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季珊以其富有,一贯对女性巧取豪夺,放荡成性。有一次,唐季珊刮好胡子,着上新添购的灰色西装。支支吾吾地出去了。阮玲玉设法尾随其后,终于印证了她的推测:亲眼见到唐季珊与一舞女并肩携手地双双进入新居去。阮玲玉看到此情此景。心快跳到喉咙,双手急骤地颤抖,双眼发黑几乎晕了过去。唐季珊的见异思迁这一打击,与张达民的堕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此,阮玲玉几乎终日郁郁寡欢了。
正当阮玲玉备受欺凌、污辱之时。已与阮玲玉解除婚约的张达民,以做生意为借口,派人来向阮玲玉借钱。借钱不成,又找了一个律师告阮、唐窃取财物侵占衣饰,价值3000余元。
张达民诬告阮玲玉的侵占罪,其用意所在,是以刑事为挟。来达到敲诈勒索的目的。如果勒索不成,至少可以把阮玲玉拖上法庭出出洋相。张达民之所以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他认为阮玲玉很有钱,二是他抓住了阮玲玉软弱、犹豫的性格。他想吓一吓阮玲玉,阮玲玉便会屈服。
20世纪30年代中期,有些黄色报刊的记者,惯用捧捧打打的卑鄙手段来威胁和腐蚀女演员,也常用这种手段来达到他们个人的卑鄙目的。有些黄色小报的记者为了敲竹杠。把写攻击阮玲玉的文章寄给她看,如果他们不发表,交换条件是给钱。
无权又无势的阮玲玉开始也曾妥协过,可他们这伙人越来越多,胃口也愈来愈大,阮玲玉只得拒绝他们的无理要求。于是。阮玲玉的“婚变”就成了他们津津乐道的“主题”。以大量恶毒语言来攻击阮玲玉。阮玲玉万分气愤、悲痛。就这样。婚姻的不幸,社会的诽谤,终于使这位才气横溢的影坛明星走上了绝路。她用三瓶安眠药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阮玲玉以悲剧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给人留下了许多深思,造成阮玲玉悲剧的原因,有社会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软弱优柔的个性所致。敌不过流言,更不敢大大方方的面对社会,孰不知身正不怕影子斜,流言总有消逝的一天。
性格软弱成就文坛怪才
性格软弱给人的感觉是没有男子汉气概,处处胆小怕事。最终难成大事。其实,事情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一些人也因为软弱的性格而成就伟业,卡夫卡就是这种人,他的性格太软弱了。以致影响了他生命的全部,但值得庆幸的是,他没有选择政治、军事,而是选择了文学这一条路,软弱的个性让他无路可走,但是文学这一小小空间却成了他人生的避风港湾。这也是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成功。
人的性格不是天生来注定的,每个孩子生下来的第一声都是哭声。
卡夫卡软弱的个性是生活的家庭所造成的,也可以说是父母后天塑造的。他出生在奥匈帝国所辖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母给他起名为“卡夫卡”。
卡夫卡的父亲出身贫寒,但却是一个聪明能干的犹太人。他从乡下来到城里,开了一家商店,虽然精打细算,也只能勉强糊口度日。由于深受社会地位低下、被压迫之苦,他一心想着出人头地、“翻身”的那一天。
卡夫卡生活的环境没有稳定性和安全感。父亲的商店时好时坏,随时都有可能破产的危险。他的父亲不得不压缩各种开支,以维持这个小店的正常运转。然而,对卡夫卡来说,生活上的艰辛与困苦似乎是可以忍受的,但给他幼小心灵留下累累的、终生难以治愈的创伤是父亲对他的粗暴和专横。对此他一生也无法理解,但他只能忍受。卡夫卡就是在父亲粗暴的辱骂与咆哮般的叫喊声中长大成人的。从记事那天开始,卡夫卡整天在父亲的阴影下小心翼翼地活着,父亲早年留给卡夫卡的印象或是拉着长长的脸,为自己的生意发愁;或是对着他无情地、无休止地呼三喊四。在这种家庭背景下成长的卡夫卡,不可能有自己的个性,在高度的压抑下形成了少见的软弱性格。
卡夫卡从小没有得到家庭温暖,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父亲永远是威严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如果他能得到母亲的爱,或许他的性格也不至于那么软弱。卡夫卡的母亲属于传统女性。对丈夫言听计从。一切服从自己的丈夫。母亲毕竟是母亲。无论怎样服从、屈从丈夫,都不可能完全放弃自己的孩子。但是,在卡夫卡的性格形成过程中,母亲偶尔的帮助,却形成了一种“帮倒忙”的后果。她有时也觉得应该替儿子说几句话。但最后却总是以退让而告终。她从来不会站在卡夫卡这边,替卡夫卡主持“正义”。
母亲给予卡夫卡的爱或者说保护,对卡夫卡性格的形成有害无益。她总是在暗中对卡夫卡某些补偿。由于在暗地里进行,使卡夫卡产生了偷偷摸摸的感觉。母亲这种保护和爱护是善意的,可是效果却是极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她是在帮助卡夫卡的父亲,而不是关心自己儿子的成长。
卡夫卡对父亲的粗暴,他从未想到反抗,也不敢于去反抗。在卡夫卡的心目中,父亲的形象是高大的、神圣的,不可侵犯的,而他自己却是渺小的。如果说这种观点能够成立的话,那只能说,卡夫卡的父亲在他心目中的形象是以高压政策树立的,而不是靠对儿子的爱和关怀来树立的。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不再走他所走过的路。他认为,军队教官的方式、方法是可行的,于是在卡夫卡幼年时代,训斥、叫骂成为生活的主要部分,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显然收不到好的效果,他的孩子们在种种高压和叫骂中唯唯诺诺地生活,早已没有了任何个性和棱角,又怎么能出人头地成为勇敢的男子汉呢?
其实卡夫卡并不是难以管教的孩子。他的父亲完全可以采取别的教育方式。
卡夫卡软弱、没有自信心的性格,不仅由于父亲的叫骂,还与父亲对他种种不近人情的管教方式有着直接关系。比如。父亲在发怒时,叫嚷着要用皮带抽卡夫卡。但他并没有用皮带抽打他,而是把皮带从裤子上解下来,放在一边。这样一来反倒使卡夫卡心中更加忐忑不安。卡夫卡的童年时代。许多情况下是在这种惊恐的环境中度过的。在紧张、压抑、犹豫环境中成长的卡夫卡完全失去了自己的自信心,也逐步丧失了自我。什么事情都显得动摇不定、犹豫不决。这种环境使卡夫卡过早地产生了逃离现实生活的想法。现实生活对他实在太冷漠了。犹太人的社会境地和备受排斥、压迫的现实,也给卡夫卡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创伤。随着年龄的增长,卡夫卡愈发感觉周围的一切是那么不可抗拒、不可改变,而只有在他的内心深处,在他自己用想象构造的世界里,他才能找到少许宁静和安慰。这种逃遁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抗,只是这种反抗和卡夫卡的性格一样,是非常软弱的。
上小学了,卡夫卡那似乎已经成型的懦弱性格丝毫没有改变。在他心目中。班主任就是他的父亲,和父亲一样神圣不可侵犯。因此,他在班主任和老师面前,总是鼓不起任何勇气。至于偶尔迟到或稍有违犯学校纪律、规定之处,他都会心惊胆战。卡夫卡懦弱的性格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扭曲的。有时,他也会“偶尔露峥嵘”。只是这样的机会太少,因此他的性格不可能得到改变。他在放学后由家中厨娘接送,有一次厨娘来得稍晚一些,他便选择班级里最野蛮的男孩子,到小巷去打仗,以显示自己也是男子汉,但结局却是他被打得鼻青脸肿。哭着回家。从此以后卡夫卡不仅不敢再和别人打仗,就是看到别的孩子打仗也要躲得远远的。他不和任何孩子在一起做游戏,喜欢自己一个人玩。虽然不是离群索居,却也没有要好的知心朋友。
对于人生的道路来说。卡夫卡选择了文学,在文学的王国里,他是个勇敢者,至少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作家,影响了一代人。这一切的成功来自于他对现实世界的逃离。但在现实生活中,他的确懦弱得让人无法恭维。在学校里,卡夫卡是好学生,但由于他缺乏自信心,学习竟成了他的负担。他学习成绩不错,但他似乎更愿意逃避现实,回到他自己营造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王国里。在那里,他是自由的,没有别人的训斥。也少了许多烦恼,他可以任由自己想象的空间去发挥。
小学学习结束后,卡夫卡进入德语文科中学学习。在这里,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欢乐,这就是对文学进一步的接触和热爱。虽然此时的卡夫卡还没有产生当作家的想法,但他开始接触大量的文学作品,并表现了极大的兴趣。他的业余生活是博览群书,并且经常读书至深夜。这一时期是卡夫卡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虽然周围的环境比家庭中略有改善,但他的性格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在同学们中间,即使和别人交往。他也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他的性格进一步朝着内向、保守、矜持的方向发展。他依然和过去一样,对成功没有信心。他自己认为,他的这种性格的形成与他所受的“有害教育”密切相关。他的父亲仍然和从前一样,不容卡夫卡对他的话产生丝毫异议,他还是那么粗暴,那么不理解他的儿子。卡夫卡到了该有自己主见的年龄了,许多时候,他也有自己的想法,为别人漠视他的个性而感到委屈。可是,懦弱的卡夫卡没有丝毫的勇气和力量进行反抗,他很难勇敢地站出来。他只能自己呆在一个小屋里,以避免自己受到伤害。在此期间,父亲并没有终止对卡夫卡的各种“教育”。他希望儿子像他一样,从小就有他曾经有过的军姿,因此他经常教卡夫卡像军人一样走路,坐卧。但在他那高声的叫喊声中,本来胆小的卡夫卡,恐惧心理进一步增大。面对父亲的绝对权威。卡夫卡只有绝对的服从,与父亲培养他的个性的初衷相差甚远,却进一步使他丧失了自信心。的确,所有的教育方式和成长环境都与卡夫卡的性格形成相矛盾,注定使他无法改变自己懦弱的性格。
通常,个性软弱的人是比较敏感的,但也容易受到伤害,卡夫卡软弱的个性让他一步步远离社会,逃离尘世。他孤独、内向、忧郁的性格特征使他无法融入社会。他选择了文学,只有文学,才是卡夫卡的乐园,只有在文学王国,才能找到卡夫卡的影子;只有在文学王国,卡夫卡才能摆脱软弱,才有勇气做他自己要做的事。
卡夫卡考取了布拉格大学,在攻读法律专业的同时,卡夫卡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学上。大学里的环境毕竟不同于他的家庭,不同于他所学习过的中学,卡夫卡的性格有所改变。似乎不像从前那样懦弱了。从前,他没有勇气跟女性讲话,而此时他与女同学的交往比以前增多了。他大量地阅读文学名著。参加一些文学活动,开阔自己的眼界。
性格懦弱的卡夫卡不是孤僻独往的人。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他的社交活动也开始频繁了。但任何人都是很复杂的,卡夫卡当然也不例外,他希望自己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在没有他人打扰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在文学海洋里畅游。他的性格决定了他注定是孤独的。和许多人一样,他渴望孤独,又害怕孤独。在他的内心深处,孤独和盼望与人增加交往常常展开激烈的矛盾冲突。孤独作为一种他人很难体会的境界,在卡夫卡那里也充分地表现出来。
卡夫卡在这个世界上只活了41个春秋,他短暂的一生没有太大的变化。尤其在性格上,即使不是始终如一,也没有发生任何本质性的变化。他性格的软弱,没有影响他在文学艺术上的追求。与此相反,懦弱的性格使他选择了一条逃离现实的道路,这就是文学。他性格上的懦弱、悲观、消极等弱点交织在一起,成就了他的文学之路。
作为一名世界级的文学家,他的个人经历实在是平凡极了。在他身上,根本找不到大文学家那种丰富的人生阅历。他的一生差不多都是在布拉格度过的,生活平平淡淡甚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也远离战争。过着一种平静的生活。
这位世界级的大作家生为男儿身,却没有男子汉的气概和气质。在他身上根本找不到那种知难而进、宁折不弯、风风火火、刚烈勇敢的男子汉精神,更谈不上傲骨迎风了。他短暂的一生没有独立性,只有依赖性,一直对父母有比较大的依赖性。因此,卡夫卡身上最为突出的性格特征是软弱,是一种男人身上少见的软弱。
假如从卡夫卡的人生经历和他的性格上来分析,我们似乎有理由推测,他写不出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作品。这也是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对卡夫卡则另当别论。生来平淡、阅历简单的卡夫卡实际上是一位热爱生活,献身文学的作家。他对自己热爱的文学事业。几乎是以一种殉道的精神刻苦追求的。他的文学创作是以他的人生经历以及自我意识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的作品中的主人公几乎都是他自己,并通过主人公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现代人始终在寻找自我、逃向自我、渴望孤独和寻求沟通,超越自我。摆脱孤独之间苦苦挣扎。现代人可以通过卡夫卡的作品,窥测人们的内心世界。
如果说卡夫卡软弱的个性使他的精神逃离现实,在文学里寻找一些安宁,就可以肯定,软弱的个性让他选择了文学之路,他的思想有了许多遐想的空间,他的创作也就多了许多成就。战中,他也远离战争。过着一种平静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