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张寒晖传
44881200000034

第34章 附录二 张寒晖年谱

(1902-1946)

1902年5月5日(农历3月28日),张寒晖生于河北省定县西建用村的一个读书人家,原名张蓝璞,字含辉。父亲名张振洲,是清末的革新派知识分子,终生以教员为职业。张寒晖有一个哥哥,三个弟弟。母亲早丧。家境贫寒。

1909年7岁在本村上小学。

1913年11岁到离家十余里的翟城村上高小。此间学会了拉胡琴,吹笛子,弹琵琶和三弦。

1916年14岁小学毕业后,进定县直隶省立第九中学。

1919年17岁到保定入高等师范学校附中。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学习写作白话诗和戏剧。

学校放假期间,张寒晖回家帮助大哥在田间劳动,学会了各种农活。

1920年18岁中学毕业后,曾考入北京私立电气工业学校,由于经济困难而缀学。又考入北京邮政总局当邮务练习生。但不久由于劳累和营养不良,得了肺病和胃病,未能继续学习和工作。

1922年20岁考进刚创办的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在这里接受了初步的话剧表演的训练,成为学校表演技术上的优等生。

1924年22岁冬天,“人艺剧专”停办,回家帮大哥务农。曾在定县回民街一带卖字(代人书写信件等)谋生。

1925年23岁,上半年在定县大王耨村高小教书。课余常常走村串户,收集民间传说,儿歌等民何文艺。6月,考入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生活全靠亲友接济和给报刊投稿维持。在校期间,除了学习戏剧表演和理论外,还学习了京戏、昆曲,音乐、合唱等课程。

10月初,在艺专加入中国共产党。介绍人是邓鹤皋。

后来曾领导北京青年俱乐部。

1926年24岁积极参加了“三·一八惨案”前后的各项斗争。事后,反动宪警几次搜捕他而未获。

6月5日,与左明等五位艺专学生组织成立了“五五剧社”。

7月5日,“五五剧社”主办的《戏剧》周刊(《世界日报》周刊之一)开始出刊,该周刊一共出版了六十多期,坚持办了一年零四个月。张寒晖一度担任该周刊的主编。

7月份,“五五剧社”第一次公演,张寒晖参加了演出。

9月,创作的独幕话刷《你给我怎么说的?》(后改名《他们的爱情》)开始在《戏剧》周刊上连载。

10月中旬,“五五剧社”召开正式成立大会,社员发展到三十余人。

1927年25岁2月21日发表文章《五五剧社的过去》(载《戏剧》周刊),总结九个月来“五五剧社”的艰苦斗争。

3月,反动军阿政府加强恐怖统治,大肆逮捕各校进步学生和教师,艺专也有学生,教师多人被捕。

3月21日,《戏剧》周刊开始连载张寒晖的长篇戏剧论文《铁锤》。

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4月28日,李大钢等20余同志在北京被杀,白色恐怖达到高潮。

6月初,张寒晖因躲避敌人的搜捕而潜离北京,回家务农。

8月,奉系军阀政府强令“国立九校”改组,取消音乐、戏剧二系。

张寒晖在家乡时以教学为掩护,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共产党的主张。

1928年26岁5月,国民军驱逐奉系势力出北京。

艺专恢复并改名为“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夏天,张寒晖回北平入艺术学院戏剧系。

1929年27岁7月,作为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的第一届毕业生,发表毕业论文《表演的技术》。

9月,戏剧系毕业同学由熊佛西率领去天津旅行公演。天津《大公报》“游行公演特刊之二”(1929年9月)刊载张寒晖的文章:《真情的流露——我们今后的工作》。

10月下旬,与熊佛西、章涡等人发起之“北平小剧院”成立。

毕业前后,张寒晖创作了三幕话剧《黄绸衫》。

1930年28岁任“北平小剧院”执行委员会组织部主任。

下半年,离开北平回到定县,先在定县民教馆帮助工作。曾赴河北大名第七师范当教员。冬天,任定县职业学校教导主任兼教国文,负责安排学生生活和课余活动,组织学生成立“读书会”,推荐进步书籍给学生阅读。

1931年29岁“九·一八事变”后,即填词创作了歌曲《可恨小日本》《三国战将勇》调),又按《满江红》的曲调填写新词《告我青年》,宣传抗日救国思想。

1932年30岁2月,应老同学刘尚达(当时任陕西省教育厅第四科科长兼陕西省第一民教馆馆长)的邀请,赴西安任民教馆总务主任。曾将地方化的话剧首次搬上了陕西的舞台,为配合民教馆的扫盲宣传创作了话剧《不识字的母亲》,由民教馆的民众剧社演出。

1933年31岁被反动势力排挤出陕西省民教馆。在失业与贫困中,病倒在西安。秋天,带病回到老家。

11月,发起组织“定县戏剧研究社”。

1934年32岁进定县“平教会”平民文学部。在定县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下,他利用平教会的工作隐蔽下来。张寒晖经常以下乡工作为名,组织进步农民传播马列主义。在定县城甫的东朱谷村,他曾集合了四十余名青年农民讲述革命道理,启发他们的革命觉悟。

他们纷纷起来组织抗日救国会,开展农民运动。

创作小说《盐湖》、《听候宣判》等。

1935年33岁为整顿。恢复定县地下党作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作儿童歌曲《新年歌》。

1936年34岁夏季,第二次到西安。9月,任西安二中“二八级”级任教师(班主任),兼国文教员。开学后,导演二中课余剧团排练三幕话剧《鸟国》

(陈治策编剧),张寒晖为该剧谱写了《恨恨恨》等数首插曲。

10月11日,西安实验剧团成立,张寒晖任导演。

同月,在《民教学报》第二期上发表长篇论文《歌谣概观》。

秋季,创作《松花江上》。该曲先在二中学生中传唱,不久,又秘密传播到东北军中。

12月,震动世界的“西安事变”爆发。几天后,张寒晖参加了东北军,任政治部二科三股(游艺股)股长,并兼“一二·一二剧团”团长。

1937年35岁1月,周恩来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在西安处理“西安事变”时,已注意到并学会了《松花江上》这首歌,他在对东北军,西北军将领做团结工作时,就亲自指挥大家唱《松花江上》,起到了强有力的团结作用。

2月,发生枪杀东北军著名将领王以哲的“二二事件”。后不久,东北军学兵队改编为东北军总部的差遣队,撤出西安,张寒晖和“一二·一二剧团”一向开拔到陕甘边界的邯州。3月,又由邠州调往安徽蚌埠附近的怀远县。

5月,“一二·一二剧团”随东北军总部转移到苏北淮阴。

在离开西安后的这一期间,张寒晖创作了《士兵怀念司令歌》和《前进曲》。

6月,“一二·一二剧团”遭到遣散,张寒晖离开东北军,先到上海,“七七事变”前又返回西安,继续在二中任教。

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

7月,实验剧团在阿房宫戏院演出抗日戏剧《春风秋雨》(阿英编剧),张寒晖任导演,并谱写插曲《抗日军进行曲》。

10月,和“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国大同盟”的一些同志筹办了《老百姓》报。张寒晖为该报提供了他创作的抗战歌曲,还为《老百姓》报写了许多通俗的唱词。

12月,带领由二中、女中、女师等二十余名中学生组成的“斧头剧团”,到汉中、城固、西乡一带宣传演出。创作了《去当兵》、《夯散(一)》等歌曲。

1938年39岁春节后,带领“斧头剧团”返回西安。

2月,国民党陕西省党部解散了民族解放先锋队西安分会、西北作家抗敌协会等十三个群众救亡团体,西安政治形势更趋黑暗。

2,3月间,带领二中、女中等校的学生,赴大荔、朝邑一带宣传演出。创作《干吗要悲伤》(又名《回答松花江上》)。

暑假前,陕西省教育厅借故解聘了一批进步教师,张寒晖也在其中,此后他离开二中到黎明补习班教书。

7月23日,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国大同盟在竞存中学召开代表大会,张寒晖被选为总盟第二届执行委员。

夏季,完成《游击乐》,《游击战》。

9月,兼教东北竞存中学音乐课。

10月,拜访了去延安途中路经西安的冼星海,得到冼星海的赞扬与鼓励。

1O月份武汉失守后,填词创作《长期抗战》一歌(陇求民歌调),反映持久战和游击战的思想。创作《爬坡》歌。

年底,竞存中学迁校翔凤。

1939年37岁年初张寒晖到凤翔。创作《学习,学习,再学习》(即《竞存中学校歌》)、《骂汪精卫》等歌曲。

6月,筹办“纸坊街造纸生产合作社”,改革造纸工艺,试翻出麦草纸(群众称“寒晖纸”)。

在试验造纸的过程中,创作了《纸工歌》。

暑假后,任竞存中学教务主任。

本年的创作还有:《庄稼汉抗战三部曲》(完成两部,李敷仁词),《竞存小学校歌》(聂树蕃词),《小猫的歌声》、《努力!咱们战斗下去吧!》、《九区团队歌》、《拉石头》等。

1940年38岁为傅勤华的话剧《川岛敏子》谱插曲《奴隶的歌声》。

8月,竞存中学的国文教师傅勤华牺牲。张寒晖作《悼勤华》一歌。

暑假后,任竞存小学部主任一段时间。

1941年39岁春,编写、导演了一出反映原始人生活斗争的话尉,谱写了该剧的插曲。

7月,国民党特务包围、搜查竞存中学和张寒晖的住处,逮捕竞存师生。他愤而作歌曲《云雾里》,表示对白色恐怖的痛恨。

8月,根据陕西省委的指示,秘密离开凤翔前往边区。途中路经三原,曾为三原县东里堡的靖国小学谱写了《靖国小学校歌》和《日本鬼子我不害怕》等歌曲。

8月下旬到达陕甘宁边区的照金,后又迁马栏,在省委搞经济建设工作,曾在黑牛窝创建关中纸厂。

1942年40岁4月,应陕甘宁边区文协的请调,到延安边区文协任秘书长,并任文协总支组织委员和文协大众化工作委员会主任。

5月,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

6月,全党开展整风运动。

1943年41岁7月,在康生搞的“抢救运动”中,张寒晖受到审查。秋冬,“抢救运动”接近尾声,开始了甄别平反。繁接着开始了大生产,张寒晖负责文协的生产运动。

冬天,到南泥湾附近的中庄为文协勘测农场场址。

1944年42岁领导文协群众大搞生产,取得了丰硬的成果,群众的生恬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7月,到陇东城壕村开展识字运动。在那里学会了《推炒面》、《卖悄悄》等陇东民歌。

1945年43岁春,改任边区文协戏剧委员会委员。不久后到马栏“关中八一剧团”帮助工作,同时深入生活,收集素材准备创作。

5、6月间,随“关中八一剧团”到陇东庆阳、华池、环县等地巡回演出。途中根据陇东民歌《推炒面》

填词创作了《军民大生产》。为配合边区的选举运动,编写了秧歌剧《从心里看人》。

7月,胡宗南部国民党军队向边区爷台山发起进攻。

关中八一剧团奉命去爷台山地区慰问演出,张寒晖为配合这次慰问创作了秧歌剧《拥军》。在爷台山地区访问了许多老百姓和驻军,后来以此素材创作了大型秧歌剧《打开脑筋》。

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秋天,张寒晖从马栏回到延安。

这一年的创作还有:《太平车》等。

1946年44岁因长年劳累患病,3月初病情突然恶化,于3月11日晚11时逝世。