭嘉传》载:“太祖(指曹操)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裴松之曾在注释中写道:“……至于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典,以损凌厉之锋。”从以上记载可以说明,曹军赤壁之败,并非败于周瑜的一把火。曹操的战船,大都是自己烧毁的。

为什么曹操要自烧战船呢?这是因为曹操看到北军不习水战,又兴大疫,同时遭到黄盖诈降偷袭,兵马十分混乱,被迫决定后撤。后撤时,曹操担心所有庞大的战船群无法随同撤走,将会落入敌军之手,自行烧船是曹操应急的战略措施。再据中华书局《枫林脞语》一书刊载:“《吴志周瑜传》注引法表传载:‘操与孙权书云: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这一记载,可进一步证实赤壁战役的得失胜败,并非为罗贯中所描写的那样,而周瑜只是冒领了一次“火攻”之功而已。

头颅为什么又称“首级”

“首级”是古人对头颅的别称。为什么头颅又称“首级”呢?

原来,秦汉时期,军队作战有一条奖励制度,凡是斩下敌人的一个人头者,赐爵一级。古人称头为首,一首一级,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头颅叫做“首级”了。首级制度,原是为了鼓励将士奋勇杀敌,岂料士兵们为了争夺首级,经常自相残杀。据《史记》记载,项羽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跑掉了,另外十余骑为争夺项羽的身子,“相杀者数十人”。此外,有的人还把首级当成了商品,卖给无战功的人。

大量的事实表明,首级制度很不可取。对于这一点,北宋大将狄青看得非常清楚。因此,他上书陈述首级制度的种种弊端,建议皇帝予以废除。仁宗皇帝批准了狄青的建议,废除了首级制度。从那以后,首级制度就在中国历史上销声匿迹了,但“首级”作为头颅的别称却一直沿用了下来。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科举,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在经过礼部会试后,有273名贡士参加殿试,直隶考生刘春霖参加了殿试。按考试成绩他排在最后,应为最后一名进士,但当考宫把殿试名单按成绩排列拿给慈禧看时,慈禧看到刘春霖的名字,因姓与“留”谐音,名字有春雨降临之意,很是高兴,便把他提到榜首。这样,刘春霖便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沈钧儒先生曾参加这次殿试,是新中国国家领导人中惟一的清末进士。公元1905年,全国掀起兴办新式学校、废除科举的浪潮,慈禧迫于时势,下诏停止科举,而光绪三十年的殿试,便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揭露“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人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对南京人民进行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5天以后,大洋彼岸的美国《纽约时报》首先向世界公众披露了这一暴行,报道这一惊人消息的人,就是该报驻中国特派记者特尔曼·坦丁(又译为蒂尔曼·坦丁)。

坦丁当时正在南京,耳闻目睹了那一幕幕暴行。在城外的长江边,他亲眼看到日军对被俘的中国平民和中国士兵进行集体屠杀。他们每50人被编为一个小队,用绳子缚着双手,日军用机关枪连续扫射。枪杀完一队之后再押过来一队,日本军官一边枪杀俘虏一边大声狂笑。在一天之内,坦丁3次目击了集体屠杀的惨景。

日军惨无人道的屠杀使坦丁感到震惊和愤慨,他当即奋笔疾书,写出了一篇揭露日军暴行的详细报道。但是,日军采取了极其严格的新闻封锁,不允许向外披露大屠杀的真相。起初,坦丁决定驾车到上海去发电讯,不料行到20千米时就被日军拦住。他只好改道芜湖后又辗转到武汉才把电文发出。《纽约时报》于18日在显著位置刊载了这条电讯,在美国和全世界引起强烈的反响。12月22日,特尔曼·坦丁又向纽约发出一份屠杀无辜平民的电讯稿,进一步揭露日军在南京的血腥罪行。随后,他继续留在中国从事新闻报道。

谁是中山陵的设计者

雄伟的南京中山陵背靠巍峨的紫金山,面向开阔的平原。它结合山峦地势,突出天然屏障,以大片绿树和宽阔石阶把孤立的建筑连为一体,既有时代气息,又富有民族风格,被公认为我国近代建筑史上大型群体建筑的杰作。

这座宏伟园陵的设计者是年仅31岁的建筑师——吕彦直。吕彦直,字古愚,1894年出生,籍贯山东,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1913年,因学习成绩优异,被公费派往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师从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墨菲,1921年学成回国。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当时的广东政府筹集了八十余万两白银,根据孙中山生前愿望,准备在南京为孙中山修筑陵墓。“总理葬事筹委会”于这年5月向海内外悬赏征集中山陵设计方案。吕彦直草拟的设计方案,构思新颖独特,具有民族风格,受到海内外专家和评委的赞赏。于是,吕彦直被“总理葬事筹委会”聘为中山陵设计师。两个月内,他就绘制出了全部施工图纸。

1926年初,在他的主持下,中山陵开始奠基兴建。遗憾的是,他卧病在床,未能参加陵墓奠基仪式。接着,他又赴广州担负设计广州中山纪念堂和中山纪念碑的任务。由于来回奔波、劳累过度,他终于积劳成疾,于1929年初因脑溢血突发逝世,年仅35岁。

中国的文字有多少种

中国有56个民族,使用着85种语言,但是,并不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而有的民族使用的文字又不止一种。

据统计,除了汉字之外,其他55个民族中,有多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如壮、布依、纳西、傈僳、哈尼、佤、侗、景颇、土家等,他们的文字由新中国人民政府帮助创制或改进。

使用两种以上文字的民族则有傣族、苗族、蒙古族和纳西族。所以中国共有27种文字,而经常使用的,只有几种而已。

普通话是如何形成的

古代的时候,人们说话都是乡音,南腔北调,不便于交流。到了元、明、清三代,北京成了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话在全国各地传播开了。而且,这种北京话主要用于官场交往,因此又称作是“官话”。

清雍正帝曾命令官吏“务使语言明白,使人易通,不得仍前习为乡音”。这客观上推动了“官话”的普及。

这种“官话”当时不仅在官吏之间互用,渐渐的也为各地的百姓所接受和使用。

当时的文学创作,一方面是脱离口语的文言,一方面是接近门语的“白话”,如《水浒传》、《红楼梦》就是白话小说。

这种白话文学使用的语言基本上属于北方话,对北方话的推广起了促进作用。

晚清的时候,一些文人曾致力于“官话”的推广工作,其中以王照贡献最大。

到了“五四”时期,书面语上,“白话”渐渐代替了“文言”,开展了“国语”运动,把北京话定为标准的“国语”,作为民族共同语加以推广。

1955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提出明确的要求,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现代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符合这一要求,才是规范化的普通话。

常说的“九州”的来历

在民歌和民谣里经常有九州的说法,那么九州到底是指哪些地方呢?夏朝的时候,九州是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西周的时候,又多了幽州与并州,却少了徐州与梁州,因此还称其为九州。看来,九州指的是春秋战国以前的行政区域,这种称呼一直流传到现在,以九州来表示中国的疆土。事实上,自从秦朝以来,中国的行政区域经常变动,秦朝初年设立了郡县,汉朝又实行郡国并置。三国的时候又出现了州制,魏十二州、吴四州、蜀二州,一共十八州。晋朝的时候增加到二十一州。南北朝的时候,州的数目大增,总共有二十八州。唐宋时期,中国行政区域是道。从元朝开始实行省制,道、省官辖范围以内,有些城市的名称继续称做州。目前中国有二十三个省、五个自治区、四个直辖市,另外还设有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目前称州的城市名称,省会一级的有广州、福州、杭州、郑州和兰州,其他的市、县称州的也有很多。

可是目前的州,除了自治州外,都已经不是行政区划了,而变成了城市名称的一部分。

古代杰出的皇帝

秦始皇赢政(前246~前210在位)——赢政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设立郡县制,自封为“始皇帝”。秦始皇统一了货币、文字以及度量衡,修筑了万里长城。

汉高祖刘邦(前202~前195在位)——刘邦是西汉王朝的建立者,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起义从平民成长为皇帝的杰出皇帝。

汉武帝刘彻(前140~前87在位)——刘彻罢黜了百家、独尊儒术,发展了西汉的经济,并且巩固了北方的边防,令西汉的国力达到了鼎盛时期。

汉光武帝刘秀(25~57在位)——刘秀是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后人将刘秀重建汉王朝称之为“光武中兴”。

唐太宗李世民(626~649在位)——李世民能够任贤纳谏;注重发展社会经济;大破东突厥、跟西藏和亲、发展西域的交通,促进了经贸文化的交流。历史上将李世民在位的繁盛时期称之为“贞观之治”。

武则天(690~705在位)——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实施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政治措施,大大巩固了唐帝国的统治,替唐朝发展至鼎盛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太祖赵匡胤(960~976在位)——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宋王朝。

元太祖铁木真(生于1162,死于1227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汗国,被人们尊为“成吉思汗”。

元世祖忽必烈(1260~1294在位)——忽必烈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元朝)。

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在位)——朱元璋是明朝的建立者,同时是中国历史上平民出身的杰出皇帝。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61~1722在位)——爱新觉罗·玄烨平三藩之乱;并且收复了台湾;还订立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历史上将从康熙到乾隆时期的繁盛时期称之为“康乾盛世”。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35~1796在位)——爱新觉罗·弘历收回了新疆;并且发展了社会经济;在文化方面,爱新觉罗·弘历广泛召集天下的贤才,收罗整理包括《四库全书》在内的众多文化典籍。乾隆在位的时期为大清帝国的鼎盛时期。

我国古代的昏君

夏桀(约公元前16世纪在位)——夏桀十分奢侈腐朽、荒淫无度。夏桀是夏朝的亡国君主。

商纣王(约公元前11世纪在位)——商纣王沉湎于酒色,十分残暴,不听从劝谏,大肆杀害忠臣。商纣王是商朝的亡国君主。

周厉王(?~前828在位)——周厉王独占山林川泽,监视并且杀害了“诽谤”自己的人,最终造成国人暴动。

周幽王(?~前771在位)——周幽王残酷剥削人民,还掠夺贵族的财物,宠爱褒姒,引起了宫廷内部的大分裂。周幽王是西周亡国君主。

楚怀王熊槐(前328~前299在位)——残酷剥削人民,遣散主张改革的官吏。后来楚怀王被秦国扣留了。

秦二世胡亥(前210~前207在位)——秦二世大修阿房宫与驰道,赋税徭役异常繁重,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汉灵帝刘宏(168~189在位)——汉灵帝宠信宦官,引起了厂党铜之祸;汉灵帝公开卖官,以此来增加税收,大规模修建宫室,引发了黄巾起义。

陈后主陈叔宝(582~589在位)——陈叔宝在位的时候广建官室,奢侈腐化,沉湎于酒色,是南朝陈的亡国君主。

隋炀帝杨广(60~618在位)——隋炀帝杨广大兴土木,广建宫殿与西苑,挖掘运河,广修长城。人民的赋役繁重,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