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做最好的管理者
4460000000002

第2章 面对挑战,确定管理风格(2)

在我看来,若一个团队上动而下不动,或是下动而上不动,都不会有好的发展,只有上下一起动,中间留条缝才有用。所谓“留条缝”,就是保留某些非主流的价值观。你可以尽最大努力说服对方,但如果他仍不接受,也应该让他保留自己的意见。

有些企业老板心胸很狭窄,只喜欢用亲人或亲信,这样的企业注定做不大,甚至会被老板搞垮。管理者一定要记住:不要有帮派之分。有能力的人不应与人有帮派之分,而要广结善缘。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企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管理者必须具备大格局。

七、态度决定高度及宽广度

管理者一定要重视自己对他人的态度,因为态度决定高度,高度决定宽广度。

你对人的态度和善,朋友就多。你对人尖酸刻薄,就没有人愿意做你的朋友。如果对事情过于苛求完美,一切以考核结果为准,也做不好事情。管理者要明白:考核是为了找出问题,并加以解决,不要总是惦记部属有哪些工作没有做到位。

人生受命运的驱动。什么叫“命”?在旧社会,人的八字(用天干地支表示人出生时的年、月、日、时,共有八个字,故为“八字”)叫命,而在现代社会,人的性格叫命。个性差,发展就会受阻碍;个性好,前途就开阔明亮。所以,个性决定一个人的成败。

人的个性早在6岁以前就基本定型了。虽然人没有办法对自己的个性进行180度的大转弯,但可以一点一点地转,久而久之,个性会得到调和。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以前我的脾气很坏,但我坚持慢慢转变,现在脾气比较好了。我以前做事很冲动,但经过长期的转变,现在已经不那么冲动了。所以命是可以转变的。

那么,命靠什么来转?靠运。什么叫运呢?运就是态度。态度好,就会转运;态度不好,运就会越来越糟糕。所以,好命、歹命靠性格,运好、运坏靠态度。

管理者在面对部属、同事、上司及老板时一定要以良好的态度与之互动,这样成功的概率才会比较高,人际关系也会更好。

八、脑袋决定口袋

脑袋决定口袋,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为什么比尔.盖茨一秒钟可以赚三千元美金,而很多人一个月也赚不到这么多,差别在哪里?在脑袋。

做了困难的事,绩效会高;做了简单的事情,绩效会低。所以,聪明的管理者会选择难度较大的客户进行突破。在现实中,难度往往是与客户大小成正比的,只有把精力放在大客户身上,市场份额才有可能得到较大提高。不要一天到晚在小客户身上浪费时间。即使对方马上埋单,因为成交量小,对企业发展也是没有决定性作用的。

打个比方,地面上有100张美钞,其中98张是1元面值,两张是100元面值,如果规定你只能选择其一,你是应该拼命捡地上的1元钱,还是应该抓住那两张100元钱?当然是后者。

管理者一定要想方设法开发脑力资源。而开发脑力资源的办法只有两个,一个是学习,一个是思考,此外没有捷径可走。

九、用尊重加强彼此的信心

“人”字由一撇一捺组成,左边的一撇是你自己,而右边的一捺指除你之外的所有人,可见人与人之间必须你撑我、我撑你。如果没有他人的支撑,光你这一撇不可能成“人”,更不要说“站立”起来,做一番事业了。所以,你这一撇很重要,而他人那一捺也很重要。同样道理,管理者与部属之间也是相互支撑的关系,都很重要。既然都重要,双方就要学会互撑,即要做到相互尊重。

假如管理者很尊重自己的部属,部属就会想尽办法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假如管理者视部属如草芥,那部属就会把管理者当成泥土。

尊重会加强双方对彼此的信心。反过来说,信心来自了解,而大的信心来自尊重。所以管理者一定要礼贤下士,一定要尊重部属。

尊重有些时候需要大智若愚,需要“扮猪吃老虎”。比如,你明明知道怎么做,却故意装作不知道,而是请教素质、能力都很高的部属:“有一件事情困扰了我好几天,晚上都睡不着,我知道你在这方面的经历非常丰富,能不能帮忙指点一下,到底应该怎么做比较好?”当你这么问时,部属就会讲出心中的想法。当然,这些想法有些是对的,有些是不对的。

对于对的,你要马上认同,即使不对,也不要直接否定,而是引导他找答案。比如,你可以说:“是,但是照这样做可能会出现××的困扰,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这一招在做决策时尤其适用。一般说来,决策过程分三步:第一步,询问所有人对议题的想法;第二步,缩小询问范围,找到两三位关键人物就细节进行磋商;第三步,领导人拍板做决定。这就是决策三部曲,是最好的决策模式。

(第三节)沟通到位,搞好人际关系

沟通要有成果,说者必须说清楚、讲明白,而听者也要听清楚、听明白,所以,沟通包含两方面,即说和听。

一、说的学问

管理者要想实现高效率的沟通,就要掌握说的原则,即“三必说”与“三不说”。

所谓“三必说”,是指说话之前要了解对方的脾性,用对方喜欢的语言文字来描述、解说,投其所好。

(1)赞美的话要说。管理者必须学会赞美他人,因为富兰克林曾经说过,“人总是向着被赞赏的方向求发展”。你越赞赏他,他就越想表现。

管理者不仅要学会赞美部属,还要学会赞美上司、老板。比如,赞美部属时可以说“这件事你做得很好”,赞美上司或老板时可以说“老板,您这个决策太棒了!”(2)感恩的话要说。当人们学会感恩,态度就会转变。当人们态度发生转变,运气就会变好,从而获得更多机遇。

(3)跟人格有关的话必须说清楚。在法律上,人分两类:一类是自然人,即个人;一类是依法登记后设立的机关单位、公司,即法人。所以,人格也分为自然人格和法人人格。

虽然中国人推崇“沉默是金”,但当人格受到他人诬蔑,或被人误解时,就必须站出来说清楚。比如,当人家说“你的公司好像最近出事了”“你的公司好像三个月没发薪水了”,你一定要维护你的法人人格,和他们说清楚、讲明白,否则将会对公司造成不良影响。

所谓“三不说”,是指没有准备好的话不要说,没有依据的话不要说,情绪不好时不要说。因为一个人在情绪不好的时候,是很难理性思考的,说出的话自然就不好听了。

二、听的学问

说话要有技巧,听话更要有技巧。

首先,对方讲话时不要打岔,以示尊重。

其次,要有应答之声。所谓“应答之声”,就是对方讲话时,要及时给予回应,比如说“嗯”“是”“对”“好”“行”“没问题”“太棒了”等。

再次,要配合必要的肢体动作。有些时候,肢体语言更胜于有声语言,该笑的地方要笑,该做出来的动作要做出来,否则就是“木头人”。

最后,不能在对方讲话时眼睛乱看或游移不定。当你与对方的距离在2米以内时,不要盯着对方的眼睛看,而要看他的人中部位,否则会给对方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当两人的距离在2米以外时,由于身体距离太远,就要做到四目相向,直接看着对方的眼睛。这样做既显得有风度,也是尊重对方的表现。

三、沟通中的“三清”主义

所谓“三清”,就是听清楚、记清楚、问清楚。

人的说话速度与听话速度是极其不对等的。有数据表明,人在一分钟内可以说1000个字,但最多只能听400个字,二者差距非常大。所以,哈佛大学创办的《哈佛论坛》中有一篇文章就提到:人与人之间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最大冲突,就是因双方对信息的理解不对等所导致的无效沟通。

作为说话者,一定要发音准确、吐字清楚,语速不要过快,还要时不时停顿一下,给对方理解的时间。对于听话者,在集中精力听对方说话时,可以准备一个笔记本,将对方所说的重点记下来。遇到自己没有听清楚或不理解的地方,还要学会反问。比如,你可以说:“听了您刚才的话,就我的理解,您交代任务有三个,第一个是××,第二个是××,第三个是××,是不是?”说话的人就会反馈:“第二项不对,我要的是你……”反问是为了消除误解,是行动之前最重要的补救机会。

四、沟通存在的三大陷阱

在沟通过程中,如果做不到“三清”主义,就会掉入三大陷阱,即不听、偏听和误听。

1.不听

“不听”的后果很严重,正如中国人常说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作为管理者,部属要向你汇报工作,你却说没空;部属有好的意见要告诉你,你却不想听。结果可能因为没有及时听取意见,人家做到了,你没有做到;人家成功了,你却失败了。

2.偏听

所谓“偏听”,就是带着偏见听话。比如,有人夸你“这套衣服好漂亮啊”,结果你却想“他是不是想说我这套衣服不值几个钱,地摊上买的?”这就叫偏听。

要想避开“偏听”陷阱,在听对方说话时,就要用善念进行正面理解,否则很可能错怪对方。

3.误听

误听就是听错了。误听与偏听不同:偏听犯了主观错误,恶意揣度他人的意思;而误听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或对方咬字不清、发音不准等客观原因造成的。

一天下午两点半,某连长突然接到上级命令,要求连队在当天下午五点半时到达总部。这时连长一看表,离时限只剩三个小时了,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所有公文、行李打包,还要把这些东西搬到卡车上,再搬到船上,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他很快想出了办法,就是用几支竹竿将所有包裹攒在一起抬着走。于是他马上打电话给士官长,吩咐他去菜市场买三支竹竿回来。

虽然士官长表示自己听清楚了,并保证完成任务,但他实际上并没有听清楚,把“三支竹竿”听成了“三斤猪肝”。到了菜市场,士官长找了很长时间都找不到卖猪肉的摊位,因为已经下午三点多了,大多数卖肉的摊位都打烊了。正在他焦急之际,忽然看见一个猪肉摊还在营业,于是跑上前去问老板是否有猪肝卖。老板正愁剩下的猪肝、猪蹄之类的无法处理,士官长的出现无异于久旱逢甘霖,于是他连忙点头。士官长又问“猪肝够不够三斤”。老板一听,这是个大主顾,连忙说够,并答应打七折。

老板在称猪肝时,心想:今天假若不是这位士官长来照顾我的生意,我这些猪肝要卖到什么时候?既然他是我的恩人,是我的贵客,那我理当要给他更多好处。想到这里,老板就问士官长:“士官长,现在天这么冷,你有没有睡前喝杯小酒的习惯?”士官长说:“有啊。”老板就说:“为了表达我的感谢,我这里有副猪耳朵还没卖出去,干脆剁下来送给你。你拿去让厨房帮你炒一炒,做今晚的下酒菜。”士官长一听,连呼“太好了”,赶紧让老板打包,快马加鞭地赶回连队。他把这些东西放到冰箱里后,转身跑到连长的办公室复命。

连长问:“我让你买的东西买到没有?”“买到了!”“东西在哪里?”“在冰箱里。”“那东西能放进冰箱里?你到底买了什么?”“猪肝啊?”“我让你买竹竿,你却买猪肝,你耳朵放到哪里去了?”士官长一听,连忙说道:“报告连长,你太英明了,耳朵也放在冰箱里。”上文虽只是个笑话,但在现实中误听的情况确实屡屡发生。之所以会出现误听,就是因为没有奉行“三清”主义。做事之前想一想,假如听清楚了,有没有记清楚;如果记清楚了,有没有反问过对方是不是这个意思。如果误听了,又急急忙忙去执行,那只能是做得越多,错得越多。

五、沟通的最高境界:四换原则

既然人与人的交流依靠沟通,那么,要想达到沟通的最高境界,就要掌握“四换原则”。

1.换位思考

所谓“换位思考”,就是在你想批评他人前先想一想:换作我是他,我会不会做得比他更好。假如你不见得做得比他更好,那你就要闭嘴,不要随便批评他。当有人上班迟到了,你不要急着去骂他,因为迟到而能来,总比不来好。

台湾慈济功德会的证严法师曾经讲了这样一段话:“当你拿起茶杯喝茶水的一刹那,如果发现杯口有个缺口,不要把杯子丢掉,只需转一下杯子。因为还有更多的部位是完好无损的。”同样道理,当你发现了团队里的某个人有缺点时,不要一直盯着他的缺点不放,还应该挖掘他的优点。只要这个人的优点大于缺点,他就是可用之人。

不要奢望在这个世上能找到完全没有缺点的人,世上也不存在不会犯错的人,人会犯错是很正常的。否则,在铅笔被发明出来后,也不会有橡皮擦;圆珠笔出现后,也不会有修正液;电脑出现后,键盘上也不会设计一个返回键;手机被设计出来时,也不会有清除键。

管理者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当你想贪污舞弊、夺取不义之财时,一定要想一想:假如我是老板,我的部属贪污舞弊,我一定很痛恨。如果你因此收手不干,那就还是一个正派的、令人佩服的管理者。

2.换个角度切入问题

在沟通的过程中,管理者需要掌握的第二个原则:换个角度切入问题。比如,当你发现某个部属的缺点时,应该换个角度去发现他的优点,只要这个部属的优点大于缺点,他就是个有用的人。再比如,作为管理者,你肯定希望老板每年都能给你加薪,但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老板给你加薪,企业到底是赚钱还是亏损?企业赚多了还是赚少了?如果企业赚得很少甚至赔本,你怎么会好意思让老板给你加薪?

3.换个念头考量问题

人的念头有善恶之分,有乐观、悲观之别。人在用善念看待他人时,就会活得非常潇洒,活得非常轻松愉快,所以,管理者在与人沟通时,要学会换个念头,用善念、乐观的心态对待他人。

作为管理者,你要明白:公司没有困难就不会找你来。人只有被利用,才能产生价值;不被利用,就没有价值。所以,困难重重时,就是你接受挑战的最好机会,应该用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千万不能悲观。人们常说“上帝帮你关上一扇门,又会帮你打开两扇窗”。天无绝人之路,凡事总有办法能解决,关键在于你能否转换念头。

4.换个心态与人互动

与人沟通时,不同的心态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正所谓“心态决定一切”。如果在沟通时忽略了心态的重要性,往往会“话难讲,事难成”,最终使自己遭人厌弃。

首先,要有归零心态。就是与人沟通时要谦虚谨慎,放低姿态,不恃才傲物,不存有偏见。管理者的沟通对象往往千变万化,地位、素养、学识往往不同。如果沟通者不加识别,用一种心态对待多种对象,就会出现误解,沟通的效果会不理想。

其次,要有平常心。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社会背景、教育背景,所以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价值观会有很大差异。同时,每个人在团队里的地位、荣誉、个人业绩、个人酬劳等也存在差异,所以管理者必须要有平常心,否则身心就会失去平衡,失去公平、公正,失去快乐与自我,而这些是与人沟通的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