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业选择上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没有行业。这是职业发展的大忌,也是最让人感到惋惜的,但是这点确实是比较容易避免的,关键是要有行业的意识。有的人聊起来我干过多少多少行业,以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其实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并没有多少好处。我面试中遇到不少的人,在不同的行业做过,但是对那个行业都没有深入地了解。我们前段时间招聘一个地产的副总裁收到了不少的简历,30~35岁这个年龄段,只有很少的人在这个行业拥有超过6年以上的行业经验,仅从这一点就能够淘汰很多的人。职业的选择一定要结合行业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即使就财务而言,房地产的财务和物流行业、贸易行业的财务也会有相当大的差异。刚刚工作的人有时也很难马上发现最适合自己的行业,但你可以去尝试,但我建议你的目标是要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无论你是从事技术还是管理。没有相当的行业经验,你很难说了解了一个行业,比如对于行业的惯例、发展趋势得了解,行业的价值链条、各个层面的细节、人脉关系的积累等等都需要相当时间的积累。失去了行业背景,你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行业不是不可以改,我的一个建议就是行业发展要有内在的连续性。比如沿着行业的价值链条在不同的企业工作,这往往会铸就你的职业优势。原来做教师的改做培训卿,原来做建筑的改到房地产等等,基本上都是比较可行的转换。
内在连续性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保持你的职业资源的不断升值、增值,而不是把精力浪费在不同的行业,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我在后面谈的职业的选择。其实职业发展的很多道理和做企业管理是相通的,比如管理中的SWOT分析、销售中的4P、战略制定的步骤等等很多的管理工具都可以拿过来指导我们的职业发展。我一向反对企业做不相关多元化,企业应该聚焦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同样我们个人也是如此。有的聪明人拥有的能量是10,分散在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不超过5,而我们大家认为是并不聪明的朋友,或许能量只有8,但聚焦在一个领域反而会有好的发展。我有一位大学同学六年干过十个行业,基本一无所成,只积累了每个行业不成功的丰富经验。在高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往往一个专业足够一个人奋斗一生,在这种分工很细的空间里我们自己的特长在哪里?我们立志在哪个行业干一辈子?你对行业的透彻见解和有所作为令人敬佩和追崇,那你的收入和你的生活才能跟一般人不一样。
第三选择
美国人一辈子在不同的企业做相同的职业,日本人一辈子在相同的企业做不同的职业,唯有中国人不同,没有改革开放的时候,和日本人差不多,一辈子在相同的企业作不同的职业,改革开放了,人才流动了,不少人却又有点矫枉过正,变成了在不同的企业作不同的职业。当然随着大家职业意识的提高,这种状况会有所好转。
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生活方式,选择企业更是如此。粗略来说,国内的企业大致可以分为外企、国企和民企,政府部门可以归到国企中去,我个人没有到政府部门发展的想法,但从和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素质不错的人,只是要适应他们的工作习惯太难了,但我个人认为,如果把去政府也作为一个职业的话,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首选当然是各大部委,比去什么外企都要好,因为占有的资源多,其次是省、市,再下面的就没有什么意思了。企业里面有很多的隐形冠军,就是企业知名度不高,但是获利能力很好,又有很好的行业地位,各大部委包括中央的一些企业有不少这样的隐形冠军,名气虽然没有500强大,但那待遇让500强的所谓白领都要羡慕,但他们不属于你我穷孩子做职业规划要考虑的范畴,基本可以排除,但是如果你万一遇到这样的机会,可千万别错过。
我在这三种的企业都呆过,总的体会是外企讲能力,国企讲本事,民营企业既要讲能力,还要有本事。本事是中国人特有的词汇,也只有我们中国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内涵。我们说政府部门或者国企某某人升迁了,我们的评价往往是这个人很有本事,所以我们遇到的国企领导大多都是比较有本事的人,但是能力怎样就不好说了。因此我的建议是有本事的朋友要去国企,有能力的朋友要去外企,两方面能兼顾的朋友要去民企。当然,这个事情不是绝对的,现在国企也讲能力,应该是国企本事的比例要大一些,外企对能力的要求要大一些,至于具体的比例,不同的企业不同。你要选择适合你自己的企业。
就具体的福利待遇而言,也要看最终的结果。外企总体的福利很好,但也很难让你有意外的收入;民企总体福利不好,但一不小心公司蓬勃发展,你就成了小富翁。外企压力大一些,培训比较系统,进步比较快;国营企业压力小,可以兼顾很多家庭的事情。我觉得本身无所谓好坏,就像我前面谈到的价值观,关键看你想选择什么。
第四选择
所谓的职业就是你所从事的具体职能比如营销、财务、行政、管理或者业务。大部分职业规划不理想的人是在这部分,而在具体职业上的选择出现误差带来的伤害也最为明显、最为严重。
如果学管理的同学到很小的企业去做管理,这个选择就有些欠妥当。不是说小企业不需要管理,而是目前中小企业的现状实际上不重视管理。中小企业是业务和机会导向,还没有发展到战略、管理导向。如果你是做业务的,去中小企业也不一定有什么不妥,因为所有的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走过来的,但是学管理的或者说将来希望做管理的,你必须到能够让你理解管理、应用管理的地方去。千万不要以为你是管理专业毕业的,你就会管理,这里面的学问太深了。你去了以后,一切全凭自己摸索,真正规范的东西没有学到,积累了一大堆错误的观念和操作办法,真的是把自己给害了。
人事行政部就是不少中小企业的产物。不否认有大的公司会设行政总裁,主管人事和行政,也不否认有的人事行政部经理发展得很好,但就现状而言,这个职位的发展空间小。尤其是行政。前段时间一个重点大学毕业的小女孩很高兴的告诉我她刚工作半年就被提升为办公室主任,后来我给她分析她才明白其中的道理。为什么呢?行政这个职位的发展空间太小,刚开始好像工资不低,但我很少见到在这个职位上拿高薪的,能突破10万算是不错了。因为就绝大多数公司而言,它的进入门槛很低,经常遇到不知道干什么好的说,我来干行政吧,这个岗位提供的价值是基本上一定的,无论谁来做,也不可能做出花来,薪水上升到一定空间就后继乏力。很多有才情的小姑娘稀里糊涂在这个岗位呆了好几年,结果就成了软翅膀的蝴蝶,很难再飞起来了。这样的工作倒是很好找,但是哪怕你做了很多年的行政,薪酬也是在某个位置打晃,很难有突破。所以这个职位可以作为跳板,但不宜久留,那些能力强的,要迅速利用这个职位,成长为副总等等。
其实,不光是行政,关于职业这里我的建议就是要在企业的主战场。什么是主战场?举例来说,实际上就是那些最能够直接提供价值的部门,主要是业务部门,当然,对于一些大的企业而言,我认为财务、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部门等等也可以划入主战场的范畴。如果是在军队里面,那就是直接打仗的那一部分,当然也会包括信息和情报等支持部门,但是你如果进了炊事班,那你的职业空间就不是很大,有个笑话说炮兵连炊事班的战士“背黑锅、戴绿帽子”还要看别人打炮,简直是悲惨之极。也很少听说哪个将军有多少年的炊事员生涯。所以,你要想当将军,不要去当炊事兵;你要想在职业上有上升空间,最好不要去企业的不是主战场的部门。但是大家可能会说,这些部门的存在对企业是确实必要的,我们都不去,那谁去?我的意见是让没有看到这个帖子的人去看。不过请大家放心,因为总归有些人喜欢平平淡淡,乐意去那样的部门。
前两天遇到一个著名大学学计算机的研究生,他去了一家比较大的公司作业务软件的开发和硬件维护,虽然目前待遇也还可以,但我认为他的发展空间很有限,原因就是他没有在企业的主战场,他们公司将来的总经理只能是业务出身,不太可能是他的这种经历。如果将来他们公司计算机方面的业务外包,这非常有可能,他的发展就要受损,因为他和那些在软件公司工作的同学的差距已经在逐步拉大。我遇到好几个学计算机的,都在房地产、生产等等方面的企业,他们的发展空间可想而知。类似这种情况,要去也只能去一些非常大的公司,否则一点意思都没有。
这里想再说点题外话,我们去企业工作的时候,首先应该问一下我们能够替企业创造多大的价值,因为我们的收益实际上来自于我们创造的价值,如果我们的专业技能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话,即使我们能够拿到一时的高薪,也很难有大的发展,关键是有职业素养的人会觉得很难受。我来目前公司的时候,有另外一家企业的老板也希望我过去做管理,给我的薪水是目前企业的1.5倍,但是那家企业只有50、60人的规模,远远不如我目前企业的规模,所以我思虑再三,还是到了目前的这家公司。原因就是我去了那家公司,从管理的角度来说,一是我很难再有提高,二是那样一个规模的公司我很难创造和自己收入相匹配的价值,时间一长,在公司的地位就要下降,再找工作的话这段经历就不能够为我的职业发展增值,而目前的公司空间就比较大,光集团职能部门就有8个,还有下面的产业,在这种体制下,我的管理思想能够创造价值。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但毫无疑问,主战场原则是最主要的因素。从目前的实际工作情况来看,我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有个家人问到为什么讲财务也可以划入主战场呢?这是因为在大的企业财务能够创造非常大的价值。一个一定规模的企业财务总监能够拿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年薪,那是因为在那样的公司通过财务管理比如税务筹划、资金运营、内部控制等等能够创造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价值,某种程度上比业务部门的价值并不小。比如就房地产公司而言,财务能力甚至会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且随着管理的发展,财务会逐步的介入业务,大家对财务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将来的高层管理者,谁再说自己不懂财务那就不应该了。公司里的三驾马车,无论如何是应该有财务的一席之地的。但是小的公司就不同,皮包公司老板或者老板娘就相当于财务经理,顶多设个出纳,规模再大一点的公司,如果要设副总,一般也是业务出身,财务就是中层,因为业务有限,财务能够创造的价值本身就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